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4 17:55
张家港,苏州市阳澄、虞西、新沙三区域和无锡市澄锡地区的一条通江引排骨干河道。位于太湖流域,河道自西北向东南,由长江张家港船闸穿流武澄锡与阳澄河网至浏河,沿途流经张家港市、江阴市、常熟市、相城区、昆山市,全长107.8公里,其中苏州境内长79.06公里。
张家港,位于太湖流域,河道自西北向东南,由长江张家港船闸穿流武澄锡与阳澄河网至浏河,沿途流经张家港市、江阴市(无锡)、常熟市、相城区、昆山市,全长107.8公里(一说121.1公里,一说100多公里),其中苏州市境内长79.06公里(含张家港市(20.02公里)、常熟市(37公里)、相城区、昆山市(25.4公里 )),江阴境内长28.74公里。现状河道底宽22~60米,底高0.0米。张家港两岸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地面高程5.5米左右,东南部常熟、昆山境内为低洼圩区,地面高程3.0~4.0米。
张家港,属太湖水系,自西北向东南,由长江张家港船闸穿流澄锡虞与阳澄河网至浏河,长105.2公里,具有排涝、供水、航运等功能。河底宽15米~65米,河口宽40米~90米河底高-0.5米~-15米,集水面积92312平方公里,二十年一遇至五一年一遇防洪。1961~2005年水文资料统计年最大引潮量8193亿立方米,发生在1978年;年最大排水量5237亿立方米,发生在1962年。日最大引潮量发生在1979年8月9日,流量387立方米每秒;日最大排水量发生在1962年9月7日,流量634立方米每秒。
张家港两岸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地面高程55米左右,东南部常熟、昆山境内为低洼圩区,地面高程30米~40米。张家港西侧与东横河、应天河、祝塘河、锡北运河相通;东侧与望虞河、七浦塘、杨林塘、浏河相连。张家港与各河平行交流。同时与昆承湖、巴城湖、尚湖等连通。
十一圩港,位于张家港市域中部。南起江阴市顾山镇北漍村(南口)。往北经乘航、东莱、锦丰等集镇,至锦丰镇十一圩港口入长江。全长27.2公里。
青阳港,亦名新阳江,北起娄江,南至吴淞江,在城南、陆家乡境内,全长8.2公里,面宽平均120米据宋《吴图续》记载,早在公元907~978年吴越钱氏至北宋初期,就已成为“既可排以注松江(吴淞江),又可引江流溉岗身也”,是昆山南北两个水系的主要调节河道,起到“涝则掣吴淞江水入浏河以达于江,早则引浏河江水以济淞南各乡”的作用。同时又是县城通向东南各乡和张家港港口通往上海的水运航道段。
杨林塘,旧河西起周市三千湾,东至太仓杨林口入长江,境内河长4.9公里,为新塘、汉浦、栏漕、金鸡等河通江的孔道。1970年,将上游的鳗鲤泾、温焦泾、栏漕河连接贯通,成为西起阳澄湖、鳗鲤湖,穿过张家港、茆沙塘、盛泾河、超英河达三千湾接杨林塘的一条顺直河道,称西杨林塘。现境内河长19.5公里,平均底宽15米,面宽31米。
新塘河,西自巴城出张家港,穿茆沙塘经城北、陆杨交皇仓泾,至周市入汉浦塘。全长11公里,底宽18米,面宽30米,为县境北部泄水河道。
庙泾河,西起傀儡湖,东抵张家港,流经正仪、城北、玉山。全长7.4公里,底宽15~18米,面宽25米。
茆沙塘,成河于明代之前,北起石牌镇,通七浦塘,南到西新塘河,接张家港,全长7.5公里(一说7.6公里),流经石牌、巴城、陆杨三乡,系昆北地区老河道,1958年拓浚,河底宽15米,河底高零米,外坡1∶2,堤顶高5米。1966年又将石牌镇的茆沙塘束水段拓宽浚深,现为昆山通向常熟东乡主要航道,也是七浦塘、西杨林塘之间水量调节干河。拓浚后,引排畅通,4万余农田受益,成为七浦塘与娄江之间的调节。
