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

更新时间:2024-07-08 09:15

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英语: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1953年5月6日—,香港译作:贝理雅,台湾译作:东尼·布莱尔),出生于英国苏格兰爱丁堡,英国政治家,第51任英国首相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53年5月6日,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以下简称:布莱尔)出生在爱丁堡,出生以后的头19个月都住在爱丁堡。

1950年代,布莱尔一家举家搬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达利奇市郊。

1958年,布莱尔一家回到英国,曾一度寄住在黑兹尔·布莱尔母亲位于格拉斯哥附近的家。不久以后,全家又搬到了英格兰达拉谟,布莱尔去到了西山学前班上学。

1961年,布莱尔入达拉谟的唱诗班学校就读。在第一年末的考试中,他名列全校第三。在校期间是板球和橄榄球校队队员,曾赢得学校的苏格兰杯,还是1965—1966年学校的最佳橄榄球手。

1964—1971年,布莱尔在位于爱丁堡的寄宿独立学校费茨书院就读。他在校时热衷戏剧表演,在谢里夫的《旅行结束》一剧中担任了主角。

1971年,从费蒂斯公学毕业后,布莱尔的学业间歇了一年。他先是在达拉谟呆了一段时间,后来去了伦敦,还在法国度过了一段时间。

1972年,布莱尔被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录取,攻读了三年法理学。在学期间,他热忱于弹奏吉他,并成为一个摇滚乐队歌手。他受到同学会和圣公会牧师彼得·汤姆森的影响,转向左翼政治。

1975年,布莱尔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得法学二级荣誉学士学位。从牛津毕业后,布莱尔成为林肯律师学院的成员,并被召入律师协会,成为一名初级律师,在大律师艾伟仪的律师行工作。

1975年,布莱尔加入了工党

初入政坛

1980年代初,布莱尔参与工党在南哈克尼与肖尔迪奇选区的事务。布莱尔曾参选哈克尼自治镇议会议员,但是失败,之后在安东尼·布思的协助下,布莱尔与工党国会议员汤姆·彭德鲁联络,彭德鲁以其人脉关系,建议他到比肯斯菲尔德的补选中竞逐国会议员。

1982年4月1日,布莱尔被选为工党的候选人,第二天阿根廷出兵马尔维纳斯群岛。在马岛战争问题上,布莱尔同工党一样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布莱尔所表达出来的态度不能为充满民族主义情绪的选民们的拥护。尽管他失败了,但时任工党党魁迈克尔·富特却对他甚为赏识,并为他在谋取了一份党职。

1983年,布莱尔在约翰·波顿的支持下,在塞奇菲尔德选区击败另一位的工党人选里斯·赫克菲尔德,代表工党在该选区出选。布莱尔在大选竞选期间的政纲采纳了工党在1980年代初所走的左翼路线。工党虽在1983年大选取得大败,但布莱尔依然当选下院议员。7月6日,布莱尔第一次在英国下议院发表他的处女发言。

1984年,布莱尔获任为在财政部事务方面的助理发言人,并得以调到议事堂的前座就座。

1985年10月,布莱尔要求对英国央行拯救倒闭的约翰逊马泰银行的决定进行调查,后来又揭发保守党内有人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撰写报告,抨击英国经济政策。那时,布莱尔已与党内的改革倾向结盟(由领袖尼尔·金诺克领导)此外,支持对工党进行改革。

革新健将

1987年,布莱尔获工党进一步重用,到影子贸易及工业队伍中担当对伦敦市事务的发言人。并在1987年选举后被提升为影子贸易和工业团队的伦敦金融城发言人。同时,他为加入影子内阁参与竞选,后来落选。

1987年10月,英国发生股灾。布莱尔批评有伦敦商人“软弱无能”,部份人“道德备受质疑”,另外他又抨击伦敦股票交易所未有为小股民提供合理的服务,这些言论使他受到了相当的重视。

1988年,布莱尔进入影子内阁,出任影子能源大臣,次年任影子就业大臣。

1990年,布莱尔在工党大会中首次发表大型演说。

1992年,布莱尔着手革新工党的形象。然而,工党却在那次大选中落败,党魁金诺克宣布辞职,由约翰·史密斯接任,而布莱尔则获任影子内务大臣。

1994年,工党党魁约翰·史密斯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由副党魁玛格丽特·贝克特接任。工党举行了党魁选举,最终布莱尔击倒另外两名候选人玛格丽特·贝克特彭仕国,正式出任英国工党党魁。上任后,布莱尔按惯例获聘任为枢密院顾问官。

任职首相

1997年5月1日,布莱尔领导工党赢得议会选举。43岁的布莱尔成为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

