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6 15:12
张耀光,西南大学教授,男,1955年生,四川蓬溪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重庆市第三届科技顾问团成员,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动物学会秘书长、重庆市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生物农学组副组长、西南大学学报(自科版)编委会副主任等职。
长期从事鱼类繁殖生物学、渔业生物学、形态与发育生物学研究。先后承担和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编《四川经济鲇类研究》、《南方鲇的繁殖与饲养》、《南方鲇解剖》等学术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温度对南方鲇生长影响的研究获重庆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基金项目奖二等奖(1995),南方鲇生态特征的能量学机理的研究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鱼类能量学机制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9)。
对我国特产名优鱼类长吻鮠(江团)、南方鲇的繁殖生物学、形态学、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基础理论上,重点阐明了长吻鮠、南方鲇的繁殖特性与机理:(1)发现长吻鮠的精巢尾区不产生也不贮藏精子,是人工授精失败的重要原因。(2)发现南方鲇为一次产卵型鱼类,纠正了该种鱼为多次产卵型鱼类的错误观点。在生产实践中:(1)成功地解决了长吻鮠人工受精的难题,使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提高70%以上,苗种价格大大降低。(2)与同事们一道解决了南方鲇从亲鱼选择、驯养到全人工繁殖和苗种生产的技术,此技术无偿提供给有关苗种生产单位与人员,养殖成本大大降低。(3)发现了南方鲇雌性生长速度显著快于雄性的规律,提出了雌性化制种的构想并解决了雌性化制种的关键技术。有关长吻鮠、南方鲇的研究促进了人工养殖的产业化进程,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果引起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同行的重视和关注。 教学成果获重庆市人民政府二等奖(2005)。
1991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被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授予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重庆市科协第七届讲理想、比贡献先进个人,2003年被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评为重庆市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被中国水产学会评为全国优秀水产科技工作者,2004 年被评为重庆市先进科技工作者。
长吻鮠胚胎和胚后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长吻鮠精巢发育的分期及精子的发生和形成
长吻鮠精巢及精子结构的研究
长吻鮠的卵巢发育和周年变化及繁殖习性研究
长吻鮠肾脏黑色素巨噬细胞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
唇受精的细胞学研究
长吻鮠幼鱼发育的研究
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变异分析中国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南方鲇脑垂体发育的研究
南方鲇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
短尾拟Chang分类地位的探讨
南方鲶卵巢滤泡细胞和卵膜生成的组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