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共产党

更新时间:2024-10-22 13:19

缅甸共产党(英语:the Communist Party of Myanmar)是缅甸政党之一,由缅甸德钦党内的马克思主义者于1939年8月15日建立。

发展脉络

建党简史

1939年8月15日,缅甸共产党成立。

1943年初,在下缅甸的缅因德达耶镇召开了缅甸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德钦梭做政治报告,提出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加强抗日活动。德钦梭被选为总书记。

1944年,创建反法西斯人民同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动员缅甸人民起来反对日本占领者。

1945年3月,该同盟领导了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

1945年7月,缅甸共产党的二大通过了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彻底结束英国殖民统治的党纲,主张和平斗争。

1946年2月,以德钦梭为首的部分委员退出缅共,另组红旗共产党。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后,该党被自由同盟政府宣布为非法,随即转入农村进行武装斗争。

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后,缅共主席德钦丹东提出要“面向东方,学习毛泽东思想”。创建了民族民主联合阵线和人民解放军,主要在靠近中国、老挝和泰国的缅甸边境地区活动。

1955年以后,缅共因得不到实际外援,开始与政府和谈,其内部也分裂为“白旗派”和“红旗派”。

1966年进入了鼎盛期,其根据地在国内发展到九块,人口近百万,还建立了三万军队。

1968年在缅甸建东北根据地,总部设在邦桑。该党曾多次向政府建议和谈,均未成功。

1985年9月9日–10月2日,缅甸共产党召开第3次全国代表大会,德钦巴登顶再次当选为中央主席。

1986年3月,该党与克钦领导的民族民主阵线谈判合作问题,以求联合对付政府军,为建立一个在平等、团结基础上联合国内所有民族的新缅甸而斗争。

缅共早期活动

1936年,后来在50年代末期成为缅甸政府总理的吴努民族英雄昂山,在仰光大学的学潮中,被校方开除,他们加入了要求民族独立的“我缅人协会”。

1937年,仰光大学学生会领导人德钦登佩进入“协会”的领导层,“协会”的领导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当时的领导人是:昂山吴努、德钦梭、德钦丹东、德钦巴欣等人,他们中间,许多人当时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后来缅甸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39年8月19日,缅甸共产党正式成立。昂山被选为总书记。党的领导人还有德钦梭、德钦巴欣、德钦巴登顶

缅甸共产党从一开始,内部就充满了矛盾与斗争。在成立不久,年青的知识分子领导层在思想认识上就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昂山为首的主张学习中国共产党所走得争取独立的斗争方式向往延安,觉温等人是昂山忠实的追随者。另一派是以负责学生工作的德钦巴欣为首的亲苏派,主张应该争取到苏联的援助,支持者是德钦梭等人。不过,当时两派在坚信共产主义上是一致的。所以,有了昂山延安之行。

1940年8月,昂山带着缅甸共产党的介绍信到中国。从水路抵达厦门时,受到日本特务机关的软禁。昂山当时权衡再三,感到利用日本人逐驱英国人不失为一良策。于是,便从厦门前往日本。

1941年3月,昂山秘密潜回缅甸,召集当时的“人民革命党”领导人觉迎、巴瑞等开会,商量“联日反英”事宜。10日后,就有了缅甸历史有名的“三十志士赴日本”的记载。事实上,昂山此时也已经脱离了缅甸共产党。

1941年,日本入侵缅甸,新的殖民统治不仅更加疯狂的对缅甸资源进行了毁灭性的掠夺,同时,对人民也施以了残酷的法西斯统治。缅甸独立军15000人被解散,组成了3000人的国民军,由昂山任司令。但实际大权掌握在日本“顾问团”手中。

1943年8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导演了“缅甸独立”的闹剧。巴莫担任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昂山为国防部长,吴努为外交部长。

由德钦梭与德钦丹东领导的缅甸共产党,于1943年初,在下缅甸的缅因德达耶镇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德钦梭做政治报告,提出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加强抗日活动。德钦梭被选为总书记。