1997年8月31日,布莱尔称在巴黎车祸中去世的戴安娜王妃为“人民王妃”,他的民意支持率随后高涨。

2001年6月8日,布莱尔再次赢得议会选举,但领先优势缩小。

2005年5月5日,布莱尔政府连续第三次赢得议会选举,但领先优势严重下滑。

2006年5月4日,布莱尔在英格兰地方选举中遭遇重创,失去317个席位和18个市议会的控制权。

2006年9月7日,由于在黎巴嫩真主党以色列冲突初期没有呼吁立即停火,布莱尔遭工党内部“逼宫”,被迫宣布将于一年内辞职。

2007年5月10日,布莱尔公开宣布于6月27日辞职。

2007年6月27日,布莱尔向英国女王递交辞呈,正式辞去英国首相职务。

为政举措

政治方面

1997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上台执政以来进行了横向的政治制度改革和纵向的国家结构形式调整。改革的目标是“分散权力,开放政府、改革议会及增加个人权利。”其目的是为了改善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以及协调立法、司法和行政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地方自治使其承担更大责任,从而维系社会团结;通过加强议会、司法权力以及开放政府、给予公众以更大的信息自由权等对行政权进行有效制衡,并推动民主制度的民主化进程;通过政府自身的现代化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回应全球化所带来的各方面的挑战。

布莱尔任内曾对下议院的议事程序作了不少改革。他上任后的第一项改动就是将以往在每星期二和四,每次长15分钟的首相答问环节进行合并,变为每星期只在星期三举行,但时间则延长至30分钟。除首相答问环节外,布莱尔又会在每月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让记者就不同问题作发问,而气氛也要比国会辩论融洽。

2003年6月12日,布莱尔对内阁进行重大改组,调整了卫生大臣、议会下院领袖等内阁重要成员职位;撤消原有大法官、苏格兰事务大臣和威尔士事务大臣3个内阁大臣建制;新设立了一个宪法事务部。

布莱尔在竞选期间和执政以后,都将志愿和社区组织作为一种独立的部门而尊重,尤其是“积极的社区”已经成为1997年以后的一个流行的词语。1998年英国内政部成立了积极社区小组,清晰的表达政府支持建立积极社区的决心。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和志愿社区组织之间关系的契约在英格兰出炉,这个协议书为中央政府各部门、区域政府办公室、执行局等政府组织与志愿与社区组织之间确立明白无误的关系准则和承诺,这再一次用协议的形式确立了它们的独立性,同时也为它们获得资源和参与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不过真正将推动志愿和社区组织参与到地方事务治理的政策固定下来是在布莱尔的第二任执政期间,中央政府关于志愿与社区组织的整个政策框架是在2002年公布的两个评论中确定下来的,其一是内阁办公室公布的《私人行动,公共受益,关于慈善团体和更广泛的非营利性部门的评论》,其二是英国皇家财政部的《志愿与社区组织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任务:一个跨领域的评论》。这两份公文在强调志愿与社区组织与政府关系以及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带来附加价值的同时,它们一致认为要真正发挥志愿的作用,需要加强它们的能力建设,同时是强化基础组织以及提供财政支持。

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布莱尔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了英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年平均增速达到2.3%,失业率仅为4%,通货膨胀率也仅为2%,人均工资则年均增长4%,在就业率、政府投资额、海外投资吸引等方面也成就显著。布莱尔推行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承认市场和私有化,大幅简化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监管内容,并从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工商界的扶持力度,使得英国经济实现了振兴。布莱尔领导英国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摆脱经济颓废,尽管在执政后期,布莱尔所坚持的外交理念成为他执政的最大困扰,但是成功连任也看出了人们对于布莱尔经济政策的肯定。工党在布莱尔的领导下,实现了长久以来的高增长、低失业。

社会方面

在布莱尔执政时期,英国的福利制度发生了重要变化。布莱尔根据吉登斯的社会投资国家理论,将福利国家看作是对经济发展的投资,而非经济失败后的保障,以促进就业为福利改革的核心,改变了以往享受福利是权利的观念,公民要想获得福利必须承担工作的责任,从而大大提高了经济活力。1997年,布莱尔上台后,以工作模式为核心的福利改革成为布莱尔的工作中心。工作福利模式是指为那些能够工作的人提供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帮助以鼓励他们积极工作。布莱尔力图通过教会人们工作的技能、创造多余的财富来解决福利困境,从而开启了英国第二代福利制度的发展。

第二代福利制度是以工作福利模式为核心,兼容国家救济、职业和私人保险的混合社会保障形式,体现了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平衡。这是一种积极和有条件的社会保障形式,它之所以为人们普遍接受是因为:第一代福利模式已经证明行不通,而工作福利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获取工作的必备条件,可以确保工作者得到更多收益,提高了人们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最后,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使私人领域从中受益,而且提高了社会对政府的信任,从而使福利制度恢复了吸引力。