皇仓泾,又名黄昌泾,在城北、陆杨乡境内,北起新塘河,南至张家港,全长6.7公里,平均面宽35米,1958年拓宽浚深,成为昆山通往陆杨、周市和太仓县北部的主要航道,也是县境内北片,引排调节水量的干河之一。
汉浦塘,北起周市镇西石桥(积善桥),通新塘河,南至张家港(原名夹潮塘),全长8.6公里,流经周市、城北、新镇三乡,河面平均宽度35米,该塘既是引排水调节河道,又是周市通向昆山的民间航道。
西古塘,北起张家港,南出傀儡湖,全长4.12公里,面宽40米,底宽25米,在巴城乡境内,为地区性排水干河,也是正仪、巴城之间重要航道。
新沙河。向南经东横河与盐铁塘交接处穿杨舍镇,折向东南,经塘市出张家港市(原沙洲县)境,与张家港交会于北漍,境内长11.7公里。杨舍镇以北的河段仍称谷渎港,杨舍镇至北漍的河段称新沙河。
新沙河,原名谷渎港,宋时称杨家港,清代是出江大港,位于张家港市市域中南部。南起江阴市北漍,与张家港相交,往南经塘市集镇,至杨舍城区新市河(南)口接谷读港。全长9.43公里。张家港境内南起杨舍镇李巷村黄旗桥。长8.19公里,底宽6米,底高0.5米,边坡系数2.5。该河原为谷读港南段。1972年在老港基础上重新开挖,清淤拓宽,截弯取直。时因属张家港市(原沙洲县)成立后新辟的河道,故改称新沙河。属市域中南部运输、排灌河道。
庙泾河,位于城北乡庙泾村内,西起傀儡湖,东抵张家港,流经正仪、城北、玉山。全长7.4公里,底宽15~18米,面宽25米,为阳澄区引排干河之一。1970年12月,出动民工6500人,进行全面疏浚。历时40天,挖土23.71万立方米,建桥6座,涵闸13座,耗资20.5万元。拓宽后,河道底宽15~18米,面宽25米,底高为零,堤顶高4.6米,内坡1:2。
苏家滃,又名苏家洪。起于昆承湖东苏家滃口,向东流,穿张家港,经大滃村折向北流,在大嘴头入白茆塘。全长9.1公里,底宽15米,为藕渠、古里等地的主要引泄、航运河道。
尤泾,又名尤泾塘。南接张家港,连通七浦塘,向北经唐市镇至三塘趾,折而向东经石泾附近,又折向北,在白茆镇入白茆塘。其中三塘趾至石泾段,也称山泾。石泾至白茆镇段,也称连泾。尤泾全长11.3公里,底宽一般30~50米,承泄唐市、白茆等地之水,南流汇于七浦塘,北流汇入白茆塘,为唐市一带的主要航道。
南横套,位于市域中部。西起金港镇张家港,向东经后塍、东莱等集镇,至南丰镇接永南河。流经金港、杨舍、塘桥、南丰等四镇。全长24.5公里,底宽6~14米,底高0~1米,边坡系数2.5。该河开凿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因位于北横套(北老套)之南,故名南横套。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民国23年(1934年)、1952年春相继疏浚。该河横穿张家港市中部经济腹地,贯通东西全境,对全市排灌调蓄和水上运输具有重要作用。河上建有后塍、李家港、东莱、福前、南丰等套闸和分水闸。
三丈浦,位于塘桥镇境内。南起塘桥集镇,与华妙河相交,北至鹿苑集镇北盐铁塘,接四干河。全长5.54公里,底宽6~8米,底高0.5米。据《常昭合志》载:“三丈浦即鹿苑港,并南通浪澄塘,北入江。”昔日为一条通向常熟市尚湖的出江河港。境内原南起凤凰镇河阳桥接让塘(今张家港),经塘桥往北至鹿苑盐铁塘,全长10公里。因开凿时底宽三丈,故名三丈浦。今华妙河(塘桥)往南大部分已淤塞成田。
奚浦塘,位于市域东南部。南起凤凰镇港口集镇,接张家港,往北经恬庄至鹿苑集镇东北的陈家巷,入沙漕交界河。全长11.81公里,底宽5米,底高0.5米,边坡系数2.25。据《常昭全志》载,该塘原为海虞24浦之一,开凿于宋景祐元年(1034年)。后屡淤屡浚。1954年全线疏浚,沟通西旸塘。1977年又浚,截弯取直。属塘桥、凤凰地区主要排灌、运输河道。
