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1:02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七言律诗。此篇以诗代函,酬答卢衡州。卢衡州初到衡阳,致函宗元,感叹气候炎热,宗元以所在柳州与衡州相较,在宽慰卢衡州的字里行间,委婉抒发了自己对贬居远方的苦闷之情。
得卢衡州①书因以诗寄
临蒸②且莫叹炎方③,为报秋来雁几行④。
林邑⑤东回山似戟⑥,牂牁⑦南下水如汤⑧。
蒹葭⑨淅沥⑩含秋雾,橘柚⑪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⑫,还将远意问潇湘⑬。
①卢衡州:名字不详,当为出守衡州刺史的卢姓友人。衡州,今湖南衡阳市。
②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
③炎方:南方炎热之地。
④雁几行:衡阳有回雁峰,相传每年秋天大雁南飞至此不再南去,到第二年春天再往北飞。这里一则劝慰卢衡州莫叹南方之炎热,一则询问秋来大雁来衡的景况。
⑤林邑:古地名,治所北临骥州,在今越南境内。
⑥戟(jǐ):古兵嚣的一种,长杆顶端装有月牙形的利刃。
⑦牂牁(zāng kē):古郡名,辖境约当今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又,水名,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
⑧汤:热水。
⑨蒹葭(jiān jiā):一名荻,即芦苇。
⑩渐沥(xī lì),风吹芦苇的声响。
⑪柚,橘类果木,即柚子。
⑫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柳恽字文畅,河东人,工诗善琴,后贬吴兴太守,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⑬潇湘:湖南境内的两条水名,这里代指在湖南为官的卢衡州。
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
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势象剑戟般高耸;象群舸,南流的水象开水一样滚烫。
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
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
据宋人韩醇《诂训柳集》卷四十二考证,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秋。曾经当过衡州刺史的卢姓友人写信给柳宗元,抱怨所在的衡阳气候炎热难耐,诗人收到后,作了答诗以柳州之恶劣劝慰身在潇湘的友人。
首联点出友人在之前的来信中讲了很多有关衡阳这个地方不好的牢骚话,表示难以忍受衡阳这个地方。诗人回信后告诉他不要这样悲观地想。秋来雁至,正好可借雁寄语。
颔联写出柳州地形复杂,气候炎热,若拿柳州与衡阳相比,环境更难以忍受,然而诗人自己都已经适应了,那么友人就不应该再有不满的情绪了。
颈联写衡阳一带美好的景色,对偶工整,色泽明丽,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尾联诗人引用典故,劝勉友人,回应了前文。
此诗内含悲情而意悠境远,首联的“为报秋亲雁几行”和尾联的“还将远意问潇湘”,均有高朗舒畅、风情摇曳之致。前四句是接来书后对柳州居地的“报”,后四句是因思念友人而对衡州一地的“问”,一“报”一“问”,正好将全诗绾合起来,最能见出作者的作意及其在句法、结构安排上的技巧。
全诗形象鲜明生动,感情幽深含蓄。特别是尾句,似余音绕梁,意境幽远,令人回味无穷。
明代学者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首句是慰卢君,言君居此,莫嗟炎热之方。余因雁书时至,而觉山利如戟,水流如汤,雨滴蒹葭,日映桔柚,皆动吾以遐思也。念昔柳恽为治地道,贬吴兴太守,犹非绝境。今余所居非地,聊述贬谪之意而问之卢衡州耳。
清代文学家纪昀《瀛奎律髓汇评》:一说谓卢以衡州为炎,其地犹雁所到,若我所居,则林邑、群舸之间,更为远矣。于理较通而不免多一转折,存以备考。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柳州谪官以后之诗,多纪岭南殊俗。此联(按指“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蚊涎”)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句,纪其风物之异也。寄友诗云:“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纪山水之异也。《峒氓》诗云:“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纪俗尚之异也。就见闻所及,语意既新,复工对仗,非亲历者不能道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