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

更新时间:2022-12-21 18:25

建国初期,全省县级和部分地、市级的医院和卫生防疫站对于高级医务人员,尤其卫生、妇幼等专业医师十分短缺,而当时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满足不了这种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全省中级医疗卫生人员经过解放后扩大培养,逐年迅速增加,也迫切需要培训提高。同时,从部队转业来的中级卫生人员,他们多数担任了基层卫生部门的领导工作,但是他们原有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已不适应工作的需要,亟需进修提高,等第。而当时的医学院校却难于承担这种培训进修任务。因此,1956年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决定筹建“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

学院介绍

筹建过程

1956年11月,广东省卫生厅分组讨论,决定成立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由卫生厅报经省人委批准进行筹备;1957年8月,卫生厅调派王开五、金泽国等4人组成筹备小组,当年拨发筹办费20万元,并分配医本科毕业生7人来院充任助教,随即拟订教学计划,建立财务单位,采购设备,开始各方面的筹备工作;1958年5月,卫生厅决定以广东省人民医院、省卫生防疫系统的各个防治研究所及省妇幼保健院为办学基础建校。

正式成立

1958年6月23日,经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粤人[58]973号《关于成立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等问题的批复》),隶属广东省卫生厅。

9月11日,省人委办公厅同意由何俊才、张同久、李琉明、周寿恺、查树兰、洗维逊等10人组成“学院筹备委员会”,领导筹备建校和招生开学等工作(粤人办[58]422号文)。

校址变迁

一、原校址:

建院初时,省卫生厅指拨广州市先烈南路的原省干部疗养院院舍为校址,加以修缮和扩建;开学初期,暂借用惠福西路的原广东省广州助产学校校舍(该校当时并入省广州卫校)开课,1959年初,开始迁入先烈南路院舍。

二、卫生专业迁入宝岗与医士学校合并:

1960年8月至1961年12月,根据省卫生厅指示,将卫生专科班迁入本市海珠区宝岗与广东省广州医士学校合并,组成“进修学院卫生系——中专部”的合一教学行政单位,中专部分对外仍保留广州医士学校名称,对内则为进修学院卫生系的中专部,统一使用师资、校舍相教学设备,解决了进修学院当时因学生人数增加院舍不足的困难,增强了办学力量。

三、最后迁址宝岗(现校址):

1961年12月,省卫生厅调整省属三所院、校的校舍及改组专业的设置,将学院迁至海珠区宝岗的原医士学校校址(学院原院址让给中山医学院开办肿瘤医院),医士学校则迁至省卫校原址——惠福西路。至此,卫生系与医士学校的教学行政组合亦告结束。

学院迁至宝岗之后,曾先后加建了教学大楼,教工宿舍以及必要的教学设施,以后又建成图书馆一座,这些设施,成为“广东医药学院(现广东药学院)”建校的主要办学基础。

专业

专业:建院时,先后开办卫生、妇幼保健、外科五官科、内科及放射、高级护理等多种适应当时需要的专业,并穿插各种短期进修学习班。

1960年曾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协作,主办广州市第二业余医学院,毕业生有79人,后经省政府批准,由高教局统一发给毕业证书,承认其大专学历。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针对全面建设本省卫生事业所迫切需要的卫生预防和专科医疗技术人员,主要培养各专、县卫生机构所迫切需要补充的公共卫生和缺少的妇幼、外科、五官、结核放射、皮肤、护理等各种专业的专科化医师,使专、县医疗单位能够 “配套成龙”,以适应全面建设卫生业务的需要。

师资:

学院成立时,仅有教师33人,次年增至46人,到1962年,教学人员已发展到125人,行政人员78人。“文革”前教职工人数达到275人。

临床和卫生保健各专业教研组的师资,主要由省人民医院、省卫生防疫局及省保健院的高级医务卫生技术人员为基础调整组成。大部分教师,均有较长的实践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教学质量较高。

