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09 14:22
开弦弓村位于七都镇(2004年,七都镇与庙港镇合并,更名为七都镇)东南,东靠东庄荡,西连西庄荡。该村是中外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农村的窗口。
2001年行政区域调整由原开弦弓村和西草田村合并而成。现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2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81户,常住人口2884人。交通便利,庙震公路贯穿其中,沪苏浙高速公路出口和苏震桃一级公路就在该村南部。
作为自然村落的开弦弓村,傍依在一条东西向、弓弯的小清河西侧,如从高空俯瞰,南村象张弓,此村象支箭,故成村名。开弦弓村位于太湖南岸,距湖仅3公里,历史上该村所处的这一区域历来湖中张网捕鱼,地上种桑养蚕,春天菜花澄黄,秋来稻谷沉甸,虽地势低洼,水灾易发,但仍不失为一鱼蚕之乡。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句“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描述的就是此一带先民的经济劳作和生活景象。
开弦弓村学名叫江村,“江村”一名是费先生为写书而起的,依据有三:该村与费先生的故乡同属吴江,也是江苏的一个村子,他的别名(费彝江)中也有一个“江”字。费先生当年取“江村”之名是为叙事之便,并未预测到未来的“江村”将注定要与“水”发生上特别的关系。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一袭土布长衫、面容清癯的费孝通先生来到江村调研,写成了他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文使年轻的费先生名闻天下的同时,也使位处太湖之滨的这座江南小村顷刻间备受世人瞩目。
近年来,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经济建设发展较快,形成化纤纺织、羊毛衫编织和水产养殖三大产业。现有民营企业15家。2009年全村三业总产值23845万元,全村人均收入14336元。村容整洁、道路宽畅、基础设施完善,村内共有村卫生医疗站2所,幼儿园1所,以及老年活动室。新建农村图书室一个,拥有二千多册科技类图书和费孝通教授及他的学生专集等。
家家通上自来水,用上液化气,2004年开通宽带,2007年全部装上数字电视。2010年全村现“两纵两横”水泥道路。
开弦弓村还建有自己的农贸市场,面积达1200㎡,便于商贩集中设摊,有序交易,并有利于环境的整治。
村里还成立了由11人组成的专门保洁队伍,清扫主要村道、河道的垃圾。环保意识和和谐的爱家理念可从书写在农屋粉墙上的标语读到:“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看似朴实无华,却能让人暖心。
教育方面,全村小学生、中学生入学率已达100%,拥有大学生(含已工作)135名,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生2名、博士1名。
2010年《开弦弓村志》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开弦弓村志》由开弦弓村党总支和村民委员会组织编纂,主编为复旦大学退休教授、著名社会学者刘豪兴教授,他也是费老的弟子。《开弦弓村志》将采取卷、章、节、目的结构方式,设置自然地理、农业、工商业、政治·军事、科教文卫体、村庄建设、社会生活、人物和视察访问九大卷,系统记述开弦弓村有史以来至2010年底的历史与现状。整个编纂工作计划花3年时间完成。
1936年前后——开弦弓村(现1—15组)属吴江县震泽区开弦乡管辖。
1956年合作化时期——开弦弓村成立吴江县第三联合高级生产合作社(现1—15组、荷花湾16—19组和埋石湾4个组)。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开弦弓村改名为联三大队(23个组)。
1962年困难时期——开弦弓村分为庙港公社开弦弓大队(1—9组)和荷花湾大队(10—19组)。
1967年文革时期——开弦弓大队改名为立新大队,荷花湾大队改名为红卫大队。
1978年改革开放后——恢复原名开弦弓大队和荷花湾大队。
1982年——开弦弓大队和荷花湾大队合并成开弦弓大队。
1984年——开弦弓大队改名为开弦弓村。
2001年——开弦弓村和西草田村合并为新开弦弓村。
2004年——七都、庙港两镇合并,开弦弓村属七都镇管辖。
1956年5月12日,澳大利亚学者W.R.葛迪斯随新西兰文化代表团来华访问,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到开弦弓村访问考察经济、文化情况以及群众的生活风俗习惯,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相对照,进行对比研究。
1981年9月20日——24日,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常务董事,美国农业发展委员会亚洲组主席,马里兰大学 副校长,人类学教授南希.冈萨列斯应中国科协邀请,先访问安徽凤阳,又来开弦弓考察,访问结束后在 苏州与费孝通会见,称开弦弓人“手很巧,发展了工业”。
