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9 15:58
打洛镇,隶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地处勐海县西南部,东南和东部接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南和西部与缅甸接壤,西北与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毗邻,北连勐遮镇,东北接勐混镇。打洛镇距县城65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385.2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打洛镇户籍人口为20969人。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入主勐渤建立景陇金殿国后,打洛为一土司地。
明隆庆四年(1570年),设12版纳时,景洛(打洛)、勐满、勐昂、郎妄、勐康为一版纳,称康洛满。
1950年,设板洛区。
1963年,从勐混划出设镇,称打洛镇。
1968年,改打洛镇革命委员会。
1969年,改为打洛镇五七公社。
1973年改称打洛公社。
1982年,改打洛公社管委会。
1984年,改打洛区公所。
1987年,改打洛镇。
2011年末,打洛镇辖打洛、曼夕、曼山、曼轰、勐板5个村民委员会;下设57个村民小组。有57个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打洛镇辖1个社区、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兴洛路36号。
打洛镇地处地处勐海县西南部,东南和东部接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南和西部与缅甸接壤,西北与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毗邻,北连勐遮镇,东北接勐混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7.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8.7千米。辖区总面积385.22平方千米。
打洛镇地处滇西南中山峡谷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有曼景山、广克允山、广哇山、广曼卡、广部贺等。最高点位于邦南后山,海拔2175米;最低点位于抚盐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98米。
打洛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终年长夏无冬,四季温差小,日照充足,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静风少寒,干湿季分明。风向多为西南风和东南风。太阳辐射量大,日照时数多,气温高,积温多。多年平均气温21.8℃,1月平均气温15.8℃,极端最低气温3.4℃(1978年2月14日);7月平均气温24.9℃,极端最高气温39.7℃(1979年5月6日);平均气温年较差9.6℃。年平均日照时数1983.8小时,年总辐射1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335.5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10月,7月最多。
打洛镇境内河道属澜沧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览河、南兰河、南撇河、南板河、南庄童河。
打洛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山体滑坡等。洪涝灾害每2~4年发生一次,主要发生在5~9月。最严重的一次洪涝发生在2013年8月25日打洛、曼夕、曼山3个村民委员会,受灾群众240户970人,造成经济损失达343.2万元。
打洛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铁、铅锌、铜、锰、煤岩、石灰石、帕良红石灰岩等,未开采。
2011年末,打洛镇辖区总人口2.4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9人,城镇化率3.4%。另有流动人口2313人。总人口中,男性1.24万人,占50.20%;女性1.23万人,占49.80%;14岁以下4116人,占16.65%;15~64岁1.88万人,占75.89%;65岁以上1844人,占7.46%。总人口中,以傣族为主,达0.89万人,占36.03%;汉族0.39万人,占15.79%;还有哈尼、布朗、拉祜等少数民族,共1.19万人,占48.18%。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傣、哈尼、布朗3个民族,其中傣族0.89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2.79%;哈尼族0.62万人,占29.81%;布朗族0.5万人,占24.04%。2011年,人口出生率1.29‰,人口死亡率5.73‰,人口自然增长率-4.44‰。
2017年末,打洛镇常住人口为22289人。
截至2019年末,打洛镇户籍人口为20969人。
2011年,打洛镇财政总收入666.36万元,比上年增长32.97%。财政总支出596.33万元。年末银行各类存款余额212.95万元,比上年下降32%。
2019年,打洛镇有工业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2011年,打洛镇耕地面积2.27万亩,其中水田1.43万亩,旱地8404亩。以种植水稻、旱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橡胶、茶叶、甘蔗、烟叶等。蔬菜主要品种有青菜、白菜、苦瓜、洋丝瓜、莲花白、莴笋、菠菜、洋花菜、西红柿、茄子、空心菜等。2011年,打洛镇农业总产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45%。2011年,打洛镇生产粮食4580.55吨,其中水稻1515.77吨,旱稻508.9吨,玉米1844.04吨,红薯洋芋54.35吨,杂粮49.29吨,大春黄豆78.46吨。2011年,打洛镇橡胶种植面积10.03万亩,开割面积4.23万亩,干胶产量4396吨;茶叶种植面积1.04万亩,产量402.9吨;甘蔗种植面积981亩,产量5460吨;烟叶种植面积73亩,产量3974吨;蔬菜种植面积1635亩,产量335.64吨。
2011年,打洛镇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
2011年,打洛镇生猪饲养量1.04万头,年末存栏9000头;羊饲养量444只,年末存栏377只;牛饲养量0.27万头,年末存栏1329头;家禽饲养量8.99万羽,上市家禽3.02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456.21吨,其中猪肉296.4吨,牛肉128.23吨,羊肉1.86吨,禽肉2.97吨;禽蛋400.54吨。
