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木雕

更新时间:2023-12-06 07:14

惠安木雕源于中国文化的雕梁画栋,是与闽南地区“皇宫起”仿宫殿式大型传统民居的建筑雕刻相辅相成而流传的民间艺术,精致古雅,构思巧妙,有中国绘画的意境和趣味。其融合了闽南地区的风俗习惯,既具有古朴淳厚,线条流畅,刚直简洁,人物造型端庄的中原痕迹,又具有南方雕刻文化细腻繁杂的工艺成分,是南派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2007年8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历程

惠安木雕兴于唐、五代,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步入巅峰,清末民国时名师鹊起、精品迭出,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兴起、异彩焕发。早期的惠安木雕主要是佛像建筑物浮雕装饰,伴随着传统建筑大木雕刻和宗教信仰的传播,其广泛用于各种雕刻装饰,后来更发展有黄杨木雕、神像金木雕、仿真雕、树根雕等艺种,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文化旅游品牌。

五代时期,闽南“皇宫起”仿宫殿式大型传统民居建筑兴起,促使依托于此的惠安木雕被广泛地运用于建筑之中。同时,自唐以来,泉州就被称作临海佛国,在相当长时间里,宗教雕刻是雕刻艺术的主体内容,与建筑雕刻相辅相成而流传。

宋元时期,惠安木雕渐臻成熟,其艺术追求和表现也由简到繁,由粗至细、由拙至精。据《鉴湖张氏族谱》记载,现存最早的惠安木雕作品是南宋张仕逊参与重建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屋顶的24尊“飞天乐女”(又称“妙音鸟”)雕塑,它将宗教文化、优美绝伦的雕艺作品、建筑雕刻十分精妙的融合在超凡脱俗的艺术载体中。建于元朝元贞元年的惠安文庙,尚保留完好的吊筒、楣枋、斗拱等“大木”雕刻构件。

时期,惠安木雕更趋成熟,艺术风格开始从粗犷流畅转向雕琢,成为惠安雕刻艺术的代表。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亨有“八闽第一木雕大师”美誉的崇武王益顺携其子承建峰尾东岳庙,设计制作了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并雕镂各种图案,此独创的技法一经问世,便名噪一时。之后,在台北龙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等闽台名刹,都留下了建筑“大木”与雕刻绘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宝遗迹。在这一时期,民间艺匠开始走出乡村,形成队伍,带着传统的躯壳前行,迅速地完成对外来文化的剔选与消化,在一个有限的宗教空间成功地进行了多元文化空前融合的艺术实践。此时的惠安木雕已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刻,在寺庙、宗祠和古民居的建筑时,木制梁柱、撑拱雀替垛头兜肚垂花等建筑部件大量使用木雕装饰图案。

新中国成立后,惠安木雕的表现题材和社会内容更加丰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和历史性纪念意义的建筑雕刻工程凝聚了惠安雕匠艺人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惠安木雕匠工们开始从家庭小作坊到企业工厂,慢慢地走向专业学校参加正规培训。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设计专业人员。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更为惠安木雕的发展创造了良机,使惠安木雕的传播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惠安雕匠艺人的作品遍布全球,留下了不胜枚举的传世佳作和艺术珍品。

传承脉络

惠安木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名师艺人,可惜大多数只口碑流传其姓名,清代以前见诸文字的甚少,有所记载的主要是清代以后的名师。由于惠安木雕艺人成名后,并不固守本地,常常身怀绝技,远赴他乡甚至海外创业,因此,对他们的传承脉络的研究整理上难尽其详。但是,从有关文献、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和口碑相传的痕迹中,也可以理出一条相对清晰的脉络。

2005、2006年福建省考古队开展了“晋江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专题田野调查,对惠安音楼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重点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些排列较为规则的“柱洞”,证明了四千多年前,先民即在惠安滨海结庐而居,开始了朴素的木结构建筑和木构装饰技术。