1983年12月11日,意大利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团结报》常驻北京记者谢格蒙.金泽贝格及其夫人在吴江桃源访问期间(一个月)来开弦弓村,采访了解费孝通教授历次访问江村有关党的政策贯彻情况。
1984年3月3日,美国社会学, 人类学代表团10人由上海社会学会会长李度云和沈关宝等人陪同来开弦弓村进行访问,代表团团长是麻萨诸塞大学社会学和人口研究所社 会学教授罗西,主要成员有霍普金 斯大学(澳伯尼)社会学系教授林 南,人类学系教授马丁,芝加哥大 学社会学系教授帕里升,人类学系教授萨林斯,杜克大学人类学系教 授史密斯,以及加州大学语言学教授威廉王(王士元)等。
1984年6月16日, 美国克拉克大学教授,社会历史学家哈里雯应费 孝通教授邀请来开弦弓访问。
1984年6月,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高级讲师 刘创楚访问开弦弓村。
1984年9月9日津巴布韦大学高级讲师哈特来开弦弓考察。
1986年2月20日,西德西伯林自由 大学东亚研究所柯兰君教授及其丈夫(大学教授),儿子来开弦弓访问,参观了乡村工厂,访问了周有法,周文昌两户农家。
1986年5月16日, 日本东京大学中根千枝教授和美 国康乃尔大学巴乃特教授,应费孝通教授之邀并 并由费陪同来开弦弓村访问,参观了乡村工厂,走访了农户,并在费孝通重访江村时的房东周文昌家共进午餐。
1986年5月27日,朝鲜桑园栽培和养蚕技术考察组组长沈形奎(朝鲜 农业委员会养蚕局局长)组员胜应明,(平安道养蚕农场经理),时锡焕(养蚕研究所所长),由苏州市多管局局长鲍一呜,吴江县副县长钱明陪同,来开弦弓村考察农民 家庭养蚕情况,并参观了缫丝厂。
1986年9月31日,日本小城镇研究会代表团一行8人到开弦弓村访问,其成员上智大学教授鹤见和子,成蹊大学教授宇野重昭,安源茂,东京女子大 学教授山本英冶,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毛理 和子,综合开发机构(nlra)研究员河崎和明,国际文化馆常务理事加藤韩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汤山上升子,代表团由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朱 走访了13家农户,进行农业生产调查。
1987年,日本社会学家第二次访华组松户庸子、松园苑子、若林教子一行三人;美国乔治大学博士研究生格里戈里.维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部人类学教授孔迈隆及夫人;日本工艺纤维大学杉本继男、滨峙实,京都大学荒木干雄;日本日中小城镇研究会代表团一行八人;日本一桥大学毕业生藤内敏郎;长江三峡工程顾问美国教授斯哥德;美国《时代周刊》北京分社记者吉米等。
1988年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滨岛敦俊;法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社会学学会前会长米歇尔.科赛;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巴博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勒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裴希.丽莎等。
1989年,美国西世界学院汉语学习班主任柏佩兰和三名西德留学生。
1991年,英国伦敦市立大学社会学系高级讲师、近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王斯福,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部长谷川善计教授。
1992年12月,日本三位学者来访,他们是:神户大学经济学部助理教授加藤弘之,东京农业大学农业系讲师大岛一二和东京农业大学博士后章政。
1994年,日本经济政策学会常务理事、亚细亚大学经济学部加藤延寿教授。
1995年,吉备大学访问团一行五人,团长为山口荣教授、副团长为柳厚佳子教授;大阪府市役所农业问题专家荒崎博先生。
1996年2月-5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社会学系研究人员常向群在江村从事为期三个月的田野考察。
1996年3月29日,英国社会人类学家、伦敦城市大学社会系主任王斯福教授,应费孝通邀请第二次访问江村,随同访问的有研究生多人。
2004年4月2日由南京大学张玉林教授陪同日本名古屋中京大学冢本隆敏教授前来江村考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老百姓治病的经济负担状况。
2004年4月7日—11日英籍华人学者常向群博士在江村蹲点调研8年后携母亲儿子重访江村,并在江村进行“全球化与村民自治,礼尚往来探析”新课题的考察和调查。
2004年8月19日—26日由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委派的博士朴红及其学生市来正光,吉田比吕美,大沟友秀4人来江村考察。
2004年9月4日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教授吴滔陪同日本甲南大学教授稻田清一,佐藤仁史,太田出前来江村考察农村历史,参观佛教庙宇,走访农户。