教学机构

普通课和基础课的教研组有:马列主义基础、物理、化学、生物、解剖组织、生化、病理生理、药理、微生物、组织胚胎、生理、病理解剖、寄生虫、外文、体育等;

临床学科的教研组有: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放射学、祖国医学、皮肤科、妇幼保健、护理学;

卫生学科的教研组有:保健组织、流行病、环境卫生、营养卫生、劳动卫生、儿少卫生。

招生:

1958年秋季开始招生,分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外科五官科等3个专业班,学制3年,9月份开学。招生对象是本省卫生系统(含农垦、工矿、部队)有4—5年工作经验的中级卫生技术干部,经过文化测验录取入学。首届录取336人。

发展历程

1、大炼钢的冲击

1958年9月首届学生入学开课仅3周,就受到停课大炼钢铁的冲击,接着又参加人民公社卫生工作,直至1959年3月才返校复课。

2、“文革”破坏,革委会是学校的最高领导机构。

“文革”期间(1966年6月开始),学院和全国各高等院校一样,遭受破坏,停止招生,批斗及下放教师,仪器设备部分散失。

1968年4月,成立学院革委会,王开五任主任,李金水任副主任;

1969年2月,学院改办成“新针医院”、“第二医疗站”等等。

3、三校合并,校名更改。

1970年8月,省卫生厅主持将广东省广州卫生学校、广州医士学校并入进修学院, 定名为 “广东省卫生学校”,进修学院一段时期停办。

同年12月成立“革委会”,以师琳琦为主任,吴长龙、罗清、江惠为副主任。

4、 恢复校名。

1973年6月14日,广东省革委会批复,同意恢复“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开设卫生、药学、口腔3个专业,计划每年招生200人,学制3年,并成立“学院革命委员会”,丘峰为主任,师琳琦、王世贻、杜淇璋、游绍立任副主任。广东省卫生学校仍然保留,与进修学院并设于海珠区宝岗原址,剩余人员、设备及档案归入“医药学院”统一调配使用。

5、自然停办。

1981年6月30日,由省卫生厅上报,广东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暂停办学。

社会贡献

20年来,培养了各种专业大专毕业生1500余人,专科医师进修生400余人,以及一些短期训练班结业生。这批卫生技术人员,遍布全省各级医院、卫生防疫部门和各级卫生行政机构。根据调查统计,1964年全省各县均有进修学院卫生、妇幼、慢病,外科五官科等专业的毕业生各1—2人。进修学院毕业的校友成为卫生建设的骨干力量,其中不少人成为地、县一级的卫生领导或业务骨干,为本省的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卫生医疗事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届领导

学院,由卫生厅副厅长张同久同志兼任首任院长,聂躬厚为党委副书记,随后指派查树兰(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兼任学院教务长,冼维逊(省卫生防疫局副局长)兼任副教务长。

1962年1月,为了加强工作,省卫生厅同意学院成立院务委员会,由李福海任主任委员,李琉明、查树兰为副主任委员。院务委员有冼维逊、施复晋、金泽国、师琳琦、沈育民、寒星等共15人。

组成学校

广东省广州卫生学校

一、广东省广州卫生学校——最早开办药学和卫生检验大专教育的省属重点中专。

建立时间:

1951年4月20日成立,原名是“广东省卫生技术学校”,这是我省第一间多科性的省办中等卫生技术学校。首任校长由省卫生厅厅长陈汝棠兼任。

校名和校址变更:

一、1952年10月,根据省卫生厅的通知,广东省卫生技术学校改名为“广东省第一卫生学校”。校址在广州市惠福西路123号当时的中央医院(解放后改建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内。

二、1953年8月24日,省教育厅、卫生厅发出联合通知,重新编定全省中级卫生学校的校名,其中规定广东省第一卫生学校改名为“广东省卫生学校”。

三、1953年9月,中央卫生部批示,根据中等专业学校的定名原则,广东省卫生学校应更正为“广东省广州卫生学校”(以下简称省卫校)。

四、1961年12月,省卫生厅结合调整房舍,改组省属三所院、校,将学校迁至本市南石头一间造纸轻工业学校移交的校舍内。原校园则由省医士学校从宝岗迁入。

有若干学校并入:

