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八记

更新时间:2024-10-11 21:09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写的一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由于前八记都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作品原文

自余为僇人1,居是州2,恒3惴栗4。其5隟6也,则施施而行7,漫漫而游8。日9与其徒10上高山,入深林,穷11回溪12,幽泉13怪石,无远不到14。到则披草15而坐,倾壶16而醉。醉则更相17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18。觉19而起,起而归;以为20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21者,皆我有也,而未始22知西山之怪特23。

今年24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25西亭26,望西山,始27指异之28。遂命仆人过湘江29,缘30染溪31,斫32榛莽33,焚茅茷34,穷山之高而止35。攀援而登,箕踞36而遨37,则凡数州之土壤38,皆在衽席39之下。其40高下之势,岈然41洼然42,若垤43若穴,尺寸千里44,攒45蹙46累积47,莫得48遁隐49。萦青缭白50,外与天际51,四望如一52。然后知是山53之特立54,不与培塿55为类。悠悠乎56与颢气57俱58,而莫得其涯59;洋洋乎60与造物者61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62满酌63,颓然64就65醉,不知日之入。苍然66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67不欲归。心凝68形释69,与万化70冥合71。然后知吾向72之未始游73,游于是74乎始。故为之文75以志76。是岁77,元和78四年也。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2自南奔注,抵山石,屈3折东流;其4颠委5势峻6,荡击7益暴8,啮9其涯10,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11,然后徐12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13。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14也,一旦款门15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16,既芟山17而更居18,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19。”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20,延其槛21,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22,有声潀然23。尤与中秋观月为宜24,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25。孰使予乐居夷26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得西山后八日,寻1山口西北道2二百步3,又得钴鉧潭4。西二十五步,当湍5而浚6者为鱼梁7。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8偃蹇9,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10不可数。其嵚然11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12角列13而上者,若熊罴14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15一亩,可以笼16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17而不售18。”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19而售20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21取器用22,铲刈23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24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25熙熙然26回巧27献技28,以效29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30之状与目谋31,瀯瀯32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33而得异地者二,虽34古好事35之士,或36未能至焉37。

噫!以兹丘之胜38,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39之,贾四百,连岁40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41果有遭42乎!书于石,所以43贺兹丘之遭也。

从1小丘2西3行4百二十步,隔篁竹5,闻水声,如鸣珮环6,心乐7之。伐8竹取9道,下见小潭10,水尤清冽11。全石以为底12,近岸,卷石底以出13,为坻,为屿,为嵁,为岩14。青树翠蔓15,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6。

潭中鱼可百许头17,皆若空游无所依18。日光下澈,影布石上19,佁然不动20,俶尔远逝21,往来翕忽22。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3。其岸势犬牙差互24,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5。以其境过清26,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7。

同游者:吴武陵28,龚古29,余弟宗玄30。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31:曰恕己,曰奉壹。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2,至芜江3,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4。

楚、越之间方言5,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6。渴上与南馆高嶂合7,下与百家濑合8。其中重洲小溪9,澄潭浅渚10,间厕曲折11。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12;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13。草则兰芷14,又有异卉15,类合欢而蔓生16,轇轕水石17。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18,纷红骇绿19,蓊葧香气20。冲涛旋濑21,退贮溪谷22。摇飏葳蕤23,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自渴1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2其上。有泉幽幽然3,其鸣乍大乍4细。渠之广,或5咫尺6,或倍尺7,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8石而往有石泓9,昌蒲被10之,青藓11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12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13,睨若无穷,然卒14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15,可列坐而庥16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17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18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19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渠之事既穷1,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2,民又桥焉3。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4。亘石为底5,达于两涯6。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7。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8,响若操琴。揭跣而往9,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10。交络之流11,触激之音12,皆在床下13;翠羽之木14,龙鳞之石15,均荫其上16。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17?得意之日,与石渠同18。

由渴而来者19,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20,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21。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自西山道口径北1,逾2黄茅岭3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4,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5,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6,有积石横当其垠7。其上为睥睨8、梁欐9之形,其旁出堡坞10,有若门焉。窥11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12有水声,其响之激越13,良久乃已14。环15之可上,望甚远16,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17,益18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19。

