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寻旧梦录

更新时间:2023-03-16 09:17

《懒寻旧梦录》是2006年8月1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夏衍。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本名沈月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州。曾用笔名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4年毕业于德清县立高小,因家贫当过染坊店学徒。1915年9月进入杭州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毕业。次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1924年加入国民党,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任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的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闸北区从事工人运动,并翻译大量文艺作品。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被推举为执行委员。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社。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剧顾问。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同时主编左翼戏剧刊物《艺术》、《沙仑》。1935年2月第一次用夏衍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泡》,刊载在《文学》杂志6卷2号。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选为委员,分管电影戏剧和音乐。1936年6月创作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和重视。同年创作了多幕话剧《赛金花》,发表后曾引起争论。同年12月创作了多幕话剧《自由魂》。1937年发表剧本《上海屋檐下》。

1937年8月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2月离沪,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从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话剧《愁城记》、《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并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改编为话剧。1945年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曾引起文艺界争论。

1949年5月随军进入上海,先后担任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上海文化局局长。1954年调任文化部副部长。曾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1965年被免职,到山西介休参加“四清”运动。“文革”中度过八年零七个月的“监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粉碎四人帮后当选为全国影协主席、文联副主席,出版了《劫后影谈》、《懒寻旧梦录》等作品。

内容简介

被称为“世纪同龄人”的夏衍,是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作为20世纪中国诸多文化、政治事件的亲身参与者,夏衍在八十四岁高龄开始撰写的《懒寻旧梦录(增补本)》这部自传体回忆录,为世人提示了半个世纪间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真实面目,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电影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而丰赡的史料,其中关于“左联十年”的记述,尤为文坛所关注。名场历尽的老人,心史纵横,懒寻旧梦,刻意反思,显得劲节清操,老而弥坚,令人悠然神往。

《懒寻旧梦录(增补本)》写的都是三十年代左联时期文艺界及在上海的一些零碎事情。

图书目录

自序

一 家世·童年

二 从“辛亥”到“五四”

三 心随东棹忆华年

四 左翼十年(上)

1.“四一二”之后的上海

2.革命文学论战

3.筹备组织“左联

4.“社联”、“剧联”等的成立

5.五烈士事件

6.《文艺新闻》及其他

7.歌特的文章

五 左翼十年(下)

1.“一二八”之后

2.进入电影界

3.阵线的扩大

4.“左联”的后期

5.三次大破坏

6.“怪西人”事件

7.重建“文委”

8.萧三的来信

9.两个口号的论争

10.在大的悲哀里

11.西安事变

12.从“七七”到“八一三”

13.郭沫若回国

六 记者生涯

1.上海《救亡日报》

2.广州十月

3.广州最后之日

4.从广州到桂林

5.香港《华商报》、《大众生活》

6.《新华日报》及其他

7.《建国日报》和《消息》半周刊

8.香港《华商报》、《群众》

七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附录 新的跋涉

《武训传》事件始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