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

更新时间:2024-07-27 07:15

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绪言

开元通宝是唐代第一种货币。由于其质量合理,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比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爱。开元通宝已经成为大五帝钱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财的功效。

另外,许多人都认为开元通宝是年号钱,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年号是开元,这是错误的。开元通宝是非年号钱,在唐代初年就已经铸造,是由欧阳询亲自题字,欧阳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于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余年,从年代上讲,欧阳询就不可能给李隆基的铸钱题字。而李隆基将年号定为开元,纯属巧合。

还有一说:即开元通宝的命名,与南北朝时期以至隋唐之际盛行的道教文化有很大干系。先说“开元”二字。南北朝时期成书的道教经典有《太上老君开天经》。按照道教教义,远古创世纪经历了诸劫,凡五个劫号,其中便有“开皇”。开者,开劫度人之意。北朝道教经典又有《度人经》,专讲道教诸位尊神开劫度人之理。元者,道经讲“洪元”,为道教创世纪的第一大世纪,洪元经万劫又有混元。《云笈七签》卷三说:“寻道家经诰,起自三元”。即“混动太无元,赤混太无元,冥寂玄通元”。“开元”二字合释则有开劫创始超度众生的寓意。“通宝”二字,道藏有洞真诸经,通、洞在道藏中互用,洞即通,真即宝。“洞真”谓通向真仙之道,此亦通宝一语暗含影射之意。故“开元通宝”制词,除显性意义外,尚有隐性意义层面存在。不管是哪种解释,其用意不外是为了迎合高祖心理,既能借此让其崇道盛举,沟通与道教诸神君的感应,得以长生久视,长治久安。

铸制

形制

在质量上,一般的开元通宝每文重一钱,每十文重一两,每贯(即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每文重二铢四絫,折合质量约4.2克。但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由于处于盛世,开元通宝的铜料增加了一到二成,这时的开元通宝质量约为4.5克至5克,因而厚重的开元通宝也多半是此时铸造。

在样式上,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经过三百余年铸造,版别复杂。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样式大多与唐有别。在规格上,开元通宝基本是小平钱,但唐代也铸有少量“开元通宝”折十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

钱文

旧唐书·食货志上》记载:“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之文,为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其字在篆隶之间,其词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即直读,读作开元通宝)。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即旋读,读作开通元宝),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

文钱读法分析

从《旧唐书》的记载中看,规范读法是“开元通宝”。但也能从记载中了解到有些人将钱文读成“开通元宝”。从字面意义上讲,两种读法都有道理。

从文史依托上讲,“开元通宝”读法中的“开元”一词最迟在东汉初年时就已经出现。东汉初期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文章中屡次提及“开元”一词。他在《汉书·李寻传》中写道:“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才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他还在《东都赋》中写道:“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两处的“开元”均指开国,开辟新纪元之意。至于“通宝”一词,则为欧阳询首创,意为流通中的宝物,故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开通”一词在唐以前古籍中指打通,疏通,引荐之意。“元宝”一词在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中有记载,指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二者均与钱文含义根本搭不上边。故可见读成“开元通宝”有文史依托,显得自然。而读成“开通元宝”则缺乏文史依托,显得突兀。另外,从精神内涵上来讲,“开元通宝”能体现出唐朝包罗万象,恢弘大气,奋发进取的精神,也符合唐朝的时代背景。而“开通元宝却无法体现任何积极向上的精神。从铸期上来讲,开元通宝作为非年号钱,铸期很长。开元通宝经久不息的奥秘就在于它被统治者们看做是吉语钱。读成“开元通宝”能明显体会到吉语就是“开元”,而读成“开通元宝”却无法体现任何吉语。故综合以上分析,《旧唐书》的记载是正确,可靠的,而钱文的正确读法就是“开元通宝”。

