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0 09:00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开平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早在16世纪中叶(即明朝中期),开平就有人乘木帆船远渡重洋,到南洋群岛谋生,但大规模移民和侨乡的形成是19世纪中叶掀起的海外移民运动。
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鼎盛于20世纪初。
19世纪中叶,美国、加拿大开发西部,修铁路、淘金矿需要大量劳动力,众多五邑乡亲籍此赴海外谋生,形成“青壮男丁在海外,老弱妇孺守乡里”的情形。当时潭江流域一带洪灾和匪患严重,为了家眷家产安全,华侨有所积蓄后,纷纷回乡或汇款兴建居守兼备的碉楼,碉楼林立遂成为五邑侨乡一大特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五邑侨民最早开启了水泥、钢筋、彩色玻璃等西方建筑材料在乡土建筑中的大规模使用。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匪患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据粗略统计,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也被掳去。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
20世纪20~30年代,开平碉楼大量兴建,达到高峰。当时,一些较大的墟镇如三埠、赤坎、水口以及各中小墟镇,均有计划地拆街改道,建筑起一排排有骑楼的二三层楼高的店铺,街道扩宽并铺上水泥;而农村,更是处处大兴土木,建筑起一幢幢中西合璧的2至4层高的小洋楼和一座座高大坚固的碉楼。开平碉楼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陆续废除了歧视性的排华政策,很多侨眷定居国外,碉楼和华侨新村的兴建停滞,社会稳定后碉楼建造的必要性也渐渐消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侨汇中断,碉楼建设基本停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国泰民安,较多数开平碉楼逐渐闲置。
开平碉楼与村落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分布在15个镇(街)。开平碉楼仍完好保存有1833座,造型各异,很少有样式重复的。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设计者或工匠按照主人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和建筑要素糅合在一起,自成一体,这些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元素在碉楼中和谐共处。
开平碉楼的建筑由于华侨的旅居地不同,它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汇集了国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同时也把中式的龙凤麒麟、童子拜寿、松竹梅等图案也都糅合在建筑中,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开平碉楼这种集防卫与居住于一体的特殊建筑类型既是中西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华侨文化的典型代表。
开平碉楼尽管在用材、结构、装饰形式上各有不同,却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墙体厚实,铁门钢窗,门窗窄小,墙体上设有枪洞。枪眼大体上都开成长方型或“T”字形。大多数碉楼在接近楼顶的两层,建有阔于楼体的平台,并筑有走廊,楼顶配建各式的凉亭,或在四个角筑有突出楼体的“燕子窝”。这样设计,既利于人们在楼上自由活动,又利于远近观察周围的动静,还可以从平台或“燕子窝”的枪眼,居高临下,对碉楼的上下左右进行全方位的控制。碉楼顶层一般设有瞭望台,不少设有火药炮、铜钟、报警器、发电机、探照灯等防患设施。
从建筑款式上看,开平碉楼最低的有两层楼高,最高的有九层楼高,平原地区兴建的碉楼,地基一般比地面高出1米多。开平碉楼多为单家独座,也有两座连在一起的;有中国传统式的、中西合璧的,还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的;有别墅式的、庭院式的,还有教堂式的,较为全面地融汇了世界各国建筑的精华。其中,赤坎镇三门里村落内的迎龙楼,以其作为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形制最原始而著称;塘口镇自力村村落以碉楼相对集中而闻名;百合镇马降龙村落则以天禄楼最具代表性;而蚬冈镇锦江里村落内的瑞石楼,是开平现存最高、最美的碉楼,有“开平第一楼”之称。
从功能上看,开平碉楼分为众楼、居楼、更楼。
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现存473座。
居楼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
更楼出现时间最晚,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预警需要的产物。,现存221座。
从建筑材料上看,开平碉楼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含砖混楼)。
石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
夯土楼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
砖楼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三种。内泥外青砖筑成的碉楼,实际上就是泥砖楼,但它外墙镶上一层青砖,这样做不但美观,而且可以延长碉楼的使用寿命;内水泥外青砖筑成的碉楼,墙表面看上去是青砖建筑,其实是里、外青砖包皮,中间用少量钢筋和水泥,这样做目的是增加碉楼的强度,并且比全部用钢筋水泥兴建的碉楼省钱;青砖楼则是全部用青砖砌成,比较经济、美观、耐用,适应南方雨水较多的特点。
钢筋混凝土楼
钢筋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开平碉楼中保存最好的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楼。
瑞石楼,修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占地92平方米,共9层,高25米,是开平现存碉楼中最高的,有“开平第一楼”美称。
南楼,位于赤坎镇腾蛟村,民国二年(1913年)建成。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楼高19米,共7层。南楼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碉楼和民居本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居住之处称为住宅,是先民息止之所,也是人类最原初的、最大量的建筑类型。碉楼则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建筑。
中国古代文献对碉楼这种建筑最早加以记载的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冉夷駹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今四川西北茂坟羌族自治县)。……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这里说的“邛笼”是对碉楼建筑最早的称呼。