2011年,打洛镇林木覆盖率84.9%,林业用地面积45.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3.8万亩。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2.1万亩,产量4.02万吨,主要品种有香蕉、荔枝、龙眼、菠萝、芭蕉、芒果、泡果柚子等,其中香蕉3.94万吨,荔枝2.2吨,龙眼1.5吨,菠萝28.9吨,芭蕉680.3吨,芒果6吨,泡果柚子15.4吨。
2011年,打洛镇有大型农业机械271台(套)。
2011年,打洛镇名优特农产品有香蕉、菠萝、芭蕉、芒果、茶叶等;绿色环保农产品有菠萝、芭蕉、芒果等。
打洛镇以橡胶加工为主。
2011年,打洛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97%;工业增加值0.11亿元。2011年,打洛镇有乡镇企业2家,乡镇企业总产值1.3亿元,实现增加值1358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总额14487万元。民办企业主要涉及橡胶加工、自来水厂等。
2011年,打洛镇邮政业务收入4万元;电信业务收入400万元。
打洛镇已形成由公路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辖区内公路干线通车里程47.11千米。农村拥有各种车辆2301辆,其中拖拉机2134辆、农用车54辆、汽车47辆、微型客货两用车38辆、微型客车28辆。实现全镇57个村民小组村村通公路,公路总里程达150千米,其中沙石路133千米、水泥路18.1千米,通路率为100%。2011年,打洛镇有汽车客运站1个,客运汽车53辆、1600座位;货运量3358万吨,客运量7.63万人次。
2011年末,打洛镇镇区道路长度5.5千米;桥梁6座,总长度95米。
2011年末,打洛镇有文化服务中心1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5人,村文化活动室24个,农村书屋7个。文化艺术从业人员93人。
1965年,打洛镇开通有线广播站,广播覆盖率98%。1988年,建成无线电视台,1995年,开通有线电视,全镇57个村民小组有52个村民小组通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用户4215户,电视覆盖率95.07%。2007年后,镇内安装数字电视,共51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8760小时。
2011年末,打洛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249人,专任教师6人;小学6所,在校生2147人,专任教师11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1所,在校生820人,专任教师4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主要学校有打洛镇中学。
2011年,打洛镇教育经费达1456.32万元,比上年增长14.03%;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170.21万元,比上年增长11.85%;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192.28万元,比上年增长11.72%。
2011年末,打洛镇有技术开发和服务机构4个,各类科技人才29人。建有2个科技示范村,5个科技示范点,312户科技示范户。
2011年末,打洛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个,其中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7个;病床93张,固定资产总值545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1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注册护士7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63万人次,住院手术186台次,出院病人1986人次。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59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87万人,参合率100%;孕产妇死亡率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2.5‰、0、0。
2011年末,打洛镇有体育场地32处。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篮球、足球、地掷球、全民健身日活动、中小学生运动会等。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8%。
2011年末,打洛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6户,人数101人,支出23.77万元;城市医疗救助4人次,支出救助金1.6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51户,人数2609人,支出20.87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95人,支出7600元;农村临时救济20人次,支出4000元;农村医疗救助465人次,支出79.54万元。对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79户次,累计支出救助资金6.22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0.56万元,比上年增长56.1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3%,参保人员共缴纳保费128.96万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555人,房屋受损255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26亩,其中绝收面积51亩,直接经济损失261.79万元。
2011年末,打洛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5千米,投递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