近代泉学家唐石父先生,力排众议,师古不泥,从历史典籍入手,正本清源,认真考证,对该钱的正确读法,在理论上作出详尽精辟研究。明确指出,唐武德钱文应为旋读,即“开通元宝”。他在《中国古钱币》一书中列举了五方面的例证。一是生活在隋唐之际的诗人王梵志的《奉使亲监铸》中记载:“奉使亲监铸,改故造新光。开通万里达,元宝出青黄。本性使流传,涓涓亿兆阳。”他是“废五株,行新钱”的亲历者,他诗中的“开通万里达,元宝出青黄”解释了“开通”为了流传万里,“元宝”则在青黄不接之际出现。二是唐钱七种,六种皆为旋读,可见唐代读法以旋读为主。三是日本钱币是受唐代钱币直接影响,确切说是受开通元宝直接影响铸造的,而日本皇朝十二钱都是旋读,无一例外。四是后世钱文铸有周通元宝、汉通元宝、宋通元宝。宋欧阳修归田录》中有“国家开宝中所铸钱,文曰宋通元宝”,足以证明是旋读。五是如果称开元通宝,那自唐武德年间,开元一词变为常用词语,甚为通俗,唐玄宗拟议新纪元时便不应该再用开元作为年号。

材质

铜制

铜质开元通宝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开元通宝,由于年代较远,出土钱币较多,故大多表面有锈,磨损严重。初唐外郭较细,中唐以后外郭变宽变粗。开元通宝一般内郭较细,圆穿铸造方正。钱文为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直读。通字“甬”头极有特色,融合了篆书的特点。

“开元通宝”版制较多,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开元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的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以“会昌开元”为代表。又“开元通宝”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时期形有小异,“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区分,其中又以后两者较少见。

金银制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金开元通宝是仿铜开元通宝铸造,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为宫廷赏赐钱。有诗曰:“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可见唐开元盛世的奢华。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30枚金开元通宝,是那个时期唯一的一次发现,足见其珍稀程度。

鉴别方法

听声音

开元通宝,尤其是初唐的,用料讲究,做工较为细腻,因年代久远,内部成分会有变化。铜质被氧化,尽脱火气。将真品开元掷于地上,清脆响亮,有一定弹性,声音低沉则证明其内部有裂。

闻气味

真品开元通宝很多都是罐装窖藏 ,有纯正的泥土香味,而伪品锈色来源于迅速的化学反应,往往有刺激性气味。

探针法

用缝衣针对生坑开元通宝进行试挑,把缝衣针针头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真品开元通宝上的缝衣针会掉下去,而伪品由于做的锈往往富有一定弹性,针不会掉落。

比较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拿与几个开元通宝相同质量或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真品的开元通宝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体积也相同。而伪品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体积比它同一种物质大;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质量比它同一种物质小。如果是不同质量和不同体积的,而且是同一种物质的,则计算它们的密度,再比较,密度与同一种物质相同或接近的是真品,但是密度比同一种物质小的是伪品。

鉴别技巧

对于会昌开元鉴别应加以注意。史料记载会昌开元有23种,是各州钱局铸钱时于钱背加盖铸局地名的一类特殊开元钱,这种开元通宝钱币字体十分随意,很不规整。其中特别注意扬州局所铸钱币为纪念会昌灭佛,背面为“昌”而非“扬”。若发现文字秀丽规范,或背文有“扬”者,定为伪古。另外,保存钱币入盒袋即可,钱文应朝下或内置,以防磨损。

历史背景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隋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趁机起兵,攻克隋都大兴,自封唐王,立隋炀帝孙杨侑为帝。不久废杨侑并自立为帝,改大兴为长安,建立唐朝,隋亡。唐朝初建,为统一全国,简化军饷筹集步骤,故唐朝建国伊始仍然沿用五铢钱。在唐朝始铸开元通宝之前,始于汉代的五铢钱在全国已流通700余年之久。期间历经王朝盛衰,大小轻重已无统一标准。即使是版式最简单的隋五铢也有大小多种规格。再加上前代的北周北齐和南朝钱币的流通,通货之状极其混乱,又由于隋末战乱,货币大幅贬值,百姓生活非常困苦。所以当唐朝局势稳定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颁诏废五铢钱,由唐高祖李渊亲自主导,给事中欧阳询监制,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