布莱尔在1995年10月31日的工党大会上,以“年轻的国度”为题发表演说:“一个年轻的国度首先应建立在未来的新经济上,教育是现有的最佳经济政策,正是教育和技术的结合才是未来所在。军备竞赛也许结束了,知识竞赛已经开始。”同年,布莱尔又以“新工党,新经济”为题,阐述了工党在教育问题上的立场。他重申了在缔造“知识型的不列颠”的过程中,“教育是一项经济指令”。21世纪财富的积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知识及知识运用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我们成为欧洲知识之都,我们才能成为欧洲企业之都”。他强调:教育是工党政府情感所在,是政府工作重中之重。除非改进教育制度,否则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衰退将不可扭转;工党政府将用知识和技术装备学生们,使他们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取得成功。

布莱尔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并将知识看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提出了建设“知识英国”的奋斗目标。1995年5月22日布莱尔在英国城市大学的演讲中特别强调,在一个教育、培训越来越被国际标准测试的世界上,任何掉队的国家都可能承受巨大的社会后果和经济后果。只有通过增加所有公民受教育的机会,英国才能成为更强大、更具智慧、更具凝聚力、更具创造力的社会。为此,布莱尔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及相应的监督指导。1998年7月在政府公布的预算中,教育部门曾获承诺将得到190亿英镑的额外投资:1999年为30亿英镑,2000年为60亿英镑,2001年则高达100亿英镑。

布莱尔在许多场合指出,在社会转型的压力下,英国教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扭转这一局面,布莱尔设立了全国教育委员会,通过建立一个新型的“教育总会”,促进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化发展。其次,布莱尔对教育的管理作了调整。他上台伊始即颁布了《教育白皮书》,强化了对教育的中央领导。其中提到:由教育主管部门及就业部门为学校制定识字、识数目标,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行评估检查,未达标的学校将被强行关闭或重组。工党政府对学校的指导监督范围有所扩展,从教育体制、管理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质量及考核,政府均有明确的规定,校方定期将接受独立督学团的检查。

布莱尔曾强调信息正成为社会、经济的流通货币。英国应及早做好准备,实现教育信息化,领先于欧洲,领导世界潮流。为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布莱尔设立了“英国教育通讯和技术署”。在工党政府提出了名为“全国学习网”的计划中,到2002年使全英学校实现联网,该计划将提供教育软件和便捷的网络服务。此外,布莱尔要求英国计算机公司向每个孩子免费提供一台手提电脑,使孩子们更多地拥有信息、创新式地利用信息。

在布莱尔执政初期,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在英国得到了系统的推行。随着英国学校出现越来越多的少数族裔学生,有关多元文化主义的利弊得失以及移民政策的恰当与否得到了英国社会各界日益广泛和热烈的讨论。在1997年至2007年间,移民数量大幅上升,尤其是在2004年他的政府欢迎来自欧盟新成员国的移民之后。这提供了廉价且灵活的劳动力供应,但也助长了欧洲怀疑主义。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逐渐改变了英国国内有关多元文化主义争论的力量对比,这一现象引起了政界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反思。布莱尔在针对该事件发表的讲话中提出:“迁居英伦不只是一种权利,定居于此更带有一份责任。这个责任就是要分享和支持那些支撑英国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

在布莱尔的主持下,英国《信息自由法》于2005年在英国议会批准通过。这一法律规定,任何人,不管是否拥有英国国籍,也不管是否居住在英国,都有权利了解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警察、国家医疗保健系统和教育机构在内的约10万个英国公立机构的信息。被咨询机构必须在20个工作日之内予以答复。但是,如果公众咨询的问题涉及国家安全,又或透露有关信息违反法律或不符合公共利益或对他人构成危险,又或公众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获得这些信息,则有关部门可以拒绝答复。皇室、国家安全和情报部门、法院和特种法庭均不受这一法律辖制。该法律对英国社会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

布莱尔在1998年提出《人权法案》,结束了英国几个世纪以来没有成文宪法或人权文书形式对公民权利进行积极保障的历史,成为英国保障和发展人权的新起点。通过《人权法案》将《欧洲人权公约》纳入国内法,英国人权保障的对象由传统的消极自由转变为积极的权利,个人的公约权利如果受到侵犯受害人可以直接在国内法院提起诉讼;对于立法司法解释以及司法审查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到了英国各界,从公共行政机构到司法机构再到议会;通过《人权法案》的实施传递了一种人权文化,希望创造一种以人权为中心的社会氛围,通过其对个人权利的保障彻底改变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保障人权成为整个社会的信仰。

