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教育

更新时间:2023-10-17 21:29

“愉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其实质是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设乐学的心理氛围,焕起全体师生的求知兴趣和欲望,让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并获全面和谐的发展。愉快教育是小学从单纯“应试教育”的桎梏下解脱出来,把欢乐还给孩子,使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产生背景

愉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从先秦诸子百家中提倡“乐学”开始,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漫

长过程。但是,在近十多年来,逐步形成我国小学教育的一种改革思潮,却同这段时间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对小学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相关联。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在经济和科技上的竞争十分激烈,面对这种形势,世界各国都相继将教育改革作为重要国策,以提高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在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与此相适应,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要实行义务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民族素质,要求培养的人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八十年代初,我国小学教育针对存在的弊端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小学教育存在的最大痼疾是长期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的影响,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教学要求上只强调统一的共性和只重视抓少数尖子学生,既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又忽视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内容上,不仅“一深、二难、三重”,而且为了“应试”,又往往“超纲”教学,使教学脱离儿童少年的实际;在教学方法上,大搞“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和频繁考试,从而使学生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由此可见,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与心理负担过重已成为小学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的一种集中表现,使儿童少年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不能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严重地妨碍着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和培养目标的实现。这种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和影响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弊端,迫切要求我国的小学教育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深入地进行改革。 “愉快教育”就是在这些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例如,上海一师附小在1978年后即针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提出“要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1987年他们进一步总结改革实践,形成以“爱、美、兴趣、创造”为四个教育要素的愉快教育模式,等等。可见,愉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在我国受到重视、提倡和发展绝非偶然。它是遵照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针对我国小学教育长期存在的弊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和广大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需求,从整体上进行的一项成功的改革实验

起源

上海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于40年代创办的,一贯为实验性学校。在过去50余年里,附小先后搞过好多实验课题:40年代,陈鹤琴先生主持实验活教育;50年代--60年代中期,重点研究了让儿童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展;80年代起,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精神,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开始愉快教育的实验,努力实现教育思想、教 育科研、教育质量的同步发展。 1982年起,教育部多次提出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上海市教育局又提出了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联系学校的教育实际,研究制订了附小的办学 宗旨,以使学生们都有幸福的童年作为我们办学的出发点。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扎实的基础,都有良好的起点,并以此制订愉快教育的具体目标进行教育整体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曾轰动全国的“愉快教育”创始人,上海市一师附小名誉校长、特级教师倪谷音没有一天离开过她所热爱的小学校园,没有一天离开过让她魂牵梦萦、同舟共济的师生。

基本含义

愉快教育是教育者正确运用适应儿童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可见,愉快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以愉快教育的思想构建的教育模式,是从整体上对小学教育的改革,使其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有幸福的童年----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有美好的心灵,创造的才干,健壮的体魄,活泼的个性。

要素

爱、美、兴趣、创造

教育观

(1) 愉快教育的办学观:是要教会学生去做人,使每个学生都有幸福的童年,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 愉快教育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把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看作教育的前提和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3) 愉快教育的学习观:学习是学生本身的自主活动,一切教育影响只有 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

(4) 愉快教育的教学观:愉快教育历来提倡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要学生去继承,还要学生去创造。

基本途径

(1) 愉快教学

(2) 愉快活动

(3) 愉快生活

(4) 愉快的儿童组织

原则

“实、广、活、新”,具体来说:

1.学生主体性原则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愉快教育的功能就是从根本上让主体的活力得到空前的激发。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S、O、R法则,即刺激、个体因素、反应学说。在这里“个体因素”起关键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客体的教育内容要“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和道德规范,关键在于学生主体内心和外部的积极活动。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按“最近发展区”的方向,有目的、有系统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认知实践。还要积极开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蕴含的潜力,通过点拨使每个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愉快教育讲究寓教于乐。“乐”从何来?“乐”只能从学生主体的自我活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验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欢乐中来,所以愉快教育更多的是提倡自主活动式教育。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作了较多的探索,涌现出较多的模式。如以学生自学为主,师生共同讨论的“自学探索法”,以自学为主线,通过归纳与比较,掌握学习规律的“对比练习法”,指导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操作的“实践操作法”,运用电教媒体的“形象教学法”等等,都较好体现了愉快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原则,使学生主体得到激发,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2.教育艺术化原则

