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

更新时间:2024-09-26 12:32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俄语: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五位沙皇(1682年4月—1696年与伊凡五世共治)、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史称彼得一世(英语:Peter I),后世尊称其为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

人物生平

放逐在外

1672年6月9日(儒略历5月30日),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罗曼诺夫出生于莫斯科。他是罗曼诺夫王朝沙皇阿列克谢一世和他的第二个妻子娜塔莉亚·基里洛芙娜·纳雷什金娜的独生子。与沙皇的前几个要么虚弱、要么有残疾的孩子不同,彼得非常健壮、活泼,于是宫廷中流传着关于彼得血缘的流言翡语,怀疑他真正的生父另有其人。彼得接受的教育完全依照祖传的培养模式。父亲阿列克谢沙皇对彼得关怀备至,亲自为他选择奶妈、保姆和女仆。

1676年,阿列克谢一世去世,彼得同父异母的长兄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即位,称费奥多尔三世

1682年4月,费多尔三世去世。彼得的另一位兄长伊凡天生迟钝,于是彼得在其母纳雷什金家族集团的支持下,于4月27日被拥立为沙皇,称彼得一世,此时他才10岁。彼得的异母姐姐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不甘心皇位被纳雷什金家族把持,于是在她的秘密策划下,担任沙皇御林军的射击军于5月围攻了克里姆林宫,彼得的舅舅纳雷什金被杀。在另一些贵族的支持下,索菲娅又把天生迟钝的伊凡(即伊凡五世)拥立为第一沙皇,由自己摄政。彼得虽保留了第二沙皇的称号,但却被逐出莫斯科,和他的母亲迁往郊外的普列奥布拉伦斯基村居住。

被放逐在外的彼得无法系统地接受正规教育,但他极强的求知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他常与附近外国侨民来往,并从他们那里学习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这使他对西欧文化充满了向往。他还热衷于与离宫附近的小伙伴玩军事游戏。在绿荫环绕的村庄中,建筑土堡,进行军事演习及攻防游戏。后来,他把这些伙伴连同他的侍从编为普列奥布拉伦斯基兵团和谢苗诺夫斯基兵团;他请来了军事教官,并用真枪真炮把他们武装起来,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实弹演习,这两个兵团日后成了他的嫡系禁卫部队。

政变夺权

1689年1月,彼得同贵族女儿叶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洛普欣娜结婚。渴望当女皇的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感到了彼得方面的威胁,她准备再一次策动射击军叛乱,发动宫廷政变。彼得获悉索菲娅集团的阴谋,于1689年8月7日晚上离开普列奥布拉伦斯基村,逃到谢尔盖耶夫三圣修道院。射击军也开到了谢尔盖耶夫三圣修道院附近,彼得率领侍从军击溃了射击军。此时,许多贵族和朝廷大臣纷纷归附彼得,索菲娅集团的阴谋失败了,她被彼得监禁在修道院。10月6日,彼得启程返回莫斯科。彼得掌握政权后,把国家大事交给自己的母亲掌管,由大贵族若阿辛大主教和波雅尔杜马辅佐,自己则醉心于造船和航海。

1690年,彼得一世与第一任妻子叶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洛普欣娜的儿子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出生,他从小是在敌视彼得一世的僧侣势力和洛普欣娜家族的影响下长大的,父子俩感情疏远。

1693年,彼得一世派遣伊兹勃兰特·义杰斯访华,觐见康熙皇帝。

1694年1月,彼得的母亲纳塔利娅逝世,彼得开始亲政。

1695年,为了打开一条通向海洋的出海口,彼得一世率3万俄军攻击了黑海南岸原属俄国、后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的亚速城。但因为俄国没有海军,无法阻止奥斯曼帝国从海上源源不断地向城内增援,尽管俄军奋勇作战,但还是以失败告终。随后,彼得一世汲取教训,开始建设自己的海军。他在顿河河畔的沃罗涅日建立造船厂,很快建立起一支小型江河舰队,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支舰队。

1696年,彼得一世第二次远征亚速,终于迫使奥斯曼帝国求和,俄国占有了亚速,解决了俄军在亚速海的出口问题。但是,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的刻赤海峡仍然为奥斯曼人所控制、黑海仍在奥斯曼人手中。

学习改革

1697年3月,俄国派遣了一个约250人的使团到欧洲各国访问。它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反土耳其的联盟,以打败奥斯曼帝国;另一个任务是招雇外国的水手、船长、造船和制炮专家、技工,定购大炮,采买缆索、工具。彼得一世亲自随使团出国,化名彼得·米哈依洛夫,装扮成一个下士,微服出行。彼得一世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抱有新奇感,他在荷兰的萨尔丹一家造船厂当木匠,其后在英国观看军火厂和海军演习场所,旁听了英国议会辩论,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各个方面。

1698年6月,彼得一世访问维也纳。此时,俄国国内射击军又一次发动兵变,要求立索菲娅为沙皇。彼得闻讯后,急忙赶回国内,残酷镇压了叛乱,先后处死上千名叛军官兵,还把一百多具叛乱者的尸体吊在索菲娅的窗前。

彼得一世在西欧时已清楚看到,扩大反土同盟以及解决黑海的出海口问题,暂时是不可能的。但是,北欧却出现了新的情况,萨克森、丹麦等国同瑞典在波罗的海发生严重冲突,这为彼得进攻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他改变战略计划,1698年8月3日,彼得一世同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在乌克兰的拉瓦会晤。双方在口头上达成共同反对瑞典的协议。俄国、萨克森、丹麦三国形成了一个反瑞典的“北方同盟”。

1699年,彼得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厅,在各地建立自治署,取消了对他日益不满的领主杜马,设立了由亲信组成的办公厅和枢密院,又两次进行地方行政改革,从而建立起有效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

北方战争

初战失利

1700年7月,俄国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和约》。8月8日,信使将缔结和约的消息传到了莫斯科,彼得一世获悉和约已经缔结,立即向瑞典宣战,亲率3万大军包围了瑞典的纳尔瓦城堡,揭开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的序幕。

11月,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先是闪电般击败了俄国的盟友丹麦,接着带领8000精兵赶到纳尔瓦,在风雪中向数倍于己的俄军发动猛攻。俄军虽数量占绝对优势,却因号令不一、组织混乱而全线崩溃,几乎全军覆没,此役死去的俄军达1.5万人,而瑞典则只有667人阵亡。这一战不但让俄国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也让整个欧洲为之震动。彼得狼狈逃回莫斯科。

军事改革

卡尔十二世在获得大胜后又将兵锋直指波兰,使俄国获得了喘息机会。彼得一世从失败中看到了俄国的软弱涣散和军队的陈旧落后,他利用瑞典人深陷波兰战事的有利时机重振军备。他征集新兵,训练他们正确地使用火枪。还派遣贵族子弟出国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和理论,在国内开设各类军事学校。他非常重视军官的任命,根据才能提拔军官。彼得还亲自主持并参与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和一系列军事条令,用最快的速度使这支陆军一跃成为俄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军队。为了弥补在上一次战争中军械的损失,他命令每三个教堂交出一口铜钟来铸炮。一年之后,俄国就铸出了300门大炮。

展开反攻

1702年,彼得一世趁瑞典军主力远征波兰,波罗的海沿岸防务空虚之机,率领大军直奔涅瓦河口,先后攻克了瑞军坚守的诺特堡和宁尚茨堡。整个涅瓦河流域全部落入俄军手中,俄国在波罗的海开辟出海口的梦想成为现实。

1703年5月,俄军开始在涅瓦河口兴建彼得堡和克琅施塔得要塞。

1708年初,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率兵大举进攻俄国,彼得一世避开正面决战,而是指挥俄军实施战略退却,同时坚壁清野,以小部队不断袭扰、消耗和疲愈瑞典军。到了秋天,卡尔十二世又犯了一个错误:为了争取乌克兰倒向自己,他出兵南下,却将离自己只有100公里的后援部队孤单地留给了俄军。彼得抓住机会,亲率俄军发动进攻,不但歼敌9000余人,而且夺取了瑞典人几乎全部火炮和辎重。

瑞典军队由于供应被切断,弹药严重不足,特别是所剩不多的火炮也几乎没有炮弹可用了。但是卡尔十二世却拒绝了部下的撤退建议,反而围攻在乌克兰境内禾斯卡拉河畔的波尔塔瓦要塞。

彼得一世早已组织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保卫要塞,并快速地到达建立起一条反围攻的战线,引诱瑞典军进入要塞和俄军之间的陷阱。而就在决战前夕,在一次侦查中,卡尔十二世的脚中了弹,无法亲临战阵指挥大军。

主词条波尔塔瓦战役

1709年6月28日凌晨2时,俄国和瑞典在波尔塔瓦展开激战。瑞典参战兵力约两万,而俄军方面兵力约为前者的两倍,火炮上百门。在抵御瑞典军队的猛烈进攻时,彼得亲临前线指挥,终于稳住局面。随后俄军步兵开始反击,骑兵则包围瑞典军两翼。到中午时,瑞典军开始撤退,随后变为溃逃。瑞典军残部撤退中被俄军追及,被迫投降,只有卡尔十二世率千余人逃往土耳其。此役,瑞典军被击毙9000余人,被俘1.8万余人,损失火炮32门和全部辎重,而俄军战死1345人,伤3290人。这一战不但决定了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的结局,更完全终结了瑞典作为强国的历史。

进攻芬兰

1711年夏,彼得一世率军南征奥斯曼帝国,结果在普鲁特河畔陷入奥斯曼军和克里米亚汗国军队重围。因弹尽粮绝被迫乞和,7月12日,双方签订《普鲁特和约》,规定俄国把亚速及其附近地区归还奥斯曼帝国,拆除塔干洛格和第聂伯河上的要塞,允许卡尔十二世安全通过俄国回国。

