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4 15:26
徐怀中(1929年9月29日-2023年1月13日),原名许怀忠,男,汉族,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山底村,1941年考入太行边区政府太行联合中学,1945年2月毕业,参加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前线剧团,从事美术宣传工作。同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徐怀中12岁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学校念书。
1945年中学毕业后入伍,从事美术和宣传工作。
1950年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任研究员,又在修筑康藏公路的连队任过指导员。
1954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地上的长虹》,反映工兵部队修筑公路的事迹。
1955年到昆明部队政治部文化部任助理员。
1956年根据多年边疆生活体验,创作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作品描写世界屋脊特有的风土人情,具有特殊的魅力。20世纪50年代,20多岁的徐怀中,作为工兵部队的连队指导员,赴西藏修建康藏公路。那时,他边工作边搜集素材,足足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处女作《我们播种爱情》。
小说冠以“爱情”的标题,写了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但徐怀中没有刻意渲染爱情,而是在更高的立意上,将“爱情”升华重构,表现了西藏建设者对祖国大写的爱、深沉的情。他的作品在舒缓中裂变、幽默中剥离、平静中奔突,让现实主义创作焕然一新。
1956年,小说在《解放军文艺》刊发后,受到文学界极大关注。著名作家叶圣陶看到就被吸引住了,“有空工夫就继续看,看完一遍又看第二遍”。他专门写了长篇书评《读“我们播种爱情”》,发表在1960年2月6日《光明日报》上,“《我们播种爱情》是近年来优秀的长篇之一,必然会得到读者界一致的承认”。小说还被翻译成英文、俄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
1958年到《解放军报》任副刊编辑,这一时期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无情的情人》被批判为宣扬人性论和阶级调和。
1973年任昆明军区文化部副部长。
1978年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后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198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西线轶事》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
2019年,徐怀中再次获奖——长篇小说《牵风记》以对革命战争的全新讲述,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他也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早在1962年,徐怀中便开始创作这部小说,断断续续写了20多万字。但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他又亲手烧毁了书稿。2014年,经过一个寂寞而又漫长的准备阶段,徐怀中着手打磨长篇小说《牵风记》。
《牵风记》的问世,为军旅文学刮来一阵新风。茅盾文学奖颁奖词如此评价:“徐怀中以超拔的浪漫主义激情,在雄奇壮阔的革命战争背景下,深情讴歌山川大地上生命的高贵、勇毅、纯真与飞扬,对人与战争、人与自然、人的超越与升华等文学的基本主题展开了新的诠释。金戈铁马与诗书礼乐交相辉映,举重若轻而气势恢宏。”
2023年1月13日,徐怀中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在创作中,徐怀中尽力摆脱那些有形无形的思想禁锢,清除残留的概念化、公式化影响,实现弃旧图新轻装上阵。“其实也没新到哪里去,只不过是回归到小说创作所固有的艺术规律上来。一条河断流了干涸了,只有溯源而上,回到源头,才能找到活命之水。”徐怀中说。
地上的长虹(中篇小说)1954,人文出版社
我们播种爱情(长篇小说)1957,中国青年出版社
西线轶事(中篇小说)1981,上海文艺出版社
没有翅膀的天使(中、短篇小说集)1986,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徐怀中小说选 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徐怀中代表作 1988,黄河出版社
崇高壮丽的社会主义爱情—谈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王世德)1958,上海文艺出版社
徐怀中研究专集(刘金镛、陆思厚、房福贤编)1983,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4年《底色》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2018年12月12日,文萃钱塘—弄潮杯2018年度人民文学奖颁奖典礼暨第二届杭州钱塘江文化节闭幕式在浙江杭州举行。徐怀中被授予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贡献奖。
2019年8月16日,凭借作品《牵风记》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9月23日,所著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19年12月6日,徐怀中凭借作品《牵风记》获得第十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荣誉奖。
获三级解放勋章。短篇小说《西线轶事》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1983年第一届解放军文艺奖。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老徐呀,别光谈文学了,也该请我们‘娘家人’吃饭啦。你们边吃边谈嘛。”徐夫人热情地说。徐先生哈哈一笑说:“对嘛,老老乡见到小老乡,不说些话闷得慌嘛。好,小于,咱们吃饭!”
徐先生边吃边说。他说,实际上我留人吃饭的习惯是跟英儒先生学的。李英儒先生你知道吗?我说知道,是写《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那个作家。徐先生说,英儒先生不仅文才好,而且为人更好。当年我才20多岁,部队上一帮爱好文学的青年经常向他讨教,他是成就很高的老一辈作家,待人十分亲切和蔼。当时我们这些人有已结婚的,更多是未婚的,经常到他家里去,他就经常招待我们,谈天说地,说说笑笑的,也谈文学,但更多的是谈工作,谈生活。至今想起那个时候的事情,仍然感到心里暖暖的,甜甜的……
饭后,我又向徐先生询问起正在走红的军旅作家莫言、李存葆等人的情况,因为我知道徐先生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当过领导,也是他们的老师。徐先生说,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与咱们峰峰一带的风俗民情有很多相同之处,当然也有很多不同。莫言虽然没有抗战年代的生活经历,可他积累了那个年代的许多故事,许多细节通过艺术加工,用时代感穿透历史,用人文的、历史的情感去营造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态,构架起作品。他主要是写“人”的,过程在他的作品里只占很次要的地位。他和存葆等年轻的部队作家都很能写,又都有自己独到的“富矿”。
不抽烟的徐先生,喜好喝酽茶。他南腔北调式的普通话里,不时跳出几句峰峰的乡音母语。他谈着谈着,就谈到了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他说:“其实我本姓许。因为还有一个作家叫许怀中,为了区分开来,我在发表作品时就用了双立人徐。我从小家境贫寒,父亲与人合开小煤窑,赔了钱,我上学就成了问题。幸运的是,党在咱们老家的抗日根据地设立了免费高小,管吃管住管念书,父亲便于无奈中替我背着铺盖卷,领着12岁的我去上学。两年后,我又考上了边区政府开办的太行第二中学。当时如果不是父亲执意要我去上学的话,当矿工挖煤,可能就是我这辈子惟一可以选择的出路了。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站在屋顶上眺望石鼓山时的情景。解放峰峰时我曾到过峰峰煤矿,遗憾的是当时部队工作太紧张,根本无暇去登鼓山,去响堂山上看石窟……
“我从太行二中毕业后,就直接参加了革命队伍。我被分配到十八集团军前方总部剧团,随即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文工团,后来又改成第二野战军文工团。在文工团一直从事美术工作,也搞版画。我的这段经历还影响到了女儿,你看那幅版画,就是我女儿创作的……
而纵观其一生,在他挚爱的这片土地上,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宏历史进程中,这位文坛大家,于静寂中,持守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以一生的信仰和忠诚,一生的智慧和坚忍,壮绘了一幅气象万千、百世流芳的斑斓彩卷!(光明日报评)
徐怀中是历届茅盾文学奖年纪最长的获奖作家,但他的作品却元气充沛,如此青春、激情、浪漫、空灵、唯美、神秘、诗意、简约,充满画面雕塑感,字里行间流淌着高山流水般的天籁音韵,恰如军事文学开出的一朵奇葩。(中国作协官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