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01 21:40
卖鸡调是广东省的传统曲艺曲种之一,属于开平民歌的一种,江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平卖鸡调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发展和延续的根基,它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在《广东省曲艺志》的条目中,已把卖鸡调列为广东曲艺的一个曲种。近年来,开平卖鸡调唱出开平,唱到北京,唱出国门,并在全省和全国的比赛中屡获大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外,它是四邑籍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所喜闻乐见的曲艺,成了传递乡音、沟通乡情侨情的纽带。
卖鸡调是广东省传统民歌一种,唱词字数不限(七字句为主),不分上下句,押韵。唱腔有固定过门和拉腔。易唱、动听,深受群众接受和欢迎。开平卖鸡调用开平方言演唱,信手拈来,随口而唱。
雄鸡歌(卖鸡头帽):
雄鸡呀雄鸡,头顶凤冠足踏泥。
风雪飞飞无乱语,星斗沉沉不乱啼。
自古江南无鸡种,张赵二郎带它来。
日食主人三抓米,两脚爬沙不染泥。
祈祷歌:
雄鸡最旺相,生猛声响亮。
跳起禾楼添百福,上下神灵护村场。
一祝众老乡,天时得顺畅。
风调雨顺随心想,一年四季庆吉祥。
二祝众老乡,地利迎合上。
土生白玉六畜旺,地出黄金满粮仓。
三祝众老乡,人和成风尚。
子孝孙贤敬师长,妯娌和睦喜满堂。
开平卖鸡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很强地域性的民歌曲种。晋唐以来,中原多次战乱,大批民众避乱南迁,中原文化随之带入。人们口头创作、传唱的民间歌谣与周边地区的民谣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开平民歌。至20世纪初,木鱼、夹房歌、童谣、女嫁歌、哭丧歌等已颇为流行。后来又在喃呒(道士)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卖鸡调、禾楼歌、八仙腔、梅花调、小卖鸡等曲种,在民间广为传唱。其中的卖鸡调是最具开平本土特色的戏曲曲种,故称“开平卖鸡调”。它是由原来喃呒(道士)做法事时唱的歌演变、发展而成。原来唱词的迷信成分较多,后来,随着时代的改变,唱词也注入了新的内容。新中国建立后,开平文化部门开展对卖鸡调的挖掘、整理和普及工作,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卖鸡调演唱活动的全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作者和歌手,创作了一大批作品,使开平卖鸡调从乡间田野走上了大舞台。
1965年7月,广东湛江市遂溪县成立遂溪县文艺轻骑队,到广州第一师范学校参加集训。期间,用卖鸡调演唱的节目《捉妖怪》由恩平县代表队作示范演出,此曲艺节目也由此学习、引进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