在开元通宝始铸之后,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灭掉盘踞朔方的梁师都,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时,封建地主经济与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均呈现出繁荣景象。唐太宗于公元626年8月即位后,励精图治,审慎地调整了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封建国家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登基后,在位44年,历经先天,开元,天宝三个年号。在他统治的开元年间,唐朝进入极盛时期,是唐朝高度发展的黄金阶段,史称“开元盛世”。在农业方面,均田制的推行,使耕地面积扩大,百姓生活殷实富足,府库充实。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兴盛情景。此时的唐朝,城市商业兴旺,交通发达,很多城市都设邸店,为商人服务,并出现了原始的汇票“飞钱”(或称“便换”)和信用机构柜坊”,当时商品交换活跃、钱币收支频繁程度可见一斑。唐代冶炼技术取得新成就,全国有168个银、铜、铁、锡冶炼所,金属器物以捶击与浇铸制为主,运用切削、刻凿、焊接等技术,效率大大提高。可见,开元通宝的铸行对历史的进程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

经济背景

我国在唐朝以前,多以铢、两来表示钱币质量。从秦半两隋五铢,货币的度量都是以二十四铢为一两的二十四进制为标准。秦朝规定,一两为16克,一铢为0.67克,此后直至唐朝,度量衡都没有太大变化。从唐朝开始,采用新的度量衡,一两改为40克。而自从二铢四絫(约4克)的开元通宝流通以后,十钱为一两的新的十进制度量衡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制的铢两制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钱币的实际重量也不再以锱,铢,两的二十四进制去计量,而是开始以厘,分,钱,两的十进制去计量。开元通宝,径八分(约2.4厘米),重二铢四絫(约4克),即一钱(货币单位或面额一文,一个钱亦即一文钱),每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起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钱币铸造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钱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铜钱的标准。开元通宝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决定金融,开元通宝是当时商品生产商品交换逐渐扩大的产物。

作用

地位

开元通宝钱,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开元钱的划时代地位表现在: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90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

意义

唐代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内涵。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

主要影响

开元通宝的形制不但成了后世小平钱的基本铸式,还被沿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开元通宝控制下的通货状况良好,贞观年间斗米仅三五文,开元年间斗米仅十文。《龙川略论》中记载,苏辙至京师,参知政事王介甫(即王安石)问铸钱。对曰:“唐开通钱最善,今难及矣”。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我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

另外,日本、越南、朝鲜钱制也受到开元通宝的影响,而通宝的称谓一直延用至近代。

版别

常见的开元通宝共有12个版别。分别是大字,大字狭元,遒劲,容弱,短头元,直元,尨(与莽同音)字,低头通,平头通,小字,小通,小通小宝。可依据12种版别的特征进行集版收藏。其中,大字,大字狭元,遒劲,容弱,尨字和小字为特色版别,下面是对特色版别的详解。

大字

大字是开元通宝的代表字体,整体钱文肥大。”开“字横而阔,”元“字相对比其它三字稍小,“通”字足部长而锐,“宝”字肥大与内廓相接,上下延伸超过内廓长度。

大字狭元

大字狭元的文字书写近似大字。钱文整体狭长,“元”字下部窄高且靠近,“宝”字整体长度超过内廓,“宝”中的“贝”比大字较窄。

遒劲

遒劲在字体上基本同大字一样,钱文由大字演变而来,较大字窄且更为强劲。“元”字第二笔强顿成直角,“通”字足头第一笔较长顿。

容弱

容弱体的开元通宝四字书写较弱,收笔之处多圆润。“元”字双足平衡,挑笔较弱,“通”字走步为三撇,三撇较小且多为向下四十五度角斜,“宝”字广贝,足小且开,收笔也是较圆润。多铸于唐高宗后期。

