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20 19:04
开门炮,是中国传统年俗。农历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大家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看谁家的礼花品种多,各式各样的鞭炮、礼花把夜空映的五彩缤纷。预祝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开门炮”是什么: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开门炮是中国传统年俗,农历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开门炮的由来:
在洋溪流传着一个关于“开门炮”的故事。说是村内有一个穷人由于连年不顺,在除夕夜这晚为来年营生无着落而苦闷睡不着觉,于是在半夜到屋外放起鞭炮来。村里人都被吵醒了,放炮声吵醒附近的邻居,邻居们出来查看究竟,发现是穷鬼起来放炮,都说:“穷鬼起来了?!”“穷鬼怎么这么早就起来放鞭炮了?!”。结果,从那年开始,穷鬼真的“起来了”,遇到了贵人,做起了生意,家产日盈,彻底告别了贫穷。这个当年的穷人认为是得了左邻右舍的“好口彩”,而乡人们则认为那是穷鬼在正月初一一大早就起来放鞭炮,才发家的。于是,从那以后,大家都在正月初一争相起早放“开门炮”,希望来年能发家致富。
陕北地区的人放开门炮,还有一层深意。据说,腊月二十三日(即“小年”)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事务的灶王爷要在正月初一早晨归来。放“开门炮”是为了迎接这位一家之主凯旋归来。有的地方,主人带上儿子,提上香烛、纸马,到村前村后的庙上烧香叩头,才算迎来了新的一年。开门炮迎来了开门喜庆,开门吉祥,城乡处处喜气洋洋。
过去,一些做生意的酒坊、油坊等在大年初一开门营业时,会纷纷燃放“开门炮”,期望能带来好运,生意更旺。普通人家为了有好运和图吉利,也纷纷在大年初一开门时燃放“开门炮”。如今的“开门炮”已不仅是在大年初一这天燃放,只要是做生意的店铺,不论哪天开门营业,大多都燃放“开门炮”以图吉利。
“开门炮”的讲究: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有手腕那么粗)只放三发,但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全家老小团聚在门前的大场上,满怀着兴奋和喜悦,一边相互祝福,一边家中男主人看着把鞭炮摆成吉祥的图案,然后小心翼翼地点上引信,随着“嗤”地一溜火花,噼里啪啦的小鞭炮满地欢跳,硕大的炮竹满载着人们的祝福和希望,“通”地冲向蓝天,又“啪”地撒下一片繁花。
“开门炮”放得越高越响越好,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在放的过程中不能断响,否则不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据说打“开门炮”越早越好,如意,发财,农民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若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开门炮
近几年来,由于放鞭炮易引起人身伤害、火灾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故在政府的明文禁止下,放“开门炮”这项习俗在城市里已不再出现。有的则代之以“电动开门炮”。但在一些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正月初七是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济南一些商家集中选择上午燃放“开门炮”。“开门炮”不仅给市民带来惊扰,也进一步加重了空气污染。当天,济南环卫工共 清扫炮屑五六十吨。在一个时段内,济南15个空气监测点,有14个达到重度污染。调查发现,“开门炮”燃放有所减少,燃放者多集中在较大的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