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冈

更新时间:2024-04-07 11:49

彭子冈( 1914—1988),女,新闻记者、编辑、作家。原名彭雪珍,笔名子冈。江苏苏州人。中学时代积极从事写作。发表小说、散文、诗歌。1934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英语专业,1936年肄业。全面抗战爆发前赴上海,担任《妇女生活》月刊助理编辑并负责撰写稿件,曾只身探访被网禁的“七君子”之一史良,并写下《“堂姐”史良会见记》,昭示“七君子”被捕真相。全面抗战爆发后赴武汉,任《大公报》外勤记者。1938年8月经胡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武汉沦陷后,随《大公报》迁往重庆。其间发表百余篇新闻通讯,揭露日军侵略本质及其对中国的暴行,歌颂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和爱国热情,以1945年发表的《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为代表。与浦熙修、杨刚、戈杨并称为新闻界“四大名旦”,又与浦熙修、杨刚并称为新闻界“三剑客”。解放战争时期,任职《大公报》北平办事处。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进步日报》记者、《人民日报》记者、《旅行家》杂志主编。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出访苏联、印度、芬兰,出席在匈牙利举办的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采写大量同外通讯。1983年担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著有《苏匈短笺》《时代的回声》《伟大的伴送》《子冈作品选》等。1988年1月病逝。

人物生平

彭子冈,本名雪珍,乳命阿雪,以笔名行,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1914年2月7日。出身于名门望族。父彭世芳,为彭宁求八世孙。清诸生。早年就读于江苏松江女子中学、苏州振华女子中学。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本科博物部。宣统三年(1911)被赏格致科进士。曾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部首任教务主任,中华博物学会植物部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农业大学等校教授,教育部视学员,江苏省教育厅督学,曾被教育部聘为初中暂行课程标准自然科审查专家,为知名植物学家。

彭子冈好学能文。1931年就读于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初三,三次参加《中学生》杂志全国征文,两获第一。开始使用笔名“子冈”。同年考取苏州女子中学高中部。次年转入振华女校。于《申报》副刊发表《姊姊的恋》《寄故人》《苏州人》《苦孩子》《阿琳》《生路》等。《我是燕子》入选《中学生》杂志《征文当选集》,得到杂志主编叶圣陶称赏。后彭子冈考取北平中国大学英语专业,痛感国难深重,1936年自愿肆业离校,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任上海生活书店《妇女生活》杂志助理编辑,以为《生活星期刊》采写鲁迅葬礼特稿《伟大的伴送》成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彭子冈任汉口《妇女前哨》主编。1938年与夫徐盈同为《大公报》外勤记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重庆《大公报》,1941年为桂林版《大公报》采写近百篇“重庆航讯”,有“重庆百笺”之誉。率先破除当时新闻报道状人记事的机械呆板,融文学手法于新闻采写中,擅长人物形象描写,其白描手法客观真实。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28日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和平谈判。彭子冈采写的《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为特写名篇、在众多新闻报道中一举夺魁。彭子冈与杨刚、浦熙修、戈杨有后方新闻界四大名旦之誉。后彭子冈任《大公报》驻北平办事处记者,1946年和美联社记者一起去张家口解放区采访,采访组文《张家口漫步》于报上连载,被国民党当局指为共产党宣传员。

采写特色

彭子冈采写的新闻的特色:

其一,爱增分明的感情发自胸腹,流于笔端。子冈的通讯、特写乃至消息,大多是情景交融,评述有序。她不仅及时地真实地报道所发生的事件,而且爱增分明的感情发自胸膀,流于笔端,使新闻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震惊中外的“七君子”被捕事件发生后,她去采访女律师史良。她写出了概激昂的《堂姐史良会见记》,在文中她向国民党政府大声疾呼:“眼看看凶险的外敌和论亡的土地人民所受的茶毒,我们怎么能够再来分散同胞的力量我。们要和平…但对于侵略者,我们要抗争”(《子冈作品选》第15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这些话激励着亿万要求抗日救亡同胞的心。

其二,子冈的新闻报道,有强烈的时代感。子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去透视生活,去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因此她能够十分尖锐地剖析社会,针砭时弊。抗战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陪都重庆,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她记录了这个时期重庆各阶层妇女的境遇和风貌。在《女佣工座谈会》中,她记下了女佣工郑君贤的话:“究竟我能为抗战做点什么呀……只能偷着看看旧报,虽然越看心里越不舒服,难道我们就永远伺候着人低声下气地吃一口残饭吗……打仗的也是吃这么点饭,可是他们活也活得有劲,死也死得光荣…..”(《子冈作品选》第51页,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音容笑貌逼真,时代气息强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