1944年8月,德钦梭秘密到达仰光,与昂山等会谈,由双方发起成立一个团结抗日的组织。1944年8月到9月,各派抗日力量领导人在吴努家中举行了会议,决定成立“反法西斯人民同盟”。昂山任最高领导人,德钦丹东任总书记,德钦梭任政治领导人,吴奈温也是重要领导人之一。发表了《逐驱日本法西斯》的“声明”。

至1945年5月,“同盟”已发展成为缅甸最强大的政治组织,成员达20万人,掌握武装力量1万余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重新回到缅甸,由于昂山与英国人的密切关系,“同盟”内部在对待一系列与英人合作与独立形式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缅甸共产党对于昂山的“中间路线”进行了强烈的抨击。

1946年10月10日,由于缅甸共产党批评昂山镇压罢工,“同盟”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把缅甸共产党排除出了“同盟”。

1947年2月9日至12日,昂山与掸、克钦、果敢等族的代表及英国政府的代表,在班弄签署了历史性的《班弄协议》,承认民族平等,强调了各少数民族的自决权。

1947年7月19日上年10时,昂山在他的办公室里遇刺身亡。终年32岁。同年10月7日,英缅双方签定《英缅条约》,英国政府承认“缅甸联邦为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这个《条约》于1947年11月上旬、1948年1月1日,分别被英国、缅甸临时议会通过。由于缅甸共产党与吴努在《条约》的独立条件上发生重大分歧,1947年11月,吴努与缅共关于团结的谈判破裂。

1948年1月4日,缅甸宣告独立。与此同时,缅甸共产党内部的矛盾斗争,进一步加剧,终于出现了“红旗共产党”与“白旗共产党”两种力量的存在。

德钦梭是“红旗共产党”的代表。他在二战后,秘密赴苏联学习“经验”。回国后,在缅甸中部地区组织了武装。“红旗派”的武装并没有因为其“红旗”的称谓而壮大,在缅甸独立后,其日渐衰败。武装力量在政府军的打击下不断地削弱,活动地域曾经退守至缅印边境一带。但是,仍然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红旗”勉强坚持到了1972年,便烟消云散了。德钦梭于1972年被政府逮捕。

德钦丹东举得是“白旗”,被称之为“白旗共产党”。而德钦丹东主张向中国共产党学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认为这是现实需要的唯一选择。“白派”先后在缅甸南部的勃固山区建立了武装力量。与新成立的仰光政府展开了武装斗争。50年代,武装力量日益扩大,以勃固为根据地,在克耶邦克伦邦发展了自已的势力和地盘。给缅甸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在缅甸北部发展

缅甸政府自吴奈温上台后,开始对一切反政府武装采取了高压打击。缅甸共产党及其武装首当其冲。

50年代后期,在政府军的打击下,“白旗派”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优势。队伍四散,部分武装力量聚集到了缅中边境一线。

原缅共武装中的克钦族部队,以及部分缅族部队,由于不抵缅甸政府军的军事打击,在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退入到了中国境内。他们被中国政府人道地友好地做了安置。其中,克钦族大多安置在了贵州,而缅族,大多安排在了四川省。这一批缅共武装力量,由于中国的接受,得以保存下来。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中国住了近十余年的时间,与中国女人结婚生子。后来成为70年代缅甸人民军的中坚,许多人成为缅共的高级领导人。

由于“红旗派”退出历史舞台,“白旗派”也再没有人沿用这一称谓。

60年代以前,中缅两国度过了关系中的“密月”时期。1960年1月24日,缅甸总理吴奈温将军访华。于1月28日同周恩来总理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关于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1960年10月1日,双方正式签订了边界协定。

1967年6月,数千名缅甸人对仰光华人居住区实施打、砸、抢,杀害华侨40余人。同时,这批受到“指使”的民众,又冲击了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和新华社、中国民航办事处,凶残地杀害了中国专家刘逸。缅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逮捕了80多名华侨。