2005年4月4日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善华陪同意大利乌旦大学教授列奥波尔第娜,弗托娜蒂及澳大利亚、菲律宾大学教授等7人前来江村考察访问。
2005年6月27日由中山大学、夏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牵头陪同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有关教授共12人前来江村进行学术考察。
2005年9月5日—10日由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坂下明颜教授、朴红博士、研究生市来正光以及大学生吉田比吕美前来江村实地调查土地资源、乡村工业等。
2005年7月21日—8月20日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向群博士前来江村考察采写《全球化与村民自治》历时一个月。
2006年3月8日由日本早稻田大学太平洋研究科大刀一二,小野芳明等一行7人前来江村调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题。
2006年9月6日—10日由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坂下明颜教授,朴红博士,市来正光研究生3人,来江村调查职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水利等。
2006年11月26日日本名古屋大学西原和久,冈本耕平教授等12人前来江村调查“现代中国社会环境调查”课题。
2006年11月17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麦金农教授前来江村访问费孝通教授的调查基地,听取了村委会的汇报,参观了民营企业。
2006年6月11日美国伊利诺大学社会学系陈向明博士前来江村考察“全球与地方经济联系”的课题,并参观了江村民营企业。
2007年1月22-27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常向群博士对江村和庙港社区做了访问。
2007年3月10日由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玉林教授陪同日本京都大学农学研究所秋津元辉博士、友泽悠秀等前来江村进行“中国农村环境”课题的考察。
1923年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以开弦弓村为据点,开展以推广改良蚕种和科学养蚕为中心的土丝改良运动。
1928年底,经女蚕校校长郑辟疆、推广部主任费达生及村领导人陈杏荪、周保山等人的筹划,并取得震泽市政当局和丝业界人士的支持,于1929年2月成立《吴江县震泽镇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
开弦弓厂丝厂社厂合一,由一套班子——理事会进行管理,生产技术由费达生及女蚕校师生负责。丝厂内部机构精练,分工明确,如生产部门分为总务、剥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检查、屑物等八个部门,生产秩序井然。操作人员采取计件工资制,如缫丝及整理工日工资法币4-6角,洗剥茧工日工资2-3角。蚕茧由社员提供,按合作社章程在催青上蔟时预报产额,收茧时按质论价分四个等级收进,促使社员提高茧质。
开弦弓丝厂所产厂丝使用“蜜蜂牌”商标,以示勤劳团结。厂丝质量较优,足可与大厂产品抗衡,工厂以自缫自销为主,兼营代缫业务。所产厂丝曾出口,并受到政府出口奖励。
开弦弓丝厂为我国第一家农民合作丝厂,她为农村手工缫丝走向机械缫丝开创了首例,也是小农经济走向合作经济的先声。具有时代意义的是跨出了农村蚕丝业改革的第一步,即从个体所有制和家庭手工劳动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工厂式大生产。乃是乡镇企业的鼻祖。
1937年11月,震泽地区沦陷,初时丝厂受到湖匪胁迫,代缫其劫掠来的蚕茧。以后日寇下乡频繁,且以丝厂为驻地,进行骚扰,村民愤而自毁厂房,终于夭折。
熏豆茶的配制,以熏豆为主,绿茶为辅,有的还佐以其他配料。先将细茶放入茶盅,用95℃开水冲泡,再加放三、四十粒熏豆;也有的把茶叶和熏豆同时放进茶盅,再辅以炒熟的芝麻、晒干的胡萝卜条和橘子皮,再冲泡开水,这时候茶叶、熏豆、芝麻、胡萝卜等就在盅内随着茶汤翻浮飘荡,渐渐沉于盅底,便可品饮。
嫩茶的清香和熏豆的鲜味混为一体,饮了提神,开胃。特别是劳累出汗后,喝上一杯真是神清气爽,妙不可言。
它的外形与青团子相同,但它的制作工艺却与众不同,它除了需用糯米粉与粳米粉外,麦芽粉是绝不能少的。它用的草头,既不是闵饼中的白 叶,也不是青团子的南瓜叶,而是一种俗称“石灰头草”的野生植物。石灰头草喜欢生长在湿润的桑地或菜畦里,吐互生,叶片椭圆形,叶面绿色,叶背灰白。制作时,取70%米粉(粳糯各半),与煮烂的石灰头草相拌,再加入30%麦芽粉揉和,直至粉末与草质融为一体,软韧而细腻。然后包进豆沙馅,搓捏成扁圆形,放进平底锅,煎,就可入口了。
由于主要材料“石灰头草”每年只在春季才会有,故麦芽塌饼只能在4、5月份才能吃到,别的季节基本没有。
2020年10月,入选第二批江苏传统村落名单。
2022年11月,被评为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023年3月,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