尨字

尨字由短头元演变而来,四字均较阔。“开”字宽,“元”字第二横较长,“通”头较大,足头第一点弯,“宝”字头宽,光背尨字中“宝”字下端一般不封口。

小字

小字版也叫窄通宝版,四字钱文都有各自特点。“元”字小而劲挑,“通”字头大,部分“通”为断舟通(即通字足部长横断开为两横,据说是为了说明反周复唐。),“宝”字窄长。多铸于武周时期。

分期

关于开元通宝分期问题,根据几位专家对唐初纪年墓考证,分为以下时期:

初唐开元

公元621年,开元通宝始铸。初唐开元始于唐高祖武德四年,终于唐高宗中后期。初唐开元通宝行用钱是钱文为欧阳询所书、经钱监严密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又叫武德开元。从质地上看,初唐开元所用材料为青铜和白铜,面、背肉好,廓整,钱文深竣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从形体上看,钱径24毫米至25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质量为3.7克到4.2克,集中于4克。

从钱文上看,正面“开元通寳”四字含八分及隶体,笔划端庄沉稳,“开”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内部作“井”状且“井”部不与内廓相接,“元”字首划为一短横,次划长横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寳”字着笔庄重,其“贝”部内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整体钱文笔画较粗,但书写的自然,灵动,富有活力。钱背光背无文。但是,自初唐后期起,出现了一些寄郭大字的版别,笔画也逐渐变细,并着手开始向盛唐开元过渡。

盛唐开元

盛唐开元始于唐高宗中后期,终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从质地上看,盛唐开元主要采用青铜和紫铜铸造。面,廓更加精细,做工更加精美。从形体上看,钱径25毫米到27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到3毫米,质量为4.2克到5克,集中于4.7克。从钱文上看,盛唐时期的开元钱文是变化中的。相比初唐,盛唐的钱文变得更加纤细,并逐步从欧阳询书写的初唐开元钱文端庄沉稳,大气洒脱的笔体,演变成笔划疏朗,纤细清秀的笔体,“开”字逐步变长,内部的“井”部与内廓相连。“元”字首横加长,次划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由三撇状逐步演变为似连非连的顿折状,进而又演变为连续的拐折状。“甬”部上笔开口逐渐变扁,“寳”字之“贝”部内中间两横加长,与左右两竖笔相衔接。“宀”下的“尔”逐步演变为三个竖道。整个字体比初唐更加标准,规范,但少了初唐开元字体的灵动与活泼。这些演变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完全定型,脱离了初唐开元的体系,自成一版并趋于稳定。对于钱背面而言,盛唐初期的光背无文,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起开始有星月印记。背面的月型印记在坊间传说为杨贵妃的指甲痕,故民间又称其为贵妃钱。其实这些说法并不可信。事实上,星月型印记为各钱局钱炉上的炉记,用来区分不同的钱炉。另外,对于做工精好的那些右挑,双挑的开元通宝,一般也铸于此时。

中唐开元

中唐开元始于唐肃宗初年,终于唐宪宗元和末年。这一时期的开元通宝特点与盛唐后期的大同小异。从质地上看,中唐开元主要采用青铜和紫铜铸造,并夹有一定量的铁,铅。面,廓比较精整,但做工不及初唐精美。从形体上看,中唐开元的直径在23毫米到26毫米之间,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到3毫米,质量为3.2克到4.5克,相比盛唐有所减重。从钱文上看,中唐开元的正面钱文与盛唐后期无异,只是“开”字向宽体发展,相比正面其背文却更加繁缛,出现了如祥云,同心结等新型背文。同时,传统的星月背文铸造量也大幅增加且成为主导。中唐初期钱文尚且精整,但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铸钱水平呈下滑态势,后期铸工不精,边廓不整,向晚唐过渡。这一时期出现了阔字版的开元通宝,并在之后成为主流。关于花穿开元,专家考证其主要铸造于中唐,流行于晚唐,但多为私铸,做工也很草率,应属后期所铸。