《普鲁特和约》签订后,俄军把主攻方向集中到了芬兰,企图逐步把战场推进到瑞典本土上去。在1712—1714年期间,俄军先后占领赫尔辛福斯(今赫尔辛基)、亚波、瓦扎和涅伊什洛特堡,还占领了芬兰南部和波的尼亚湾重要据点,夺得进攻瑞典的重要基地,瑞典军队被迫撤出芬兰。

1712年,圣彼得堡建成。彼得一世下令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将宫廷、元老院、政府机关和外国驻俄使节迁到圣彼得堡办公,并勒令385户贵族作为首批移民,定居圣彼得堡。

俄瑞会谈

1714年8月,彼得一世亲率俄国舰队在汉科角海战中击败瑞典艾伦希尔德舰队,取得海军建立以来首次胜利,彼得自晋海军中将。同年,派遣布霍列茨中校率领远征军侵略中国西北准噶尔地区。

1715年,皇太子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和彼得一世的关系更加疏远,父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阿列克谢周围聚集了一批敌视改革的人。彼得一世写信给皇太子,要他作出毫不含糊的回答:“你要么改弦易辙,真正使自己成为够格的继承人,要么就去当僧侣”。在这关系到自己的前程的方案中,阿列克谢选择了后者,他回信表示同意削发为僧,因为有人给他出主意韬光养晦,告诉他“僧帽不是钉在头上的钉子”。

1716年,彼得一世访问西欧。11月,阿列克谢借机化名逃到奥地利,企图请求奥地利皇帝查理六世的庇护。俄国政府派人探听到阿列克谢的下落。

1717年5月,彼得一世率勃·库拉金·彼、沙菲罗夫·彼、托尔斯泰等人赴巴黎与法国政府举行了会谈。7月1日,彼得一世委派托尔斯泰和鲁勉采夫去维也纳,同奥地利皇帝交涉阿列克谢事件。8月,俄、法、普三国签订《阿姆斯特丹条约》,规定法国不再向瑞典提供军事和其他物资援助。这项条约使瑞典失去了同盟国法国。军事上的失利和外上的孤立使瑞典被迫同意与俄国谈判。同年,彼得一世派遣远征军侵略希瓦汗国,但没有成功。

1718年1月,阿列克谢随同托尔斯泰回到旧都莫斯科。随后开始了对阿列克谢出逃事件的审讯。3月,阿列克谢被押到彼得堡,继续审理这一案件,彼得一世命令组成了127人的最高特别法庭,审讯阿列克谢。5月,俄、瑞双方在阿兰群岛开始和谈,拟定了和约草案。6月24日,阿列克谢被判处死刑。6月26日,阿列克谢于牢房中死去。11月30日,卡尔十二世在挪威的腓特烈汉姆包围战中被杀死,由他的妹妹乌尔莉卡·埃莉诺拉继承王位。新女王在英国的支持下拒绝和谈,俄瑞谈判中断。

俄国在波罗的海不断扩张势力,引起英国极大的不安。它希望波罗的海岸各国保持势力均衡,维护自己在波的海沿岸各国最高仲裁者的地位。1719年8月和1720年2月,英国和瑞典签订条约,规定英国对瑞典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帮助瑞典夺回被俄国占领的领土。

战争结束

但由于商业上的利益,英国并没有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阻止俄国在波罗的海的扩张,也没有采取任何实际有效的军事行动帮助瑞典。俄国看出英国只是虚张声势,便得寸进尺,步步紧逼。1720年7月,5000名俄军在驻有英国分舰队的格林汗登陆,摧毁了瑞典沿岸设施。7月27日,俄国舰队在克琅加姆岛又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缴获瑞典军4艘三桅巡洋舰、104门大炮,俘虏407名官兵。与此同时,俄国展开外交攻势,公开邀请瑞典王位最强有力的竞争者霍尔施坦公爵到彼得堡访问,答应把彼得一世的妹妹嫁给他,以此影响瑞典的对俄政策。瑞典政府深感继续同英国“合作”,只能是拖延战争和丧失领土。而俄国的两个盟国——丹麦和波兰军先后同瑞典签订了和约,退出战争。这种国际形势,加上连年战争使俄瑞两国都筋疲力尽,于是两国重新恢复了几度中断的谈判。同年,彼得一世派遣伊兹马依洛夫访问中国,觐见康熙皇帝。

1721年4月至8月,俄瑞双方在芬兰尼斯塔德城举行和谈。和谈一开始俄国就向瑞典施加军事压力,以迫使瑞典屈服,满足自己的领土要求。这年夏天,5000名俄军在瑞典沿海登陆,摧毁工厂13座,缴获小船40只和大量军用物资,造成直逼斯德哥尔摩的态势。8月30日(一说9月10日),俄瑞双方在芬兰签订《尼斯塔特和约》,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并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10月22日,俄国参政院为表彰彼得一世在外扩张中的所谓“赫赫战功”,尊奉彼得为皇帝,授予他“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的称号。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向东扩张

1722年,鉴于皇太子阿列克谢的叛国事件,彼得一世于2月25日颁布了王位继承法,废除了传统的王位继承原则,规定在位皇帝可以根据自己考虑,自行选择王位的继承人,同时还可以改换已经指定的王位继承人。同年,彼得一世派遣翁科夫斯基出使中国西北准噶尔地区,企图收买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

还在北方战争进行期间,彼得一世就对波斯极度注意。1722年5月13日,彼得一世率军从莫斯科出发。俄国在里海沿岸部署的兵力达5万多人,另有一支由80多艘舰船组成的里海分舰队。8月,俄国军队占领杰尔宾特,彼得一世由此回到俄国,俄军陆续攻占了里海西南沿岸的吉良省勒什特等地。

1723年7月,俄军占领了巴库。9月12日,波斯和俄国签订《彼得堡同盟条约》,波斯将里海西岸和南岸整个地区划归俄国;杰尔宾特和巴库也割让给俄国;俄国则以帮助波斯赶走阿富汗人和平定所有的叛乱,作为占领这些领土的“交换条件”。奥斯曼帝国对此提出抗议,并在英、法等国的支持下,以战争威胁俄国。同年,在西伯利亚南部,彼得一世派军队占领了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全部土地,并派遣探险队一直向东到达白令海峡。至此俄国已变成了一个地跨欧亚的辽阔帝国。

1724年5月7日,彼得一世给妻子举行了加冕礼。6月12日,俄国与奥斯曼两国在君士坦丁堡签订条约,条约规定:埃里温大不里士、卡兹温斯克等高加索西南地区和舍马哈划归奥斯曼;俄国仍占有彼得堡条约所定的里海西、南岸地区。此后不久,由于宫廷里有人泄露内情,彼得获悉自己的妻子行为不轨,同高级宫廷侍从官威廉·蒙斯有暖昧关系。而且,蒙斯还被指控犯有贪污、盗窃国家财产罪。这些问题激怒了彼得。11月14日,威廉·蒙斯被斩首处决。随后,彼得在给大臣们的敕令中,命他们今后不得再执行皇后的任何指示或建议。他还进一步封闭了替不忠诚的妻子治理财产的机构。

彼得之死

晚年的彼得患上了尿毒症,但他仍然是个工作狂,并不十分在意自己的身体。1724年的一个秋日,彼得一世在芬兰湾看见一只在沙洲上搁浅的船,几个士兵有被淹死的危险,他那特有的个性使他奋不顾身跳进冰水中去救他们(圣彼得堡位处北纬60度)。彼得因此受了风寒,发起了高烧,入冬以后病情严重起来。

虽然一度好转,但由于彼得不断的工作,1725年1月开始,病情急转急下,病痛的折磨时常令他痛不欲生,同时他的脚部也出现了脓疮,并开始溃烂。1725年2月8日(儒略历1月28日),因尿道结石手术引发尿路感染,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去世,终年52岁。他的临终遗言是:“希望上帝宽恕我的诸多罪孽,因为我是在为国家和人民做好事。”

为政举措

政治

行政体制改革

从17世纪继承来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表现了国家机关的薄弱环节。早在1699年1月,彼得一世就颁布了市政改革敕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厅,在外省城市设地方自治局,以管理城市中的工商居民。

1708—1710年,俄国进行了地方行政改革。它的实质在于,在从前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县和政厅之间,设立了中间的行政单位——省和府。全国划分了八个省,分别是:莫斯科省圣彼得堡省基辅省斯摩棱斯克省伊尔库茨克省喀山省亚速省、西伯利亚省。省设总督,统辖省内军队以及全部行政、司法权。在总督之下设四名助理,每个人管理确定的行政事务。警卫司令主管军事,财务委员和粮秣主任分管征收钱粮,还有一人主管司法。总督由沙皇任命。省政机关的设置加强了地方政权。1719年,随着中央行政机关的改革,地方行政机关又进行了一次改革。府成为地方行政机关的主要单位而代替了省,它大约是五十个。省的划分仍保留,但总督的权力只保留了管理省辖城市和统辖省内驻军。其余的行政事务则由知府直接同中央各部或参议院联系。

1711年,彼得一世下令成立参议院,由他指定的九个亲信大臣组成。沙皇不在首都时由参议院来处理国事,它成为常设的新的最高政府机构。参议院仅对沙皇负责,它指派各部和地方机关的工作,它受沙皇指令审查法令。它的成员由沙皇任命,其中并不完全是名门望族,而是对沙皇忠诚和有功的人。参议院完全取代了领主杜马。彼得一世此后只用他自己的名义发布诏谕。参议院的建立在巩固专制制度,加强沙皇的无限权力方面有重要意义。