教育艺术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讲究教育艺术,不只限于部分艺术学科,而是指教育教学的一切领域。具体说,就是提倡多种教育艺术的优美配合,如语言艺术、演示艺术、体态艺术、文学艺术、问题艺术等等。教育艺术的美感体验,不是低层次的趣味,而是一种逐步深化的高尚的陶冶心灵、推动理性的精神愉悦。实施教育艺术美,不只要求教师技巧美,还包括学生学习美。当然学生的学习美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实现的。因而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性学习。学生的审美性学习,从理论上讲有三个层次,即“求知欲、自我实现欲、审美欲”。三个层次中,审美欲是最高层次。若在教学中学生实现了审美欲,其求知欲也会得到更好发展,自我实现欲也会表现出来。因为审美就是自我本质力量的投射和发现,审美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去创造美,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教育艺术化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审美欲层次,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学习上质的转变。

3.教育情感性原则

当代情感教育认为,教育是适应人的向善、向美的需要,让人的情感在伦理亲情、审美快乐、认识兴趣、理想憧憬等方面获得满足。因而教师要有目的地制造一些满足方式,帮助儿童在追求“完满”、“超越”中获得满足,形成情感上的、并指向一定目的的“定势倾向”。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控自己的情感指向,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满足,引导学生完成“定势倾向”,以较快完成教育目的。教师运用注重建立“情绪潮,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气氛,并浓化信息的感情色彩,不要把知识讲成冷冰冰的真理。要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知情统一的和谐优化。故教育教学还应考虑情感结构过程,就象把一堂课比作一曲动人乐章,要力求“起调”引人入胜,“主旋律”扣人心弦,“终曲”乐兴未尽,以提高学生学习情绪。教师除要保持自己热烈高涨的情绪外,还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要依循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容内在联系,层层设疑,处处设优,环环紧扣,以时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使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

4.教育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是教育艺术的精髓。实践证明,教育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然流于僵化、枯燥。“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创造。实施愉快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僵死方法,代之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要做到学先进不模式化,学别人经验时,努力创建自己个性化的教育风格。如进行“创造教育”时,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学教育、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制定发展儿童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创造技能的措施。课前教师努力发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课上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课后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沟通,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在乐中创造,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教师创造性地教,必然会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愉快教育的重心在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只要教与学都具有创造性,师生个体才能从自我劳动中体验到自身力量的价值和兴趣,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基本理念

让每一位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让每一位孩子得到愉快的发展

效应

1.移情效应。

教育通过情感活动把对象与主体联系起来,并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一般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周围事物,对于自身,以及对于自己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它主要起着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先导和中介作用,显然教师爱学生的情感是教育“内化”的催化剂。如果把情感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教育必然会陷入一种枯燥乏味的境地之中,也就谈不上愉快教育了。教师爱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当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形成某种心理定势,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对待教师,随之产生移情效应,即学生又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所以“爱”既是一种内在体验,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和态度,是产生移情效应的动力。学生“爱屋及乌”正是“爱”所产生的强大移情作用。

2.威信效应。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发现,让学生同做一件事,威信高的教师说出来,学生立即听从,乐意接受,而且完成得很好。但有的教师说出来,学生无动于衷,懒于接受,即使被迫做了,也是马虎了事。可见教师威信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要有较高的威信,这是教育的需要。而威信并不是教师所固有的,它是师生深厚情感的延伸,是靠教师自己树立起来的。它是教师精湛的教育艺术和深厚的师生感情的反映,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威信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就高,容易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威信高的教师所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易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重视自己威信的树立,并充分利用威信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以使教育更趋完美。