噫!吾疑造物者20之有无久矣。及是,愈21以为诚22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23。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2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25。”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6。”是二者,余未信之。

词句注释

1.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戮”,耻辱。

2.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3.恒:常常。

4.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5.其:如果,连词。

6.隟:指空闲时间。

7.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8.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9.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10.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11.穷:走到尽头。

12.回溪:曲折溪流。

13.幽泉:深僻的泉水。

14.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15.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

16.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

17.更相:互相。

18.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

19.觉:睡醒。

20.以为:认为。

21.异态:奇特的形状。

22.未始:未曾。

23.怪特:奇异特别。

24.今年:指元和四年(809年)。

25.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26.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

27.始:才。

28.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指,指点。异,觉得······奇特。

29.湘江:应为潇水。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

30.缘:沿着。

31.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

32.斫:砍伐。

33.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

34.茅茷: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茷,草叶茂盛。

35.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穷,尽,指把榛莽、茅茷砍除、焚烧尽。

36.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箕,簸箕。踞,蹲坐。

37.遨:游赏。

38.土壤:土地,指地域。

39.衽席:坐垫、席子。

40.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

41.岈(xiā)然:高山深邃的样子。岈,《广韵》:“岈,蛤岈,山深之状。” [4]

42.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岈然”承“高”,“洼然”承“下”。

43.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若垤”承“岈然”,“若穴”承“洼然”。

44.尺寸千里:(从西山顶上望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45.攒:聚集在一起。

46.蹙:紧缩在一起。

47.累积:堆积。

48.莫得:没有什么能够。莫,没有什么,代词。得,能。

49.遁隐:隐藏。

50.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作者为了突出“萦”“缭”景象,有意把主谓式变成动宾式。白,指山顶所见潇、湘二水。

51.际:接近。

52.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

53.是山:这座山,指西山。

54.特立:特别突出。

55.培塿:小土堆。

56.悠悠乎:辽阔浩渺啊。

57.灏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

58.俱:在一起。

59.涯:边际。

60.洋洋乎:悠然自得啊。

61.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

62.引觞:拿起酒杯。

63.满酌:斟满酒。

64.颓然:东倒西歪地。颓,跌倒。

65.就:接近,进入。

66.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

67.犹:还,仍然。

68.心凝: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

69.形释:形体消散了(忘掉了自己的存在)。

70.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

71.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

72.向:以前。

73.未始游:不曾(真正)游赏过。

74.于是:从这里。

75.为之文: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之,代指西山之游,是动词“为”的间接宾语。

76.志:记载下来。

77.是岁:这一年。

78.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

1.钴鉧(gǔ mǔ)潭:形状像熨斗的水潭。钴鉧,熨斗,也有学者认为钴鉧是釜锅。

2.冉水:即冉溪,又称染溪。

3.屈:通“曲”,弯曲。

4.其:指冉水的源头。

5.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

6.势峻:水势峻急。

7.荡击:猛烈冲击。

8.益暴:更加暴怒。

9.啮:侵蚀。

10.涯:边沿。这里指侵蚀着岸边。

11.轮:车轮般的漩涡。

12.徐:慢慢地。

13.有树环焉,有泉悬焉:有树环绕在潭上,有泉水从高处流入潭里。环,环绕。焉,在那里,兼指代词。悬,自高处而下。

14.以予之亟(qì)游:因为我经常去游玩。以,因为。予,我。亟,经常,多次。

15.款门:敲门。

16.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承受不了官家租税和私人债务的重压。不胜,承担不了。券,债务的借据。委积,累积的压力。

17.芟(shān)山:割草开山。芟,割草。

18.更居:搬迁居住的地方。

19.贸财以缓祸:这里指解救税债之灾难。贸财,以物变卖换钱。缓祸,缓解目前灾难。

20.崇其台:加高潭边的台沿。崇,加高。其,指示代词,这里指潭。

21.延其槛:延长那里的栏杆。延,加长。槛,栏杆。

22.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引导那些高处的泉水,使之坠落到潭里。

23.潨(cō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24.尤与中秋观月为宜:尤其是在中秋晚上赏月更为适合。

25.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在这里可以看见天空的高远,感受到空气的清爽。于以,于此,在这里行。迥,遥远。