成立监督职能机关

在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里,成立监督职能的机关占重要地位。1711年,彼得一世在中央和地方机关里设行政监事网,隶属于参议院,其任务是“对所有的人进行秘密监督,甚至最高级的官吏也不例外”。他们向参议院报告,特别重要的情况则向沙皇本人报告。对于营私舞弊者,不论职位多高,行政监事都要向参议院检举告发。凡被告发者课以罚款,罚金半数入官,半数奖给行政监事。行政监事不领薪俸,全靠这半数罚金过活。因而行政监事往往滥用职权,营私舞弊。1722年,彼得一世为了改善监督国家机关的活动,在部和办公处里设检查官,隶属于参议院总检察长,它成为“皇帝的耳目”。此后,行政监事制度被取而代之。俄国建立了从未有过的“督察制”,密探遍布全国。创立参议院设立检察官,揭开了中央机构改革的序幕。

彼得一世在进行改革时,广泛利用了西方国家的经验。1712年,沙皇命令参议院组织人力翻译“外国法典”,指示从外国招聘“学者和法学方面的行家里手”,以指导各部的工作。彼得还要驻丹麦的外交人员搜集丹麦中央政府机关结构的情况,对处于交战国的瑞典经验也照样研究。但是,彼得一世在运用西方国家的经验时,并不是盲目的模仿其方针、组织,而是要“考虑自己国家发展的特点”,适应于俄国本身的情况。

1718—1721年,彼得一世指示建立了新的中央行政机关——部,以代替旧的政厅。最初成立了九个部,分管外交、陆军、海军、财政、税收、度支、司法、商业、矿业等,不久增加到十二个,取代原来机构重叠、职责不清的约50个衙门。各部隶属于参议院,它的权限遍及整个帝国的各个地方,也是参议院和省的行政机关的联系环节。部比政厅优越的地方在于,各个部之间在职能上有明确的分工,它的事务要由同事们商量,共同负责,以防个人独断专行。

还在17世纪末建立的武装警察机关——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政厅(相当于最高法院)在中央机关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进行政治侦查,它的法庭审理所有的现存秩序的反对派。对参加起义的人,说“下流话”的人,均受到它的追究。这里的“下流话”指的是议论、斥责改革和沙皇的品德行为、沙皇的家庭生活等言论。此外,彼得一世和其他专制君主一样,确信警察是“公民的主脑,所有良好的秩序、人类安全和舒适的支柱”。他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建立了警察局,在地方则把警察的职责委托给地方的政府机关。

制订规章和立法

设立新机构,还只是事情的一半。彼得一世还参与制订规章和立法的工作。在《俄罗斯帝国法律大全》中有彼得时代的法律文献五卷,包括了3314件指示、办事细则和条例等。由彼得一世自己起草的,或者由他增补或修改的很多诏令的手稿保存下来。每个部都有一份章程,说明它管辖的范围及有关的权利和义务。为各部所共同遵循的《总办事细则》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由彼得一世参与准备的,它经过了十二遍校订,其中有六次经过了彼得的决定和修改。它规定了机关公职人员上自部长下至杂役的权利和义务。1722年,关于总检察长职务的指示,也是在彼得一世参与之下,进行了六次修订才告完成的。

打破门第和资历限制

与国家机关集中化加强的同时,国家机关也日益官僚化。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官僚。由于国家机关的增加及其职能的复杂化,官吏数量显著增加。17世纪时政厅由书记官、地方由总督及其同事主持机关工作,18世纪时,部则由部长、地方由总督、知府承担。彼得一世时扩充了由秘书主持的“办公处”的办事人员。在机关官员中间确定了官职等级,按服务优劣提升,这就全靠个人的功绩和经验。低级官员有可能以自己的功绩晋升到高级职位,贵族也要从录事职务开始,按官职等级逐步提升。这样就形成了官僚阶层。官僚的组成首先由贵族来充当,但并不排除其他阶层的人员加入其中。

17世纪后半叶,政府任命军官时,已不只是考虑门第,而且也考虑功绩、知识和作战经验。而彼得一世更是坚决实行任命军官要考虑功绩和才能的原则。为了以个人为例昭示贵族,彼得自己从事军官服役,开始时是炮手,其后依新的军官官衔来提升。北方战争时,彼得以战斗功绩,使非特权阶层的人晋升为军官。彼得还规定,贵族和军官的儿子不经过在近卫军中当兵,不得成为任何军官。彼得一世虽然同门第特权的任官等级作斗争,但他有时也不得不承认贵族间的门第关系,而在任命军官时,使“显贵”们处于有利地位。

专制君主制首先是为了贵族的利益。1714年,彼得一世发布了“一子继承制”的教令,避免使贵族的土地分散,以巩固贵族的土地所有制。依功绩提升的原则逐渐扩大了范围。1720年,彼得在一份教令里提出了“论资排辈服务制度”对国家的危害。1722年,彼得一世发布了“官职等级表”,取消了旧有的论门第出身晋升的规定,而改为“论功取仕”的原则。“官职等级表”把官职分成民政、军事和宫廷三个并列的系列,每个系列分为十四级,从最低级的贫贱登记员(民政)、旗手(军队)、仆役(宫廷)到最高职位的帝国首相、陆军元帅和侍从长之间,又分了等级差别,量才录用军政官员,只要晋升到前八级(相当于军队中的少校),不论他的出身多么低,都可受封为贵族世家。这样,就在彼得一世周围形成了一个新的统治集团。彼得一世模仿欧洲,撤销了特权贵族的旧称号,对自己亲信封赠了几十名伯爵男爵。他即位时,全国只有二千余贵族世家,后来贵族很快增到九千人。

经济

税收

在改革前,俄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捐税的许多命令,直接税和间接税双管齐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当时征税是以农户为征税单位,地主们便把几个有亲族关系的家庭联为一户,借以逃避税收。彼得一世决定改用按男丁征收“人头税”,为此从1718年开始进行人口总登记。根据第一次普查(1722年)可以确定俄国人口接近1400万人(男女两性)。1724年,第一次征收人头税,城市居民的人头税按男子每人1卢布20戈比计征,地主农民每人征收74戈比,对国家农民则多课40戈比。1701年俄国国家收入只有250万卢布,1725年则超过了900万卢布。

工业

在工业和贸易的发展方面,彼得一世的经济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俄国工业史上的“手工工场”时期,正是从彼得一世执政时期开始的。

为了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的需要,彼得一世大力扶植俄国的手工工场。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有200多家较大的工业企业,其中以治金业的成就最大。俄国在17世纪末需从瑞典进口铁来制作武器,而到1725年,俄国已向国外出口金属,1726年输出铁有5.5万多普特。俄国在各地兴建了许多兵工厂、冶金工厂、纺织厂等,不用进口金属和武器,并用自己生产的呢绒缝制军装了。俄国冶金工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同引进西欧的技术装备,利用外国技师的经验和吸收外国企业主的投资是分不开的。当彼得第一次游历西欧的时候,他就雇佣了许多外国人在工业的各部门中工作。后来按照工场手工业部的办事规程,可以聘请外国工匠,保证他们能够自由离去,供给他们住宅和贷款,他们可以免纳赋税、免除兵役,为训练俄国工匠采取了积极措施,对学徒进行考试。

彼得政府奖励手工工场主的活动,对他们实行免税,给与津贴、专利以及其他各种特权。工场主可以使用国家的森林和矿山,可以不受地方政权的随意摆布。一些手工工场主获得了生产和销售一定商品的专利权。例如,1717年,阿普拉克辛的公司获得制作丝织品的专利权。彼得政府为了扶植工场手工业,从国库中拨款资助手工工场主。由于雇佣工人不足,为了保证工业劳动力的供应,1721年1月发布敕令,允许“商民”为自己现有工厂“随意购买村庄”,于是出现了使用国有土地和农奴的手工工场。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同企业构成一个整体,“固定”于企业,而不是依附于工厂主。厂主既不能只卖企业而留下人,也不得叫这些人去干企业以外的工作。

贸易

彼得一世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他采取措施鼓励对外贸易,让俄国商人组织贸易公司同外国建立商务联系。1715年,在阿姆斯特丹、伦敦、里斯本等地方分别建立了俄国领事馆,提供商务上的方便。同许多国家订立商约。维堡、纳尔瓦、列维尔、里加等波罗的海口岸都成了俄国通商的港口。为了发展首都彼得堡的的贸易,强迫手工业者和商人迁移到这里,把阿尔汉格尔斯克的富商大贾也迁到这里。1716年命令规定,在全国“外销”产品中,必须有1/6由彼得堡港出口。1720年命令,经由彼得堡港的商品输出完全免税,进口税从5厘降到3厘。对来俄国贸易的外国人发给“特权证书”,保证他们有各种特权。用官费派遣商人子弟到荷兰和意大利去,以便探听商品的秘密。为了防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对进口商品课以高额关税,到彼得执政晚年,俄国每年输入商品额约为210万卢布,输出的商品额达420万卢布,增加了对外贸易中的顺差,为国家积累了资金。

军事

在15—18世纪,西欧国家盛行雇佣兵制,雇佣军还不是真正的国家武装力量,往往具有私人武装性质,不仅战斗力不强,战斗时又容易叛变倒戈,彼得一世针对雇佣兵制的弊端,决定建立起完全由国家组织和控制的正规军。

强制征兵制

1699年春,彼得一世开始征召常备正规军,除了统一发给武器、装备和供给伙食外,一年给每个士兵发放11卢布的薪饷,当时大批奴仆应征入伍以求摆脱农奴地位。北方战争开始以后,兵源发生枯竭,彼得一世在1705年的政府法令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从纳税阶层(农民和市民)征招兵役人员。1710年,正式确立这种统一的强制征兵制度,从而最终摈弃了雇佣兵制。新的征兵制度规定,凡年龄不超过32岁的纳税阶层的人员均要服兵役,平均每25户出丁一人,兵役期为终生。自1699年到1725年,彼得一世共征兵53次,征兵总数达284187人。

