更新时间:2024-03-06 10:17
平刚(1878-1950),字少璜、绍璜。出生在贵阳府贵筑县(今贵阳市)青岩镇余家堡(今名歪脚村)一个帽商家庭。因其母先后生下13个子女,仅存平刚及其姐、妹3人,作为独子,备受父母宠爱。但他从小有大志,好读书,8岁入私塾,15岁即习作八股文,20岁时考取秀才。面对社会的黑暗,封建统治的腐败、无能,他对功名利禄十分淡泊,却爱读黄宗羲、王船山(王夫之)遗书,潜然而生反满之意识;又常与张忞、乐嘉藻、彭述文、蒲藏锋等时俊交往,或交流新书、新报,切磋西学、新学;或抨击时政,鼓吹革新观念。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与张忞、彭述文等共创寻常小学堂于贵阳北门月城上。是年秋,该校迁至新城外新忠烈宫,更名“乐群学堂”(即今合群路小学)。
光绪三十年(1904年)冬,值慈禧太后70寿辰,贵州省、贵阳府的官绅大肆筹备庆祝活动,在城内主要大街上搭建几座“万寿台”。面对清政府不顾国势危急、民生艰巨,仍在粉饰太平之举,平刚十分不满。一天,他刚读了章太炎的《訄书》,为其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所感动,心潮澎湃,不禁拍案而起道:“吾意决矣,决心投身时代潮流之中。”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张贴在“万寿台”侧。对联的内容是:
“东望日本西望意(意大利),卅年来人皆进化。”
“北惩俄罗(俄国)南戒党(革命党),七旬后我亦维新。”
其内容满含着对慈禧太后的辛辣讽刺。平素对平刚新潮思想言行极其不满的守旧人士这时更有恃而无恐了,他们对平刚的“大逆不道”、“犯上”之举表示愤慨,急忙向官府告状,要求予以严惩。贵阳知府严隽熙也大为光火,下令将其捉拿归案,欲治重罪。幸得科学会人士于德楷、乐嘉藻大力说情、疏通,严隽熙才命差役责打平刚手心四十,革除秀才身份,交其父领人回家“严加管教”。
为摆脱恶劣的处境,也是对官府惩罚的反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平刚与漆运钧、万勖忠、朱沛霖等离筑潜往日本,由于行动仓促、秘密,平刚等并未办有护照等,当日本长崎海关关员盘查时,平刚急中生智,向关员要来纸笔,展纸疾书到:“当年贵国伊藤博文出逃欧洲,可有护照?!”日本关员见此,肃然而生敬意,竟破例让他们登陆入境。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先生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平刚与于德坤二人即加入,为贵州首批同盟会员。于德坤任该会评议部议员,平刚则任贵州分会会长。二人还曾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撰写文章。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冬,为响应萍浏醴起义,平刚与张忞联系,力主在贵州发动会党举事,并撰拟檄文,派人秘密带回贵州交给张忞等。不幸因事机泄露而失败,“贵州激烈派之革命,至是而寂然声消”。但平刚仍不灰心,同年11月,贵州自治学社成立后,他和于德坤、胡肇安即与张百麟、周素园、乐嘉藻等秘密联系,介绍贵州自治学社加入同盟会。还写信要张忞“遣其徒与自治学社接洽”。
宣统二年(1910年)秋,平刚从日本返回贵州,积极参与贵州革命活动,他曾主《西南日报》笔政,并参办乐群学堂。三年(1911年)秋冬,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先后爆发,其时,平刚正卧病在家,但他仍抱病向同盟会员、新军教练官杨荩诚等布置任务,鼓励他们组织、发动新军起义;又与张百麟、陈永锡等喧然讨论国家大计、改革手续,据时人称,“总务方面种种运动,皆就刚取决”,可见当时平刚扮演了领导起义的十分重要的角色。
1911年11月4日,贵州辛亥革命爆发,当陆小学生在杨荩诚等带领下进城后,平刚即扶病赶至省咨议局,连日连夜赶拟出《贵州军政府组织大纲》。
