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7 13:21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俄文:Курск,英文:Kursk,舷号:K-141),是苏联/俄罗斯海军94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中服役的第12艘,艇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爆发的决定苏德战争胜负的大规模装甲战役之一的城市库尔斯克命名。
冷战时期美国快速航母作战编队具有深入敌方领土,执行战略核攻击的能力,苏联海军一向把攻击美国海军航母编队保卫本土不受严重威胁作为主要战略使命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过近20年的努力,苏联的巡航导弹核潜艇发展取得大成就,先后建造了29艘675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北约称回声II级)、17艘670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北约称查理级),对美国和西方国家海军构成相当大的威胁。尽管如此,苏联无论是在巡航导弹还是在核潜艇上,既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也不能满足自己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美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艇在20世纪70年代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尼米兹级航母的服役,对苏联又构成新的威胁。因此苏联需要发展新的核潜艇,遂于1969年提出建造一级新型高性能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战术技术任务书。
1969年,新型核潜艇由红宝石设计局开始设计,总设计师为P·P·普斯蒂采夫。1977年,普斯蒂采夫去世后改为Y·L·巴扎诺夫。总监督师为海军的B·H·伊万诺夫,新型艇的设计代号为949,该型潜艇是在苏联前几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基础上改进而来。
1978年,94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首艇在苏联阿尔汉格尔斯克附近的北德文斯克造船厂402厂(现为俄罗斯北方机械制造厂)开工建造,1980年4月下水,1982年服役,艇号K-525。949型各项主要性能较好,但由于在设计时片面追求减少排水量,结果导致艇上设备配置密度过大,造成维护困难,从而影响了整个潜艇的适修性。此外潜艇的储备排水量有限,也不能满足降噪改进的需要。因此在建造两艘后,从第三艘起项目代号由949变为949A型。北约将前两艘949原型艇命名为奥斯卡I型,而将后续建造的949A型称为奥斯卡II型,统称为奥斯卡级。
1992年,库尔斯克号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开工建造,1994年下水,同年12月正式开始使用。
1995年1月,库尔斯克号经过一名东正教牧师“洗礼”后,正式列入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第41巡航导弹核潜艇大队。1990年代中期,北方舰队受军费紧缩的打击非常大,包括库尔斯克号在内的多艘潜艇被搁入巴伦支海畔的船坞里锈废,除最基本的设备外其它设备维持不良,其中包括寻找和营救设施,直到1990年代末才获得部分恢复。1999年,库尔斯克号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到地中海的侦查任务,在科索沃战争监视美国海军的第六舰队。
