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更新时间:2021-06-07 18:26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广西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1932年,广西大学设立化学系。

1941年,广西大学设立化工系。

1964年,广西大学化学系与化工系合并为化学化工系。

1981年,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系又分为化学系、化工系。

1985年,广西工学院工业分析、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有机化工、化工机械专业划归广西大学化学系和化工系。

1993年,广西大学化工系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划归学校电气工程系。

1997年,广西大学化学系、化工系和广西农业大学化学教研室合并成立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01年,学院增设环境工程教研室。

2004年,广西大学林学院林产化学加工工程专业划归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08年,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大学环境学院。

2009年,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划归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0年,学院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5年,学院增设能源化学工程系。

2018年,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划归医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划归机械工程学院。

2019年12月,学院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1月,学院能源化工系整体合并入化工系;同年11月,学院1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1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3个教学系,有3个本科专业。

系:化学系、应用化学系、化工系

本科专业:化学、应用化学、化工工程与工艺

学科建设

据2021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

2019年3月,学院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材料与化工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学科群)

广西“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

广西重点学科:有机化学(二级学科)

师资力量

据2021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52人,其中专任教师106人,正高职称教师61人、副高职称教师5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5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102人;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广西政府特聘专家1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2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广西优秀教师1人;有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2个、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八桂学者“化学工程与催化”创新研究团队1个。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赵祯霞

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林翠梧

广西杰出青年:赵祯霞等

广西高校卓越学者:崔学民

广西高校跨世纪人才:刘雄民

广西第一批高层次人才:尹诗斌

广西第三批特聘专家:黄祖强

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得主:陈小鹏

广西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李志礼

广西高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刘陆智

广西优秀教师:秦祖赠

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陈小鹏、段文贵周立亚

教学建设

据2021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广西农垦明阳生化有限公司共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院有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广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1个广西优势专业,1个广西重点建设专业,1个广西优势特色建设专业群;有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广西一流本科课程,2门广西精品课程。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化工热力学导论(双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工热力学》(2016年)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化工热力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广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

广西优势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广西重点建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广西优势特色建设专业群:化工与化学专业群(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应用化学专业)

广西一流本科课程:《化工热力学导论(双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化学反应工程》(线下课程)

广西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据2021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十三五”期间,学院获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3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32项(博士生18项,硕士生14项);获区级教改项目12项、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科教创融合打造《化工热力学》,促进一流“课程—专业—学科”建设与实践(2019年)

截至2021年2月,学院设有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已建成面积约6900平方米的全校性本科实验平台,每年学生数达9000多人,实验人时数近29.4万人时,拥有红外、气相、液相色谱、核磁共振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大型仪器,硬件设备总值超过3000万元。

合作交流

据2021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00多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学院与广西碳酸钙产业化工程院有限公司等共建有广西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暨联合培养基地,参与建设广西大学研究生院博世科分院的建设。

据2021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承办了2016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及国家基金委冶金物理化学领域在研项目交流会、第九届分子反应动力学前沿领域研讨会、第10届集成大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研讨会(IMSE-10)、2019年碳酸钙研发国际学术论坛(南宁)、第七届全国催化反应与分离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南宁分会场会议等学术会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1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广西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热化学实验室

广西重点实验室:广西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电化学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广西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资源化工应用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应用化学技术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

研究成果

据2021年6月学院官网显示,“十三五”期间,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其中面上项目10项;获得区级科研项目45项,其中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2项、杰出青年基金2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0项,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7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6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89件;成果技术转让1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3项,其中广西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5年来共发表1600多篇学术论文。

广西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多糖高聚物的机械活化固相反应体系构建与应用基础(二等奖,2017年)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学院院徽整体呈现蓝色,外圈由学院中英文名组成,内圈左侧元素组成了“化”字,象征化学,内圈右侧由苯环与烧瓶组成,象征化工。

社团文化

学院有绿叶社、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化学实验与化工设计协会等学生社团。

学院曾组织开展“石化杯”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化学化工杯”校友足球邀请赛、手语操大赛等活动。

现任领导

(注:以上内容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