在文明早期,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织生活、生产并共同抵御外地入侵。这时候出现的是“依山据险,屯聚相保”的聚落联防形式,并且防御性的单独碉楼在碉楼与村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氏族社会转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社会形态。碉楼随之发展的更深层次则是碉楼与居住空间在空间上结合,这形成了在村落整体防御之外家庭的第二道防御屏障。
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并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为一体,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渗透、融会的变化。事实上,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性建筑。这样就出现另一类空间形态,即碉楼民居,也即《蜀中广记·风俗记》所载的“碉巢”。
开平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非此则牛猪谷米不能保存,妇人孺子不能安睡,故合数家或数十家建一楼”(《开平县志》卷二十三)事实上,碉楼建成后,确在保护侨眷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过不小作用,特别是匪劫赤坎中学那次,在鹰村碉楼探照灯掩射配合下,“乡团堵截擒谭钦及匪徒十一人,置于法,人心大快”(《开平县志》卷二十二),此事在县内及海外侨胞中产生较大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开平碉楼还发挥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用。其中“南楼七烈士”就发生在赤坎镇腾蛟村的南楼。南楼南临潭江,北扼东滘龙公路,是三埠至赤坎的水陆路交通要塞,地形险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16日,日军为了打通南路(湛江地区)干线,以便撤退,从三埠分兵三路进犯赤坎;7月17日晚,日军进攻南楼,驻守南楼的司徒四乡自卫队凭楼抵抗,司徒煦等7人坚守南楼,重创日军;7月25日,久攻不下的日军恼羞成怒,用大炮将南楼轰开一个大洞,施放毒气弹,使坚守南楼司徒煦等七壮士中毒昏厥后被俘,七壮士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次日被害。
开平境内不少碉楼在各个革命阶段,党开展的革命活动中起过比较重要的作用。民国十三年(1924年),经过共产党员关仲的艰苦工作,开平第一个农民协会——百合虾边农民协会宣告成立,关以文被选为农会会长,他经利用自己的碉楼“适楼”与委员们研究农会事务,开展各项活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8日,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在塘口区以敬乡庆民里谢创家的碉楼“中山楼”开会宣告成立。谢创被推选为特支书记,会上,确定以抗日救亡为中心,领导开平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开平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中山楼”是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于民国元年(1912年)兴建,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山楼”一度是开平党组织的重要活动中心,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区工委、县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广东省西南特委等领导机关均曾在“中山楼”设立,各种革命活动的研究、布置,都在这个碉楼里进行。
2019年6月28日,湾区花正开——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江门分会场)暨2019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开幕。
2020年6月28日,2020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暨艺道游学中国南粤古驿道第四届少儿绘画大赛在开平启动。
2021年,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上榜全国5A级景区品牌100强。
2022年6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大湾区》走进开平自力村碉楼群。
开平碉楼集居住、防御盗匪与防洪防涝功能于一体,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楼,是中国乡土建筑一个特殊类型,是华侨文化的典型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开平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
在开平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手法上,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熔为一体;将西方建筑风格都融进了开平的乡土建筑之中,它不单纯是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某一地域建筑艺术的引进,准确地讲它应该是中外多种建筑风格“碎片”的组合,多种建筑类型相互交融的产物。开平碉楼充分体现了华侨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一)开平碉楼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建筑,本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侨乡人民在建造这数千座碉楼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便创造出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开平碉楼是外国建筑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示和杰出代表在开平碉楼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劵拱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劵拱,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像这样多种风格多种类型的外国建筑艺术植根在中国乡村并完好地保存下来,开平碉楼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载体,比较珍贵,它成为了中国乡土建筑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是一个首创。