2000年8月10日,库尔斯克号开始参加苏联解体后自服役6年来最大的军事训练,俄罗斯整个北方舰队编队出海,以冷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方式检验装备和武器。英、美间谍潜艇受命潜入这一海域,旨在掌握这一非同寻常的军事演习的情况。库艇在演习中的任务是搜寻并歼灭“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它发射了一枚3M-45“花岗岩”反舰导弹(北约称SS-N-19反舰导弹,又称P-700“海难”)教练弹,发射一切正常。
事故发生
2000年8月12日当地时间11:28(协调世界时07:28),库尔斯克号进行了鱼雷攻击演习,对“彼得大帝”号发射了一枚操雷,这次发射导致了惨剧发生。为了进行鱼雷攻击,艇长利亚钦上校将潜艇上浮到潜望深度,除潜望镜和天线之外,还升起了电子侦察设备对假想敌进行电子侦察。当时舰艇编队约在距库艇30海里的海域,舰队严阵以待,可是鱼雷始终没有发射出去。接近中午时分库艇爆炸,随后潜艇沉入北方舰队驻地摩尔曼斯克西北157千米、巴伦支海108米深的海底,沉没点离谢维尔摩尔斯克约135千米,地理位置是北纬69°40',东经37°35'。与此同时8月12日上午11时28分27秒,挪威地震研究所记录到在巴伦支海有两次大爆炸,地震仪测量到里氏规模2.2的震动。按规定,23点30分库艇应该浮起发报,但到了规定时间,库艇未与外界联系,北方舰队指挥部判断该艇情况不妙,搜寻和救援工作正式开始。”彼得大帝”号巡洋舰用声呐以极快的速度全方位搜索这片海域,救援可能的生还者。
2000年8月13日4点30分,发现了沉入海底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搜索的军舰用一个浮标标示了遇难潜艇的位置。如果艇上还有人活着,幸存者在接近冰点的温度和有限的氧气中也只能生存几天。俄有关舰只抵达事故区后,向俄总统报告了事故情况和救援展开情况。
救援过程
2000年8月14日,俄罗斯电视台首次报道库艇在巴伦支海沉没,随后,挪威和英国的大使馆武官正式提出了协助援救的建议,俄罗斯派出安-124大型运输机将英国的LR5救生艇空运到挪威的特隆赫姆港。由于LR5救生艇必须与保障船只配套使用,救援工作暂时停顿。直到8月17日清晨,带着LR5救生艇并载有救援人员和英国海军代表的保障船离开特隆赫姆港口,驶往失事海域。
2000年8月20日,库艇沉没8天之后,俄罗斯海军依然一筹莫展,最后同意挪威潜水员潜下灾难现场,潜水员敲击艇体没有回音,机器人打开了潜艇后升降口,只有大股的气团喷出并翻滚着冲向海面,118人全部遇难。由于挪威军方与救援公司签署的只是救援合同,当确认全体成员死亡后,救援工作也就宣告结束。俄海军曾与该公司商谈艇员尸体打捞,但被打捞公司拒绝。很显然,剧烈的爆炸会使遇难艇员的尸体十分狰狞、恐怖。事实上,至少在西方进行类似打捞时,都要为潜水员配备心理医生,每名医生专门负责一名潜水员。同时,为避免潜水员受到强烈刺激而精神崩溃,他们还会建议潜水员不要去看遇难者的尸体,更不要去看死者面部,但说来容易做来难。美国也曾提出提供DSRV救生艇,德国和荷兰方面也正式提出协助救援,许多国家和非官方机构曾经提出帮助,但均被俄罗斯拒绝了。
潜艇打捞
2001年9月,俄罗斯出资5亿卢布,从9月份开始与荷兰一家公司联合打捞库尔斯克号,潜艇将被锯成两端,荷兰公司负责打捞后段,俄罗斯负责打捞含有机密武器的前段。为打捞库尔斯克号,俄罗斯改装了“巨人”4号驳船,特意在甲板上加装了26部提升机,在船底加装了只能容纳潜艇指挥台围壳的固定槽,而浮船坞也是为迎接库尔斯克号专门建造的,长100米,宽15米。
2001年10月8日,“巨人”4号驳船先用26根钢缆固定在库尔斯克号艇体上,艇身被吊起后,随“巨人”4号一起拖曳运走,至摩尔曼斯克的罗斯利亚科沃船坞,此次打捞行动拨出了1.3亿美元的专款,比整个北方舰队的年度预算还要多。
