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林八音

更新时间:2024-04-16 08:05

《戚林八音》是乾隆十四年(1749 年)晋安将明代戚继光属下陈第所撰的《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和清初林碧山编撰的《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汇集而成的。是反映福州话音韵系统的通俗读物。

作者及源流

《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是福建第一本反映福州方言的韵书,相传为明末戚继光根据福州音所编著的。戚继光(1528-1587) 是明朝抗倭名将。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嘉靖中,袭世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以荐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未几,改佥浙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抗倭。数败倭寇,号“戚家军”。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 年),倭寇大举犯福建,闽中告急,他奉命率军往援,大败倭军,破其巢穴。翌年,任福州总兵,镇福州。隆庆二年(公元1568 年)奉调北上,训练边兵。因此他在福州的时间不长,根本不可能精通音韵复杂的福州话,《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当然不是他亲自编撰的。但为了让士兵们尽快地学会福州话,可能是他命令属下所编,而挂他的名字而巳。当时,戚继光属下有一位精通音韵的学者陈第(1541-1617), 福州府连江人,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读诗拙言》等书,对后世之音韵研究颇有影响。《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可能出自陈第之手。

其后有清康熙戊辰年(公元1688 年)进士林碧山改订了《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编为《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一卷,署名闽中藤山陈他也人氏汇辑,梅谷林涛与群氏校阅。

清乾隆十四年(1749)上浣晋安题序的《戚林八音合订》,将《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和《珠玉同声》两书合刻,今有学海堂木刻本和1912 年《民国适用改良戚林八音合订》的石印本。其序曰:“戚公之八音,林公之字义二书……历时久远,传写滋误,彼此分行,搏觅维艰,识者憾之。今特重加校正,汇成一集,俾得互参便阅,不至伤于脱略。”从此便有《戚林八音》之称。此书每页上半截为戚书,下半截为林书,相互比照,大同小异。《戚林八音》对闽、广、台三省的影响很大,后代有不少人仿此而造作了一些反映当地方言韵书。

“八音”的含义

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和《太史林碧山珠玉同声》所记录的16世纪的福州话有八个声调,即把平、上、去、入四声各分阴阳,故称“八音”。虽然二书记载的声调均为八个,但在当时的福州话中已浊上变去,阳上无字,故实际只有七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韵母

《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用三十六字编成句子表示韵母:

春花香,秋山开。

嘉宾欢歌须金杯,

孤灯光辉烧银釭。

之东郊,过西桥。

鸡声催初天,

奇梅歪遮沟。

其中“金”与“宾“、“梅”与“杯”、“遮”与“奇”同,所以实有三十三个韵母。

声母

其声母也编成韵句:

其中前三句代表十五个声类。

柳边求气低,

波他曾日时。

莺蒙语出喜,

打掌与君知。

声调

其声调分为八个,故书名为《八音》。

平 上 去 入

上:公 滚 贡 谷

下:群 滚 郡 掘

此书把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皆分为上下(即阴阳),但上声的上下是相同的,均为“滚”字,故实为七音。

拼切方法

戚氏在《例言》中说明了拼切的方法,是先呼一韵母代表字,然后用各声母代表字与这一韵母轮流拼读。这也就是一般所谓“标射韵法”。正文中按韵分列,一韵之中,上方横列声母代表字,纵分八声。上下声与上上声读音相同,只列☉号。

戚林八音歌

宝禅遗稿

《戚林八音》是记载福州方言语音系统并诠释方言词义的第一本古书,现尚未见到简化字版本。作为福州话的工具书,在里面可以找到每一个单字的读音和释义。然而要真正学会并熟练使用的年轻人不会很多,因为要背熟声母韵母并拼切自如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尤其对不懂福州话的人更甚。

今有学海堂木刻本和民国元年(1912年)石印本。

五十年代曾在福州郊区,如马尾、快安、朏头一带流唱过一首福州民谣-戚林八音歌,据说为宝禅女士创作。可一直未见到《福州民谣-戚林八音歌》全文。二00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宝禅女士诞生百年之际,她的子女发现了《宝禅民谣》即《福州百首民谣》残存遗稿,内有《福州民谣-戚林八音歌》,最近已由其子女编辑并在网上公开发表。

戚林八音歌》用通俗易懂的民歌方式,教你背熟声母韵母及拼切方法,对正确运用《戚林八音》有很大帮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