26.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1.寻:通“循”,沿着。

2.道:行走。

3.步:指跨一步的距离。

4.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

5.湍(tuān):急流。

6.浚(jùn):深水。

7.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

8.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

9.偃蹇(yǎn 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10.殆:几乎,差不多。

11.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12.冲(chò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

13.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

14.罴(pí):棕熊。

15.不能:不足,不满,不到。

16.笼:包笼,包罗。

17.货:卖,出售。

18.不售:卖不出去。

19.怜:爱惜。

20.售:买。

21.更:轮番,一次又一次。

22.器用:器具,工具。

23.刈(yì):割。

24.其中:小丘的当中。

25.举:全。

26.熙熙然:和悦的样子。

27.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

28.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

29.效:效力,尽力贡献。

30.清泠(líng):形容景色清凉明澈。

31.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

32.瀯瀯(yíng 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33.匝(zā)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

34.虽:即使,纵使,就是。

35.好(hào)事:爱好山水。

36.或:或许,只怕,可能。

37.焉:表示估量语气。

38.胜:指优美的景色。

39.陋:鄙视,轻视。

40.连岁:多年,接连几年。

41.其:岂,难道。

42.遭:遇合,运气。

43.所以:用来……的。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6]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12.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13.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15.翠蔓:翠绿的藤蔓。

1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7.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8.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

1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20.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21.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22.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2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

24.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25.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26.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27.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28.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9.龚古:作者的朋友。

30.宗玄:作者的堂弟。

31.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1.袁家渴(hé):水名。《舆地纪胜》载:“永州袁家渴,在州南十里曾有姓袁者居之,两岸木石奇怪,子厚记叙之。”渴:原为干涸之意。湖广方言,称水之反流(即回流)为渴。袁家渴位于今永州南津渡电站坝址所在地,即原诸葛庙乡沙沟湾村前潇水河床的一段湾流。

2.朝阳岩:地名,在今永州古城潇水西岸。

3.芜江:水名,潇水的支流,在永州市境内。

4.永中:永州之中。幽丽奇处:风景清幽秀丽奇异之处。

5.楚:古称湖南为楚。越:通“粤”,古称广东为越。

6.音若衣褐之褐:中华书局《柳宗元集》认为英华版本和何焯校本注此六字为侧注,非原文中字。褐(hè),与“渴”并不同音,只是楚越方言音相近。

7.南馆:指唐代在此所建立馆舍。高嶂:高而险如屏嶂一样的山峰。合:相接,相邻。

8.百家濑(lài):水名,在永州古城南二里处。濑,急水从沙石上流过为濑。

9.重洲:重叠的水中沙洲。

10.澄潭:澄清的潭水。浅渚(zhǔ):浅显的刚露出水面的小块土地。

11.间厕:交错夹杂。

12.白砾(lì):白色的小石子。

13.枫:枫树。柟(nán):常绿乔木。石楠:生于石缝间的常绿树,又名千年红。楩(pián):即黄楩木。槠(zhū):常绿树,木坚硬,子可食。樟:樟树,常绿,可提取樟脑。柚(yòu):常绿乔木,柚子,可食。

14.兰:兰草,香草的一种。芷(zhǐ):白芷。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白花,果实长椭圆形,中医入药,有镇痛作用。