明代设“匠户”张城筑寨,惠安木雕匠工不见于文献记载。清末民国时期,惠安出现了专业匠村,如“五峰石雕,溪底木匠,官住泥瓦”。清末民国重修的台北龙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等闽台名刹,都留下建筑“大木”与雕刻绘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宝遗迹。王益顺的高徒曾参加集美亭阁、重修开元寺、鼓浪屿菽庄花园等的重修木雕构件雕刻。台北龙山寺的建筑装饰可以说是木雕与绘画相得益彰的典范,多层方形横梁错落有致,或浮雕卷曲舒展的花瓣和叶片,或透雕变形却神似的珍禽异兽、或彩绘自然山水、花鸟虬技及浮雕云水波;托梁圆雕伸展双翼的男性飞天舞伎;撑拱或透雕与圆雕混用的双狮舞球、二龙戏珠及百鸟朝凤的图形,或彩绘古典故事、传说与神话的画面;垂花用圆雕、高浮雕及透雕的技法,多层次地收缩雕刻曲卷舒展的花瓣,垂花顶部有面兽身之物双足紧抓花瓣,其背驮巨翅长啄异形鸟。这里木雕艺术所营造的氛围极具震撼力,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意蕴,又出现古印度古波斯古希腊文化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主导下,惠安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木雕工艺匠师。自20世纪60年代始,惠安木雕作品如《吹萧引凤》、《岳飞出世》等先后被选送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和意大利等国展示。改革开放后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惠安木雕越来越多地显示其不同凡响的大家风范,从家庭作坊的传统中脱颖而出,以超凡脱俗的气势登上神圣的艺术殿堂,得到中国雕刻艺术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尊重。中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更是赞叹“惠安木雕,世界第一”。一大批足可问鼎中国的现代木雕作品纷纷问世,如黄泉福的《祖国万岁》、《敢问路在何方》、《单刀赴会》、《皆大欢喜·18弥勒佛系列》、《天马行空·东方神马中国印》,郑国明的《霸王别姬》、《千年一浴》、《浩然正气》、《自在观音》,陈木林的《苏武牧羊》、《女娲补天》,孙文宏的《恒心》、《怡然自乐》,刘群伟的《刘海玩蟾》,庄国明的《闲憩》,孙文勇的《天伦之乐》;庄国明的《伟人毛泽东》、《弥勒举报》、《立莲观音》,在国内外先后荣获大奖,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海峡杯奖等等。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身怀绝技的木雕工艺大师。

雕刻木材

木材特性及选材

惠安传统木雕主要材料采用黄杨木龙眼木花梨木紫檀黑檀绿檀檀香沉香红豆杉樟木杉木椴木、银杏木、松木象牙等。惠安木雕因木材质地的不同,分为硬质木雕与软质木雕两大类。

木雕离不开对木质的选择和技法的运用。通常,对木质的选择十分慎重,木纤维的横向结构要紧密,这样不易开裂。木质要十分细腻,具有一定的韧性,便于用刀。木料的强度也很重要,以保证刻好的作品不轻易变形。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一般木头松软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难雕。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檀木、扁桃木、榔木、龙眼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

比较疏松的木质适合初学者用,如椴木、银杏木、樟木、松木等。这类木材适合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雕凿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因其木质软、色泽弱,有的需要着色处理,以加强量感。有些木纹比较明显而且变化多端,如:水曲柳、松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纹的流畅、木纹的肌理,作一些较抒情的作品。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当然,这种木材的造型设计应是以高度概括为主,过于复杂和过于小的体积,不仅会破坏木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反差。所以在创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对木材有所认识,选择适合于所表现的材料十分重要。

木材的干燥处理

人工干燥:将木材密封在蒸气干燥室内,借蒸气促进水分蒸发,使木材干燥。干燥的程度最高可使木材含水量仅达3%。但经过高温蒸发后的木质发脆失去韧性容易受到损坏而不利于雕刻。通常讲原木干燥的程度应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

自然干燥:将木材分类放置通风处,搁置成垛,垛底离地60cm左右,中间留有空隙,使空气流通,带走水分,木材逐渐干燥。自然干燥一般要经过数年或数月,才能达到一定的干燥要求。

简易人工干燥:一是用火烤干木料内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去木料中的树脂成分,然后放在空气中干燥或烘干。这两种方法可相对缩短干燥时间,但侵水后的木材容易变色,有损木质。