省卫校建立前后的一段时间,先后有下列学校并入:

一、1951年4月至1952年10月,有光华医院护士学校、江村普惠医院护士学校、东莞普济医院护士学校、广东省第一医士学校等并入。

二、1953年8月广东省第一助产学校(前身为私立图强助产学校)并入。

三、1953年10月私立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由省卫生厅接办改制,学生转入。

四、1958年上半年,广东省广州助产学校(前身为私立妇孺、国民、永康、赞育等助产学校及粤东医事学校)并入。

专业设置——最早开办药学和卫生检验大专教育:

1、 初期开设专业

护士班(2年半制)、放射学技术人员训练班(1年制,高中毕业入学)、药剂员训练班(1年制)、医士班(2年半制)、护理助理员训练班(半年制、小学毕业入学)。

2、若干学校并入 专业明显增多

临床检验、药剂、医士、护士、助产、医士助产、保育医士、X线技士、中药士等等专业。1954年,曾设内科医师专修班 (后交中山医学院接办)和妇产科医师专修班。

3、 与医士学校的专业调整后,形成新的办学方向

(1)专业调整

1959年8月,省卫生厅调整专业,决定调出二年级检验士专业学生一班,转入广东省广州医士学校培养为卫生检验士,以适应卫生防疫单位开展卫生检验工作的需要,同时由医士学校调出二年级医士专业学生一班,转入省卫校培养为保育医士,为本省妇幼保健机构培养技术人才。

1961年12月,根据省卫生厅要求,将保育医士、X线医士、医士、助产士、护士等4个专业转交医士学校接办,同时接办医士学校转出的卫生检验士专业。

(2) 形成新的办学方向

此后,省卫校以办理药剂专业(3年制)、检验士专业(3年制)为主。

4、 最早开办药学和卫生检验大专教育

1960年9月至1963年,曾先后接受省卫生厅的委托,开办药学专科班、药学专业干部专修班;

1960年11月至1964年5月,开办业余药学专科班和业余检验专科班,其毕业生后经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承认其大专毕业学历。从此揭开了我院药学和卫生检验专科教育的历史。

文革破坏:

1966年6月,“文革”开始。经历了10多年的苦心创业,设备、教学逐步走向正规化的一所药剂、检验中专学校,不少教职工受迫害和批斗,学校停课,教师下放及调出,图书仪器设备以及家具几乎全被无价分送出校。

社会贡献大:

省卫校成立20多年,培养了各种专业人才共约2500人,其中药剂专业毕业生470余人,检验专业毕业生约500人。另外,药学大专班毕业生约70人。省卫校的毕业生,遍布全省,很多人成为药学、检验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或部门负责人,以及妇幼、放射等学科的骨干,为本省卫生事业、特别是药学、检验方面的建设,提供了大批技术人才,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历届校领导

1951年建校时由省卫生厅厅长陈汝棠兼任校长,陈少春、费文为副校长;

1951年10月陈厅长因政务繁忙,辞去中央医院院长和校长的兼职,改派古鸿烈兼任院长和校长;

1955年9月,省卫生厅改派寒星为校长,金泽国为副校长;

1951年至1955年,先后担任副校长的有费文、陈少春、林素兰、潘沃权等;

1958年广东省广州助产学校并入,原副校长杨国材随任省卫校副校长;

1959年3月,金泽国调职进修学院后,曾派江惠、康守中任副校长;

1961年12月,省卫生厅改派陈瑞徵为校长,李宝玉为副校长,杨国材调任医士学校副校长;

1965年7月陈瑞徵调任医士学校第二校长后,由康守中任校长;