对旧军队进行改编

彼得一世以前的俄国军队不论是贵族民团、还是射击军和新制团队,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常备军。彼得一世为适应战争的需要,一面打仗,一面对其进行改编,新制团队是组建新的正规军的基础,射击军则主要改编为地方警备部队。骑兵部队以前全由贵族充任,从1708年起也改由从纳税阶层中征招。正规军的改编工作于1709年正式结束,正规陆军由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四个兵种组成,步兵已取代骑兵成了主要兵种。到1725年,正规陆军共编有105个步兵团,37个龙骑兵团。步兵共有兵员131400人,骑兵有38406人,共约17万人,此外尚有非战斗人员198500人,除正规军外,俄国还有数万非正规军的哥萨克军。通过改编,彼得一世建立了一支欧洲数量最多的军队,当时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法国和奥地利各有军队15万人,而普鲁士仅有8万多。

在军队编制上,彼得一世规定最高战术单位为师,其下有旅、团、营、连和排。步兵师通常由3个旅组成,2—3个步兵团或骑兵团组成一旅,团是基本战术单位,一个团包括2—3个营。每团有40名校尉级军官、80名军士、1120名战斗人员、247名非战斗人员,共约1480人。骑兵团人数稍少,约1300多人。炮兵团人数更少,共有8个连,此外还有工程兵队和舟桥队各一个。不过,彼得一世时期军队编制并不完全统一和固定,还存在着许多混乱现象,而且作为基本战术单位的团的力量也很薄弱。

建立统一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直到17世纪,俄国还没有统一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军队隶属关系既分散又混乱,几乎整个国家机器的各个部门都有军队所属,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对军队的领导。随着正规军的建立,彼得一世将军队的领导逐步归于集中统一。1719年,建陆军院和海军院两个中央军事领导机关,分别统管陆军和海军。彼得一世还在军队中设军务总监,负责侦察、地形、道路、调动部署等工作,这就是俄国总参谋部的前身。

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

正规军的建立要求根本改革以前的条例和规章制度,1700年颁布“连队仪式”,这是关于军队内务管理的条例,要求各级军官严格纪律,下级军官应无条件服从上级军官,而不能看其是否是贵族身份。同年还颁布了“军人守则”,要求士兵竭诚服役,还规定了对士兵的许多精神和肉体上的惩罚。1714年,彼得一世责成缅希科夫起草了“行军条例”,对骑兵的战术、行军组织和守卫作了规定。1716年制定的“军事法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法规,对军队的组织、管理、野战、服役、训练等方面都作了规定,1722年又对其进行了补充修改。1720年,专门为海军制定了“海军章程”。

改革军官制度

以前俄国军官的来源没有明确规定,贵族民团在集合出征时指定贵族担任,高级军官由波雅尔大贵族担任,射击军的下级军官由中小贵族充任,新制团队的军官有许多是受雇的外国人。1705年,彼得一世明确规定军官由贵族出身的人担当(贵族服军役不得少于三分之二,其余三分之一充当文官),其他阶级出身的人只有具备出类拔萃的才能和立有战功时方可提为军官,得到中校官职就可成为贵族。彼得一世也提拔了一些非贵族出身而有才能的人,如首任陆军院长缅希科夫就是一个宫廷饲马员的儿子。为了提高军官素质,彼得一世要贵族子弟从15岁起就到团队服役,“先从士兵干起”,让这些未来的军官先当几年兵或军士,而后才可提为军官。许多贵族子弟开始进普列奥布拉仁斯基和谢苗诺夫斯基两个近卫军团,这两个近卫军团可以说是培养步骑兵军官的最早学校。彼得一世还创办军事学校以培养专门军官,他建立的军校有:莫斯科航海学校(1701年)、彼得堡炮兵学校(1714年)、莫斯科工程学校(1712年)、彼得堡海军学院(原莫斯科航海学校,1715年迁往彼得堡改名)、彼得堡工程学校(1719年)等。此外,彼得一世还选送贵族子弟去西欧各国学习军事,回国后充任军官。

彼得一世的军衔制始于1699年,首次授予了三名将军衔,每个将军管辖9—11个团。1722年,正式颁布了军衔制度,共分14级,强调根据军功任用军官。

改进军队的武器装备

步兵配以隧发枪,这种枪是法国发明的,西欧当时多用作猎枪,这种枪射程不远,只有300步,每分钟可射击1—2发,但主要优点是重量轻,使用较为方便,直到彼得一世晚年整个军队才装备完毕,另外士兵还增加了刺刀和手榴弹,骑兵则配以大军刀和短枪。炮兵发展较慢,到1723年,炮兵共拥有120门攻城炮、40门臼炮,21门野炮,其中有些炮是彼得一世自己设计的。

彼得一世还统一了军队服装,士兵一律穿厚呢制的短外套,步兵是绿色,骑兵是蓝色,头戴毡呢制的帽子,还配有雨衣雨鞋。

改革战术思想

西欧军队当时盛行线式战术,部队按花板格式配置:中央是二、三列步兵,侧翼是骑兵,兵力平均使用,在主攻方向上也不集中优势兵力,战斗时机动性很差,战斗通常具有火力竞赛的性质。彼得一世虽然也沿用这种横队战术,但他更注重队形简单以便于机动,在主攻方向上能集中较多的兵力。彼得一世重视条例,但他更强调军队要发挥主动性,不要盲目照搬条例。他提倡在决战时使用刺刀,以白刃战结束战斗。各个团队的名称按士兵征集来的地区的主要城市来命名,以发挥“同乡会”的纽带作用。彼得一世要求骑兵能独立执行战争任务,并首先使用马拉火炮,这在欧洲国家还是最早。

在军事改革的同时,彼得一世以极大精力创建海军,动用国库的四分之一来建造舰队。根据北方战争的需要,彼得一世在波罗的海逐渐建立起一支帆桨船队,这些船只帆桨两用,可不受风力影响,后来在芬兰南岸和西南岸多岩岛地区的战斗中,帆浆船队机动灵活,击败了笨重不便的瑞典大船。到1725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发展到拥有35艘大战舰、10艘巡航舰、200艘帆桨大船和28000名水兵,还有大小25个船坞及彼得堡、列维里等海军基地,成了波罗的海东岸一个海军大国,他被称为俄国的“海军之父”。

文化

彼得一世在文化领域里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派遣出国留学生并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为了加速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改革事业的需要,彼得一世从1697年派出考察团开始,不断派遣贵族及其子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教育。但因出国学习的生活条件较差,对俄国贵族来说,这是件难熬的苦差事。因此,他们大都不愿出国学习,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门道进行逃避。

为了加强对出国留学生的管理,彼得一世出台了各种办法:首先,派大臣到国外视察留学生的情况,杜绝各种违反规定和不努力学习的行为。其次,建立对留学生的考核制度。留学生毕业回国,都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彼得一世经常亲自出题面试留学生。考核的题目是很广泛的,包括留学专业内容和留学的目的。彼得一世对留学生的考核是不徇私情的。皇太子阿列克谢出国留学三年回国后,彼得也对他亲自面试。由于彼得的重视和努力,派遣和管理留学生的措施得以贯彻执行,并收到显著的效果。留学生出国学习的范围,起初主要是航海、造船、军事,后来扩大到建筑、绘图、园林建筑,东方语言等。学有成效的留学生,为俄国各项改革事业带来了生机和荣誉。有成为沙皇重臣名将的如缅希科夫和戈洛夫等,也有名扬欧洲的学者专家。

废除宗教教育,兴办世俗学校

改革前的俄国,不曾有过世俗的学校,教育大权操纵在教会手中,造成俄国文化落后,人们愚味无知。为把教会改造成为有益于国家的工具,彼得一世颁布了强迫神职人员必须在希腊——拉丁文学校学习的敕令,禁止神职人员在修道院保有墨和纸张;规定僧尼都要学会一门“手艺”,如木工活、画圣像、纺纱、缝衣等,寺院要以自己的收入给学校提供经费和担负赡养老弱残官兵的义务。与此同时,彼得下令创立各种世俗学校,1714年颁布敕令,在全国各省城建立了初等算术学校,招收10至15岁的少年儿童入学,到1720年代,在42个城市里开办了算术学校,共有2000名学生入学学习。此外,还在乌拉尔等地设立了矿业学校,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设立了航海、炮兵、医科、工程兵、海军等各类专科学校。彼得成为俄国第一位倡导世俗教育的君主。他虽然国务繁忙,仍亲自给军官们讲授军事法典,并要求他们学习法学,提高他们政治和法学方面的素质。

为了保证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彼得还制订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首先,规定了学习科学知识是名门望族子弟为国家服务的一种义务。彼得也颁布敕令:“有些人不愿上学,那就强制他们上学”。在其他一些制度上,也有促使贵族子弟上学的规定。如1714年颁布的《一子继承法令》及其补充条款中规定,长子以外的儿子不得游手好闲,必须上学或服役、经商等。尚未学会算术和几何学的贵族子弟不得娶亲。1722年彼得颁布的《官秩表》又取消了在国家机关中按出身门第升擢的旧规,规定每一级选用的官吏都以其才能、知识和勤勉为依据。彼得一世不仅从法令上规定贵族及其子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而且多次考查他们入学的情况,发现没有进学校学习的贵族子弟,便分别送入国内学校或派往国外去学习。这样,在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学生日益增多。