2001年10月23日,库尔斯克号在船坞里浮出水面,逝世118人中的115人的遗体被发现,被葬在俄罗斯。
2001年10月29日,俄政府调查委员会首次公开沉没的原因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所携带的一种口径为650毫米的鱼雷发生了爆炸,引爆了鱼雷舱其它鱼雷,结果炸沉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
949A型潜艇比949型艇体加长了11米,增大了尾舵,另外由于949型辐射噪声较大,所以949A型采取了较多的降噪措施。此外949A型还增加了一个舱室,艇上武器和设备及内部布局均得到了改善,同时进一步改善了居住性,由此排水量增加了900至1600吨。949A型既保留了原型艇的全部优点,又克服了其不足,且具备可持续改进性。
库尔斯克号的主要使命是在靠近苏联的海域内,占据敌方舰队的前方阵地,在最大射程内用多枚导弹攻击以美国海军为首的敌方航母作战编队,以及其它大型集装箱运输船、超级油轮、运兵船等高价值的军辅船和民用船舶。同时保护苏联的战略核潜艇,使敌方攻击型核潜艇难以接近苏联海军的舰队和基地。
库尔斯克号攻击敌方航母或海上舰船的作战方式有:阵地设伏、区域游猎、引导截击、长途奔袭、追击攻击等;对近距离目标主要以53型/65型鱼雷实施攻击,对远距离目标主要以3M-45“花岗岩”反舰导弹实施攻击,可单发,也可以齐射;反潜作战时,接到反潜命令后,高速机动接近预定的反潜海域,低速隐蔽搜索航行,声呐采用被动模式;发现目标后,使用反潜导弹或反潜鱼雷直接实施攻击。
艇型
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它采用水滴型艇体,长宽比近似于8,艏部为水滴形。该型潜艇的艉部结构与西方国家的水滴型有所不同,它有两个圆锥形尾,两部螺旋桨轴分别从两个锥形艉中斜向伸出,采用十字形尾舵。指挥台围壳较长也较高大,长约32米,在内部设有漂浮救生舱,可供全部艇员从极限下潜深度集体逃生。为了在北极地区更容易破冰浮出,指挥台围壳装设了加强板,围壳顶做了圆形加强盖。潜艇首水平舵设在艏部艇身,可以收回艇体中,另其艉舵鳍上有一处与667BDRM型战略核潜艇(北约称德尔塔IV型)相同的管状结构,用于收放拖曳声呐阵列。
结构
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部分采用了屈服强度与美国HY-130钢相当的含高镍高铬的钢材制造壳体,部分则采用了钛合金材料制造,抗腐蚀性强,磁性弱,很难被地磁异常探测器发现。库尔斯克号采用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双壳体结构,为变直径的圆筒形耐压壳体,中部直径8.5米,两层壳体之间有2/3米至4米的间距,所以艇体很宽大,艇体艉部为非耐压壳体。库尔斯克号采用大储备浮力、小分舱的结构形式,艇的储备浮力超过30%,任一耐压舱室和与其相邻的两个舷侧主压载水舱的一舷被损,仍能够保证水上不沉性,因此潜艇的生存能力优异。
舱室
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内部的耐压舱室分别为鱼雷舱,指挥舱,升降装置和备用指挥舱,居住舱,辅机舱,反应堆舱,蒸汽轮机舱,舵机和辅机舱。鱼雷舱内部同时设有水声设备和蓄电池;总指挥所和部分蓄电池设置在指挥舱内。其内部空间大,设置有健身房、游泳池、日光浴室、桑拿浴室和娱乐区等,可布置多种设备。每个艇员都有自己固定的床位,而且都有住舱,住舱分为单人、双人、4人和6人的,内部基本设施齐全,甚至还有电视机和无线电广播。所有与艇员活动及休息有关的舱室都设在潜艇艏部,远离动力舱室,这大大改善了艇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采用两套核动力装置互为备用,反应堆为两台VM-5紧凑布置压水堆,沿艇中心线串联布置,可提供轴功率73.5兆瓦,堆芯寿命12年以上,可使潜艇连续航行30万海里。