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4 08:56
德钦巴登顶(1914年—1997年),1975年5月,缅甸共产党召开了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选举产生了德钦巴登顶为主席。
1964年9月,缅共中央制定了“赢得战争,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这是缅共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68年初,缅共又在缅东北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基层人民民主政权。9月24日,德钦丹东主席遇害后,由德钦辛担任缅共中央主席,德钦巴登顶为副主席。
1975年3月15日,德钦辛主席和中央书记德钦漆在作战中英勇牺牲。5月,缅共召开了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选举产生了德钦巴登顶为主席、德钦佩丁和钦貌基为副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继续领导全党进行武装斗争。
1978年11月至1979年 9月(中间休会数月),缅共中央全会在缅东北解放区举行,德钦巴登顶作了政治报告,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党纲、党章、《关于土地政策的决定》、《建党路线》和《军事路线》等文件。全会总结了缅共30年来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统一认识,制定了新的纲领和策略路线。会议认为,缅甸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当前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其他各革命阶级参加的人民民主革命,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而核心是土地革命。
1980年9月,缅共向政府当局提出就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举行双边谈判。翌年5月,在举行两轮谈判后,由于政府单方面宣布中断谈判而破裂。
1985年9月9日~10月2日召开第3次全国代表大会,德钦巴登顶再次当选为中央主席。
至缅共后期,除德钦巴登顶等几个人还洁身自好,其他中高级干部都或多或少卷入鸦片贸易。
1989年3月11日,彭家声在果敢发动了兵变,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成立了“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党”和“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同时组建了“临时军事委员会”。彭家声出任主席和同盟军总司令。彭家声的队伍迅速接管了果敢县大队、缅共果敢县委员会,以及各种机构与仓库。13日,彭部兵发勐洪,缅共东北军区1旅的4个营全部加入彭部。14日,未放一弹一枪,占领了缅共北方分局所在地勐固。除2旅政委高良退入中国境内外,其余大部人马投降彭部。缅共中央主席德钦巴登顶,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才知道消息。开始,中央判断是“两兄弟闹分家”,是属于他们兄弟之间的事情。很快,他们发现了这个错误。马上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在这次会上,彭家声的“易帜”,被定为“敌我矛盾”,“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有缅甸政府背景的,有组织、目的、有预谋的反革命叛乱。”是缅甸反动政府对革命的又一次挑衅。于是,3月18日,派了两个连的士兵,抄了彭家声在贺岛的老家。接下来,就再也没有下文。当时,缅共已经无力对付自已内部的分裂。
4月11日,在中国云南临沧地区沧源县永和第三生产队当过会计的佤族赵尼来,时任缅共中央候补委员、北佤县长。中国云南思茅地区西盟县佤族头人的后裔鲍有祥,时任缅共人民军中部军区副司令。二人率中部军区全体官兵“起义”。17日,鲍、赵二人在缅共中央警卫旅政委罗常保等人的“内应”下,包围了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扣押了缅共主席德钦巴登顶及其它中央领导人。鲍、赵二人很快“有礼貌”地将这批“领导人”全部送入中国境内的孟连县。4月22日,成立了以赵尼来为总书记的“缅甸民族联合党”和鲍有祥
4月19日缅共中红极一时的“八一五”军区,也宣告脱离缅共领导,率部成立了“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军政委员会”。“八一五”军区司令林明贤任“主席”和同盟军“司令”。林部绝大多数领导人是从中国出去的“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失魂落魄的缅共中央领导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于6月16日在云南召开了秘密会议,决定成立由德钦巴登顶、政治局委员吴觉敏、耶博吞、钦貌基和北方分局书记吴丹组成一个临时中央领导机构。6月26日,中央迁至101军区所在地板瓦。经历了“树倒猢狲散”的缅共中央,十几人寄人篱下地生活在101军区。党的主席与政治局委员们在最后时刻仍然在发号使令,仍在不厌其烦地开会。
1989年9月,101军区司令员丁英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成立了“克钦新民主军”。当丁英将最后的决定通知德钦巴登顶主席时,这位戎马一生的领导人落下了眼泪。不得已,德钦巴登顶等人只有再次离开了中缅边界线附近的101军区。他们的去向也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中国,德钦巴登顶将在中国度过他的余生。缅甸共产党经过50年的努力,最终降下了历史的帷幕。
据杨美红《罂粟花红——我在缅共15年》 (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一书披露:从1985年元旦起中共停止了对缅甸共产党的经费、物资援助。缅共于1985年9月9日召开三大后,1989年开始缅共分崩离析,分为:果敢、佤邦、小勐拉,分别转向与缅甸政府合作。缅共中央委员以上领导人由中国收养,1975年起任党中央主席的德钦巴登顶于1997年12月24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