其次,加强学校纪律,鼓励青年学习。彼得一世为维持学校教育秩序,采取了各种同破坏纪律现象作斗争的措施。如1715年制订的海军学院章程规定:为制止喧闹行为,可以从近卫军中挑选一些退役的优秀士兵到学校去。他们可以手执鞭子,鞭打那些闹腾的学生,不管其出身如何高贵。如有徇情纵容者,严惩不贷。同时,彼得积极鼓励那些努力学习的青年。

由于大量学校的建立,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各方面的人才,初步改变了人才奇缺的现象,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实行全面改革的人才需要。

创办《新闻报》

彼得一世改革前,俄国没有报刊杂志,只是在宫廷里出版过一种手抄报纸——《钟楼之钟报》,每期只出一份,内容只限于辑录外国消息,能看到的人仅限于沙皇及其左右亲信,起不了什么宣传作用。为建立宣传改革的阵地,1703年,彼得一世创办了《新闻报》,并亲自任编辑。报纸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及经济方面的新闻,还有国际生活中重大事件的报道。《新闻报》在传播科学文化、发展经济、鼓舞士气争取对瑞典战争的胜利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文字,发展印别业,出版世俗书籍,改革历法

俄国过去通用的俄国字母是旧式教会斯拉夫字体,较繁杂,难于推广。要发展文化教育,传播科学技术,推动改革事业,就必须对旧体文字进行革新。彼得一世亲自参与简化文字的工作,简化了字母的笔划,取消了某些发音复杂的字母,削减了节略符号,最后修订字型并批示“用新字体排印历史书籍和帐簿。”1708年俄国出版了用新体字排印的第一批书籍。

改革文字后,彼得一世着手发展刷印业,改革前全俄只有莫斯科一家印刷所,印刷的大都是教会用书。彼得一世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共创立了六所印刷世俗书籍的印刷所。1708年至1725年印刷了约达三百二十种图文并茂的书籍,包括军事、历史、法律、文艺作品以及关于俄军作战报告等。同时,彼得对于翻译出版外国的著作也非常重视,并对翻译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1708年提出:必须“弄懂”原文的意思,然后“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清楚易懂的译文”,反对马虎从事,粗制滥造。

采用新历法。1699年12月,彼得一世颁布敕令,宣布采用《儒略历》以1月1日为新年的开端,与西欧各国所使用的历法相一致,以利于同西欧各国经济文化的往来。

创建新的科学、文化机构

彼得一世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先后创办了许多科学文化机构,其中最为突出的有科学院、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戏剧宫。

早在第一次出访西欧期间,彼得一世就有创办博物馆的设想。他曾多次参观外国博物馆,特别是解剖学家路易士的解剖收藏品,并同他互赠展品。后来,路易士把花费了五十年时间搜集到的解剖标本也卖给了彼得。经过多方的筹措,1718年俄国第一个博物馆在彼得堡落成。

创建博物馆的同时,彼得一世又创立了俄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戏剧宫。图书馆藏书相当可观,而且有着各种优秀著作和不少颇有价值的史料,与欧洲国家的图书馆相比,并不逊色。彼得一世逝世前,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一万一千卷。彼得一世旨令博物馆和图书馆向公众开放,“使人们开阔眼界,用心学习”。当时曾有人建议向群众收取参观费用。彼得没采纳这个建议,并说:“我还要下一道命令,不但免费接待任何人,而且……我还在这些陈列室里招待他们喝一杯咖啡,一杯烧酒,或者别的什么,我付钱。”彼得一世确是这样做了,每年花招待费达四百卢布。这一点清楚地表明彼得兴办文化机构的目的。

彼得一世追求科学知识范围的日益广阔和在理解西欧文化素养方面的提高,创办科学院的思想也日益强烈。1714年,费多尔萨尔蒂科夫提出了在每省成立一所科学院的建议,彼得一世立即在他的建议书划了个十字符号表示重视。1718年6月,彼得又在一位学者的报告上批示:一定要成立科学院,现在就从俄国人物中物色一些有学问又有志于此的人。1724年1月22日,在元老院的会议上,彼得批准了按照他的旨意拟订的建立科学院的草案,并作了若干修改和补充。1725年,彼得逝世的那年,俄国历史土第一个科研机构——彼得堡科学院诞生了。它把西欧各国三个互不相关的机构,合并成为一个整体:一是大学,其任务是向青年人讲授法学、医学和哲学;二是中学,其任务是培养大学的学生;三是科学院本身,也就是“学者贤士荟萃之所”。

宗教

在彼得一世改革前,俄国东正教会所实行的教会管理制度是牧首制。牧首是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最高领导人,负责教会的一切事务,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到尼康担任牧首时进行宗教改革,他利用手中的教权干预政治,提出“教权高于皇权”“神界高于王国”的主张。彼得一世的父亲阿列克谢一世曾极力削弱尼康教会改革以来势力不断扩大的教会力量,但是到彼得一世执政时期,教会的势力仍然不小。而随着彼得一世改革的进行,政教矛盾不断加剧,东正教反对政府统治的政治案件也越来越多。对于政权和教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彼得一世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政治权利,削减教会力量:

废除牧首制

彼得一世进行教会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废除牧首制。1700年末,俄国国内最有影响的改革反对派首领牧首阿德里昂死了。彼得一世当时正在纳瓦尔指挥着同瑞典的战争。他认为对教会机构进行改造的时机已到,便与聚敛官安德烈·库尔巴托夫合谋,决定不定期地延缓新牧首的选举,同时立原梁赞主教斯特凡·雅沃尔斯基为“临时代理者”,负责主持日常宗教事务。后来,彼得发现雅沃尔斯基虽然是一个很好的教会演说家和作家,但是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便于1701年恢复了修道院衙门,并把管理所有教会领地的权力交给了修道院衙门,只将有关宗教方面的事务留给了雅沃尔斯基管理。

修道院衙门恢复伊始,便于1701年1月发布命令:“凡投诉教会人士、修道院诉讼代理人、仆人和农民的一切呈文,必须呈送修道院衙门审理”。同时下令,对各修道院的修士和修女进行登记,修士和修女一经登记,就必须定居在其所属的修道院中,其它修道院不得接待他们。

彼得一世为了进一步把教会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于1721年颁布了亲笔签署的《宗教章程》,正式决定废除牧首制,同时宣布沙皇本人就是“最高牧首”。根据此《章程》,还建立了隶属于参政院的、与其它各委员会平行的宗教委员会。彼得下令宗教委员会要“严格遵照《宗教章程》行动”。该《章程》明文规定,“宗教委员会的成员,除了以教会的名义进行一般的宣誓外,还要根据其在委员会里的官职地位,向沙皇进行特殊的效忠宣誓”。《章程》的最后一句话更为明确地指出,宗教委员会要“发誓相信全俄罗斯的君主、我们最仁慈的沙皇是这个宗教委员会的最终裁决人”。宗教委员会后来更名为宗教院,宗教院的成员也要向沙皇宣誓效忠教会的僧侣们除了与教义、教规有关的事情外,在其它一切事务上都处于对专制国家从属与依附的地位。

剥夺经济特权

为了剥夺教会的经济特权,彼得一世从1701年修道院衙门恢复时起,就将主持该衙门的职务交给了世俗官吏。恢复后的修道院衙门,为了严格控制教会和修道院经济,便对修道院和教会领地上的土地数量、应缴代役租的数额和农民的名单进行登记。修道院衙门将修道院和教会地产分成两类,一类是符合规定的领地,这部分领地的收入供修道院和教会自身消费使用;另一类是超过规定的领地,这部分领地的收入要上交修道院衙门。这样,国家便通过修道院衙门从教会和修道院手中夺回了大量土地和钱财,即所谓“教产还俗”。据统计,“从1701年到1711年,国家从修道院的领地上得到了100多万卢布的收入”。与此同时,国家对尚未还俗的教会修道院地产也开始征税,而且税额很高。除了正常的全国性赋税之外,国家还经常向教会地产征收特别税,如运河税、免服兵役税等等。同时还从教会领地征发各种徭役。在加强对教会领地征税的同时,彼得一世还严禁修道士过奢侈豪华的生活,要求他们过简朴的生活。

外交

同欧洲各国

彼得一世即位后确定了俄国的对外方针,与丹麦、萨克森结成反对瑞典的同盟,其后形成了所谓的“北方同盟”。为了集中精力同瑞典作战,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君士坦丁堡和约》,有了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三国联合在1700年正式向瑞典宣战。1704年,俄国终于占领了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伊万城,从而打开了通往西方的通道。1721年,俄瑞两国签订的《尼什塔特和约》,俄国获得了在北欧的支配地位,并从此开始跻身欧洲大国的行列。

当北方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俄国在北欧地区的军事优势引起了英、法、荷兰等国的忧虑,这三个国家与瑞典一起鼓动奥斯曼帝国反对俄国。于是奥斯曼帝国在1710年向俄国宣战。彼得一世为此亲征奥斯曼,但是在奥斯曼帝国优势兵力的围剿下遭到失败。1710年7月,两国签定的条约使俄国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但却以不大的代价确保了俄国在北方的胜利。1722年,彼得一世率军亲征波斯,奥斯曼军队也于1723年攻入波斯腹地。在几面受敌的情形下,波斯决定先与俄国议和,在1723年9月,两国在圣彼得堡签定合约,波斯答应把里海西南和南面的整个地区等地方割让给俄国。俄国人在里海沿岸的丰厚收益引起了同样准备在里海高加索地区扩张势力的奥斯曼帝国的强烈不满。于是在1724年初,在英、法等国的支持下,奥斯曼帝国对俄国以战争相威胁。在此情况下,彼得一世被迫中断了与波斯的战争,俄国在君士坦丁堡与奥斯曼帝国签定了条约,同意在保证俄国在里海西岸和南岸地区拥有占有权的前提下,将占领的部分高加索领土划分给奥斯曼帝国。