十字港,位于金港镇境内。南起张家港保税区东南的老套港,北至十字港口,入长江。全长2.75公里,底宽18~40米,底高0米,边坡系数2.5。该河原南止保税区东的大德老集镇,2002年拓浚并向南延伸至老套港。因河道与东西向的思贤港呈十字相交而得名。属金港镇及张家港保税区的主要出江河道。
巫山港,又名巫子套。位于金港集镇西侧,巫山脚下,故名巫山港。东起巫山村,接张家港,斜向西北,至长江村出江。长2.75公里,面宽50米,底高0米。开凿于明嘉靖前后。1959年曾一度堵塞,1968年至1969年重新开挖。今为申张航道出江口段。
香山河,位于金港镇域西南部,香山北侧,故名香山河。东起张家港,西至高峰。流经长山、山北两村。全长4.2公里,东宽西窄,平均面宽33米,底高0米。旧称隔洋河。开掘于1977年。属运输、排灌河道。
侯家港,位于金港镇域中东部。南起三节桥张家港,斜向东北接北横套。长2.5公里,底宽3米。因流经侯家埭得名。属排灌河道。
高港浜,位于凤凰镇域东南部,杨家桥村境内。南起陆家宕,北至张家港。长2.6公里,面宽3~22米。该河历史久远,《常昭合志》上载有。属排灌河道。
白马塘,位于凤凰镇域东南部,凤凰村境内。南起张家港,北至大人坟。长2.5公里,面宽12~42米。该河历史久远,《常昭合志》上载有。属排灌河道。
孙塘、徐塘,位于凤凰镇域南部。南起高庄村庙坝,往北经徐塘桥至杨家桥接张家港。流经高庄、杨家桥两村。以徐塘桥为界,北段称孙塘,南段称徐塘。全长4.2公里,河面宽2.5~40米。该河历史久远,《常昭合志》上载有。属排灌河道。
杨木塘,位于凤凰镇域南部。南起夏市村大陆家宕,北至杨家桥村通张家港。流经夏市、杨家桥等村。全长2.6公里,宽3~100米。该河历史久远,《常昭合志》载有。属排灌河道。
界泾河,位于凤凰镇域西南部,夏市村与江阴市交界处。南起王家宅基,北通张家港。长1.8公里,河面宽2.5~3.5米。该河为张家港市与江阴市界河,故名界泾河。属排灌河道。
望虞河,1958年开挖。起于太湖沙墩港,过望亭北流,在湘庄西南入常熟境,穿嘉菱荡,过张桥镇,转向东北,抵泄水村,有锡北运河来汇;至虞山西北麓与张家港相交;在谢桥镇北,穿福山塘,经花庄入江,河口建15孔节制闸一座。境内河长35.5公里(其中闸下河口段长1.1公里),底宽15~50米。望虞河系澄锡虞地区主要泄水河道,且能辅助排泄太湖洪水,干旱时节还可引江水灌溉。在望虞河东岸,利用堆土筑成大堤,面宽3米,顶高6米,并在交叉河道上先后建造了横塘闸、练塘闸、吉家桥闸、谢桥闸等。大堤和水闸互相衔接,组成望虞河东控制线,使西部高区的水流得以蓄积灌溉,不致压向东部低区,减轻了昆承圩区的涝害。
元和塘,本名常熟塘、州塘,唐元和三年(808年)重浚,更名元和塘。河道起于苏州齐门,经吴县北流,至吴塔以南入境,在启南以东折向东北,过南湖荡东缘,汇辛安塘,穿张家港,止于南门外护城河。境内河长19公里,底宽15~60米不等。元和塘为低平原区调节水量的重要河道,也是苏州、常熟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
七浦塘,又名戚浦、七丫河。西起辛庄东部,经芦荡东流,与蛇泾相交,出境流经昆山界,复穿张家港入常熟,至山泾村,有山泾来汇,过任阳镇出境,流向太仓,交盐铁塘,在浮桥镇附近的七丫口入长江。常熟境内河长8.2公里,底宽20~30米,为境东南重要泄水河道之一。
苏家滃,又名苏家洪。起于昆承湖东苏家滃口,向东流,穿张家港,经大滃村折向北流,在大嘴头入白茆塘。全长9.1公里,底宽15米,为藕渠、古里等地的主要引泄、航运河道。