15.异卉(huì):奇异的花卉。卉,各种草的总称。

16.合欢:合欢树,又名马缨花,落叶乔木,夜间小叶成对相合,夏季开花。蔓生:草本蔓生植物。

17.轇(jiāo)轕(gé):即胶葛,交错纠缠的样子。

18.掩苒(rǎn):野草轻柔地随风倒斜的样子。苒,轻柔。

19.纷红骇绿:花纷乱而惊骇,叶惊骇而纷乱。

20.蓊葧(wěng bó):草木茂盛的样子(浓郁)。

21.冲涛旋濑:缠绕在水石上的花草,在水石激起的波浪中冲击激。

22.退贮溪谷:倒流到溪谷中去。贮,贮存,躲避。

23.摇(yáng):同“飘”,飞扬。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枝叶下垂。

1.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2.桥:架桥。

3.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4.乍:连词,或者。

5.或:有时。

6.咫(zhǐ)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

7.倍尺:二尺。

8.逾:越过。

9.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10.被:通“披”,覆盖。

11.藓:苔藓。

12.堕:落,流。

13.纡(yū)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

14.卒:最终

15.箭:小竹。

16.庥(xiū):同“休”,休息。

17.酾(shī):分流,疏导。

18.遗:留给

19.蠲(juān):古同“涓”,清洁。

1.穷:毕,完成。

2.土山之阴:土山的北坡。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3.桥:架桥。

4.倍:多,增加。三之一:即三分之一。

5.亘(gèn)石:接连不断的石头。亘,横贯。

6.两涯:两岸,涯,水边。

7.限:门槛,这里作动词用,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

8.文:同“纹”,纹彩、花纹。

9.揭(qì):把衣服拎起来。跣(xiǎn):光着脚。

10.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1.交络:交织,形容水波像交织的纹理。

12.触激:撞击,激悦。

13.皆在床下:都发生在坐椅下面。

14.翠羽之木:像翠鸟羽毛一样的树木。翠羽,翡翠鸟的羽毛。

15.龙鳞之石:像龙鳞一样的石头。

16.荫:遮蔽。

17.得意之日,舆石渠同:这一天的得意快乐,和得到石渠的那一天是相同的。

18.践履:本为足踏地之意,此指足迹。

19.渴(hè):即袁家渴,永州水名,位于今永州南津渡电站坝址所在地。

20.百家濑(lài):水名,在永州古城南二里处。濑,急水从沙石上流过为濑。

21.数焉:有几处。数,很多。

1.径北:一直往北。

2.逾:越过。

3.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4.西出:路向西伸去。

5.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少,通“稍”。

6.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7.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8.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9.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欐,栋,正梁。

10.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11.窥:注意,留心。

12.洞然:深深的样子。

13.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14.已:停止。

15.环:绕道而行。

16.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17.箭:指竹子。

18.益:更加。 [3]

19.“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数(cù),密。偃(yǎn),倒伏。类:好像。

20.造物者:指创世上帝。

21.愈:更是。

22.诚:确实是,的确是。

23.“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说,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历千百年也不能够一展,它的风采,这当然是徒劳而无功用的。中州,中原地区。更,gēng音。售其伎,贡献其技艺,其技艺得到赏识。伎,通“技”。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24.“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该这样,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神者,指神奇性,《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傥(tǎng),通“倘”。倘若,或者。不宜,不合适。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果,真的。

25.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来慰藉那些贤明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们的。此句是指有人辩“无用”为“有用”的说法。

26.“其气”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间的灵气,在这一带,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仅仅造就小石城山这样的景物,所以“楚之南”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岩。此句是指有人辩“徒劳”为“功劳”的说法。其气之灵,这里指天地的灵气。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贤人而多出奇石。

白话译文

我自从获罪,一直居住在永州,内心经常惴惴不安。有空闲时,就缓行慢步,轻松自在地游玩一番。每天和那些同伴登高山,进深林,往往会一直走到蜿蜒溪流的尽头。清幽的泉水,形态各异的岩石,每个偏僻边远的地方都跑到了。到了要去的地方就拨开杂草席地而坐,将壶中酒倒光,一醉方休。喝醉了就相互枕着对方的身体大睡,睡着了总会做梦。醒时心里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会有相同的乐趣。睡醒之后就起身,起身后就回到家里。我认为凡是永州的山水有突出特点的地方,我都游过了;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山水的特别和怪异。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为坐在法华寺的西亭上,眺望西山时,开始指点着对面的景色觉得它有些奇特。于是便命令奴仆渡过湘江,循着染溪,将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砍倒,将繁密杂乱的野草焚烧掉,一直到山顶才让他们停下。于是,我们之后便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地伸腿而坐,观赏周围的景色,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或高或低,高高隆起的是山峰,深深低下去的是洼地,像蚂蚁窝边的封土,像深深的洞穴,看上去仿佛只有尺寸之远,可实际上有千里之遥。所有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一起,丝毫都隐匿不了。在山顶眺望潇、湘二水,青山萦回, 白水缭绕,远处与天相接。向四面望去苍茫一片。然后才知道西山的奇特突出,与小土堆是不一样的。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穷尽。于是大家拿起酒壶斟满酒水,喝得东倒西歪,醉倒在地,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了山。昏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它的源头大概是冉溪,从南向北奔流注入到这里,遇到山石,便弯曲折而向东流去;它的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到礁石上更加激暴,流水不断侵蚀着钻钳潭的岸边, 因此水潭的周边十分广阔而中间水很深,水流一直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流水激荡起的泡沫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有十余亩大小,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悬挂其上。