同中国

1689年9月7日,中俄两国签署了《尼布楚条约》。条约签订后,两国开展了京师互市、库伦互市、齐齐哈尔互市等商贸活动。康熙帝对于开展和平外交抱着积极的态度,在中俄两次雅克萨战争中,一些归顺清朝的雅克萨战俘前往北京生活,康熙帝为了照顾这些俄国人的宗教信仰,将位于战俘驻地附近的一座佛寺拨发给他们作为临时祈祷的地点,该祈祷之所被称为圣尼古拉教堂,这是北京出现的第一所东正教教堂。1704年,他下了一道圣旨,准许俄国人取道蒙古进入中国。1715年4月30日,第一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到达北京,这就是中俄关系史上特殊的历史现象——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不过,彼得一世对东方特别是对中国是有野心的。1714年前后,他曾试图对中国进行一次军事远征,只是由于中国的强大,他的企图未能如愿以偿而已。在派往中国的使团人员中,他有意安插通晓军事、能估计中国军事实力的官员。此外,彼得一世还注意拉拢在中国的外国教士,以及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人士,以为其政治利益服务。

其他

彼得一世时期,俄国已经开始对印度洋发生兴趣了,他诏谕外交人员,探查通往印度的道路。1723年12月,他任命海军中将威尔斯特率领两船人员前往马达加斯加“访问”,企图说服马达加斯加与俄国建立通商关系。威尔斯特的船只因为中途漏水未能最终到达目的地。在彼得一世临死前不久,还命令丹麦籍船长白令探查亚洲和美洲之间的水道。

社会

彼得一世在改革时力图使俄国的社会风俗方面现代化,推行所谓“欧化俄国”的政策。

1698年,彼得一世亲自剪掉前来朝见的贵族们的大胡子,废除旧式跪拜礼,颁布禁止留着长胡子的敕令:剪胡子是全国居民应尽的义务,要留胡子得出钱购买留须权。富商留须每年征税100卢布,领主和官吏每年征税60卢布,农民进城和出城每次征1戈比。大多数贵族和商人由于嫌税款太重,后来都把胡须剃掉了。

1699年,在一次宴会上,彼得一世又动手剪掉贵族的长袍,随即下令禁止穿着有碍行动的旧式长袍,提倡穿西欧式的短衣和皮鞋,命令皇嫂和公主们穿荷兰服装,穿短上衣裙子和戴帽子。他还亲自给宫廷官员讲社交礼节和行为准则。1700年1月4日,彼得一世又发布敕令:特权贵族、朝廷命官、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官吏所着衣服:“凡着匈牙利长装者,其外衣之长以衔接吊袜带为度,内衣则应短于外衣……”用来代替俄国传统的华丽、肥大,完全不适于工作的长袍。

彼得一世颁布《青年正镜》文件,作为青少年行为规范。教青年要谦逊、勤劳,要求人们说话和做事都必须非常文雅有礼,要讲究公共卫生和社会公德。培养文明行为。

举办大舞会也是彼得一世大改变社会风气的一个革新举动。过去俄国妇女被禁锢在闺房里,没有正当的社交活动,而贵族男人又整天花天酒地。1718年,彼得命令兴办舞会,亲自拟订组织大舞会的章程和来宾参加舞会的行为守则。舞会参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跳波兰舞或英国舞,也可以下棋、交谈等活动。使舞会成了提高人们文化教养的场所。从此以后,妇女们可以走出家门参加社交集会。

这些改革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使俄罗斯国家欧化,把俄国提高到近代化国家的水平。

历史评价

俄国政治活动家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的悼词:俄罗斯人啊!我们遭逢到什么?我们眼下看到的是什么?我们眼下干的是什么?我们正在殡葬彼得大帝!……他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已不再是乞丐和贫儿,我们有了无尽的力量和光荣。他把我们俄国改造成了什么样子,它便永远是什么样子;他为善良的人们把俄国变成了可爱的国家,它便永远是可爱的国家;他使敌人对俄国胆战心惊,敌人便永远对它胆战心惊;他在全世界赢得了光荣,光荣便永放光辉。他留给我们的是精神、民政和军事方面的变革。

俄国贵族革命家拉季谢夫:①彼得是名副其实地堪称为大帝的非凡男子汉。②彼得确认的不是“个人自由”,而是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农民所处的彻底的农奴地位。

俄国哲学家恰达耶夫:彼得的改革清除了俄国变为瑞典的一个州的危险性。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彼得大帝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而且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他是召唤我们走向生活,在巨大的、但陷于沉睡中的古老俄罗斯的身体中注入生气勃勃的精神的上帝。

德国思想家马克思:①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②从彼得一世以来俄国开始崛起于欧洲。③彼得大帝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彼得大帝是一位“真正的伟人”。

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俄罗斯人应当是彼得大帝那样的爱国主义者。

美国历史学家哈特:彼得的意义就在于他能够先于时代两个世纪认识到使国家西方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由于彼得的远见卓识,俄国虽然在他登基前还十分落后,但是却有能力远远地超过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认为是他的先见之明使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方向,沿着一条如果没有他就无法遵循的道路发展。

俄罗斯当代历史学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彼得大帝的恩赐难道不是俄罗斯人民用昂贵的代价换来的吗?是的,代价太大了!无人不知,彼得大帝是用无数具尸体填平了沼泽地,又在尸骨山上建起了这座彼得堡城。当时也许没有必要如此操之过急,也许改革的步伐可以放慢一些,也许这样的改革可以用整个18世纪的时间来进行,同样可以达到彼得大帝所要达到的目的。尽管我们以现代人的观点看待此问题,但丰富的历史经验毕竟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实际上,假如历史上没有这个‘急性子’的彼得大帝,其他的历史活动家也是极易出现的,而他们可能还不是天才,也不一定能为国家作出多大贡献。因此,我们不应该总是指责彼得大帝,应该正确地理解他,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国家之需求。那么,可以认为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吗?事实上,发生在大俄罗斯的所有改革、所有的历史变革,都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需要作出重大的牺牲。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可以认为彼得大帝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典型人物。

俄罗斯联邦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彼得大帝是伟大的国务活动家、军事家、爱国者,将全部身心奉献给国家。彼得大帝在国家治理、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方面推行的大规模改革,提升了俄罗斯的国际威望,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俄作为强大的主权国家,于未来数百年内的发展道路。

台州学院副教授汤晓黎:①俄国近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彼得一世,在其统治期间,博采众长,励精图治,积极向外拓展,竭力发展经济,为俄国带来了巨大的实际利益,提高了其国际声誉并为俄国以后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世界宪兵”创造了条件。②毋庸置疑,彼得一世确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奠基人,是俄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轶事典故

游戏兵

小彼得是一个爱动的孩子,他的房间里摆着各种木工、石工工具,还有打铁用的家伙,学手艺是他的爱好。当然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军事游戏。在原野上、山坡边,小彼得经常带领一群孩子,冲冲杀杀,相互追逐。他们有的是贵族的后代,有的是马夫、奴仆们的孩子。有时,小彼得让大家拿着刀、斧,甚至架起木制的火炮进行军事演习...鼓声一响,锦旗挥舞,敌我双方互不相让,厮杀起来。有一次,彼得还在村子附近的小河边和伙伴们一起建造了一个军事“要塞”,内有堡垒一个,四周围以木栅栏。彼得让自己的士兵向“要塞”进攻,战斗非常激烈。就这样,彼得的周围形成了一大群游戏兵。

滑稽游戏

在少年时代,彼得一世和周围的人组成了“彼得帮”,中间禁止使用“沙皇”这一尊号。“彼得帮”的成员,除了阿普拉克辛外,还有缅希科夫戈洛文、戈洛夫金、基京、费多尔·尤里耶维奇·罗莫丹诺夫斯基公爵等。

彼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彼得帮”的成员们游戏玩乐。对彼得这个参与意识特别强的人来讲,他不高兴他只能充当看客或者坐在一旁当配角的游戏,他喜欢能亲自尽情参与的各种娱乐活动。为此,他创造了一种游戏“公爵皇帝”,“公爵皇帝”由罗莫丹诺夫斯基担任。有一次彼得在“公爵皇帝”走过时没有行脱帽礼,“公爵皇帝”立即把他叫到自己的住处,自己一屁股坐下后,训斥站在他面前的彼得:“你有什么值得傲慢的,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彼得·米哈伊洛夫如今竟敢不向皇帝行脱帽礼!”经过彼得的再三道歉,“公爵皇帝”总算再没找麻烦,放过了他。

聪明的木工

1697年,彼得一世在化名随使团出国到荷兰阿姆斯特丹时,他和使团的其他成员一起学习了造船技术。彼得和留学生一起拜造船师保罗为师学习技术,由于他专心好学,受到师傅的好评,几个月后师傅发给他一张毕业证书,上面写着彼得是一个“勤劳而聪明的木工”。

相互投掷

彼得一世在荷兰时,任何一个有趣的细节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方面,他同荷兰的工匠、商人和水手们相处得很随便,无拘无束,可是另一方面由于好奇的萨尔丹人常常同他无礼地纠缠不休,他又会表现出非常腼腆和慌乱。有一天,彼得大帝曾乔装成普通人到荷兰学习造船的技巧,由于好奇的萨尔丹人常常与他开玩笑,有一天,萨尔丹的居民听到公差敲着铜盆,沿街吆喝:“本市市长获悉,有些顽童竟敢向外国要人扔掷石头和秽物,殊感遗憾。现特严令禁止,如再发生类似事件,定予严惩不贷。”这里说的被顽童用石头和烂苹果弹射的“要人”,即指彼得。沙皇有时挥拳相报,有时还向人群投掷空酒瓶。