为了提高了动力装置和潜艇的生命力,库尔斯克号的两台齿轮传动式汽轮主机组分别布置在Ⅶ舱和Ⅷ舱,经过减速器带动两根螺旋桨轴。潜艇一舷动力装置中的任一部件或整个装置损坏,完全可用另一舷的来取代。库尔斯克号设有两台ДГ-190型汽轮发电机,还有两台侧推装置。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能在主动力装置停止工作时的工况下提供动力,还能设置一种“值班”工况,以保证其自动启动和在汽轮发电机停止供电时承载电力负荷。
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的主要武器为3M-45“花岗岩”反舰导弹系统,布置在艇前中部指挥台两侧的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之间,每侧有6个矩形盖板,长约7米,宽约2米,每个矩形盖板下装2具导弹发射筒,与垂线成45度斜角布置,共搭载24枚。3M-45“花岗岩”反舰导弹是一种中远程超音速掠海飞行多用途导弹,射程20至650千米,可从水下发射,战斗部为750公斤常规炸药或500千吨TNT当量核装药。
库尔斯克号还装有4具533毫米和2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一说为4具),配备快速装填装置,可发射53型鱼雷、65型-76鱼雷(事故发生源头)、RPK-2暴风雪/“海星”反潜导弹和RPK-7劲风/“牡马”远程反潜导弹,总共可装载量为28-32枚。2011年以后,949A型部分艇还将进行改装,装备3M-55“红宝石”巡航导弹(北约称SS-N-26,又称P-800“缟玛瑙”导弹)和“俱乐部/口径”3M-54巡航导弹(即SS-N-27对陆攻击型巡航导弹改进型,北约代号SS-N-27A),并在指挥台围壳内安装对空导弹系统,这使其战斗能力进一步加强。
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备有МГК-540“鳐-3”综合声呐系统,包括“鲨鱼鳃”型中低频主/被动搜索和攻击声呐,“鼠鸣”型高频主动攻击声呐,“鲨鱼肋”型低频被动舷侧阵声呐和用于被动搜索远程警戒的“金字塔”型甚低频被动拖曳线列阵声呐。
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备有自动化、高精度、扩大作用半径和处理大容量信息的“牧熊星座-949米”型导航系统,此外还有惯性导航、卫星导航、无线电六分仪等。
库尔斯克号的潜望镜在指挥舱上部,艇上装备的雷达为“窥探对”型I波段对海警戒雷达,“场灯”、“方环”型侦察雷达,“穿孔盘”型火控雷达。通信系统有自动无线电通信系统,“活动弹簧”型卫星通信设备,低频与甚低频拖曳浮标天线,极低频拖曳浮力天线。此外还装备了作战控制情报系统和先进导弹射击指挥仪,具有多目标攻击程序和抗干扰能力。电子对抗设备有“圆边帽”型、“团砖”型、“棒砖”型电子对抗措施,“克里姆”-2型敌我识别器。
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配备的核反应堆能在冷却剂30%功率的情况下实现蒸汽发生装置的自然循环,不需要接通一回路的离心冷却泵,而这个泵是反应堆正常循环时的“噪声大户”,也是核潜艇的主要噪声源,因此往往在低噪声航行时使用自然循环。其次,艇内重要机械设备全都采用组合式结构降噪,机械装置和机组使用双层减振,安装浮筏式整体减振机座,对管路安装也采取了减震措施,螺旋桨改为7叶大侧斜螺旋桨,艇体外表面还敷设了起隔声和吸声作用的消声瓦。机械减振、主动抑制噪声和艇体消声瓦能降低某一窄频带的噪声;而消声瓦、改进的螺旋桨和低噪声的主动力装置,则可以在宽频范围内降低潜艇的总声级。
