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

更新时间:2024-09-09 10:29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经过对人和动物的学习进行的长期实验研究,提出了强化理论,又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他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产生

“强化”这一观点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试误理论中都曾提到,但真正对“强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则是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是一个行为前的、自然的、被动的、特定的过程。在桑代克的试误理论中,强化的思想充分体现在效果律——凡在一定情境中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该情景发生联系,如果在遇到此情景,这一动作会比以前更容易出现。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理论。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在行为中的作用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贯穿其中,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操作性行为的建立

斯金纳利用斯金纳箱对白鼠的操作性行为进行研究,从中得出操作性行为建立的规律,即“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行为的关键在于操作及其强化依随。

比如:孩子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

操作性行为的维持

维持就是行为的保持。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后,为了永久保持所获得的行为,应当逐渐减少强化的频次,或者使强化变得不可预测。

比如:一个学生每次解答完数学题,老师都给予表扬。根据维持原则,如果逐渐增加解答题数才给予表扬,并且以随机的时间间隔给予表扬,那么他就可能在老师没有给予强化或给以很小的强化的情况下,仍能够长时间解答数学题。

操作性行为的消退

如果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行为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会减弱。行为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

比如:学生某一良好的反应未能受到老师充分关注和表扬,学生最终便会放弃做出良好反应的努力。

操作性行为的分化

分化是指通过安排强化动物条件反应的某个特征,如速度、持续时间等,动物可逐渐形成有选择性的反应。分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强化。

比如:斯金纳在训练白鼠的压杆力量实验中,先是强化动物任何理量的压杆行为,然后制定一个较低的力量标准,只有超过这一标准的反应才予以强化,低于这一标准便遵从消退原理而消退。此后逐步提高压杆力量标准,分别予以强化和不强化,如此可以训练动物以较强的理量做出压杆反应。

分类

按照强化物的性质来分

据强化物的性质,可以分为积极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消极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也可以叫做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或正强化和负强化。

积极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反应(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

消极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反应(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

不论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

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

根据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把强化分为一级强化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是指满足人和动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一级强化物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

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二级强化物如金钱、学历、关注、赞同等。

值得注意的是二级强化物起初并不具有强化的作用,而是由于它们同诸如食物、性欲之类的一级强化物相匹配而具有了强化的作用。

根据行为和强化间间隔时间来分

根据行为发生与强化物出现间隔的时间,把强化分为连续式强化(也称即时强化)和间隔式强化(也称延缓强化)。

连续式强化是指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就是说当个体作出一次或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应后,强化物即时到来或撤去。

间隔式强化是指行为发生与强化物的出现或撤去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按比率出现或撤去。间隔式强化分为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强化和变时距式强化。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强化和变比率式强化。定时距式强化就是每次过一定时间间隔之后给予强化;变时距式强化就是指每次强化的时间间隔不等;定比率强化是指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固定比例;变比率式强化是指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

应用

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塑造新行为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即通过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行为的方向的行为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但要注意的是:学生必须在他们能力所及的行为范围内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向新的行为延伸。

2.行为矫正

斯金纳把他的强化理论成功地运用于对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工作。认为只要成人注意不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都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就能得到矫正。

比如:一个孩子总是不好好吃饭,要家长追着喂或总是饭前饭后要零食吃。如果家长在他不吃饭时不管他,饭前饭后也不给零食吃,每天总是按时进餐,那么,孩子由于受饥饿的驱使,就不得不按时好好地就餐了。

3.程序教学

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将知识学习细分为一系列过程,每下一个过程的复杂程度都比上一个过程深,每一次学习的知识量都是比较合适的。依照这种安排,学生每次学习的量不大,学习由易到难,学习内容环环相扣,这样循序渐进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出现过多的困惑,对于和学习材料对应的各种问题(按照复杂程度的顺序编排),学生作出正确反应的比率也会比较高,这样下去就可以逐步强化复杂的反应。

4.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 Principle)

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你吃完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如果一个儿童喜爱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欢阅读,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之后去做模型等等。

5.合理运用强化程式

连续程式的强化在教新反应时最为有效。间隔式强化比起连续程式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定时距式由于有一个时间差,随之以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未了反应率上升,出现一种扇贝效应(见图)。学生在期终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就证明了这一点。定比率式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有益;变比率式则对维持稳定和高反应率最为有效。

运用强化程式原则:

(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的行为。

在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强化理论来指导安全工作,对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可起到积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关键在于如何使强化机制协调运转并产生整体效应,为此,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在企业中设置鼓舞人心的安全生产目标,是一种正强化方法,但要注意将企业的整体目标和职工个人目标、最终目标和阶段目标等相结合,并对在完成个人目标或阶段目标中做出明显绩效或贡献者,给予及时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强化物),以求充分发挥强化作用。

2、采用负强化(尤其是惩罚)手段要慎重。负强化应用得当会促进安全生产,应用不当则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可能使人由于不愉快的感受而出现悲观、恐惧等心理反应,甚至发生对抗性消极行为。因此,在运用负强化时,应尊重事实,讲究方式方法,处罚依据准确公正,这样可尽量消除其副作用。将负强化与正强化结合应用一般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注意强化的时效性。采用强化的时间对于强化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论,强化应及时,及时强化可提高安全行为的强化反应程度,但须注意及时强化并不意味着随时都要进行强化。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4、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由于人的个性特征及其需要层次不尽相同,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效应会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强化手段时,应采用有效的。强化方式,并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5、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信息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应用安全目标进行强化时,定期反馈可使职工了解自己参加安全生产活动的绩效及其结果,既可使职工得到鼓励,增强信心,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修正所为。

评价

贡献

不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