3.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成功地说明了期望的激励作用。在这个实验里,当校长和教师被暗示名单上的学生是“有最佳发展前途者”时,他们由衷地信任这些学生,深信他们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并将这种信任转化为对学生的无限热爱。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神、笑貌、嗓音、态度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感染着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使这些学生更加自信和自强不息。学生的自强不息促使自己的进步,进步反过来又坚定了教师的信心,加深了对学生的期望。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期望的效应是非常显著的。心理学证明,教师的爱对学生可产生期望心理,当教师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会把教师的期望,看成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集体对他们的重视。由此获得心理满足,发展了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奋斗目标维持了稳定的志向水平,激发出奋然上进的力量。故教师的信任和期望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情感力量。

4.情感效应。

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们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教师往往是学生设计自己未来的楷模,优秀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能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形成较高的崇师度,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我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指的就是教师感染的效应。因为对学生来说,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最具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要努力把握情感诱导的契机,要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认真精细地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和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并善于进行情感诱导,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推动他们不断进步。学生都有渴求进步及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是情绪感染的最好方式。教师身体力行了,学生就会把教师作为效仿的榜样。可见,教师情感的弥散是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显然,教师爱学生所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愉快教育的基础。它所体现的种种效应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而爱更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愉快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

特点介绍

1.新颖性。

实施愉快教育的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新颖奇特的东西,最能激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引起他们定向探究的兴趣。但是讲究新颖奇特,也不是越新越奇越好。心理学证明,太熟悉的东西引不起学生兴趣,完全陌生的东西,因与主体原有的经验联系不上,也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接受美学认为,恰当的方法是把新颖度定在“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尺度上。这就要用信息优化的观点,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去掉易使学生厌烦的信息,留下学生感兴趣的新颖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愉快教育的新颖性还表现在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上。如果教师老是采用同一种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心理就会疲劳,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折。即使某一种教学方法较好,但如果使之程式化,这种教学方法也会停滞起来,缺乏活力,就谈不上寓教于乐了。我们认为教学方法的新颖性,还在于要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体验到由于认识了未知的东西而感到高兴与满足,使学生对教育内容始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2.适宜性。

教育内容的适宜性主要指教育信息在各层次、各方面配置与构建的合理性。通常情况下,当学生从外界得到的信息与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和期望之间,出现分歧与矛盾时,就形成了好奇心,并产生解决矛盾和自发探索的学习活动。教学信息的优化表现在难易适度,多少适宜,虚实结合,情理相融等方面。确定教育内容的适宜性,要求教师应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作宏观审视,精心梳理,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爱学、乐学。传统教学论根据“可接受性”原则,教学多从学生“原有水平出发”,现在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倡“学生走在发展的前面,多从“明天水平”出发。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内容太难,固然影响学生学习自尊心;内容太易,学生学起来,不仅不会感到成功后的欢乐,增加兴趣,反而会引起“没意思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只有适度的难易,合理坡度的教育内容,才是最具挑战性的,学生学起来才能在解难和爬坡中去享受成功的欢乐。可见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对于成功地实施愉快教育有重要意义。

3.审美性。

教学过程是充满美感的过程,学生主体通过对这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美感形成的把握,从而使定势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内容。这个过程主要来自外部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状态而达到教育效果。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心理定向,这就是教育内容与方法审美性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拓展课程体系中的美育领地,努力丰富和发展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使科学教育中,科学美的涵蕴得以充分展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充分展示,从而使教学内容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的、善的观念和获得美感享受熔为一炉。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使学生在审美性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

4.科学性。

教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科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科学,其知识结构是一种科学体系。在学科知识体系教学上,我们应强调学习规律性的知识。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提炼,使纷繁复杂的知识内容简约化、精要化,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较多的内容。从信息论角度说,只有当教学的有效信息达到一定的密度,学生才能越学情趣越高,效果越好。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其能力,需要遵循和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这里也有一个科学性问题,这是科学性的形成方面。要使学生乐学、善学,教师必须在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沟通双方,使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合理坡度的教学内容,较易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并得以强化。当然通晓学科知识结构是解决科学性实质的条件,而洞悉学生认知结构,则是解决科学性形成方面的必要前提。如有的教师一味追求课的生动形象的情感效果,忽略了教学内容知识传授,可能一堂课从头笑到尾,但是学生开心不开窍,笑过之后,学生什么也没得到。这自然谈不上教学的科学性了,更不是愉快教育了。

