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 21:24
舒适区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人们固有的习惯、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使人们处于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常常感觉放松,不愿被打扰,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有自己的为人处世模式。例如,有的人有强烈的利他意愿,有双赢思维,善于协作增效;而有的人不愿和陌生人交谈,不愿被人批评,不愿按规定时限做事,不愿主动关心别人……总之,人们处于一个只属于自己的领地。
舒适区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作用。
从正面来看,首先,舒适区是一种认知模式,它帮助人们维护自我形象,建立心理防御屏障,能够起到一种避风港的作用。其次,舒适区是自我调节器,它对人稳定情绪的作用。第三,舒适区决定了人对外界信息的接纳度。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其行为表现为:懒惰、松懈、倦怠和保守。久而久之,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对现状充满着一定的满意度,既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也不会主动地付出太多的努力,所有的行为,无非是为了保持舒适的感觉而已。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会感到非常惬意舒服,觉察不到任何真正的压力,没有危机感,甚至产生自我麻痹感。
处于这一区域,有的人甚至感到自己优越于他人。
这意味着“舒适”需要付出代价。大家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温水煮青蛙实验”。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
因此,我们只有“突破舒适区”,主动寻求改变,谋求发展,才能迈向成功。
人与人之间的舒适区差异极大。
对于某些人而言,与紧张的工作环境相比,温馨怡人的家庭空间就是他们的“舒适区”。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持续的有条不紊的工作才是他的心灵安定的源泉,工作是“痛”并快乐的。聚焦于工作中的问题解决过程就是他们的“舒适区”。
对于有些人来说,发现缺陷和存在的问题属于他们的“舒适区”。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欣赏他人和赞美他人属于自己的“舒适区”。
舒适区意味着一个人感到自在的范围。也就是说,一个人只会在自己舒适区的范围感觉自在。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舒适区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区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一旦生活越过了你的舒适区,你就会感觉不适应、不自在。舒适区的突破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自在。
人们对于舒适区的改变有着一定的适应性。比如说,刚买来的鞋穿着很夹脚,穿了两个星期以后就会开始感到舒服了。
舒适区可以变大也可以缩小。一方面,那些对于变革秉持热情态度的人,或者思维具有弹性的人,或者心理承受力强的人,他的舒适区会随着改变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而放大。另一方面,对于世界的变化秉持戒备态度的人,思想僵化的人,或者心理承受力差的人,他的舒适区会越来越小。
制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意味着突破舒适区。心理学研究表明,走出舒适区进入新的目标领域会增加人的焦虑程度,从而产生应激反应,其结果是提升人对工作的专注程度。新的目标领域,促使人们构建新的舒适区。这个区域被称作最佳表现区。在这个区域中,人的工作表现将会得到改善,并且他们的工作技巧也会被优化。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如果设定了新的目标,就必须离开原有的“舒适区”,就必须挑战原有的能力结构、资源范围、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也就是说,意味着构建新的舒适区。不离开原有的“舒适区”,你就不可能达到新的目标。虽然离开了“舒适区”会感到不舒服,但若是达到了新的目标,就会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变化——人们的“舒适区”被扩大了!
从情绪管理的角度看,舒适区也意味着情绪的表达方式和宣泄方式。每一个人表达喜悦、快乐、委屈、愤怒、恐惧、怨恨、悲伤等情绪都有其特定的方式,这些特点的方式都属于舒适区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