1967年3月,学校成立革委会,由江惠任第一副主任,陈建裕任副主任。

广东省广州医士学校

二、 广东省广州医士学校——首个苏联模式的省属重点中专

历史背景:

建国后,采用苏联模式开办医士专业。1951年2月,广东省卫生厅根据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的部署,分别布置由省、市较有基础的医院、开办医士学校多间。广州市当时由市立医院、方便医院、柔济医院、红十字会医院分别成立广州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医士学校。

建校时间:

1953年8月,广州市卫生局将广州市第一、第三医士学校合并,9月份,正式成立“广州市医士学校”,并派广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孙咸波兼任校长,陈瑞微代理副校长。

1955年10月,广东省卫生厅决定将广州市医士学校接办。从1955年10月25日起,改名为“广东省广州医士学校”(以下简称省医士学校)。

校址变迁——奠定学院现校园的基础:

1、原校址:在广州市德泥路。

2、第一次迁址:海珠区宝岗

省卫生厅接办医士学校之前,已选定本市海珠区宝岗(即我院现址)拨款建设校舍。1956年夏,新建校舍落成,课室、宿舍、实验室、图书室、办公室、大礼堂等共有大楼7座,并有运动场所,配套齐全,设备较为完善,1956年9月,全校迁入新校舍开课。

3、最后迁址:从宝岗校园→原省卫校校址(惠福西路)

1961年12月,省卫生厅结合调整房舍,改组省属三所院校时迁到——广州市惠福西路123号当时的中央医院(解放后改建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宝岗校园则由进修学院迁入。

进修学院的原校址则让给中山医学院开办肿瘤医院。

专业设置及调整:

1、原有专业

医士专业和卫生医士专业(1951年设)、医士助产士专业(1956年增设)。

2、与省卫校专业调整后形成新的办学方向

(1)调整专业

1959年8月,省卫生厅决定调整专业,从省卫校调入二年级检验士专业一班,开始增办卫生检验士专业,医士学校同时调出二年级医士专业学生,转入省卫校培养为保育医士。

1961年12月迁址时,接受原省卫校的保育医士、X线医士、医士助产士、护士等4个专业;医士学校则将卫生检验士专业转交省卫校接办。

(2)形成新的办学方向

医士学校以办卫生医士专业(3年制、1964年曾改为4年制)为主导,同时开设X线医士(3年制),助产士(3年制)等专业,1963年增办口腔医士(4年制)专业。

1960年间,曾接受省高教局的委托,开办物理学师资培训班(大专学习班)及其他一些短训班。

三校合并:

1、与进修学院卫生系合并

1960年8月至1961年12月,医士学校与进修学院的卫生系合并组成“卫生系——中专部”的教学行政单位,统一使用师资、校舍和教学设备,使进修学院卫生系的大专班和医士学校卫生医士专业的中专班,通过互相协作,共同提高。

2、三校合并

1970年8月与进修学院、省卫校合并,统一称为广东省卫生学校。

文革破坏:

1966年6月,十年动乱开始,医士学校遭受严重破坏,大批教师职工被批斗、迫害、下放、外调,学校财产、档案部分散失,曾改名为“广东人民医校”并成立革委会,师琳琦为主任,钟寿、李亚球(学生代表)、邝治熙(学生代表)为副主任。

社会贡献大:

培养了各种专业的医士人才2000多人,其中卫生医士专业毕业生近700人,为本省各级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特别是卫生防疫事业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卫生技术人才,校友遍布省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很多人成为单位的领导或技术骨干,为广东卫生事业的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历届校领导:

首任领导:广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孙咸波兼任校长,陈瑞微代理副校长。

1955年10月划归省办之后,由陈瑞微任校长,孟昭云任党总文书记、副校长;

1960年3月提升柳振家、熊敬皑为副校长;

1961年12月师琳琦接任校长,杨国材为副校长(陈、熊分别调去省卫校及进修学院);1965年陈瑞微调回医士学校,任第二校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