遭遇敲诈

彼得在微服出访中,也被别人敲诈过,那是在荷兰境内。一天黄昏,夜幕垂降,鸟雀归林。彼得一行只得在一家旅馆投宿。他们走进店内,店主人凭借烛光用狡黠的目光瞟了高大的彼得一眼,心中不觉一怔,若有所悟。他连忙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照旧忙碌张罗起来。不一会店主人为客人们送来十一个鸡蛋,一些奶酪和两瓶葡萄酒。彼得和随从们饥肠辘辘,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结账时,彼得的一位大臣问店主人该付多少钱,店主人胸有成竹地告诉他:“一百枚金币。”彼得知道以后,火冒三丈,立即操着荷兰语去责问店主人:“你怎么要这么多钱啊?”不料,店主人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一百枚金币算什么,我要是俄国皇帝的话,我就给他一千枚金币。”彼得知道店主人已识破自己是俄国皇帝,只得照付一百枚金币,怏怏而回。

屋顶参观

彼得一世在化名随使团出国到英国伦敦时,因对英国的资产阶级议会感到新奇,但又不愿意直接去议会参观,就通过议会大厦的天窗观看议员们的活动。为此,有人奚落彼得说,世界上竟有“在宝座上的皇帝和在屋顶上的皇帝”。

重视海权

谁拥有大海,谁就拥有世界。在先后称霸大海的荷兰与英国留过学的彼得一世,深知这一点。他的名言是:“如果世界上一个君主,他只有陆军,那他就只有一只手,如果加上海军,他就是双臂齐全。”他经常不以沙皇自居,而以自己的最高军衔海军中将为豪。

慧眼识才

有人从国外给彼得捎回一支德国造的工艺精巧的手枪,可是没过多久,枪把坏了。彼得想找个工匠修修,但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一天,人们建议他去找图拉城的铁匠尼基塔·德米多夫,他们把他描述成几乎是无所不能的人。彼得将信将疑,最后还是决定去碰碰运气。

一次在去沃罗涅什的路上,彼得专程拐到图拉,找到德米多夫,把手枪交给他修理。大约两个月后返回莫斯科时,彼得又来到图拉城,德米多夫交给他一支完好的手枪。彼得仔细检查了一遍,非常满意,大大称赞了他一番。他感叹道:“多好的手枪呀!我要是能活到我的国家也能造出这么好的东西的那一天,该有多好啊!”

“恐怕我们比德国人更行吧!”德米多夫回答说。

彼得认为工匠是在吹牛,生气地打了他一下:“骗子,应当先干出成绩,然后再夸海口。”

“陛下。”德米多夫面不改色,争辩说:“可您也应该先弄清楚情况,然后再打人呀!您手里拿的这支手枪,就是我做的,您原来的那支洋枪在这儿。”德米多夫从衣兜里掏出手枪,递给沙皇。

“对不起,我错怪你了。我现在才看出,你是个小能人。”彼得当即拨给他5000卢布,让他在图拉城建一个兵工厂。后来,彼得又下令把乌拉尔一个官办的冶金工厂交由德米多夫管理,这位铁匠没有辜负彼得的期望,以该厂为基础,逐渐在乌拉尔地区办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企业。

慧眼打假

彼得一世曾在符腾堡参观名胜古迹,在参观路德生前住过的房间时,主人向沙皇介绍墙上的一块墨水印迹的掌故:据传说,有个魔鬼来到坐在书桌旁的路德面前,路德举起墨水瓶朝诱惑他的魔鬼砸去,砸到了墙上。彼得仔细察看墨水点和它溅出的印迹,然后提笔在墙上写了“墨迹新鲜,纯属假造”的字。

亲手建房

彼得一世有一次路过一座兴建的房屋,听到有人说他坏话:听说,俄国沙皇光爱吹牛,说他什么都是自己干的,可是事实上他就不会盖房子。这些议论刺痛了彼得。他稍许考虑了一下,就顺着脚手架爬上墙,操起一把抹子,整整干了一天抹灰泥的活儿,赢得了泥水匠们的一片称赞。两个世纪后,查理巴德城的居民在这座房屋上钉了一块纪念牌,上面写道:“彼得大帝曾与泥瓦匠们在此一同干泥瓦匠的活儿。”

人际关系

长辈

妻子

子女

彼得一世与叶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洛普欣娜育有3子:

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育有5子6女:

人物争议

历史学家在对彼得一世的研究中,争论最激烈的是关于彼得一世三个遗嘱的真伪问题。所谓彼得的三个遗嘱,即:(一)关于彼得一世于1711年7月10日(儒略历)被奥斯曼军队围困之际从前线写给元老院(参政院)的一封信。(二)关于彼得一世于1725年1月27日(儒略历)在病榻上所写的几个含糊不清的字“把一切交给……”。(三)关于所谓彼得十四点指示的政治遗嘱。

写给元老院的信

1711年夏,彼得一世率军南征奥斯曼帝国,结果在普鲁特河畔陷入奥斯曼军和克里米亚汗国军队重围。同年7月10日,彼得一世考虑到王位继承人的问题而给元老院写了一封信,派一名军官送去圣彼得堡。这封信后来也被称之为彼得的一份遗嘱。遗嘱写道:

“现告知你们,我和我们的军队并非由于我方罪过或者失误,而仅仅是因为情报失实,已被极为强大的奥斯曼军团团包围,所有取得粮秣给养的道路均被切断,如无上帝助我,除了彻底失败,或者我沦为土耳其人的俘虏之外,我看不到有任何别的出路。如发生这后一种情况,当我本人不是以自己人的身份出现在你们中间的时候,你们不应再尊我为君主,不再执行我对你们的要求,即使是我亲自下的命令。但是,假如我阵亡了,你们一定会得到我死亡的确实消息,那么,请你们在你们当中选择一位最无愧于我的人当继位人”。

这封信最先是在雅·施特林编的《彼得大帝的故事》中见到。据施特林说,这封信的原件曾保存在彼得一世的办公厅里,此信曾由“该办公厅主事米·米·谢尔巴托夫公爵向许多著名人物展示过”。施特林作为彼得大帝的崇拜者,他在俄国生活了五十年,同俄国王室的关系密切,肯定是见到过不少俄国宫廷档案,知道不少有关彼得大帝的事迹。所以,他在编著《彼得大帝的故事》一书时,就其所用的材料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收集在该书中的彼得一世给元老院的这封信至今未发现其原件。因此,长期以来关于这封信的真伪问题,一直在俄国历史学家和苏联历史学家中展开讨论,至今未达到一致的看法,存在着分歧。

俄国诗人兼历史学家亚·谢·普希金对此信持否定的看法。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尼·格·乌斯特里雅洛夫曾专门撰文,认为这封信是膺品,“是施特林所编造”。乌斯特里雅洛夫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彼得一世不会授权元老院当他在普鲁特前线牺牲时去另选王位继承人,因为他的儿子阿列克谢还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当时的彼得一世并未被夺皇太子阿列克谢的王位继承权,因为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恶化到如此地步。支持乌斯特里雅洛夫这种观点的,还有菲·阿·维特贝格等历史学家。

俄国历史学家谢·米·索洛维约夫则肯定了彼得一世这封信的真实性。他说,不管别人如何强烈反对这封信的真实性,我们认为自己无权“否定这种真实性”。历史学家也·阿·别洛夫也是赞同索洛维约夫的观点。他专门撰文反对维特贝格的观点,认为“维特贝格先生反对1711年7月10日信件的真实性的全部证据是经不起……批评的”。一些前苏联历史学家也是赞同索洛维夫的观点的。例如,也·帕·波德雅波尔斯卡雅就认为彼得这个遗嘱是真的,而不是伪造的。

未写完的遗嘱

1725年1月下旬,彼得一世病入膏肓。1月27日(公历2月7日)下午时,他在处于一段时间的昏迷状态之后苏醒过来,吩咐看守人取来写字板和纸笔,以颤抖的手写上几个非常模糊不清的字“把一切交给……”。彼得一世本人也发觉写得不清楚,然后呼唤,要别人“请公主安娜到他身边来,想向她口授遗嘱”。但当安娜来到父亲身旁时,彼得又处于神志不清的昏迷状态,而且一直未清醒过来。第二天(1725年2月8日)彼得逝世。彼得一世在临终前留下这份未写完的遗嘱“把一切交给……”,一直成为未解之谜。

记载这一事件的,是彼得大帝的同代人格·费·巴斯谢维奇伯爵。他担任过彼得一世的顾问,了解俄国宫廷内幕和彼得逝世时的情况。在巴斯谢维奇的《文件集》中记载了彼得一世未写完的遗嘱和当时的情况。但前苏联历史学家巴甫连科怀疑这份语意不详的遗嘱的真实性。他在1975年出版的《彼得大帝传》一书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份遗嘱。后来,他又在苏联《历史问题》杂志上专门发表文章,说这份遗嘱不过是“别有用心的神话”。他认为,彼得一世没有表示要把王权交给安娜的想法,而这份遗嘱是出自霍尔施坦(当时安娜已许配给德国的霍尔施坦公爵)家族中的某人之手。巴甫连科说,遗嘱的编造者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即当罗曼诺夫王朝的男系断嗣后,霍尔施坦一一戈托尔普王朝有继承俄国王位的“合法权利”。

法国哲学家兼作家和历史学家伏尔泰曾应俄国政府之邀在为彼得大帝写传时,利用了巴斯谢维奇记载彼得大帝临死时的情况的材料。俄国历史学家谢·米·索洛维约夫在其著作《俄国通史》中也肯定了彼得一世临终前这个未写完的遗嘱的真实性。在苏联科学院院士彼·恩·波诺马廖夫主编的《苏联通史》第三卷中也指出彼得大帝临终前写下了“把一切交给……”这一未写完的遗嘱。

