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1 18:45
《归雁》是唐代诗人钱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咏雁诗中的佳作以归雁为题,通过问答的形式,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相融合,展现了诗人深邃的羁旅之思。前两句通过倒置设问的手法,对归雁北归的寻常现象提出疑问,探寻大雁归来的深层原因。后两句借助湘江女神鼓瑟的神话,将凄凉的瑟声与归雁的归来相联系,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怨与乡愁的意境。诗中大雁被赋予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况,借大雁之口,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羁旅生涯的无奈与愁苦。整首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
归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⑴?水碧沙明两岸苔⑵。
二十五弦弹夜月⑶,不胜清怨却飞来⑷。
⑴潇湘:潇水与湘水,都在今湖南境内,二水流至湖南零陵县汇合,称潇湘。何事:何故,为什么。等闲:轻易地。回:这里指大雁飞回北方。
⑵沙明:沙粒明净。苔:一种植物,常附于阴湿的地方生长,可供雁食。
⑶二十五弦:指瑟这种乐器,古瑟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载:“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弹夜月:古代神话中有湘水女神善于弹瑟的传说。湘水女神,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舜南巡不归,二人追至潇湘,沉水而死,成为湘灵。其所鼓之瑟,音响哀怨。
⑷不胜:禁受不住,受不了。清怨:此处指曲调凄清哀怨。
大雁为了什么事情轻易地从湘水返回北方呢?湘江青绿,沙滩洁净,两岸生长着青苔。
原来是湘江女神在月夜下弹二十五弦瑟,大雁禁不起那凄凉哀怨的瑟声才飞回北方来。
钱起是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飞,曾作《送征雁》诗。这首《归雁》,同样写于北方,借咏归雁以寄托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与《送征雁》不同,这首《归雁》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诗人依照这样的认识,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潇湘何事等困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开头两句用的是倒置法。潇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气候很好,古人认为是大雁过冬的好地方,所以诗人想象归雁是从潇湘飞来的。大雁作为―种候鸟,每当春来,由南返北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偏要发问,连用两句设问,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诗人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并借助美丽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为了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无妨对照他考进士的成名之作《省试湘灵鼓瑟》。在那首诗中,诗人用“苍梧来怨慕”的诗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于她在乐声中寄托了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时,诗中还有“楚客不堪听”的诗句,表现了贬迁于湘江的“楚客”对瑟声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对比《省试湘灵鼓瑟》和这首《归雁》,可以看出:《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诗人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汉建安文学家王粲《登楼赋》中的这两句揭示羁客情怀的名言,正可借来说明《归雁》诗中旅雁听瑟飞回时的“心情”;而诗人正是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短短四句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中的潇湘夜景和瑟声虽都是想象之词,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却把大雁写成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生灵了。这首诗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直接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首诗构思巧妙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诗语之妙,有不可与册子参者,惟当境方知之。长沙两岸皆山,余以牙樯游行其中,望之,地皆作金色,因忆“水碧沙明”之语。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极佳,后人更无此作者,用意精深,乃知良工心独苦。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瑟中有《归雁操》,仲文所赋《湘灵鼓瑟》为当时所称,盖托意归雁,而自矜其作,谓可泣鬼神、感飞鸟也。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馀音婉转、词气悠扬,竟似瑟中弹出。
清代高士奇辑注《三体唐诗》:瑟中有《归雁操》。诗意谓潇湘佳境,水碧沙明,何事即回?我瑟夜弹方怨,汝却飞来乎?又一说:以“二十五弦弹夜月”为湘妃鼓瑟,谓潇湘佳境,雁不应回,乃湘瑟之怨不可留耳。此诗人托兴之言,其说亦通。
清代何焯《唐三体诗评》:托意于迁客也。禽鸟犹畏卑湿而却归,况于人乎?
清代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潇湘何事等闲回”,作呼起语,三、四相应。“二十五弦弹夜月”,琴中有《归雁操》,故从《操》中落想。
清代袁枚《诗学全书》:首句破题起,雁至衡阳而回,即潇湘之间。次句承,言潇湘之间,山水甚美。三句转,所以归者,得非湘灵以“二十五弦弹夜月”?按瑟中有《归雁操》。四句合,汝不胜其悲而飞耶?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笺注》:“潇湘何事等闲回”,雁至衡阳而回,至潇湘二水之间。今设为问雁曰:“汝为何事而轻回乎?”等闲者,轻乎之词也。“水碧沙明两岸苔”,言潇湘风土其美,不宜轻去之也。湘水至清,下见石子若樗蒲,白沙若霜雪,赤岸若朝霞。出《湘州记》。“二十五弦弹夜月”,此为雁原所以归之故。岂以湘灵弹二十五弦之瑟于月夜耶?瑟声悲弹夜月,则尤凄绝矣。“不胜清怨却飞来”,瑟声清怨,雁闻不胜其悲,却便去潇湘而飞来至此耶?盖瑟中有《归雁操》,而钱起有《湘灵鼓瑟》诗,为时所称,故托意于雁,而归美于瑟也。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为雁想出归思,奇绝妙绝。此作清新俊逸,珠圆玉润。
清代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此上呼下应体,用“何事”二字呼起,而以三四申明之。琴瑟中有《归雁操》,第三句即从此落想,生出“不胜清怨”四字,与“何事”紧相呼应,寄慨自在言外。
清代吴烶《唐诗选胜直解》:情与境会,触绪牵怀,为比为兴,无不妙合。
近代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清辞丽句必为邻”为此诗写照。
近代俞陛云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区)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登进士第,曾任蓝田尉,官终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有《钱考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