贵州军政府成立后,平刚代表贵州同盟会分会任七位枢密员之一,协同周培艺处理军政府日常事务及函电来往等。12月,与文崇高一起被推举为贵州军政府的代表,出席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大会,为临时参议员。
1912年3月,与刘揆一、宋教仁等任改组后的中国同盟会十干事之一,并与黄兴等发起组织中华民族大同会。
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平刚曾任众议院秘书长。当他听说刘显世引滇军入黔、颠覆贵州军政府、残酷镇压革命党人时,与文崇高等29名贵州同盟会员、自治学社社员联名撰写《黔人请愿书》,愤怒控诉刘显世、唐继尧等人的罪行,要求国会及北京中央政府严办刘显世等。
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平刚避居上海、扬州等地。1915年,蔡锷等在云南发动护国运动,平刚随章太炎入滇,支持起义。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平刚又随章太炎至穗,章任大元帅府秘书长,他为秘书。民国7年(1918年)曾赴湖南沅陵,任湘西军政府议长。
民国12年(1923年)后,因父母衰老、妻子多病,平刚离开广州革命政府返回贵州。此后,他在贵州政坛上随波逐流,民国12年(1923年)任贵州镇宁县县长。
民国15年(1926年),为周西成所请,任四川古蔺县县长。后调任贵州赤水县县长。周西成执掌贵州政权后,为周的政治顾问。
民国16年(1927年)至民国24年(1935年),任国民党贵州省党务指导委员会指导员、训练部长。民国26年(1937年)起,被推举为贵州临时参议会第一、二届议长。民国34年(1945年),省临时参议会改为正式议会时,又当选为议长。在此期间,他已无当年的政治激情,加之年老多病,有吸食鸦片之嗜好,所关心的是念经求佛,曾任省佛学会理事长,但对那些事关桑梓大事,他亦能挺身而出,如抗战期间,黔南事变发生,日军攻至独山,汤恩伯等不积极应战,反欲放弃贵阳,退守遵义,并草拟火烧贵阳城等疏散计划,平刚在会议上力斥其非,致使会议未能形成决议。
贵州解放后,平刚曾先后被安排在省各族各界人民代表筹备会、抗美援朝贵州分会、世界和平保卫委员会贵州分会筹备处工作,并被任命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在土地改革中,平刚能依据文件,督促亲友中剥削者尽力赔偿,拒绝一切利用他的声望而说情减免。
平刚晚年生活安定,但因年老患病,多方医治无效,在贵阳逝世,终年74岁。
1951年11月,因病死于贵阳家中。人民政府为其治丧,并赠给阴沉杉棺木一副,葬于大营坡。其青岩故居亦被花溪区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遗著有《感遇诗集》《平氏谱录》《贵州革命先烈事略》《平刚文集》《于德坤传》等。
平刚墓位于贵阳市红边门外大营坡,修建于1951年,是为纪念革命人士平刚而建的。现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刚故居位于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歪脚村大寨。
清末贵州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无得风气之先的客观社会条件,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贵州地方总有一些敢为天下先的人士挺身而出,勇敢地冲决旧时代的网罗,引领着贵州社会向着变革、进步的方向前行。平刚先生就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之一。
清末与蒲藏锋、漆运钧、张忞、胡肇安、傅文堃等聚会于正新街乐嘉藻家中,由研讨学术,进而组成“科学会”或“读书会”。他所参与的办学、组会、宣传新学、鼓吹变革的行动、言行,在省城贵阳造成了一定影响。
1904年与彭述文等创建寻常小学(今忠烈宫处)。由日返筑后,百忙中仍担任光懿学校董事长,创办乐群学校等。在家乡协调参与筹建少璜小学(今陈亮村中)、少璜中学(在青岩)。成为贵州教育先驱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