同年6月29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强烈的抗议,并宣布不再派驻缅大使。这是缅甸近代较为严重的一次反华排华事件,旅缅约80万华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华人与缅族的矛盾也同时进一步加深。

果敢地区,杨氏土司有个部下,叫做彭家声的,因为缅甸军政府废除缅甸的旧的土司制度,而被迫在这个时候退入到了中国云南境内的临沧地区。缅甸共产党对这支武装被首先进行了整编。彭家声北京,受到当时有关领导人的接见。

彭部的这支武装165人,在临沧市镇康县的铁石坡进行各种军事训练。这支队伍中,彭家声的兄弟彭家富也出现在训练的队伍里。当时早已在贵州和四川生儿育女的原部分缅共成员,此时,也被紧急地集合了起来。

此时还坚持在缅甸南部勃固一带战斗的缅共中央总书记德钦丹东,很快获悉了这一信息。通过极其秘密的方式与渠道,缅北的武装力量与缅共中央取得了联系。战斗,不久就开始了,并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

1968年1月1日,经过训练的彭家声兄弟率领的队伍,正式打出了“缅甸人民军”的番号,向缅甸政府军发动了进攻。而当时中国云南滇西边境的一线部队,被赋于了支援缅甸人民军的任务。

1969年3月,原分散在贵州、四川的原缅共人员,被迅速的重新武装并集训后,出现在了果敢地区。他们切断了缅政府军的滚弄运输线,这样,缅军不得不撤出了果敢地区。1969年4月,缅甸共产党领导的果敢县与果敢县委会成立,彭家声被任命为“果敢县长”。

当时在缅北指挥人民军的是缅甸共产党常驻北京的副书记德钦巴登顶。当1970年冬德钦丹东被自己叛变的警卫员杀害后,勃固根据地由另一个副书记德钦辛负责。1976年,其在缅甸政府军的军事围剿中阵亡。德钦巴登顶接任了中央总书记的职务。

德钦丹东的牺牲,对勃固山区的缅共组织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直接导致了“白旗派”的终结。缅甸政府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的进剿,并取得了全胜。

就在南部武装气息奄奄之时,北部被中国全力支持的,由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人民军,却不断地占山为王,势力与影响越来越大。

外电报道说,在一些来自中国职业军人娴熟的指挥下,人民军过关斩将,使缅军产生了极大的惊恐心理。在果敢地区站稳后,缅甸人民军迅速向萨尔温江西岸进发。

1970年4月,人民军克北卡佤山的勐卯。

1970年11月,攻占与云南省畹町一桥之隔的棒赛镇。在云南潞西县芒海镇境外的勐古镇,建立了根据地,同时,占瑞丽县对面的姐兰等地。

1971年11月,进攻重镇滚弄

1972年,攻占南卡佤山,邦桑、邦扬。邦桑成为缅共中央所在地。

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进入高峰时期,毛泽东果断地决定:“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年青的红卫兵们抱着充满热情的情怀,打着红旗奔赴各地。

由于云南境外,缅共武装如火如荼的发展,给了这批青年中的活动分子以极大的启示。当时被认为,缅甸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义不容辞的“国际主义义务”。

在那样极“左”的年代,出境加入缅甸人民军,政策也就定为是参加“革命工作”,有了与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截然不同的待遇。

于是,从1970年底至1971年,无数抱着真正革命激情的或只是为了找出路的“知青”们跨出国界。在“国内”,他们被有关文件规定确定为“正式参加革命”。

这一批中国人进入缅甸北部,很快参加了果敢地区的“滚弄战役”,在与缅军对峙冲突的42天里,刚学会打枪的“知青”们真正尝到的战争的苦头。许多人在这一战斗中牺牲。少数失散的女知青,流落缅北,有的走投无路,唯有靠肉体出卖维持生计。这一仗后,跑出去“革命”的知青,部分又回到了兵团,并且阻止了更大量的知青们出境“革命”。