政治遗嘱

在所谓彼得的三个遗嘱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关于所谓彼得十四点指示的政治遗嘱。这个文件流传很广,译本较多。各国政论家和历史学者就彼得一世这个所谓“政治遗嘱”写有不少分析文章,有人认为这个“遗嘱”是真品,有人认为它是膺品。也有人对这个遗嘱的真伪问题并未表示明确的态度。

所谓彼得“政治遗嘱”的内容是:1、要使俄国长期保持战争状态,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发动进攻,以战继和,以和继战,保障俄国的利益、扩张和日益繁荣。2、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战时从欧洲最聪明的人中诱聘军官,使俄国人受益。3、俄国要利用一切机会参与欧洲事务的讨论,特别要参与有关日耳曼事务的讨论。4、分割波兰。5、尽量多占瑞典领土,并诱使瑞典进攻俄国,以便使俄国有借口征服瑞典。为此目的,必须把丹麦同瑞典隔离,以助长这两国之间的角逐。6、始终为俄国的王子选择日耳曼公主为妻,促进王室联姻,争取日耳曼支持俄国。7、优先考虑同英格兰结盟通商。8、使俄国沿波罗的海不断向北扩张,并沿黑海向南扩张。9、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堡。10、努力维持同奥地利王室的同盟,用各种方法诱使奥地利向俄国求援,并对奥国行使某种保护。11、使奥地利对把奥斯曼赶出欧洲发生兴趣。12、努力将散处匈牙利、奥斯曼和波兰中部的、在政治和宗教上陷于分裂的希腊人全部重新团结在俄国人周围。13、在肢解瑞典、灭亡波斯、粉碎波兰和征服奥斯曼之后,分别向法、奥政府提出建议,与它们分享全球帝国。然后再利用其中一国来制服另一国。14、设法征服日耳曼和法国。“这两个国家被征服后,欧洲其余部分就可不待一击而加以制服。这样,我们俄国就能够征服欧洲,也应当征服欧洲”。

早在1797年,在西方就出现了有所谓“彼得大帝遗嘱”的传说。1812年,累居尔在其《俄罗斯国家从它的产生到十九世纪初叶的发展》一书中,首先公开宣布了所谓彼得大帝政治遗嘱的存在。1836年,盖亚尔德的《勋章获得者德奥的回忆录》一书,又使其具有了文件的形式。德奥是在彼得一世逝世三十年后(1755年)由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派去俄国执行外交任务,在俄国呆过五年。1757年德奥去巴黎,将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签署的俄、法反普条约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据说,德奥同时还把彼得一世的一份政府遗嘱送给路易十五(即彼得大帝政治遗嘱)。但是,无论在历届沙皇政府的档案中或者在其它国家政府的档案中都未发现彼得一世这个政治遗嘱的原件。在费·普罗科波维奇《彼得大帝帝国史》、伊·戈利科夫《彼得大帝的业绩》、恩·乌斯特里雅洛夫《彼得大帝政治史》等著名历史著作中也未谈及这个遗嘱的存在。恩格斯在1890年写成的《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这一著名论文中也未承认彼得一世亲手写下这样一个遗嘱,而是认为“大概是由某个后裔编写的”。

前苏联历史学家认为,累居尔的书是德奥回忆录的转述。累居尔的书是遵照拿破仑一世的旨意而出版的,目的是为拿破仑发动对俄战争(即1812年入侵俄国的战争)制造舆论,“遗嘱”是能接近德奥文献保管室的法国驻波兰大使德布罗利伯爵杜撰的。此后,西方列强先后有意在一些国家的出版物上抛出了这个伪造的彼得大帝的政治遗嘱。

而早在1876年斯凯勒在其所写的《土尔克斯坦》一书中说“几乎不需要说明,这个所谓遗嘱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概念,是绝对不可能为彼得大帝或他的同时代人所运用的”。在遗嘱前言和遗嘱的正文中有一粗鲁的、有损于俄罗斯人尊严的提法,是不符合彼得大帝口吻的。就遗嘱本身的内容来说,虽然在有些方面是符合彼得一世的对外方针和达到这种方针的策略手段,但是也有不符合的地方。

而且,从这个所谓政治遗嘱的成文时间来看,说法也不一致:一说是1724年;一说是1722年。再者,这个所谓政治遗嘱的各种译本的条文来看也不一致:有的说是十四条,有的说是十一条,也有的说是十五条。从这些情况来看,所谓彼得大帝的政治遗嘱,很可能是后人伪造的。

后世纪念

雕像

全俄罗斯境内彼得一世的雕像数量很多,仅在圣彼得堡一个城市就有25个彼得一世的雕像。其中最知名的就是“青铜骑士”雕像。最具争议的彼得一世雕像位于莫斯科,这是1996年莫斯科市政府为了纪念俄罗斯海军成立300周年定制的。雕像于1997年庆祝莫斯科建成850周年之际揭幕。整个雕像高达98米,其中彼得大帝的高度占了18米,重约2000吨。这是俄罗斯最高、最大的雕像之一。有观点认为这是“错误的地点安装的错误的雕像”,除了审美原因,还有深层的各派政治势力角逐因素。

青铜骑士

青铜骑士,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十二月党人广场上,是彼得一世骑马的塑像。雕像重8吨,高5米。雕像的名称来源于普希金的长诗《青铜骑士》,建于1766至1782年,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特聘法国名家法尔科内雕塑的。整座雕像坐落在一整块波浪形的花岗岩之上,象征着彼得大帝第一个为俄罗斯打开了出海口。雕像的底座上刻有“叶卡捷琳娜二世献给彼得一世”,意味着她将把彼得大帝开创的改革继续推行下去。

博物馆

俄罗斯以彼得大帝命名的博物馆就有10个,大多是他曾经居住、到访之地。很多博物馆都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彼得小屋”。圣彼得堡的彼得小屋是彼得一世当年在荒芜之地上的第一个简易居所。另一座著名的彼得小屋位于莫斯科的卡洛缅斯克公园。这也是一座原木建造的小屋,里面只有3个房间:卧室、厨房和书房,是1702年彼得一世巡视阿尔汉格尔斯克时所建。彼得一世在这座小木屋里住了两个月,监督当地一座要塞及战舰的建设。1934年,这座彼得小屋被整体搬迁到莫斯科的卡洛缅斯克公园,这也是莫斯科唯一以彼得大帝命名的博物馆。

大学

圣彼得堡国立理工大学创建于1899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又称加里宁工程学院,2015年2月更名为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политеx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Петра Великого)。

岛屿

彼得一世岛是南极洲别林斯高晋海中的小岛,最高点海拔1200米。全岛被冰霄覆盖,没有居民。岛四周都是悬崖峭壁,船只无法靠岸登陆,只有动用直升机才能登上。1821年1月22日,俄国探险家别林斯高晋和助手率领南极探险队乘坐“东方号”和“和平号”进行南极探险时发现了该岛,将其命名为彼得一世岛。1929年,挪威探险家奥拉·奥尔斯塔德首次登上该岛。挪威对此有主权要求,但根据《南极条约》,此要求被冻结。

邮资封

1977年,苏联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彼得大帝纪念碑”邮资封,主图是“彼得大帝塑像”。

巡洋舰

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原名“基洛夫”号,是俄罗斯海军第四艘“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1986年4月25日,在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1989年4月29日下水。1992年5月27日,俄罗斯海军对巡洋舰进行了改名,以俄海军的缔造者“彼得大帝”之名命名。1998年4月19日服役,是俄罗斯海军红旗北方舰队旗舰。

纪念币

2022年4月29日,俄罗斯央行宣布特别发行“纪念彼得大帝诞辰350周年”纪念币,一套三枚。包括面值3卢布的1盎司银币、面值100卢布的1公斤银币,以及面值1万卢布的金币。

纪念活动

2022年6月9日,为纪念彼得大帝诞辰350周年,俄罗斯各地举办了158项文化活动纪念彼得大帝诞辰。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展览“彼得大帝:欧洲之旅”,以350件展品展示彼得一世两次欧洲之行。莫斯科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举办了名为“彼得大帝——帝国的诞生”的多媒体特展,以沉浸式传记演绎的形式将彼得一世的生平与俄罗斯发展道路相串联,展览介绍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改革和技术创新。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则举办了“彼得大帝——统治者的胡须”室内展,展览以巧妙且极具独特性的角度展现了十八至二十一世纪彼得大帝肖像的变化。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于1833年创作了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他在长诗中只写了两个人,一个是沙皇彼得一世,另一个是小公务员欧根。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彼得一世只在楔子中出现。在诗的主要部分所描绘的是百年后矗立在圣彼得堡的骑着骏马的彼得的铜像。别林斯基认为“这首诗是对彼得大帝的最大胆、最庄严的礼赞。”

俄国作家德米特里·梅列日科夫斯基于1905年创作了历史小说《反基督:彼得和阿列克塞》中,彼得一世一改19世纪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笔下器宇轩昂的“青铜骑士”形象,被梅列日科夫斯基描绘成了一位结合了坚定与脆弱、善良与残酷、冷静与疯狂等诸多对立特点的“双面君王”。

前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小说第一部发表于1930年,主要描写了彼得为争取权力而进行的斗争、宫廷贵族之间的倾轧以及彼得为促进国家西欧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部出版于1934年,描写了彼得为夺取水域而进行的斗争、西欧各国之间的冲突以及彼得为准备北方战争而从事的外交和军事活动。按照托尔斯泰的创作构思,这一、二部仅仅是第三部的一支序曲,而第三部才是小说的最主要部分。它将描写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动,描写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城的英勇斗争,还将描绘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西方一些国家。但是1945年托尔斯泰的不幸逝世,使这个计划没有能完成,小说只写到1704年收复纳尔瓦城为止。

影视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