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8 10:50

弹(拼音:dàn,tán)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一说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颗弹丸已上弓弦、准备发射的样子。“弹”的本义指弹丸,又指弹弓,引申指现代的枪弹、炮弹、炸弹、导弹等。“弹”也读作tán,用作动词,意思是借一物的弹力将另一物发射出去,又引申为拨弄或敲打乐器。“弹”还有批评、上告之意,如弹劾。

字源演变

甲骨文中有图A的字形,有学者释为“弹”(有争议,一说为“”)。整个字形是一张弓,弦上有一个小圆圈,那是弹丸的形象。到小篆阶段“弹”已变为了以“”表意、以“单”表声的形声字了。从弓,表示与弹射工具弓相关。

“弹”的甲骨文字形表示的是张弓引弦,发射弹丸的意思。所以“弹”的本义是弹弓,《战国策·楚策四》:“左挟弹,右摄丸”,意思是:左手夹着弹弓,右手拿着弹丸。这个“弹”是名词,读dàn。一说,“弹”本义是用弹弓发射弹丸的意思。《左传·宣公二年》有这么一句:“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说的是晋灵公这昏庸无道的国君,在台子上用弹弓射人,来观看人们东奔西跑地躲避弹丸,以此取乐。这个“弹”是动词,读作tán。

琵琶、古筝之类的弦乐器需要用有弹性的拨子来拨动才会发声,“弹”又用来表示拨弄和敲击乐器,如:弹奏、弹唱、弹钢琴。

“弹”又可以指用弹弓来发射的小圆球,如:泥弹、铁弹、弹丸。后来,随着火器的出现,“弹”引申指需要投射的爆炸物,如:枪弹、炮弹、手榴弹。以上意义的弹都用为名词,读作“dàn”。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二】【弓部】徒案切(dàn)

行丸也。从弓单声。𢎫,弹或从弓持丸。

说文解字注

“行丸也”注:《左传》:“晋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引申为凡抨弹、纠弹之偁。

“从弓,单声”注:徒案切,十四部。亦平声。

“(𢎛)或说弹从弓持丸如此”注:各本篆形作“𢎫”,今正。汗简云:“𢎝,弹字也。出《说文》。”又《佩觿》《集韵》皆有𢎛字。盖古本《说文》从弓而象丸形,与玉部朽玉字同意。

广韵

徒干切,平寒定 ‖ 单声元1部(tán)

弹,纠也。射也。亦弹棊。《梁冀传》云:“冀好弹棊也。”又徒案切。

徒案切,去翰定 ‖ 单声元1部(dàn)

弹,行丸。又徒丹切。

康熙字典

【寅集下】【弓部】 彈;部外笔画:12

古文:𢎝

《唐韵》《集韵》《韵会》徒案切。《正韵》杜晏切,并音惮。《玉篇》:行丸也。《吴越春秋》:弹生於古之孝子。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李尤《弹铭》:昔之造弹,起意弦木。以弹为矢,合竹为朴。

又弹丸,喻小也。《史记·虞卿传》:此弹丸之地。

又鬼弹。《水经注》:永昌郡北山水傍,瘴气特恶,气中有物,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名曰鬼弹。

又《广韵》徒干切。《集韵》《韵会》唐干切。《正韵》唐阑切,并音檀。《广韵》:射也。《集韵》:弹丸射也。《左传·宣二年》:晋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

又击也。《史记·孟尝君传》:冯驩弹其劒而歌。

又《韵会》:鼓爪曰弹。屈原《渔父》:新沐者必弹冠。《史记·五帝纪》:舜弹五弦之琴。

又《广韵》:纠也。《增韵》:劾也。《周礼·地官·里宰》注:街弹之室。疏:汉时在街置室,检弹一里之民。《后汉·史弼传》:州司不敢弹纠。

又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句兵欲无弹。注:句兵,戈戟属。弹谓掉也。

又弹棊。《西京杂记》:成帝好蹴踘,群臣以为劳。帝曰: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作弹棊以献。

又叶徒沿切,音田。陆机《文赋》:抱景者咸叩,怀响者必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以讨源。

又𢎚字。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弓”3画,㇉(竖折折钩)一笔写成。

【写法】“弓”窄“单”宽,顶部“弓”略低,底部“单”低。“弓”,㇉(竖折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单”,主体居右半格;点低撤高,点在竖中线;“曰”上宽下窄,左竖在竖中线左侧,下横在横中线;“曰”下长横从“弓”侧起笔,宽度超出上部两端。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