雕刻技法

纵观惠安历代木雕作品,其雕刻技法可分为混雕、剔地雕、线雕、透空雕、贴雕几大类。以传统题材的圆雕、浮雕为主的传统工艺品。

混雕

相当于雕塑技法里的圆雕,具有三维主体的效果,可多面观赏,多应用于撑拱、垂花等部位,常利用混雕技法,将形象刻画得非常精细,充满生气。

剔地雕

剔地雕是传统木雕中最基本的雕刻技法,通常指的是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质,使花样突出。剔地雕有两种刻法,一种是半混雕刻法,将花样做很深的剔地,再将主要形象进行混雕,成为半立体形象,常用于额枋上。另一种是浮雕刻法,花样周围剔地不深,花样不是很突出,然后在花样上作深浅不同的剔地,以表现花样的起伏变化。或者在花样上作刻线装饰,勾勒花形,增强作品的装饰效果,或表现花瓣的轮廓和结构,多用于装板、裙板的雕刻中。

线雕

通常以刀刃雕压花纹,讲究刀法,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对于花纹的刻画和形象的勾勒有着重要作用,还可以雕刻纹理,表现景物的质感。线雕易于表现物像的外形,亦可增强物像的装饰效果。

透空雕

将木板刻穿,造成上下左右的穿透,然后再做剔地刻或线刻,这种雕法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刻成的作品正反两面都可观赏。其花卉作品枝叶穿插流畅,花瓣翻卷自然舒展,常见于花罩、挂落、雀替、木门窗中。

贴雕

贴雕是后期雕刻技术创新的结果,即将雕刻好的图案纹样直接粘贴到建筑构件中,通常一些难以做剔地的刻件、连续纹样、轴对称的构件都是利用贴雕来完成。其工艺省工省料,方便制作,而且艺术效果绝不逊色其它浮雕形式。惠安地区的民间木雕精致古雅,构思巧妙,有中国绘画的意境和趣味。木雕主要装饰部位在构架和门窗上,技法以线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为主。梁架常用深浮雕,雀替用圆雕,门窗则为浅浮雕,装饰题材丰富多样,如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虫草鸟兽、吉祥图案等,充满生活情趣。

工艺类别

惠安木雕从应用及装饰的范围来讲,可分为建筑雕刻、家具雕刻、工艺品雕刻三大类。

建筑雕刻

建筑雕刻是指建筑的木雕装饰。木雕艺术用于建筑在惠安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闽南建筑“皇宫起”开始,木雕广泛应用于古建筑装饰,如雕梁画栋、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飞罩挂络等,所具有的古朴典雅、富丽华贵之格调,更显示出木雕艺术在古建筑(或仿古建筑)中所独具的装饰作用。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需求日益增长,利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古建筑(或仿古建筑),更具有游览、观赏、学习、借鉴价值,及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丰富艺术修养的现实意义。适用于古建筑的木雕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浮雕、镂空雕刻、立体圆雕和浅雕四种。

家具雕刻

家具雕刻,可以说是应用木雕艺术最广泛的一种大型的实用艺术品。用木雕艺术装饰的家具,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惠安出口的艺术雕刻家具和红木雕刻家具古拙秀雅,雕刻精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如台、凳、桌、椅、屏风等,无木雕刻着精美、秀雅的图案花纹,深受国外游客的赞赏。

工艺品雕刻

木雕工艺品,即以高度娴熟、精致的工艺技术与具有特色的典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分纯观赏性的木雕陈设工艺品和木雕实用工艺品两类。木雕陈设工艺品就是陈列、摆设于柜、窗、台、几、案架之上,供人欣赏的小型的、单独的艺术品。现代的木雕陈设工艺品注重时代性、人民性,表现题材内容广泛,有花卉、飞禽、走兽、仕女等,还有人体艺术作品等。木雕实用工艺品,它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又可分木制品木雕装饰和其他工艺品的木雕装饰两类。木制品木雕装饰工艺品比较多,如落地灯壁灯、漆器屏风、木刻屏风、镜架、笔筒、木刻钟座等。用木雕装饰其他工艺品的范围就更广泛了,如几、座、案、架等等。

装饰图案

惠安木雕的图案脱胎于现实物体,经过艺术加工适应工艺制约(器物的造型、工艺操作等)的一种实用美术。而装饰题材则是图案在装饰器物时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凡是大自然中的一切物体(如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建筑物等)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都可能成为装饰题材。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除具象的立体圆雕外)大致分为纹样图案和寓意图案两大类。