会昌开元

(特殊晚唐开元)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将灭佛所得铜料铸成会昌开元。大小径寸如之前的开元通宝,只是在钱背铸上铸钱局所在州的州名,如京师长安铸“京”字、东都洛阳铸“洛”字。而淮南的扬州为纪念会昌灭佛,所铸背文为“昌”字。从质地上看,会昌开元采用较为优质的佛铜铸造,铜质为青铜和紫铜。从形体上看,会昌开元普遍质量在3.2克到4.2克之间,钱体大小与中唐基本相同,但也有小钱,可能是私铸品。相比初唐开元通宝的统一,晚唐时的各地铸钱工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多数周廓偏斜,铸文模糊,个别出现花穿现象。时过一年,唐武宗驾崩,但继任的唐宣宗认为钱币精好,继续铸造,并持续至唐亡。钱币学界一般将会昌开元视为晚唐开元的典型标本。

从钱文上看,会昌开元有京(长安,今西安),昌(扬州),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今荆州),襄(襄阳),蓝(蓝田),越(越州,今绍兴),宣(宣城),洪(洪州,今南昌),潭(潭州,今长沙),兖(兖州,今济宁),润(润州,今镇江),鄂(鄂州,今武汉),平(平州,今秦皇岛),兴(兴平,今咸阳),梁(梁州,今汉中),广(广州),梓(梓州,今三台),福(福州),桂(桂阳,今郴州),丹(丹州,今宜川),永(永州)共23个记地钱局标识。

普通晚唐开元

普通晚唐开元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之后铸造,一直持续至唐亡。它沿袭了中唐开元的特点。从质地上看,这种开元通宝所用铜料很杂,说不清是何种铜合金,铜质发黑,纯度低,含铁量高,个别可被磁铁吸引。从形体上看,质量较小,普遍不超过4克。钱径在23毫米至24毫米之间。铸工草率,多数轮廓不整,普遍不如中唐开元精美。很多应属私铸之列。从钱文上看,正面钱文笔划比较纤细,与中唐后期的钱文一致,但字迹模糊。在背文上,多有小型月痕,对月月痕,多月痕及孕星开元出现,还有合背开元。它们普遍做工粗糙,有的连钱文都难以辨识。

私铸小径开元

指钱径在21毫米至23毫米之间的开元钱,这种小开元可能都是各个时期的民间私铸钱币。《旧唐书·食货志》写道:“如闻官铸之外,私铸颇多”。专家根据发掘出土的小开元标本,按其流行阶段,大体分出三型:

一型,钱文笔迹极力摹仿武德开元,惟钱径仅23毫米,重量不到3克,钱文尚清晰,穿廓尚规整,铜质并不很差;二型,中唐小开元,字体模糊,铸造工艺粗陋,铜质内掺杂铁铅,锈蚀严重;三型,晚唐小开元,周廓宽窄不一,铜质发黑,掺杂铁铅,肉薄量轻,铸范模糊,钱背穿廓近平,钱径为22毫米至23毫米,质量在1.7克到3克之间,多数是私铸。

