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8 14:50
张德能(1899—1944),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沙冈乡的一个华侨家庭。1920年高中毕业,后携眷赴越南谋生。1922年携眷返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十六期学习,毕业后分发粤军服务,被分配到陆军第四军任排长职,随部参加北伐战争。后历任营长、团长、副师长,1935年正式升任陆军第四军五十九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3月1日叙任陆军少将,率部参加武汉会战。1938年秋第四军奉命调往湖南长沙防守,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率部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其间兼任长沙警备司令部司令官。1942年任第四军副军长。1943年,任第四军军长。1944年6月,长沙沦陷,张德能因“指挥不当,作战不力”,被蒋介石下令处决,时年45岁。
张德能(1899—1944),别字礼赢(在军中改为镇瀛,寓意镇住东瀛),兄弟排行第一。1899年10月出生于广东开平县沙冈乡冲翼全腾里一个华侨家庭。其父崇铭旅居越南海防,开设德源船料行。3岁时其母伍氏病逝,其父返乡携带到越南抚养,后在越南华人开办的中法文小学毕业。继入华文中学读初中,毕业后再入高级中学就读,均名列前茅,成绩优良。
1920年高中毕业,遵父命回乡择配完婚,与谭少英(开平县长沙乡冲美坊人)结婚,婚后携眷赴越南谋生。为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于1922年携眷回国。
1922年12月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六期学习,1923年12月毕业,分发粤军服务,入粤军第三支队见习。1924年任建国粤军第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步兵连排长。1925年秋部队改编,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团长黄琪翔)步兵连排长,随部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北伐到湖南时任连长,其所在第三十五团(团长黄琪翔)与叶挺独立团,在汀泗桥战役中英勇善战,于混战中负重伤,经抢救治疗,数月后治愈出院。
1927年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步兵营营长。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团长。1929年国民革命军编遣,第四军缩编为第四师后,任该师第十旅第十九团团长。1933年任陆军第五十九师步兵第三五一团团长。1934年10月任陆军第四军第五十九师副师长,率部入桂滇黔等省,参加“围追堵截”长征红军的作战。1935年5月叙任陆军步兵上校。1935年12月任第四军(军长欧震)第五十九师师长。
1938年秋第四军奉命调往湖南长沙防守,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率部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其间兼任长沙警备司令部司令官。1942年5月1日任陆军第四军(军长欧震兼)副军长,兼任该军第五十九师师长。该军军长欧震调任集团军副总司令。1942年12月接任第四军军长。
1944年率部保卫长沙,战至撤守关键时节,其向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赵子立电告,请示解决办法。时赵子立电称:“如守不住可撤”(因电话往来,无文字记录),接令后其下令撤退。指挥军部仅有少数船只,先渡伤员及文职人员过江,其殿后指挥掩护。日军四面拥至,他欲举枪自杀,被卫士夺去手枪,又被工兵营营长李保罗(开平长沙冲澄人)抱起,跑到江边,拥下汽船撤退,撤至衡阳时全军只剩三分之一。
日寇占领长沙,经短期整顿后,便驱兵直进,势如破竹,直揭衡阳,再沿湘桂,占广西柳州。当时之败,丧失大片领土,舆论哗然,蒋介石无法交待,乃电召张德能到重庆开会。当时第四军特别党部书记长张翼诒及参谋长黄昌儒等人劝张德能不要去重庆,因蒋介石妒忌贤能,排除异己,偏袒谪系,去必被杀。但张德能认为撤退令是由赵子立发的,而且三十六军、美炮兵团先败,丢失岳麓山于前,才造成后来长沙失守,自己已尽了军人责任。如自己不去,必然追究第四军责任,就算自己一死,也要保存各师团长及士兵,乃不顾劝告,毅然去重庆。
颁发长沙撤退命令的是赵子立,但是用电话指挥,没有录音和书面通知,无凭无据。因此在军事法庭追究起来时,赵子立一切否认,并矢口咬定未曾发过任何撤退命令等等。张德能将军当时根据实情申辩,蒋介石亦明白其中因由,他谪系三十六军及美炮兵团丢失岳麓山,赵是有责任的,因为赵是最高指挥官,如无赵的命令,张德能亦不会撤退。但赵之后台是何应钦,又是蒋的亲信,所以不愿追究赵的责任。但张德能将军讲出内情,不便公布,因此,对张德能不敢正面公开审讯,只从侧面追问一次,便在重庆将张德能囚禁起来。
1944年8月25日第四军军长张德能因保卫长沙不力,重庆军法总监开庭初拟判处“无期徒刑”,呈报蒋介石改判死刑,被下令军法处决,时年45岁,在重庆执行枪决。
时人挽云:“是叶名琛一流,不战不守,愧张睢阳之后,无德无能。”9月3日,重庆军法总监何成凌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倭寇广播:评“我方枪毙失守长沙之军长张德能,并夸张张军长之精强,用兵之巧妙。又谓:失守长沙,薛×亦应负责。不无相当理由,近数年来,法律不能制裁权位较高者,实抗战军事上之一大缺陷。”
抗日战争胜利后,其长子张文龙将其骸骨运回原籍开平,安葬于梁金山南麓。其生平擅长绘画、书法及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