内涵

1.愉快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小学教育阶段是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奠定基础的时期,必须对学生实施基本的素质教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都是面向未来的。我们现在正处于世纪之交,面向二十一世纪需求,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呢?这是实施愉快教育首先需要研究、明确的问题。在我国小学教改实践中,对培养要求比较重视把握以下几点:(1)面向未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2)抓好基本素质培养,打好扎实基础;(3)五育并举、和谐发展;(4)开发智力,形成能力;(5)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应该说,愉快教育就是这种全面塑造人格的教育。

2.愉快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愉快教育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它要求教师对事业、对学生都充满爱,爱是教育的动力,更是愉快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愉快教育要求教师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包括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包括尚有某些缺陷的学生和后进学生。愉快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应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上,有几点需要突出强调:(1)坚持五育的全面性,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可重此轻彼。(2)五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坚持教育的整体性。(3)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坚持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3.愉快教育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着眼点。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愉快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育活动中应十分重视强调以下几点:(1)兴趣是儿童学习知识、参加活动、接受教育、发展能力的直接动力。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学习进步和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即由“好学”到“乐学”再到“会学”、“创造性地学”。同时,因材施教、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健康个性,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标志,即教育的一种目的。(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3)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逐步形成创造欲望、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就是要教会学生“学”。因此愉快教育不仅要研究愉快教育的教法,而且要研究如何使学生学会愉快地学习的方法。此外,还要研究愉快教育的“考法”,使“考法”的改革,有利于教法的改革与学法的养成。

4.愉快教育重视各种教育形式的整体优化。综合现有的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和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2)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4)在活动时间上,形成朝气蓬勃的早晨、轻松愉快的课间、欢乐活泼的中午、丰富多彩的下午、自主自动的傍晚。

理论基础

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具有多种属性,而本质属性则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的发展水平是由他们从事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水平所决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而人的身心发展都具有渐进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同人的个性发展是统一的。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三个方面。而对儿童的发展来说,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的学校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还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是说,环境和教育只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儿童身心内部动力才能实现其决定作用。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动机,培养学生的理想,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儿童自觉的需求。

二是教育学说关于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同时,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而是具有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掌握和运用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处于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中。

三是心理科学理论中关于情感的理论。心理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有认知操作系统和动力调节系统。而动力调节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情感。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自主地位和积极状态,都依赖于内在的动力。这种内驱力是由心理或生理需要所引起的动机支配的。人的情感对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启动功能、定向功能、维持功能和强化功能。事实证明,学生情感积极、愉快,兴趣浓厚,对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各种认知活动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能否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内在的驱动力,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自觉的状态,是教师主导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的表现,也是实施愉快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核心

人的任何具有一定目的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时,便感到一种心理满足,甚至喜形于色,眉飞色舞,这是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由于获得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更加强化了这种情绪体验。这种满足和兴奋,又产生一种继续追求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学习也是如此。愉快教育不仅使优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而且使差生,那些学习上很少取得成功的学生,也能转苦学为乐学,产生学习兴趣。其关键就在于愉快教育既注意“乐中学”,更讲究“学中乐”。在日常学习中,成功与快乐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两者有一种循环反应,学习成功率越高,情绪越好,反之则情绪越来越低。故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不断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建立“成功、快乐”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帮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态度”。要注意学生的表现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好“表现、成功、快乐”三步曲的经验。据此,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优生得到更好发展,差生也能拾级而上,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对学生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尤其是对差生要多给肯定评价。在评价中要注意反馈,讲究评价的激励性、及时性、正效性。当学生出现某种失误或挫折时,要优化接触方式,及时帮助他们转化“失败者”的心态,使之在尽快克服挫折中获得重新成功的勇气和力量,并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以获得第二次成功。故愉快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