五代十国开元

公元907年6月1日(唐哀帝天佑四年四月十八日),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其中闽,楚,南汉南唐后蜀等政权先后铸造过开元通宝,除南唐开元基本延续唐代开元通宝特点外,其余皆形制与唐有别。其中,闽开元字体雄健,背后有“闽”,“福”,“殷”字样,过去曾被误认为是会昌开元。楚和南汉的开元通宝多为小平铅制,钱币轻小,做工粗糙,文字漫晦,背文多种多样,但由于铸量较小,市价较高。南唐开元通宝基本延续中唐特点并有所发展,开创对钱,即除字体不同其余特征完全相同的一组钱。南唐开元通宝有篆书和隶书两种,其中隶书基本沿袭唐制,无论篆书还是隶书,做工均很精美。它们是五代钱币中做工非常精致的。早期钱币缘较阔,后期由于南唐国力衰退,铸币较初期轻小些。由于南唐开元通宝铸量大,价格较低,但比唐开元通宝略贵。另外南唐开元通宝中还有背四决纹的,价格较贵。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由于宋朝通行宋元通宝,故开元通宝官铸停铸并退出流通舞台,但直至清末民间仍有私铸,主要是厌胜钱

价格

唐与五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使得开元通宝版别,样式繁多。由于铸期长传世丰富,故价格平平。

唐代开元通宝零售价格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传世品 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生坑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白铜 3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单月 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右挑元 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双挑元 2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下月 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巨星 3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孕星 3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星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星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面星 1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三月 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月 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右月 3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同心结 7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金质 80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银质 2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洪” 2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兴” 1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京” 1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宣” 1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平” 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丹” 3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大“平” 1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小“平” 8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永” 8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永” 1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福” 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福” 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福” 1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丹” 8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桂” 1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桂” 1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广” 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广”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太平蓝大王” 15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蓝”上下左三云(即蓝三云) 98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双面鎏金刻花 15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梁” 3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梁” 3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梓”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鄂” 1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反“京” 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京” 12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昌”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益” 12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洛”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襄” 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 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越”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宣” 12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潭”1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润” 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兴”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兖” 15元

开元通宝隶书折十 500元

五代开元通宝零售价格

南汉开元通宝小平背“南” 60元

南汉开元通宝小平背“南二” 80元

南汉开元通宝小平背“南三” 100元

南汉开元通宝小平背“南四” 120元

闽开元通宝小平背“福” 85元

闽开元通宝小平背上“闽”下月 1000元

南唐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5元

南唐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月 5元

南唐开元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15元

南唐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面菱花 135元

南唐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决 35元

开元通宝批发价格

开元通宝批发价大概为1.5-3元一个,通常为2.5元一个。一斤开元筒子钱批发通常价格为200-300元之间。

其他信息

2010年8月10日,沙河市文保所接到该市白塔镇文化站汇报,某施工部门在白塔镇白塔村挖下水管道时意外出土17000枚完整的唐代“开元通宝”钱币。工作人员发现出土钱币地层离地面约3米,盛币陶罐已被挖掘机抓坏,从陶器残片分析,应为两个大陶罐和一个小陶罐。大量古钱币与泥土混合在一起。古钱币应是成串堆放在陶罐内的。

当地文保所对这些古钱币进行简单清理后发现古钱币的面文全部是“开元通宝”。形制规范,制作精美,字迹清楚,文字秀美,直径大部分为2.4厘米,除面文外,面无记号,背面部分有月纹。既有唐早期的也有唐中期的。完整钱币约17000枚,重约71公斤。据推测,这些钱币应为战时主人在紧急情况下藏匿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开元通宝钱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的结束和通宝钱制开始。通宝钱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形制,而在于钱名,也即钱文。钱文内容由“开元”与“通宝”两部分构成,前者昭示开始新纪元,后者表示通行宝货。自此以后,方孔圆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某某(多为铸币年号或国号)通宝、元宝重宝等。这种钱文结构模式成为历来各代方孔圆钱的标准,前后流通1300余年,直至民国初期才逐渐消失。  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对我国的衡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元钱每十文重一两,每文铜币称为一个钱。我国以十进位的一两十钱制自此开始,原来实行的铢、絫等计量单位停止使用。在钱文书体方面,开元通宝钱也有革新。我国古代铸币文字书体,先秦为篆,秦至隋多为小篆,而自开元钱始则以隶、楷为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