沉淀在缅共队伍中的知青,许多终于熬过了“吃苦关”,一些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到1989年3月缅共瓦解,已经有一批“知青”在重要的岗位上。云南知青罗常保升任中央警卫旅政委,云南知青蒋志明升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李自如升任中部军区司令员,车炬升任中部军区旅长。这些人,绝大部分仍然活跃在缅北的各支武装之中。

至1975年,缅共已经控制了萨尔温江以东的大块土地,在萨尔温江以西,也建立了根据地。它的势力范围,北边是几乎所有的缅中边界地带,除了云南瑞丽对面的木姐县形式上还在政府军手中外,其它的国境线上,全是缅甸人民军占据。往南走,它的势力范围已达缅老边境,在缅泰边境的莱朗等地,也有缅共的正规武装与游击队。其鼎盛时期,缅共控制了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50–200万人口,武装力量达到近3万人。

缅共结局

缅甸共产党及其武装得以在缅北地区东山再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国际主义援助”与支持,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中国方面为支援缅甸共产党,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动员了可能动员的力量。

对于中国与缅共的极为密切的关系,引起缅甸政府的高度注意。在两国领导人接触的不同场合,缅方一再向中方提出,搜集中国支援缅共武装以及供给各种物质的情报,成为当时缅甸军事侦探部首要的任务之一。

政府军在与缅共武装交火中多次受挫后,采取了僵持对峙,等待时机的策略,待情况变化后,再伺机下手。

转眼已经是70年代中期。中国与缅甸共产党都在发生变化。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已经接近尾声,缅甸共产党也已进入了内部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的阶段。

1976年毛泽东主席去世前后,中国派往缅甸人民军的军事“顾问组”,分批分期的撤回了国内。由此,缅共也进入了多事之秋。

1979年,我国大幅度调整外交政策,与缅共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独立自主,互不干涉”开始付诸实现。

由于经济上长期对中国的严重依靠,使得缅共自身几乎没有任何造血的财政收入功能。长时间的打仗,军费与根据地的巨大开支越来越成为了问题。

尤其是在经济上被“断奶”之后,更是乱了章法,终于做起了鸦片生意。毒品的巨额利润,反过来又使许多中高级干部私欲膨胀,成为了“拜金主义”者。最终由腐败走向了崩溃。

1976年,中国武装边防人员破获了第一起缅甸人民军参与鸦片贸易的案件。其实,为了解决经费问题,缅共部分单位早已经开始选择了这一见效快的“传统贸易”。

缅甸共产党60年代至70年代初,由于组织较为严密及中国的影响,对于鸦片贸易,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措施。

中央发文明令禁止进行各种与鸦片有关的交易。更不准各级干部与官兵参与,如有发现,从重处罚。这些规定和措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局部的作用。对于老百姓的传统种植,缅共中央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了适当放宽。

但在中国的援助逐渐减少之时,缅共领导层开始考虑今后经费的来源问题。在缅共中央“创收”口号的鼓励下,各军区纷纷各显神通,开始自筹经费。东北军区首先成立了“特货贸易小组”。这个“小组”,当时每年给东北军区提供近千万缅元的收入,成为其最为重要的财政来源。东北军区因此而“先富”了起来。其它军区与单位,当时已经或明或暗的知道东北军区的“生财之道”,因此也纷纷效仿。

缅甸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很快清楚了东北军区的财政来源,于是干脆在1980年8月29日成立由中央直属的进行毒品贸易的机构,代号“8.19”。其总负责人就是缅共中央副主席德钦佩丁

“8.19”的成立,不仅标志着缅共进行鸦片贸易与毒品加工合法化,同时,鸦片贸易的利润成为其各种经费的直接来源。

在1985年以前,中国与缅甸接壤的云南边境地区,几乎并没有出现过精制毒品海洛因。边疆乡镇中少数50年代遗留下的瘾君子们,多以吸食鸦片为主。

但是“8.19”出现之后,整个缅共控制区瞬间一片狼烟起,“海洛因”的加工厂,似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到80年代中期,缅共建立的海洛因加工厂多达85家。

