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18 15:42
这首偈,否定菩提树和明镜台等物质性的本体的存在,宣称万事万物均在人的本性中,人心就是万有的本体,人性中本来就有“佛性”。由此推理,不必累世修行便可以顿悟成佛,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这种观点,比之神秀那套逐渐修行的“惭悟”学说,自然更有吸引力和号召力,因此也就显得更为透彻,难怪弘忍要选定慧能为自己的法嗣。
得法偈
菩提本无树①,明镜亦非台②。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③?
①菩提树:梵文意译,亦作“觉树”“道树”。音译则为“毕钵罗树”,印度产常绿乔木,树子可作念珠。据传南朝梁僧智药自天竺移植中国,多产于广东。南方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相传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结咖趺坐,经过静思,排除蛊惑,终于大彻大悟,即证得菩提(觉悟),成为“佛陀”。后世遂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用“菩提”表示对佛教真谛的彻悟或功德圆满,修道成佛。
②明镜:禅宗寺庙的禅堂中多悬挂大镜子,作为佛徒坐禅修行的辅助物。《资政记》中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③尘埃: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净心戒规》云:“云何名尘,沾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且有四尘、五尘、六尘之说。
公元661年(唐龙朔初年),慧能慕名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为行者,在碓房舂米。数月后,弘忍命弟子各作偈,考核他们的佛学修养,以便从中遴选法嗣。十大弟子之首的神秀先作一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被称为《无相偈》。慧能则针对神秀之无相偈复作此偈。弘忍对神秀的偈不甚满意,对慧能则倍加赞赏,秘密地把衣钵传授给他。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悟派”。
惠能
(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