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6 22:29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Guangxi I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始建于1935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与桂林植物园实行所园一体制管理。
1935年3月,著名分类学家陈焕镛先生创建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以梧州鸳江岸旁白鹤山上的广西大学公园为所址。1938年,研究所因战乱随广西大学迁址柳州沙塘,1944年再迁贵州榕江。
抗战胜利后,1946年迁至桂林雁山。1947年7月1日,植物研究所恢复由广西大学校本部领导,更名为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农学院于10月份脱离广西大学独立建制,经济植物研究所再次归农学院领导。
1954年,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和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合并成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隶属中国科学院,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工作站,同年7月更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
1958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广西分院领导,更名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1961年7月归广西区科委领导,同时更名广西植物研究所。1982年起,由广西科学院领导。
1996年7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更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据2018年3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2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5人,研究员25人,副研究员52人,博士38人,硕士72人。
研究所先后引进八桂学者1名,广西特聘专家1名。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0人、广西优秀专家2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8人、桂林市拔尖人才1人。
研究所建有“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及植物资源持续利用”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
八桂学者(1名):Guido F. Pauli。
广西特聘专家(1名):Azim Mallik。
据2018年3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研究所设有植物资源与植物地理学研究中心、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心、特色经济植物研究中心、园林园艺研究中心、生物技术与野生珍稀植物保育中心等6个研究部门。
研究所建有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良种培育中心,1个自治区级国际合作基地、“天然产物开发利用研究”院士工作站、“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世界苦苣苔协会共同建立的“中国苦苣苔植物保育中心”、国际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网络唯一的喀斯特台站——“北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监测站”和广西首座“人工林生态学效应综合科研野外观测塔”等科研平台。
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自治区级良种培育中心(2个):猕猴桃良种培育中心、兰花良种培育中心。
自治区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广西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生态学。
据2018年3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研究所拥有大型仪器60余台套,仪器设备价值逾4000万元。
广西植物标本馆的前身为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标本室,成立于1935年。
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成立之后,得到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大力支持,赠送复份标本7000余份和柚木标本柜10副。1946年夏天,标本室再次得广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赠送复份标本40000余份。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研究所对广西植物资源的广泛深入调查,例如1959年为期一年的广西野生植物资源普查,1962年的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综考。1963-1966年的广西植被区划,1979-1980年的弄岗自然保护区综考,1981-1982年的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综考和其他多次专项调查采集,采到了大量的标本,研究所还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开展了复份标本交换业务。
据2018年3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馆藏维管植物标本已达40万份,共收录国内外植物物种约12000种,涵盖了广西植物8000多种,其中模式标本4000余份,涉及150科1100余个分类群,馆藏标本年代最早的采集于1889年。
据2018年3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植物园为起伏较大的低丘土岭,形成许多小气候环境。
植物园已建成了裸子植物区、棕榈苏铁区、珍稀濒危植物园、杜鹃园、金花茶园、竹园、桂花园、广西特有植物园、喀斯特岩溶植物专类园、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示范园、苦苣苔展示区、秋海棠展示区等专类园区。
植物园已引种保存植物5100多种(包括迁地保护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400多种),其中杜鹃园园内收集栽植杜鹃花100余种(含品种)6500多株,桂花园种植有桂花近十个品种,百竹园引种栽培了180多种竹子,桃花园引种栽培了桃花品种50个,棕榈园收集了热带、亚热带风光的棕榈科植物12种、苏铁植物5种,金花茶园收集栽培了50种优良茶花品种,裸子植物区栽培展示了裸子植物10科40属200余种。同时也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广西特有植物园始建于2005年,据2018年3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植物园占地2.7公顷,以收集保存广西特有植物为主,园内保存广西特有植物300多种,其中很多种类具有重要的科研、经济和观赏价值,如苦苣苔类、秋海棠类、金花茶类和蜘蛛抱蛋类等植物。
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专类园,据2018年3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植物园占地2公顷,先后引种保存区内外珍稀濒危植物300多种,其中在广西有分布的204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的166种,8种一级保护植物中迁地保存了7种(有茶族皇后金花茶、独产于我国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树高可达70余米的望天树,被世界生物界誉为活化石的水杉,植物界的大熊猫——银杉,鸽子花树-珙桐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86种,其中一级36种,二级50种。另有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湖北省省级保护植物共32种。
据2018年3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奇珍植物精品园占地1.2公顷,共收集了200余种植物,其中包括恐龙时代的孑遗植物桫椤、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杉,特有巨型观赏蕨类植物鹿角蕨、巢蕨等珍贵古稀植物,以及多花叉叶苏铁、跳舞草、含羞草、捕虫植物、食虫植物等奇异趣味植物和著名的桂林雁山四宝------红豆、方竹、丹桂、绿萼梅等地方特色植物。
“十二五”期间,研究所共获得科研项目420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或基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6项;广西区攻关、广西区自然科学基金等162项。
研究所共发表科研论文71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2篇;出版专著15部。
研究所共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
研究所共获各级科技奖励32项次,其中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广西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
2022年,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分库广西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发表了特产于广西大瑶山的新物种——大瑶山琼楠(Beilschmiedia weii Y. S. Huang, H. M. Tan & Yan Liu)。
《广西植物》于1975年创办,前身为《植物研究通讯》。1981年1月以中文刊名《广西植物》、英文刊名“Guihaia”正式创刊,国际刊号为ISSN 1000-3142、国内刊号为CN 45-1134/Q。
《广西植物》入选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北大,第二版/1996、第三版/2000、第四版/2004、第五版/2008、第六版/2011、第七版/2014);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版、2008版、2010版、2013版、2014版、2015版、2016版、2017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1996-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源期刊。
《广西植物》2006年开始进入“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300名排行表”;2010年复合影响因子为1.102;2013年复合5年影响因子为1.039;2014年发行与传播机构用户达4148个;2017年综合影响因子为1.0,学科排名第6位,学科综合排名第7位。
《广西植物》2001年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奖;2001、2005、2007年分别荣获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广西“十佳”科技期刊奖;2008年获中国科协精品期刊示范项目;2011年荣获2010-2011年度广西“期刊奖”;2013年荣获广西“十强”期刊奖;2014年荣获2012-2013年度广西“期刊奖”;2017年荣获2015-2016年度广西“十佳”科技期刊奖。
据2018年3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研究所与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旅游学院等高校建立包括植物学、作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药学、园林景观设计等专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广西植物研究所形象标识图形以叶绿体外形加叶脉纹路为主要设计元素,体现研究所在科学研究中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甘为绿叶的精神。
叶脉纹路形似展开书籍,又以叠加形式进行表现,显示研究所浓厚学术氛围以及浑厚的人文积淀。标识借以显微镜片的外形、凹凸进行表现,体现科研人员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和职业精神。同时蕴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三条线汇成其一,体现研究所集植物学各分支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寓意研究所在科研道路中的鸿鹄之志。三线归一亦有“聚散”双意,“聚”体现研究所在漫长发展道路中“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的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行为,“散”则表示科技创新、不断拓展学科领域与方向。图形中蕴藏“GXIB”字母变形、婉转线条,代表研究所身处山水桂林的地域特性。
1935为建所年代。
党委书记:黄仕训
党委副书记、所长:李典鹏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茂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