尤泾,又名尤泾塘。南接张家港,连通七浦塘,向北经唐市镇至三塘趾,折而向东经石泾附近,又折向北,在白茆镇入白茆塘。其中三塘趾至石泾段,也称山泾,石泾至白茆镇段,也称连泾。尤泾全长11.3公里,底宽一般30~50米,承泄唐市、白茆等地之水,南流汇于七浦塘,北流汇入白茆塘,为唐市一带的主要航道。
巴城湖,位于巴城镇境内,原有面积3337亩,湖底高程0.6米,张家港航道穿湖而过。1970年冬,将西部荒滩1230亩进行围垦灭螺,湖内筑大坝一条,长900多米,兴建电力排灌站两座,120匹马力,排水流量达0.7立方米/秒,内部耕地面积850亩,由沿湖五个大队耕种。1982年在垦区内建起了巴城第二砖瓦厂,其余均退耕养殖水产,属巴城水产养殖场经营。
昆承湖,又名东湖。位于城区以南约2公里。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3~4公里,面积18.3平方公里,为常熟境内最大的湖泊。湖盆由西向东倾斜,在正常水位下,西部深1.5米,东部深2米,北部最深处超过3米,蓄水量约0.5亿立方米。沿湖进出水道共24条,进水口多在湖西,出水口多在湖东,其中张家港穿过北部的深水区,为内河航运要道。1956年起,在湖区建水产养殖基地,为鱼、蟹重要产地。
尚湖,也称西湖。因背虞山,又名山湖。位于城区以西约2公里。东西长5公面积约12.45平方公里。湖光山色,风景极佳。60年代后期曾围湖造田,烟雨湖景,随之消逝。1985年7月,放水还湖12000约合8平方公里。
南湖荡,原名华荡。东连元和塘西通望虞河,湖面东西延伸,长8.2公里,宽处1公里许,面积3.8平方公里,旧时湖荡内多荒滩,芦苇从生,钉螺遍地,为血吸虫整生场所。经1966年围垦灭螺,血吸虫已基本绝迹。现湖荡内尚有水面6800余亩。
1958年10月,江阴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南沙、后塍(现张家港市辖区)及周庄等26个公社6万多民工进行开挖。经军民奋战半年,于翌年5月18日开坝放水。
拓浚线路自原张家港河口起,向南延伸拓浚至北漍镇东周家码头,因地制宜,利用原有石头港、亭子港、清溪河、周家浜、应天河、南长河和北漍大塘等7条老河道沟通连接,进行裁弯取直,拓宽浚深,全长38.12公里。其中顺河拓浚28.74公里,裁弯取直4.62公里,平地新开4.76公里。工程标准:港口至东横河段,底宽60米;东横河至应天河段,底宽50米;应天河至北漍老桥浜段,底宽45米;老桥浜至常熟界段,底宽30米。河底高程0.0~0.2米,边坡1:2.5~3.0,青坎宽20米。共完成土方1071.8万立方米,挖废面积2856.4亩,青坎征用962.3亩,压废面积4991亩,并建张家港节制闸一座,完成国家投资160.9万元,1959年冬,江阳县再次发动1.5万民工进行工程标尾,完成未达标工程、真基及真外江滩水下方等遗留土方70.46万立方米。
1968年,为辟通上海至长江的内河航线,由交通部、上海市港务局联合投资,苏州地区水利局、交通局组织实施,举办张家港内河航线整治工程。西起江阴、沙洲两县交界的周家码头,向东延伸,经张家港市(原沙洲县)大塘河、港口河,接常熟县大义港,越望虞河、山前塘、徐泾港,穿昆承湖,经横泾塘、七浦塘进入昆山县境,循西河径、龙泾塘,穿巴城湖接常熟塘,绕马鞍山麓通青阳港(古称青旸港)。全线基本上利用原有河港,切弯整直,拓宽浚深,沟通成河。工程按六级航道标准实施。挖浚工程于1968年11月开工,翌年3月人工开挖段先后竣工,9月机浚和巫山港口闸、桥21座、块石坡岸同期竣工,常年可通航100吨单船,1300吨的驳船整队。