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可在近海海域巡逻,也可在远洋独立作战,对目标实施突然攻击,它具有攻击力强,结构独特、生命力强,辐射噪声低、隐身效果好,功率大航速高、机动能力强,居住性好的特点,但其安全性较差,缺乏自救能力。这种功能比较专一,排水量大的核潜艇今后不会再发展,而改成发展排水量在万吨以下的巡航导弹型与攻击型相结合的多用途多功能型核潜艇。
库尔斯克号巡航导弹核潜艇沉没是俄罗斯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潜艇事故,灾难发生后,俄罗斯官方立即展开了秘密调查,库艇失事原因曾众说纷纭,从潜艇相撞、被“彼得大帝”号巡洋舰误击、鱼雷爆炸、触水雷、触礁、遭人破坏到耸人听闻的水下交战,种种传闻不一而足。库尔斯克号失事猜想总共有十几种,几乎穷尽了人类的想象力。事后,根据对挪威科学家监测到的巴伦支海两次爆炸形成的地震波进行分析发现,前后两次地震波的波形惊人地一致,这一证据证明,第一次爆炸并未炸破潜艇的固壳,但它引发了一场无法控制的大火,正是这场大火引爆了其它的鱼雷,“不沉的潜艇”也难以承受如此剧烈的爆炸。
潜艇相撞
俄罗斯海军曾提出库尔斯克号曾和外国潜艇发生相撞,事发当日的巴伦支海上并非只有北方舰队,至少还有2艘北约潜艇在监视俄罗斯的演习,1967年以来,俄罗斯海军已有25起潜艇相撞事故记录在案。甚至连英国海军都认为库尔斯克号是因碰撞而沉没的,但没有确切的证据。俄罗斯海军还公开过一张美国潜艇孟斐斯号的卫星照片,它正停在挪威的军港内,拍摄时间是库尔斯克号沉没后7天。俄罗斯认为,照片足以证明这艘美国潜艇曾经受创。而美方则断然否认孟斐斯号曾发生过碰撞事故。俄罗斯海军举行记者会,在公布的图像资料中,库尔斯克号侧面似乎有一道巨大的切口,坚称这就是碰撞的证据,罪魁祸首不是孟斐斯号就是其他潜艇,也许是英国潜艇。后来挪威的一家地震研究机构宣布,库尔斯克号失踪时,它们曾探测到巴伦支海发生过一次异常震动。
军火爆炸
库尔斯克号爆炸的震波资料交给了地震专家戴维·鲍尔斯,鲍尔斯将震波图和其他地震信号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不符合海底地震或潜艇相撞的模式,但完全符合已知的水下爆炸模式。鲍尔斯认为,发生在库尔斯克号的爆炸有两次,它们的信号非常类似,第一次信号只有第二次爆炸的百分之一,相当于50公斤TNT炸药。鲍尔斯确定,两次异常震动都是水下爆炸造成的,5到7枚鱼雷同时爆炸显然是第二次爆炸的原因。这场灾难的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时任总统普京批准了打捞计划,从海底捞起库尔斯克号。
原因分析
库尔斯克号在沉没14个月后,被送到科拉半岛的一个秘密军港,鉴定专家开始研究这个巨大的残骸,很快发现,巡航导弹都没有受损,于是开始调查潜艇上的鱼雷。虽然鱼雷舱仍在海底,在分析过残骸各处的损坏情况后,发现曾有5到7枚鱼雷同时发生爆炸,这相当于4.5吨TNT炸药爆炸,和地震测量资料一致。而残骸的前部已经被烧毁,内部就像鼓风炉一样热,达到了摄氏2000度,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大火在鱼雷爆炸前就已经开始了,可能引发大火的原因是第一次小规模的爆炸,找出最初爆炸的原因,是调查的最关键问题。之后在沉没区域主残骸后方50米处,发现了一块第四鱼雷舱口附近部位的艇身碎片,它位于其他碎片后方,说明它是最先被炸离潜艇的碎片,它原本在潜艇上的位置就是发生爆炸的地方,这证明最先爆炸的是四号发射管的鱼雷,剩下的问题是,鱼雷的哪个部分爆炸了。最可能的爆炸源就是鱼雷的弹头,库尔斯克号当时正要发射的是一枚练习鱼雷,并没有弹头,爆炸一定是由鱼雷的其他部分造成的。
