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2 14:26
1956年,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同时设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简称“水工系”),下设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并设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研室。
1961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研室分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两个教研室。
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停止招生至1971年。
1972年,学校开始恢复招生,学院开始招收三年制工农兵学员,至1976年共招五届。
1977年,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分设为水文地质专业和工程地质专业。
1978年,工程地质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0年,水文地质硕士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4年,工程地质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5年,水文地质专业和工程地质专业合并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
1986年,在工程地质教研室基础上建立地矿部首个工程地质研究室。
1988年,工程地质学科批准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成立工程地质研究所;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1991年,工程地质学科设置“地质勘探、矿业、石油”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组建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系,并申办了岩土工程本科专业和城镇建设、房屋建筑工程等专科专业;水工系申办了水文与水资源利用、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以及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科专业。
1994年,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系更名为工程地质与建筑工程系(简称“工建系”)。
1995年,环境地质学科被批准为地矿部重点学科;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通过验收。
1996年,岩土工程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7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工程地质与建筑工程系合并组建成都理工学院第一个二级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1998年,环境工程学科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勘查工程(探矿工程)专业与工程地质专业、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合并成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本科专业调整为土木工程专业。
2001年,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原勘察与机电工程系的勘查技术与工程(探矿工程方向)、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和工程造价管理专科专业,以及原应用化学系的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方向)合并到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002年,地质工程学科再次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岩土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2005年,创办建筑学本科专业。
2006年,创办工程结构分析专业。
2007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列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2008年,地质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其中岩土工程专业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地质工程实验中心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009年,岩土工程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
2010年,土木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自主设置的环境地质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及钻掘工程学科获批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水文地质专业更名为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调至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
2012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办了地质工程创新实验班,同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进入四川省普通高校本科“卓越工程计划”;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
2013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其中的地质和岩土钻掘工程两个方向)名称调整为地质工程专业,同年列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创办土木工程创新实验班;工程结构分析专业调整为工程力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进入四川省普通高校本科“卓越工程计划”。
2014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地质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科技部评估;地质与岩土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
2017年,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地球科学学科群(含地质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土木工程专业和地质工程专业再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和环境工程专业调至环境学院。
截至2022年3月,学院设有6个教学系,设有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工程力学6个本科专业。
根据2022年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92人,165名教师及实验室教学人员中,有博士生导师38人、教授(含研究员)56人、副教授(含副研及高工)65人、讲师(含助研及工程师)4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83.87%以上。已建成一支老、中、青有机结合,职称、年龄、学历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形成了“地质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岩土工程”省级教学团队、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等10个教学与科研团队。有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得者3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奖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1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地质工程教学团队
四川省级教学团队:岩土工程教学团队
截至2022年,学院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四川省普通高校本科“卓越工程计划”,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综合实验室。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地质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质工程、土木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勘查技术与工程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地质与岩土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地质工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土木工程
四川省普通高校本科“卓越工程计划”:环境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四川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地质学类工科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四川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根据2021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数十项。
截至2022年,学院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为国家重点学科,1个部省级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自主设置)、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钻掘工程(自主设置)
一级学科硕士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地质工程、环境地质(自主设置)、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自主设置)、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钻掘工程(自主设置)
专业硕士学位领域:地质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工程
部省级重点学科:岩土工程
根据2021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截至2022年3月,学院近十余年以来,独立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数十项;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SCI、EI检索论文18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300余项,软件著作权60余项。
根据2021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开展“119 ”消防宣传活动,举办第九届“陋室德馨,雅舍存志” 寝室美化大赛,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