庙泾河,东出张家港,西通阳澄湖,全长7.75公里,是阳澄湖泄水干河之一,原由西段南港(现称西庙泾河)和东段庙泾河,沟通中段几条小河连接而成,原老河道河身弯曲,宽狭深浅不一。1969年经上级批准,由县水利血防指挥部统一规划组织整治工程,并相应成立庙泾河拓浚分团部,由姜殿正任团长,张全兴、范月茗任副团长,征调民工6500人,于12月21日动工,到1970年1月30日竣工。共挖土方23.11万立方米,建桥6座、涵洞13座、拆迁民房176间,挖压废土地114.6亩,耗用经费20.5万元。按统一标准拓浚后的庙泾河,底宽15米,河底高程零点,堤顶高程4.6米,内外坡1:2,达到引泄畅通,弯道减少,运输方便。
巴城市河,南北段为张家港主航道,东西段为西杨林塘河身,两河呈“十”字交汇于市镇中心。50年代初期,虽经航道部门清淤,但因河床狭窄,仍经常淤淀,妨碍南北运输。市河南北段长500米,属张家港配套工程,于1968年11月26日动工,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拓宽,河底宽15米,面宽30米,拆除老石桥三座,新建石驳岸528米,桥梁3座(经费、土方统计在张家港工程内),到1969年3月竣工。
皇仓泾,该河北起新塘河,南至张家港(越河段),长6.7公里,是昆北地区主要河道之一。据史料记载,皇仓泾原称黄昌泾,于明正统六年(1441年)开浚,弘治十一年(1498年)及嘉靖四年(1525年)复又拓浚。建国以后,在1958年河网化规划中,将皇仓泾列为三级河道进行整治。同年12月6日,本县征调马鞍山(城北、城南)、周墅(含陆桥)两个公社5162个民工,由顾玉书、姜连珠任正副指挥进行拓浚,到1959年4月2日完工,实际开挖长度6.11公里。按设计标准,河底宽15米,底高程零点,面宽35米,堤顶高程5米,边坡1:2,共计开挖土方31.22万立方米,耗用经费17.53万元,挖废耕地370亩,拆迁房屋95间,迁移人口142人。河道整治后效益显著,既改善了昆北地区灌排水条件,使沿河4.2万亩农田受益,又便利了昆北到县城的水上交通。
茆沙塘,1958年,规划时定为县内三级河道,全长7.5公里,北起石牌镇通七浦塘,南至张家港(常熟塘段),老河道既弯又狭,河床淤淀,河底高程在1米以上。根据规划要求,设计河底宽15米,面宽35米,河底高程为零点,堤顶高程5米,边坡1∶2,河线截弯取直,以缩短行水线路,计划施工段6.1公里,计划土方44.35万立方米。1958年12月8日由石牌、巴城两公社组织施工,到1959年4月8日完工。两社征调民工1735人(石牌901人,巴城834人),实际完成土方34.08万立方米。除石牌市镇段165米因受时间、财力、物力制约未曾施工外,其余基本竣工。
拓浚工程耗用经费16.72万元,挖废土地595.5亩,拆迁房屋78间,迁移人口107人。剩余的石牌镇区内165米束水段,在1966年2月,由县水利局拨款1.7万元,由石牌公社组织300名民工施工,当年5月竣工。拓浚土方0.5万立方米,两岸建石驳岸180米,建砖拱结构机耕桥一座。从此,改善了茆沙塘排水引水能力,受益农田4万亩,并可通航500吨级船队。1971年以后,在茆沙塘西岸利用开河时堆土建成了公路,沟通了昆山至石牌的陆上交通。
杨林塘,为太湖下游古代常(熟)、昆(山)36浦之一。据载自宋隆兴二年(1164年)至建国前的七百多年中较大规模的疏浚,有十余次。现在的杨林塘是由老杨林塘和1970年拓浚的新杨林塘组成,昆山人称老杨林塘为东杨林塘;称新浚的杨林塘为西杨林塘。杨林塘横贯昆、太两县,西起阳澄湖,流经昆山县的巴城、陆杨、周市,太仓县的新湖、新毛、岳王、牌楼、仪桥、茜泾诸乡镇。沿途与张家港、盐铁塘相交,到浮桥乡杨林口注入长江,全长47公里。老杨林塘的长度为32.4公里,其中在太仓境内31.1公里,在1958~1959年大搞水利时,太仓疏浚过,并在杨林塘入长江处建一座16米孔径的节制闸。