山上有居住的人,因为我多次来这里游玩,所以有一天我一敲门,他们就来告诉我:“因为难以承担繁重的官租和不断累积的私债,马上要到山上除草开荒,另辟新的居所,并愿意卖掉潭上的田,用换来的钱暂时缓解一下债务。”

我很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话。于是便加高潭边的台面,延伸屋旁的栏杆,疏导泉水,使泉水从高处能一直下流到潭中,发出了悦耳的水声。这里尤其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那时天空更为高远,空气更为清爽。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辑潭?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从冉溪向西南,走水路十里远,山水风景较好的有五处,风景最好的是钴鉧潭;从溪口向西,走陆路,风景较好的有八、九处,风景最好的是西山;从朝阳岩向东南,走水路到芜江,风景较好的有三处,风景最好的是袁家渴;这些都是永州幽深美丽奇异的地方。

楚、越两地之间的方言,水的支流叫做“渴”,读音就像衣褐的“褐”。渴的上游与南馆的高山会合,下游与“百家濑”汇合。其中重叠江河里边的岛屿、小溪、有的地方水深,成为清澈的潭,有的地方水浅,露出小块的地,成为浅渚,两者还夹杂着水在那里曲折地流。深潭的水面平,呈深黑色,冲击石头的水像沸腾一样冒着白沫。船好像就走到了尽头,忽然又豁然开朗,变得宽阔无边。

有座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好看的石头,上面生长绿色的草丛,一年四季都浓密茂盛。山旁有许多岩洞。山下有许多白色的碎石;上山的树木多是枫树、柟树、石楠、楩树、槠树、樟树、柚树;小草则多是兰草、芷草,又有许多奇异的花卉,类似合欢但是长出许多茎蔓,缠绕着水中石头。

常常有风从四周山上吹下,吹动大树,翻动着轻柔的众草,使红花和绿叶在纷乱中像吃惊似的,香气浓郁;冲起波涛旋着水涡,从溪谷流进流出,摇动着繁密的花草,随着季节而变换。风景大多都是这样的。我没办法都描述完。

永州没有人过来游玩,我来到了这里,不敢独自享受。回来写出文章告诉世人。这里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我叫它“袁家渴”。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永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他出生于京城长安,自幼聪明好学。贞元元年(785),其父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贞元八年(792),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参加进士科考试。转年,柳宗元进士及第。不久,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中守丧。后任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四年(798),柳宗元在博学宏词科考试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后历任为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这时,他深恶政治的黑暗腐败,萌发了进行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贞元二十一年(805),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等人进行革新,柳宗元因此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贬官十年后,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接诏回京,到京后并没有被重用,相反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宪宗实行大赦,敕召柳宗元回京。然而没等回京,柳宗元即在柳州病逝。享年四十七岁。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六百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传世。

创作背景

个⼈状况

柳宗元自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被贬为邵州刺史,道改为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至元和十一年(816年)回京述职,一共在永州度过了十个年头。《旧唐书·柳宗元传》云:“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旧唐书·刘禹锡传》亦云:“初禹锡、宗元等八人犯众怒,宪宗亦怒,故再贬。制有‘逢恩不原’之令。然执政惜其才,欲洗涤痕累,渐序用之。会程异复掌转运,有诏以韩皋及禹锡等为远郡刺史。属武元衡在中书,谏官十余人论列,言不可复用而止。”《新唐书》柳宗元本传记载也差不多。从以上的史书记载来看,柳宗元在唐宪宗元和元年被贬之前,得到重用,甚至与王叔文形成了一种关系比较密切的小团体。所谓“二王刘柳”的称呼,显示了柳宗元在小团体中的重要性。正是由于贬谪前的政治地位高和政治影响力大,突如其来的一贬再贬和“逢恩不原”的政治死刑,柳宗元由人生的极高点被抛至最低点,落差巨大,没有任何准备,甚至还不能补救。这就使柳宗元后半生成为侈人并形成了其特有的心路历程。