在缅共内部,各级干部逐渐认识到了毒品就意味着财富与金钱,于是纷纷卷入这股谋利的浊流之中,最终无法自拔。

到80年代中后期,缅共中高级干部,几乎全部卷入了鸦片贸易之中。整个缅共的武装几乎没有不做毒品生意的。从党的高级干部到一般士兵,翻江过海,各显神通。

据外国有关机构透露,至缅共瓦解的1989年,除党的“主席”德钦巴登顶未卷入鸦片交易外,所有高级干部均在从毒品交易中谋利。

进入80年代中后期,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东欧巨变,苏联也在动荡之中,面临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最低潮。

缅共内部的人心因此也进一步涣散。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基层,都在寻找今后的出路。

1989年3月11日,彭家声在果敢发动了兵变,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成立了“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党”和“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

彭家声同时组建了“临时军事委员会”,自任主席和同盟军总司令。彭家声的队伍迅速接管了果敢县大队、缅共果敢县委员会,以及各种机构与仓库。

1989年3月13日,彭家声兵发勐洪,缅共东北军区1旅的4个营全部加入彭部。14日,未放一弹一枪,占领了缅共北方分局所在地勐古镇。除2旅政委高良退入中国境内外,其余大部人马投降彭部。

缅共中央主席德钦巴登顶,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三天才知道消息。开始,中央判断是“两兄弟闹分家”,是属于他们兄弟之间的事情。很快,他们发现了这个错误。马上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在这次会上,彭家声的“易帜”,被定为“敌我矛盾”,“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有缅甸政府背景的,有组织、目的、有预谋的反革命叛乱。”是缅甸反动政府对革命的又一次挑衅。

1989年3月18日,缅共派了两个连的士兵,抄了彭家声在贺岛(今佤邦勐波县、贺岛区)的老家。接下来,就再也没有下文。当时,缅共已经无力对付自已内部的分裂。

1989年4月11日,在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沧源县永和村第三生产队当过会计的佤族赵尼来,时任缅共中央后补委员、北佤县长。中国云南省思茅地区西盟县佤族头人的后裔鲍有祥,时任缅甸人民军中部军区副司令。二人率中部军区全体官兵“起义”。17日,鲍、赵二人在缅共中央警卫旅政委罗常保等人的“内应”下,包围了缅共中央所在地邦桑,扣押了缅共主席德钦巴登顶及其它中央领导人。鲍、赵二人很快“有礼貌”地将这批“领导人”全部送入中国境内的孟连县。4月22日,成立了以赵尼来为总书记的“缅甸民族联合党”和鲍有祥任总司令的“缅甸民族联合军”。

鲍、赵二人正在起事之时,缅共中红极一时的“八一五”军区,也于4月19日宣告脱离缅共领导,率部成立了“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军政委员会”。“八一五”军区司令林明贤任“主席”和同盟军“司令”。林部绝大多数领导人是从中国出去的“知青”和“回乡知青”。

失魂落魄的缅共中央领导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于6月16日在云南召开了秘密会议,决定成立由德钦巴登顶、政治局委员吴觉敏、耶博吞、钦貌基和北方分局书记吴丹组成一个临时中央领导机构。6月26日,中央迁至101军区所在地板瓦。经历了“树倒猢狲散”的缅共中央,十几人寄人篱下地生活在101军区。党的主席与政治局委员们在最后时刻仍然在发号使令,仍在不厌其烦地开会。

1989年9月,他们终于走到了革命的尽头。101军区司令员丁英宣布脱离缅甸共产党,成立了“克钦新民主军”。当丁英将最后的决定通知德钦巴登顶主席时,这位戎马一生的领导人落下了眼泪。不得已,德钦等人只有再次离开了101军区。他们的去向也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中国,德钦巴登顶将在中国度过他的余生。

1989年开始缅共分崩离析,分裂为:果敢佤邦小勐拉,分别转向与缅甸政府和谈。缅共中央委员以上领导人由中国收养,1975年起任党中央主席的德钦巴登顶,从1989年至1997年生活在中国北京,1997年12月24日德钦巴登顶于北京病逝,享年83岁。