纹样图案

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利用具体与抽象艺术手法相结合,经过艺术再创造的一种以线型为主的图案装饰,其中“抽象”的成分占主要地位。惠安木雕的装饰纹样具有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特色。从历史上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纹样看,可分为几何形、植物、动物、吉祥物等多种纹样;从装饰效果来讲,要数几何形纹样最为突出。所谓几何形,即三角形、方形、长方形、圆形、菱形、六角形等。木雕的纹样图案最初来自陶器,而陶器的制作当时分为手制和轮制两种。其中手制法又分为三类:模制法、捏制法、泥条盘筑法

寓意图案

寓意图案是图案装饰题材的一种,具有一定的意境。或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劝恶从善,或宣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爱国忠君的思想品德,或祝贺老人们长寿无疆、发财发福、生活康乐、夫妻恩爱等方面的吉祥内容。寓意图案分现实性与借喻性两种。现实性寓意图案即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故事情节的能感化人的事情,所要表现的题材中有与表现故事情节有关的人和物的一种真实而生动的场面。如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题材《苏武牧羊》、《岳家将》等。借喻性寓意图案这种装饰方式在惠安传统的木雕艺术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如以蝙蝠谐“福”音,视为吉祥。“平安如意”,花瓶里插一根“如意”,以花瓶的瓶字寓平安的平字,加之“如意”这种器物的名称,总称为“平安如意”视为吉祥。从某种程度上讲,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心情。在惠安传统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也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

工艺分工

惠安木雕完成一件作品,需经过凿粗坯、掘细坯、修光打磨、刻毛发纹饰、着色上光、配置底座等七道工序。

凿粗坯

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中的造型结构,由外到内,要求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

掘细坯

先从整体着眼,由内到外,调整比例和各种布局,然后将人物等具体形态及五官、四肢、服饰、道具等逐步落实并形成,要为修光留有余地。这个阶段,作品的体积和线条己趋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圆熟流畅,要有充分的表现力。掘细坯中的镂空技巧,要求以纵纤维组合镂空,镂去多余的部分。要运用带筋法,即在作品的擎空易断的部位留下一小块料使其与临近的部位牵附,待作品完成后再用薄刀密片法把牵附之筋去掉。

修光

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密片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是修光的目的。要求刀迹清楚细密,或是圆转,或是板直,力求把各部分的细微末节及其质感表现出来。

打磨

根据有些作品的需要,作品完成以后,磨光工人需要耐心细致地将白坯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成细润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要顺着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显示美丽的木纹,要注意保持作品轮廓清晰、线条流畅。

刻毛发、饰纹

用三角刀刻画毛发、饰纹,要求运刀爽快、肯定,粗细均匀,一丝不苟。

着色上光

着色不仅仅是为了弥补某些材料的不足或缺陷,而且还能起到加强丰富材料质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着色上要酌情而定,要求尽量体现出木纹的美,色泽要深沉明快,符合天然木质的种种美感。上光的目的是滋润木质,使作品锦上生辉,同时也起到防污作用以便长期保存,因此要求均匀渗透,亮而不俗。

配置底座

底座不仅是主体的依托,也是雕刻造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底座的形状尺度要与作品的内容形式相辅相成。充满曲线与生动活泼的作品,可借简洁朴素的底座衬托,而造型简洁或肃穆的作品则可以在底座上稍事雕饰。要注意互相之间的比例协调,注意色调上的相互烘托。

文化价值

惠安木雕富有强烈的民族、宗教内涵,以及鲜明的艺术性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中国南方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素有“北有东阳,南有惠安”之称。

在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惠安木雕以中原文化的传统意蕴为艺术创作主体,又汲取和融汇了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文化的技艺精华,与传统建筑工艺相生相伴,从单纯的手工技艺上升为一种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惠安木雕不但与当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较早传播到台湾和海外地区,成为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其巧夺天工的技艺也得到了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华侨华人的广泛认同和推崇,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惠安木雕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福建乃至中国当代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惠安木雕艺术充分展现了惠安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惠安木雕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蕴含特定历史信息、题材丰富、异彩纷呈的木雕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通过惠安石木雕刻艺术产业化的发展,使我们看到在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部惠安雕刻史,就是一部弘扬南派雕刻艺术的传播史,进一步挖掘、保护、弘扬惠安木雕艺术,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雕刻艺术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