1969年冬,苏州地区革委会决定,对东杨林实施第二期工程,从太仓境内姚五湾起,向西到昆山境内三千湾与新塘河沟通,工段长为6.8公里,分给昆山2.8公里。昆山县革命委员会分别组成了两个分团,分段施工,由方元奎为团长、沈水根为副团长、沈啸森为政委,负责从盐铁塘向东1.5公里。由陆文霞为团长,夏佛庆为副团长、林向朝为政委,负责从周市新塘到太仓县界杨林塘1.3公里。于1969年底抽调全县民工3500人动工,于次年1月24日竣工,完成土方22.3万立方米。其中西段完成6.87万立方米,东段完成15.43万立方米。补助土方费5.85万元,补水利粮5万斤。拓宽后的杨林河底净宽20米,边坡1∶2.5,堤顶高程4.6米,河底高程负0.2米。在太仓境内杨林塘拓宽后,昆山低洼区的涝水排泄得到了改善。为了充分发挥杨林塘引排效益,减轻低洼区涝水压力,昆山县于1970年12月对杨林塘上游的老河道进行拓宽。此项工程西起阳澄湖,贯鳗鲤湖,穿张家港、茆沙塘、盛泾河、超英河到周市三千湾通新塘河与老杨林塘衔接,全长14.6公里。定名为西杨林塘。河线利用周市、陆桥公社的东西栏槽河,巴城公社的温焦泾、清水港和鳗鲤泾老河道,进行裁弯取直(清水港、鳗鲤泾河面较宽深段未拓浚)。工程标准为:阳澄湖至陆家桥镇河底宽12米,边坡1∶2,堤顶高程4.5米;陆家桥镇至三千湾,新塘河处河底宽15米,边坡1∶2,堤顶高程4.5米,河底高程均为零点。拓宽后的栏槽、温焦泾等老河,统一改名为西杨林塘,既增强了引泄能力,又改善了通航条件,社会效益显著。
张家港闸,位于张家港市(原沙洲县)张家港口,距长江约1200米,总净宽32米分7孔,两边为通航孔,每孔净宽6米,余为泄水孔,每孔净宽4米,闸身为重力式结构,属沿江中型节制闸。1958年,苏州专署水利局完成闸结构扩大初步设计,其主要设计参数:上游最高洪水位3.8米,最低水位2.23米,下游最高水位6.5米,最低水位3.0米,最大浪高1.10米,最大设计流量为引水210立方米/秒,排水455立方米/秒,顶高程9.0米,底板高程-0.5米,胸墙底高4.5米,通航孔净高8.6米,泄水孔净高5.0米,上下游消力池底高-1.3米,防冲槽底高-4.0米。1959年3月15日,节制闸工程动工。工程由张家港闸工程处负责,江阴县建筑公司承包施工。6月18日闸工程告竣,历时95天,共计完成方9.32万立方米,混凝0.52万立方米,石方0.7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70.6万元。5月19日,地区水利局和水利工程指挥部组成张家港闸工程验收委员会,经验收,同意将此闸移交闸管所投入运行使用。
张家港节制闸(新),位于金港镇西北侧的张家港河口上,故名。距长江口约200米,是5孔各8米的中型节制闸。主体建筑采用污式结构,闸身全长219.02米,闸孔总宽46米,净孔宽为40米。闸底板高程-1米,闸顶高程9米,工作桥高程17.4米.平面钢闸门,设置油压式启闭机。上游设宽9米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载重等级为汽-20、拖-100级。最大设计灌溉流量387立方米/秒,最大设计排涝流量634立方米/秒,受益面积650平方公里,耕地65万亩。始建于1958年,原闸距长江口约1.5公里。按下级水工建筑物标准和“20年一遇频率设计。主体建筑采用圬式结构,闸身全长118米,闸孔总宽39.2米,平面钢闸门,设置绳鼓式启闭机。上游设宽7米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载重等级为汽-18、拖-80,是张家港市沿江最大的节制闸。1993年,因张家港港务局业务的迅速发展,外移重建为现闸。