缅甸共产党经过50年的努力,最终降下了历史的帷幕。

但时值今日,由缅共时期开辟的地下毒品贸易和运输通道,至今还在被使用着。

2021年复出

2021年,缅甸共产党宣布重新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人民解放军。

缅共历任领导人

昂山、德钦梭、德钦丹东、德钦巴欣、德钦巴登顶德钦佩丁

缅共历次党代会

缅甸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1943年初,缅甸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下缅甸的缅因德达耶镇召开。德钦梭做政治报告,提出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加强抗日活动。德钦梭被选为总书记。

1945年7月,缅甸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彻底结束英国殖民统治的党纲,主张和平斗争。

1985年9月9日–10月2日,缅甸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德钦巴登顶再次当选为中央主席。

缅甸人民军

缅甸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被称为缅甸人民军,缅甸人民军编制上分为4个军区:东北军区、中部军区、“八一五”军区,以克钦族为主的101军区,同时成立了缅共中央直属警卫旅。这四大缅共武装后来发展成为缅北的果敢同盟军佤邦联合军、勐拉军(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克钦新民主军

相关背景

1940–1941年,由于党的一些重要负责人多数被捕,一度停止活动。

1942年日本侵入缅甸后,一些领导人物出狱,重新恢复了党的组织活动,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1944年8月,昂山联合各抗日党派、爱国分子组成统一战线组织——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昂山任主席,缅共总书记德钦丹东任秘书长,取得了抗日武装斗争的胜利。

1945年7月,缅共召开了第2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6年3月,因党内意见分歧而分裂,以德钦梭为首的一部分中央委员脱离缅共另组“缅甸红旗共产党”。缅共则重组新的中央,德钦丹东任中央总书记,并领导了战后最大的一次总罢工。

1946年10月,缅共因反对参加以英国总督为首的临时政府而被开除出自由同盟。

1948年3月,自由同盟政府下令在全国各地逮捕共产党员,并挑起了反共内战,缅共即转入农村进行武装斗争。这时,缅共中央制定了“以武装斗争为主,配合以其他各种斗争形式”的策略路线。

1948–1951年间,缅共除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外,还在一些农村解放区和游击区领导了土地革命,在“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下,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从而建立了工农联盟。

1955年11月29日,缅共颁布了新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主张“建立一个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以及其他爱国人士组成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的政府”,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繁荣的新缅甸”而奋斗。

1956年以后,缅共曾不断提出通过谈判、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的建议,但都被历届政府拒绝或单方宣布中止谈判。

1964年9月,缅共中央制定了“赢得战争,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这是缅共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68年初,缅共又在缅东北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基层人民民主政权。

1968年9月24日,德钦丹东主席遇害后,由德钦辛担任缅共中央主席,德钦巴登顶为副主席。

1970年11月11日,红旗共产党总书记德钦梭及其他领导人被政府军俘获,该党组织及其武装力量亦随之瓦解。

1975年3月15日,德钦辛主席和中央书记德钦漆在作战中英勇牺牲。5月,缅共召开了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选举产生了德钦巴登顶为主席、德钦佩丁和钦貌基为副主席的新的中央委员会,继续领导全党进行武装斗争。

1978年11月–1979年9月(中间休会数月),缅共中央全会在缅东北解放区举行,德钦巴登顶作了政治报告,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党纲、党章、《关于土地政策的决定》、《建党路线》和《军事路线》等文件。

全会总结了缅共30年来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统一认识,制定了新的纲领和策略路线。会议认为,缅甸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当前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其他各革命阶级参加的人民民主革命,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而核心是土地革命。

1980年9月,缅共向政府当局提出就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举行双边谈判。

1981年5月,在举行两轮谈判后,由于政府单方面宣布中断谈判而破裂。

1982年1月,缅共中央发表声明,继续为停止内战、恢复国内和平,实现人民民主和民族团结而奋斗。

1985年9月9日–10月2日,缅共召开第3次全国代表大会,德钦巴登顶再次当选为中央主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