由于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积极参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在保守势力的反击下,改革失败,受到无情的打击、迫害,先后被贬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和柳州。政治上的失意,促使他思想上倾向于佛、道。柳宗元以罪人的身份来到永州,他不但深怀着悲愤,而且也是极端不自由的,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稍稍得到一点游山玩水的自由。直到第五年才开始把自己在政治上勇于改革和创造的精神寄托到大自然的美上,才不遗余力地探索隐藏在幽僻的山野间的大自然所创造的神奇景境。在此期间,柳宗元写出了一系列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八篇由于有连贯性,被后人合称为《永州八记》。

创作时间

《柳河东集》世彩堂本注云:“皆次第而作耳”是不正确的。《永州八记》加上《游黄溪记》共九篇,从其写作时间上来看,有时间可考的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始得西山宴游记》文中明言“是岁元和四年”。《钴鉧潭西小丘记》云:“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钻引潭”,这说明游西山,接着又游钴鉧及钴鉧潭不远的西小丘、小石潭。也就是说柳宗元在唐宪宗元和四年写下了《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等一组四篇游记。另一组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石渠记》一文明言:“元和七年”,而《袁家渴记》与《石涧记》均有文字交代其相互关系,因此可断定此三篇为一组,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游黄溪记》,文中有云:“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应是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所作。《小石城山记》,施子愉《柳宗元年谱》归之为确年无考之诗文类。

诗文赏析

《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在这些游记文中,柳宗元以娴熟的笔法,洗炼的语言使所闻所见以及个人情感跃然纸上,不仅为以后游记文学的蓬勃发展起着承前启后、奠基与提高的作用,也在自然审美的内容和方法上拓宽了领域。唐代之前,虽然也有游记性作品出现,但还停留在简略的对景物的客观描述上。唐代的元结特别是柳宗元在游记中注入了主体情感,使主客观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艺术感染力。《永州八记》既未记述名山大川、也无仙圣宅窟,所记的不过是州城左近一些不为人称道的溪、涧、潭、丘等等,并无出众的风景。然而作者都在它们身上体察到哲理,寄托了情思,获取了无穷的乐趣,在物我交融中,得到了精神升华。这些游记文的出现和唐代山水诗画的蓬勃发展有密切关系,共同标志着中国自然审美观的深化与提高。

第一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一开头先揭明自己漫游的动机;“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以罪人的身分,经常处于忧惧不安的状况下,有了空闲便游山玩水。西山之游,是因为偶而发现它“怪特”。但在作者笔下并未描写西山本身有什么怪特的地方,只用简单的笔法描述了登山的经过是:“斫榛莽,焚茅莜”、“攀援而登”。短短三句把西山之高之险,人迹罕至,一带而过,然后从山顶俯视,在大视野中展开一幅鸟瞰画面。所谓“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高下起伏,有的像蚁穴,有的像蚁封,千里河山,尽收眼底,由此而知西山独立特出,而一般小土堆是无法望其项背的。于是乎与无边的大气共存,与大自然共游,形骸俱化,物我无间,一切思虑都随着心神凝静而消散了。作者几乎分不清作者是在写山还是在写人。“不与培塿为类”可以说是形容西山的特立,可是又何尝不是说自己不同流俗的高尚风格。由自己立足点之高,可以见别人之所不见,可以与造物者同游,心灵纯洁了,一切不平也便释然了。西山之游,所得在精神的升华,而不是目观上的愉悦,因此没有多少对景色如何悦目的描述,在淡雅中显示出深沉的情愫,仿佛一幅水墨画。