库尔斯克号使用的65型鱼雷以煤油为动力,在没有空气的水中,是靠高浓度过氧化氢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氧气,在理论上这种推进系统非常安全和有效,但过氧化氢有一些不良特性,某些金属或锈迹接触过氧化氢时就会变成触媒,过氧化氢会分解成氧和蒸汽,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体积在瞬间增加5千倍,对鱼雷来说,这种力量是致命的。但所有过氧化氢鱼雷都有安全装置,避免鱼雷内的压力增加到危险的程度。通过对库尔斯克号鱼雷和发射管的爆炸碎片研究发现,上面有扭曲和被高热破坏的痕迹,鱼雷从中央爆炸时也会有相同的破坏痕迹,爆炸点就在一处关键的焊缝,显然是不良焊接导致了过氧化氢从练习鱼雷中外泄造成了首次爆炸,经过计算鱼雷推进系统的爆炸能量,结果约为50到100公斤TNT炸药的威力,和第一次爆炸的地震描记线大致吻合。
沉没结论
库尔斯克号事故原因调查委员最终的调查结论是: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所携带的650毫米以过氧化氢为燃料、被称为“胖姑娘”的鱼雷发生了爆炸,引爆了鱼雷舱其它鱼雷,最终炸沉了库尔斯克号。设计上先天不足、保养不善的65型鱼雷是此次惨祸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已经被广泛认可与接受。但这个结论随即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事件,这种鱼雷是独联体的吉尔吉斯斯坦制造的,吉鱼雷生产厂商立即向俄罗斯有关媒体和吉外交部提出抗议,声明该厂制造的鱼雷“没有爆炸”,他们认为鱼雷的质量是绝对可靠的。库艇失事后,吉政府收到了该公司的信件,也对有关材料进行了研究,吉方注意到,俄罗斯政府的结论并没有指出是鱼雷生产质量问题,俄媒体也没有对该公司的名誉进行诋毁。65型鱼雷尽管故障率高、构造复杂、造价非常昂贵并且使用危险,但由于射程上有明显的优势,才没从装备中淘汰。在鱼雷装艇前,曾发现有氢气渗漏问题,按条令规定不该接收,但由于不是战斗出航,而是演习任务,出海时间也不长,只不过是到靶区打靶,鱼雷发射出去就没事了,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鱼雷是不会发生任何问题的。在库艇失事后,利亚钦艇长的父亲彼得.利亚钦十分肯定地认为”是美国人击毁了潜艇!因为我儿子在远航中成功地绕过了他们布下的所有陷阱,他们恨我儿子!”
库尔斯克号的鱼雷爆炸后本来可以把危害阻止在艏部,但是一部气浪通过穿过前四个隔舱的40厘米轻合金空调管道影响到了第三区段甚至是第四区段,指挥舱里的人也因此受到冲击,来不及按动警报装置,从而没能采取立即上浮等措施是重要原因,另外自动求救浮标也失灵没有释放,虽然俄罗斯曾请求英国和挪威这两个北约国家来帮忙营救库尔斯克号,但艇内所有水手和军官仍全部死亡,后来的研究发现艇内大多数人死于爆炸后数分钟内,但一些人在船尾还幸存了三天左右。
俄罗斯北方舰队前司令波波夫表示
当地时间2021年11月22日,俄罗斯北方舰队前司令波波夫海军上将表示,于2000年沉没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原因为与北约潜艇相撞。波波夫说,与“库尔斯克”号相撞的北约潜艇曾对其尾随跟踪,但在当时的海洋和其他条件下无法保持安全距离,两艘潜艇距离过近,“库尔斯克”号的机动动作导致失去了联系。波波夫表示有90%把握确定是哪艘北约潜艇,但是无法公开。那艘北约潜艇曾出现在与“库尔斯克”号相撞的海域。
2000年8月12日,灾难前5分30秒。库尔斯克号准备向彼得大帝号发射一枚练习鱼雷。指挥官操作潜艇时,潜艇前端鱼雷中的过氧化氢正在渗入发射管中,聚成一滩。鱼雷操作人员打开发射管,清理电路连接。灾难前135秒,过氧化氢液体和一小块铁锈接触,体积瞬间增加5千倍。巨大的压力炸碎了鱼雷外壳,并导致煤油箱破裂。高热蒸汽引燃煤油,释放出的氧气助长了煤油的火势,鱼雷舱成了一片火海,舱内人员当场死亡。冲击波从通风管进入指挥中心,海水从发射管涌入后,库尔斯克号开始缓慢下沉。当时,21枚鱼雷就像被放在了烤炉上,500公斤煤油猛烈燃烧。当内部温度达到摄氏400度时,弹头就会自动爆炸。上午11点30分15秒,灾难发生了。在五分之一秒内,共有7枚鱼雷爆炸。超音速冲击波炸碎了库尔斯克号的密封舱壁,并朝着核反应堆冲去。但反应堆的减震器吸收了50G的力量,舱壁也阻挡了冲击波。这时在潜艇前端,耐压艇体的负荷已经超过极限,5厘米厚的钢管爆裂,水从70米长的破洞涌入潜艇。这时距离第一次爆炸仅仅几分钟。118名官兵,大多数都是当场死亡的。但潜艇后部的23人在爆炸后仍然挣扎了8个小时。