2011年末,打洛镇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5门,固定电话用户2560户,比上年减少34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50%,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0.3万户,比上年增加5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2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光缆线路总长60千米,主干电缆达3对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3000个,宽带接入用户1850户,比上年增加270户。
2011年末,打洛镇有镇区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长17千米,年供水总量100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20万立方米。自来水供水用水人口0.56万人,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含暂住)97.46升。排水暗渠长3.6千米。
2011年末,打洛镇有镇区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900万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1条,总长度43.49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7条,总长度188.12千米;用电负荷1626.8万千瓦,是南方电网公司下属的电网之一。年售电量1474.42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8%,供电可靠率98.56%。
2011年末,打洛镇有水电站1座(打洛电站),装机容量640(2×320)千瓦。2011年,发电量262.58万千瓦时,农村用电量171万千瓦时。建有沼气池农户49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407户,清洁能源使用率为97.3%。全镇5个村民委员会、57个村民小组均通电,通电率达100%。
2011年末,打洛镇有镇区绿化覆盖面积36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7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9.67%。
“打洛”为傣语地名。打即渡口,洛即混合。打洛,意为不同民族混合居住的渡口。
打洛镇具有浓厚傣族民族文化,傣族、布朗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开关门节,哈尼族的节日主要有嘎汤帕节、打秋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当日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关门节,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在农历六月中),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
开门节,也称“出夏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奉南传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共同节日,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与关门节(入夏节)相对应,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
嘎汤帕节,哈尼语为“万物更新”或“纪念祖先汤帕”,时间在每年元月2日至4日。节庆期间,哈尼人穿上节日盛装,杀猪宰鸡、舂糍粑,祭祀祖先,宴请亲朋,共庆新年。青年男女可成群结队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们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做一个陀螺,大家到开阔的场地上开展打陀螺比赛。
在傣语中,打洛的意思是“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渡口”。打洛镇除了具有边境口岸要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外,还是主要的边境旅游区。这里风景秀丽,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主要风景名胜有打洛森林公园、独树成林公园、中缅第一寨——勐景来景区。
独树成林位于省打洛镇的开发区内,距镇政府4公里,距中缅边境的219、218界桩1公里,出境到缅甸第四特区勐拉有3公里。这株成林独树,株高达28米,树龄在200年以上,属热带、亚热带的大叶榕。该树主干中部平生的众多气生根,顺树而下,相互交缠,盘于根部。左右两侧的主枝上,有32条大小不等的气生根垂直而下,扎入泥土,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塑造出一树多干的成林景致。
位于中缅边界打洛口岸曼景山,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接壤,占地面积1500亩。公园依山傍水,原始森林密布,自然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郁,边界异国情调独特。公园内主要景观景点有热带原始森林、独树成林、密林瞭望塔、森林动物园、橡胶园、热带果园、情人谷、中国远征军战斗遗址、国境线探秘、边界展览馆等。
位于打洛镇开发区内,距镇政府4公里,距中缅边境的218、219界桩1公里。公园内的独树成林,株高达28米,树龄在1000年以上,属热带、亚热带的大叶榕。树主干中部平生的众多气生根,顺树而下,相互交缠,盘于根部。左右两侧的主枝上,有32条大小不等的气生根垂直而下,扎入泥土,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塑造出一树多干的成林景象。
打洛自古就是中国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之一。在民国年间,中国的茶商将“普洱茶”通过这里销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打洛口岸是通往缅甸的重要关闸。2007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际公路客货运输一类口岸。
打洛镇的中国一侧,有一座边境村寨——勐景来,人称“中缅第一寨”。寨子中绝大多数是中国的傣族,有少数缅甸的掸族,两个民族和睦相处,其情融融,虽然名称不同,但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实际上是一个民族,只是两国的名称不同。寨口的有两棵20多米高的大榕树,被村民称为“情侣树”,树龄有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