《小石潭记》是八篇游记中以潭为描写对象的另一篇。与前一篇,《钴鉧潭记》不同的是着力于潭水本身的刻画。文章从隔竹林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开始,循声探迹发现了一处全以石为底、水极清冽的小石潭。水底起伏不平的岩石形成各种各样的岛屿、小山、高地,四周布满青树翠蔓,长短不齐,随风摇曳。接着文章以实中写虚,静中写动的手法描绘潭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伯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里没有一句写水,而“空游无所依”的鱼儿的忽快忽慢、忽静忽动,以及在日光照射下鱼的影子投布于石上,都在有力地刻画着潭水的清冽。同时也把鱼的神态勾画得活灵活现。然后笔锋一转,说到潭水的来龙去脉:“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也像鱼儿一样“似尔远逝”了,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前一篇“其清而平者且十余亩”的潭水比,小石潭显然很小,可是它有叮咚的水声,有在清澈透明的水中怡然自得,往来游动的小鱼,有出没水中如屿、如坻的岩石。由“四面竹树环合”的石潭,环境是如此的清幽,水声和游鱼既衬托了清幽,又打破了宁静,使这处环境充满生机而不使人感到过分凄清。作者赏识的正是这处既与外界相通,又无污浊与波澜的潭水和水中自得其乐的游鱼。作者写出的是情中之景和景中之情,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在《袁家渴记》中,作者写了水中的一座小山。“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然后举出山上的树木草卉的种类。但是他欣赏的并不在于种类繁多的植物,而是风中所显示出的各种奇树异卉的动态美,“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摇曳在风中的树木花草,姿态万千,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因此作者最后说:“余无以穷其状”。

《永州八记》写的都是容易被人忽略的眼前小景,这些景看起来都很平凡,而在作者的笔下却又显得那么不平凡,其奥妙就在于以丰富的感情、从不同角度去对待它们。正如前人说的:“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在有情人眼里,无情的山石树木都变得有情有义,“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了。柳宗元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可是一生坎坷,壮志难酬,不得已而与木石为侣,满腔激愤化作悲天悯人的情怀,从自然山水间寻找精神寄托,把激情倾注在无知的树木山石中,在不为人关注的平凡景物中见到美,并为它们被冷落而不平。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最后说:“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同情小丘之类景物的被弃,也是为自己被弃置的不平;喜小丘为他与朋友们赏识,何尝不表明自身期求被赏识的渴望。由个人身世而寄于这些被遗弃的景物以深切的同情和爱,才能细心发现别人见不到的美。这种美不是绚丽的色彩、优美的外形等一眼就能看出的,而是需要经过仔细观察、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体察到的。这是一种天然、质朴的内在美,是不同于俗艳的高雅美。由于在这些景物中可以体现“称名也小,取类也大”的精神,因此作者便不以景小而吝惜笔墨,而为之作记了。

或许会有人说柳宗元的山水观中存在着消极情绪。这也是事实,正不必为贤者讳。不过从他的游汜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当一个人具有洞察一切、哲人般的眼光,有文学、艺术家一般丰富的想象力的时候,大自然就会毫不吝惜地向他敞开怀抱,使他得到比常人多得多也深得多的美的享受。柳宗元便是这样在一些小景上看到了虚实、动静之美,在视觉和听觉上收到美的享受,抑制了内心的不平。

隋唐五代是中国美学思想普遍繁荣、深入发展的时期。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唐帝国的空前繁荣强大,从对外交流中汲收了大量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丰富了自己的文化,扩大了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由于儒、道、释哲学的进一步融和,弥补了各派哲学本身在审美认识上的不足,表现出美学思想上的汇合与提高,深化了审美认识。在这种条件下,审美情趣逐步趋向于追求深层的意境美。如果说在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开始独立发展,以情感为特征的审美思想尚处在幼芽时期,那么到这一时期,这种思想就已经茁壮成长起来了。

通过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读者可以看到散文写意境和诗词是有所不同的。诗词象画片断的景物,取其一点以传神。散文象典开较长的画卷,高下、深浅、明暗、远近,都要很好的布置。其审美的观察力,是无所不到,十分精细的,想象力也要随处发舒。境界须要圆融统一,而又有着变化,在一篇之中境界也有着前后不同,在一组相联续的散文游记中,前后各篇也会有着极大的变化。但作者审美的感情还是始终如一的,其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作者的精神境界的变化。