张家港建成后,成为苏州市阳澄、虞西、新沙三区域和无锡市澄锡区的一条通江引排骨干河道,洪涝时泄排太湖洪水,干旱时引长江水灌溉农田,也是苏州沟通上海、无锡、常州和苏北的内河干线航道。
为了调节控制张家港进出水量,1959年国家投资30.6万元,建设张家港节制闸,距长江约1200米,闸总净宽32米,分7孔,两边的通航孔,每孔净宽6米,余为泄水孔,每孔净宽4米,闸最大设计流量引水为210立方米/秒,1960年投入正常运行。1979年启闭型式由蝇鼓改为油压启闭闸门。张家港整治后,成为澄、锡、虞地区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灌溉农田60亩,挡潮防洪,排涝面积650平方公里,效益显著。1978年大旱,张家港闸全年开闸引潮318次,总引水量8.19亿立方米,稳定了内河水位,确保受益范围内生产、生活用水和航运交通的需要,1991年洪涝灾害,张家港闸泄洪排涝,有效地减轻了洪涝灾情。
张家港——上海航道习称申张线航道,因连接上海(申)与张家港而得名。是上海港转运至苏南沿江及苏北地区大宗货物的主要通道。起自张家港港口(金港镇长江巫山港口),经张家港船闸、江阴周庄镇,常然大义镇,穿昆承湖至昆山市青阳港,接吴淞江入苏申内港航线,至上海市苏州河口,全长2319公里。其中江苏段张家港至昆山青阳港称张家港河,长115.34公里(一说114.1公里)。
1983年张家港港口对外开放后,该航道疏运港口进出物资不断增长省、市多次安排专项工程对碍航段进行局部整治,2000年始,按五级航道标准整治申张线江苏段航道114.572公里,包括新建张家港二线船闸,核定工程概算为11.07亿元。至2008年已先后完成华西段、新桥段、周庄段等共25.68公里航道整治及有关桥梁改建工程,完成投资3329678万元2005年张家港船闸船舶和货物通过量达2841万吨和1623万吨,张家港二线船闸建设工程,概算投资6.27亿元,2008年4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
规划建设中的连云港——上海的连申线三级航道,其苏南段经张家港船闸入申张线通达上海。2007年11月,省发改委批复同意申张线(张家港江阴段)48.1公里按三级航道标准建设,设计代表船型为1顶+2x1000吨级船队,概算总投资27.42亿元。
该航道沿线城镇集结,工厂、企业达300多家,每年运量达2300多万吨。为长江三角洲干线航道连申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江苏省干线航道网的“二纵”,也是张家港内河疏港主要骨干航道。2005年申张线张家港境内有桥梁15座,码头吞吐量200万吨左右。
张家港船闸,位于巫山港口(张家港市南横河口),是张家港内河的配套工程。该工程经国家计委(1968)22号文件批准,由上海港务局委托江苏省交通厅设计施工。1970年9月竣工,10月1日通航张家港船闸,包括闸主体、闸室、3公里长的上下引航道,以及护坡、越闸公路桥2座农桥等项目,占地33亩,投资343.9万元。过航闸门宽10米,闸室有效停泊长度为130米,宽13米。水下边坡坡比为1:2,干块石护。公路桥为钢筋混凝梁式桥,梁底高10.7米,通航净空为4米。公路桥负荷标准汽车13吨,挂60吨。船闸设计年通航能力为450万吨。1985年,船闸货物通过量达574.5万吨,船舶通过量达1216.4万吨。