(三)开平碉楼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势必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但开平举目皆是,随便走到一座碉楼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完全可以说,开平碉楼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开平碉楼是世界先进建筑技术广泛引入中国乡村民间建筑的先锋近代中国城镇建筑已经大量采用了国外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开平碉楼作为一种乡土建筑也大量使用了进口水泥、木材、钢筋、玻璃等材料,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改变了以秦砖汉瓦为主的传统建筑技法,这为更好地发挥它的使用功能,同时又注意形式的变化和美感创造了条件。开平既是华侨之乡又是建筑之乡,在20世纪早期就有大批人在境内外从事建筑业,已拥有50余家建筑公司8万多建筑从业者。开平的华侨和工匠较早地掌握了西方的建筑构件和建筑艺术,他们是西方先进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引进者。正因为有了他们,才使开平碉楼为丰富中国乡土建筑的内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开平碉楼是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名称:开平碉楼与村落(KaipingDiaolouandVillages)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iv)
地理位置:N222125.99E1123649.99(迎龙楼和三门里村)
N222223.66E1123444.85(自立村和方氏灯楼)
N221707.87E1123357.10(马降龙村碉楼群)
N221548.71E1123113.94(锦江里村)
遗产编号:1112
迎龙楼(三门里)片区遗产区面积480平方米,只有开平现存最早的碉楼——迎龙楼。
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片区遗产区共收入碉楼21座:方氏灯楼、铭石楼、云幻楼、龙胜楼、居安楼、竹林楼、振安楼、安庐、逸农庐、养闲别墅、球安居庐、耀光别墅、叶生居庐、官生居庐、澜生居庐、湛庐、永庆楼、永安居庐、养初楼、奕易楼、同安楼。
马降龙村落群片区遗产区共收入碉楼15座:天禄楼、保安楼、惠安楼、庆临里南门楼、庆临里北门楼、保障楼、河东楼、信庐、敏庐、昌庐、骏庐、林庐、祯庐、耀庐、筦庐。
锦江里村落片区遗产区共收入碉楼3座:瑞石楼、升峰楼和锦江楼。
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广东省开平市用于防卫的多层塔楼式乡村民居——碉楼而著称,展现了中西建筑和装饰形式复杂而灿烂的融合,表现了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开平侨民在几个南亚国家、澳洲以及北美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海外开平人与其故里的密切联系。此次收录的遗产包括四组共计20座碉楼,是村落群中近1800座塔楼的代表,代表了近五个世纪塔楼建筑的颠峰,也展现了散居国外的华侨与故土之间仍然紧密的联系。碉楼与周围的乡村景观和谐共生,见证了明代以来以防匪为目的的当地建筑传统的最后繁荣。
开平碉楼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研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比较重要意义。
1983年,开平市组织了一次全市性的文物普查工作,其中对碉楼进行了重点的调查,积累了一批宝贵的资料。县华侨博物馆编印了《开平县文物志》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用专节对碉楼进行了介绍。
1983年3月,开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南楼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2月,开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中山楼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3月,开平市人民政府筹资300多万元,兴建南楼纪念公园,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南楼进行修葺,另增设纪念馆、雕像、牌楼等景致,把它建成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11月,开平市人民政府公布所有经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在册的碉楼为开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3月,为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宣传碉楼资源,开平市成立了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
2001年6月25日,开平碉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7月1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九届96次常务会议通过《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2007年省政府作出《关于修改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的决定》),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同年,开平市人大常委会将每年的6月定为“碉楼保护月”。
2008年1月30日,挂牌成立开平市文物局暨碉楼研究所。同年6月,开平市政府公布《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2009年5月,成立开平市世界遗产管理中心。
2011年12月31日,成功召开了广东省开平碉楼认养大会。
2013年10月,开平市建成全省第一个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开平碉楼与村落监测预警平台。
2016年5月,开平市世界遗产管理中心与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签订了共建“碉楼文化研究中心”协议。
2017年6月10日至11日,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开平举行。同年年11月18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江门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揭牌仪式在开平自力村举行,这是广东首个观测点,也是中国第9处观测点。
2018年,“开平碉楼数字化展示平台开平碉楼趣寻宝”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2018年度“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库,是广东省唯一入选项目。
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平碉楼名单
参考资料来源:
开平市水陆交通方便,开阳高速公路与325国道横贯全境地,从广州乘坐客车或自驾车到开平车程约1小时20分。国家一级口岸——三埠港每天有2艘豪华客轮往返香港的,4小时可达目的地,开平至香港:每天13:30开出。广东省汽车站(广州火车站旁)至开平客车,头班:上午6:30,尾班:晚上7:30,每隔35分钟一班;广州中山八路汽车站至开平客车,头班:上午6:30,尾班:晚上8:30,每隔35分钟一班。
开平市内交通
⑴市区主要街道有公交车,1~7站1.5元,8站以上2元。
⑵全市共有4家出租车公司,共有出租车200余辆。出租车起表价6元(2千米),超2千米每500米加1.2元。召唤出租车时须注意该路段是否禁止上下客,在主要街道或宾馆、酒店门口比较容易召出租车,此外也可通过拨打服务热线的方式召唤出租车。
⑶经过各著名碉楼、民居景点班车频密,义祠至马冈班车经过:立园、自力村村落群;义祠至金鸡班车经过:马降龙村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