艺术特色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品类中,山水游记独树一帜,蔚为大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即其中的不朽之作。他的山水游记不仅在文体意义上是独立成体的游记之作,而且在摹写山水、记述游踪、抒发情感和语言创新等方面功莫大焉。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评曰:“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的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素以语言精粹、写景传神著称,在他笔下,一切事物都仿佛生气贯注,并获得了某种情致。

比如《小石潭记》中对游鱼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绐然不动;依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短短数语,既写出了鱼的乐活、水的清澈,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本人微微流露出的怡悦之情。

再如《钴潭西小丘记》中形容怪石:“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石头本为静物,而以“牛马饮溪”和“熊罴登山”相喻,以动写静、动静相生,形象可感,真可谓“形容尽致”。

自然,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用也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魅力所在。《小石潭记》中“为坻,为屿,为嵯,为岩”四喻连用不但具有排比气势,而且将小石潭底描摹尽致,如在眼前。而在写到水声时,一句“如鸣佩环”便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油然生喜。如果说比喻的妙用使得“状物如在眼前”,那么拟人的化用则使山水景物有了情感的温度,具备了灵性沟通的可能。《小石潭记》中写游鱼:“台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一静一动,洗练传神,将鱼儿的活泼多情、自得其乐写得情致宛然,跃然纸上。

《小石潭记》中关于游鱼的描写不免使我们想到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濠梁之辩”:“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由此读者也可以大胆推断,此时的柳宗元大概也有像鱼一样怡然自乐的心愿。然而柳宗元不是苏轼,不能做到东坡的旷达,“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于是在接下来的叙述中,读者读到了以下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前两段还是一派桃花源式的明净,而行文到此则峰回路转,“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一派寂寥清冷。前后对比,一“乐”一“清”,如同梦里梦外,起伏跌宕,身世之慨呼之欲出,也为整篇文章的收束增加了现实感。

王立群认为:情景关系的处理是山水游记写作中的核心问题,“重景与重情,即构成山水游记在撰写模式上的重要分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无疑属于前者,重写景而轻写情。在他的游记中,模山范水的景物描写占据了

文章的绝大篇幅,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构成了他的视域所在。《小石潭记》虽只短短二百多字,却写了流水、岩石、树林、游鱼等众多意象,正可谓“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与此相应,在个人情感的表达上则含蓄蕴藉,欲语还休。然而在他匆匆“记之而去”之后,这种“悄怆幽邃”反倒显得更加有力峭拔,真实感人,像是浪花突然撞击礁石,留下绵延不绝的回响。

揆诸“八记”中的其他篇什,除《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表达了较多怀才不遇的身世感慨之外,其余多摹山状水,自我感受的抒发则较为隐蔽。相较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后者对自我情感的抒发明显超过对自然山水的再现,或者说,山水景物成为他们情感表达的一个诱因和载体,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犹如一幅玲珑剔透的风景小品,山水本身占有绝对的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本体存在。“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柳宗元为山水游记这种文学体式确立了一个后人难以超越的文学规范。

作品影响

在古代文学史的漫漫长河里,使山水游记文成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当属唐代的文章大家柳宗元,正是因为柳宗元的大力创作为山水游记这种新体裁日后的盛行奠定了基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是他的灵魂和思想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的产物,因而具有极深的思想性和极高的艺术性。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不论是从质,还是从量上都极大地胜过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山水游记文学作品。可以说,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文史上,柳宗元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大作家,是他率先扛起了大力创作山水游记文的大旗,正因为有了这面旗帜的引领这类文体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同时,柳宗元所运用的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简洁至极的语言风格、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等一直被后世的作家借鉴和模仿,并不断地丰富着山水游记文这种特殊的文体的内容和质量。他流传下来的山水游记成为了中国山水游记散文的典范,一直为后人品读和学习,对后代的游记散文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永州八记》更是柳宗元山水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山水雄文,俯视千载,留下了久远的文化影响。

扩展阅读

所谓“八记”是人们习惯的说法,其实,它不只“八记”,而是“九记”。《柳河东集》世彩堂本注云:“自游黄溪至小石城山,为记凡九,皆记永州山水之胜,年月或记或不记,皆次第而作耳”。可见这一组前后联系有共同的格调的山水小记应该共有九篇。然而依一般习惯并不把《游黄溪记》包括在内,故称“八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