虞山船闸,又称宝岩闸,位于常熟市城区西门外5公里处,在申张航线张家港航道的山前塘上,宝岩寺前。1958年由国家投资,水利部门施工建造。1959年7月建成使用,工程经费51万元。先由县水利局设船闸管理所管理,1962年改属交通部门领导。1964年船闸列为江苏省交通厅工程局管理工程项目。船闸规模:闸身全长207米(包括闸门外护坡),有上下游2座闸孔,长各16米,净宽各10米;闸室长135米,室底净宽16米。闸底板高程上游为吴淞负0.5米,下游为负1米。闸身采用空箱结构,浆砌块石斜坡式闸墙(1978年大修改为直立式闸墙)。闸门初建时为人字形木门,1965年第一次大修改装成人字形钢板闸门,使用手摇和电动两用启闭机。闸室内设护木、系船桩及上下石阶。设计年通过船舶载重量为100万吨位,能通航100吨位以下载重船或95x5.5x1米拖带船队。1965年、1968年、1978年3次大修均由省拨款施工。经费分别为137776元、42305元和310000元。该闸建造原旨,主要为控制县境高低片水位,受益农田75万亩。迨后沿江各口建造节制闸,内河水位已基本控制,船闸上下游水位落差缩小,为便于通航,平时闸门敞开。1965年申张航线开辟后,自张家港、十一圩港及张家港市(原沙洲县)到常熟、无锡、苏州、昆山以及上海的来往船舶,均需通过本闸,成为苏南内河航道的要孔。1985年过闸各类船舶达563252艘,载货1364万余吨,远远超过原设计通过能力,出现高峰拥挤船只塞档现象,影响航运。1983年7月,省交通厅指定本闸为张家港干线船舶流量观测站之一,每年进行间歇观测登记。1985年1月、5月、7月、11月4次观测登记各15天,平均日过船舶1551艘,载重40467吨。
张家港港,位于张家港市域西北的长江南岸。根据1985年国家批准的港口规划.港口规划岸线自巫山港至十字港,长5.5公里,陆域纵深为600米左右,港口占地41.6万平方米。港口东距吴淞口146.5公里,西离南京港219.4公里。南与杭嘉湖地区相连。北通苏北各港。至2005年,港口岸线发展到西起长山(与江阴市交界),东至东沙(与常熟市交界),全长63.57公里,其中深水岸线35.7公里。岸线平直,深水贴岸,后方陆域开阔。已建成泊位7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50个;对外开放泊位43个,其中万吨级泊位36个。港口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拥有各类起重、输送、搬运和专用设备700余台,最大起重能力为40吨。能承接集装箱、钢材、木材、矿石、粮油、煤炭、化工、什杂货等不同货种的装卸、储运和中转业务。辟有至欧洲、北美、中东和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等10多条航线,与世界140多个港口有货运往来。200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830。万吨.其中外贸运量突破240。万吨,集装箱运量达37.71万标准箱,到港国际船舶3297艘次。明永乐四年(1406年)农历十月,泰州人张抗得自广陵迁至东江湾沙(今金港镇南沙一带),行船发家。清道光、咸丰年间(1845~1855年左右),张氏后裔在今张家津东端将镇山与香山之间的水潜疏浚成河,起名张家港,张家港港由此得名。其港口原是一个水鸟栖息、芦苇丛生的荒凉古渡。1965年,为筹建战备港,国家派出勘察队在长江下游勘察,决定在此建港。1968年2月动工,1969年10月建成4个万吨级泊位及配套设施。1982年11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张家港港为对外开放港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张家港港已成为全国钢铁、化工、粮油、木材的重要中转港,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