库尔斯克号的艇员和水面仅相距108米,都接受过训练,知道可以穿救生衣按顺序游出舱门,从而逃离深海。但这样做很危险,一旦游到大海上,他们就会随着海水漂流,在大海上失踪和冻死,他们正在等待其他船只到达潜艇的上方。他们有充足的食物和水,只要小心使用,舱内的空气也能用上好几天。但随着每次呼吸,他们都会呼出二氧化碳,即使是低浓度的二氧化碳也能够致人于死地。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潜艇上配备了空气净洗器,用化学物品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空气越来越混浊时,艇上人员就会把空气净洗器挂在通风管上。他们的命运就取决于这些救命的设备。鉴定报告记录了九号隔舱发生火灾的证据和在火场发现的空气净洗器。净洗器接触油或水就会爆炸,导致恶性的化学火灾,在垂死挣扎的过程,艇员们挂起了另一个净洗器。但在黑暗寒冷的舱内,他们的手脚变得很不灵活,净洗器落到油污的水中,化学反应引起了火灾。大火消耗着空气中的氧气,使他们吸入有毒的一氧化碳。这场灾难过后,海军拆除了俄罗斯潜艇上的所有过氧化氢鱼雷。官方报告指出,这次事故中没有人为失误。谁也不能确定核技术员阿列克谢是否做出了关闭反应堆的决定。如果是他的决定,那么他的英勇行为,或许避免了一场水下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2001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沉没一周年忌日,俄罗斯海军在潜艇沉没地点巴伦支海举行了沉痛的祭奠活动,同时,这也标志着俄官方承诺的潜艇打捞工程全面展开。
2010年8月12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名妇女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10周年之际向遇难官兵纪念碑敬献花圈。
2015年8月12日上午11:00舰队全员集合,11:30举行一分钟的默哀仪式,鸣笛致哀。政府官员阿列克谢出席了此次哀悼活动,他说:“所有的市民在这一天都会沉痛哀悼库尔斯克号的沉没,我们都明白这一天在俄罗斯历史上是多么的惨痛。”在俄罗斯西部城市库尔斯克也举行了哀悼活动。遇难海军中有7名来自库尔斯克,打捞出的库尔斯克海员遗体被安葬在了家乡。当地时间早上10点,当地政府官员、社会活动家、军人、学生和当地居民聚集在墓前沉痛哀悼,进献花环。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居住着最多的库尔斯克号遇难海军的亲属,海军舰队的领导、老战士及居民在当地教堂举行了追悼活动,祭奠沉睡在海下的英灵。一名潜水员在接收采访时表示:“巴伦支海的悲剧动摇了整个俄罗斯,使所有人内心震动,从那以后8月12日对于海军、对于俄罗斯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悲痛的日子。”
2021年8月12日,俄罗斯多地举行仪式,悼念21年前因爆炸沉没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中118名遇难官兵。俄罗斯北方舰队官兵和当地居民在摩尔曼斯克向“库尔斯克”号遇难者纪念碑敬献花圈和鲜花。此外,俄罗斯圣彼得堡、加里宁格勒以及阿尔汉格尔斯克等地也举行了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