布莱尔在2004年允许同性伴侣进入民事伴侣关系。2005年12月5日,英国的民事伴侣法案正式生效,同性恋者可根据此法案在英国注册“民事伴侣”关系,使他们的关系获得法律承认和保护。英国同性恋伴侣在法律上将享有与异性夫妻同等的权利。根据该计划,双方均年满16周岁的同性恋伴侣将在注册官和两名证人在场的情况下,签署一份法律证明文件。“注册民事伴侣关系”的双方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有义务在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相互支持。一旦双方关系解除,双方仍有责任履行抚养和教育共同的“子女”义务。合法的同性恋伴侣在一方生病期间,另一方应履行家属责任;在法庭上他们(她们)不能互相举证;在防止家庭暴力方面享有同等的被保护权利;在一方去世的情况下,另一方可以继承财产、得到赔偿,并免交遗产税。该法案同样禁止近亲登记和“重婚”。合法结婚的同性配偶将可以与异性配偶一样享有遗产继承权、配偶养老金继承权、子女抚养权等权利。此外,同性配偶也可以选择和异性配偶一样,除了在政府部门办理结婚手续外,还可以在愿意受理其同性婚姻仪式的宗教场所举行正式的婚礼。

外交方面

1999年4月22日,布莱尔在芝加哥经济俱乐部发表题为“国际共同体主义”的演讲。演讲中,布莱尔提出:“长期以来,不干涉主义一直被视为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原则,但不干涉主义原则必须在一些重要方面加以限定。国家主权并不及人权和防止种族灭绝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价值观的传播会增进我们的安全”。“我们在对外政策方面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要为我们积极介入他国冲突提出正当的理由”。这段演讲正式宣告了“新干涉主义”登上国际舞台,布莱尔也把“新干涉主义”视为“国际关系新的准则”。因为这场演说是在科索沃战争期间发表的,加上布莱尔在科索沃危机前后的积极表现。“新干涉主义”一经产生,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科索沃战争后,“新干涉主义”成为布莱尔外交的指导思想,“新干涉主义”也成为布莱尔外交新思维最为集中和全面的体现。

在美国总统克林顿任内,布莱尔与他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此后乔治·W·布什虽然接任美国总统,但布莱尔与他建立起政治同盟,并在外交政策上连成一线。

1997年,布莱尔执政以后,由于对外发展的需要,布莱尔重视英美特殊关系。在1998年的三次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英国不但配合美国的核查行为,还响应美国的策略和部署。在欧盟主要成员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时,唯独英国向美国伸出援手,向中东派遣了一艘航空母舰和两批作战飞机。在北约东扩问题和北约新战略概念的筹划中,应该也响应美国的号召,为之出谋划策。另外,在1999年上半年发生的科索沃战争中,英国也支持美国的战争行为,并派出部队协调对南联盟的打击。

英美两国不仅在军事上协调,而且在理论主张上也与美国相呼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英国首相布莱尔和美国总统克林顿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相继提出第三条道路的口号和理论,号召人们理解政府应对市场经济变化的决策以应对发展带来的问题。

布莱尔执政初期主动实行了一系列对欧政策,主要有签署了《欧洲社会宪章》,并宣称要加强欧洲防务合作。二战结束以来,英国对于欧洲独立防务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不支持的。然而,由于“马约”后欧盟共同防务开始正式启动,英国的反对越来越起不到相应的效果。由于在英国内部的压力下,英国加入欧元区失败,布莱尔只能凭着英国军事力量上的余威,在一体化防务争夺欧盟中占得先机。同时,布莱尔也希望自己的主动能够左右欧盟防务建设的走向,避免欧洲联邦主义在防务领域发生争端,同时也能保持北约的地位。1998年秋,布莱尔在欧盟非正式首脑会议上正式倡议欧洲各成员国之间应针对防务问题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又在当年年底与法国总统希拉克举行峰会上签署了《关于欧洲防务的联合宣言》的倡议书,提到欧盟的军事权利应该更为自主和主动。

布莱尔上台执政以来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多方面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在布莱尔执政的十年里,中英两国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英国是欧盟在华最大的投资国。布莱尔先后以首相身份于1998年10月、2003年7月和2005年9月三次来华访问。作为回应,1999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英,这是历史上首次中国国家元首对英访问。2004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开始对英国进行访问,经过会谈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布莱尔执政期间,中英两国的关系相对融洽,政治互信,在多领域展开合作,两国高层保持经常性联系和往来,建立了总理年度会晤、经济财经对话、战略对话及外交政策、人权、军控、南亚问题、非洲问题等磋商及对话机制。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断得到巩固。

社会活动

2007年6月27日,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声明,宣布任命布莱尔为中东问题特使。

2007年6月28日,布莱尔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组织董事会成员,并将主持2008年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

2008年1月,布莱尔任瑞士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顾问。

2009年2月,布莱尔创建咨询公司“托尼·布莱尔协会”,主要“提供商业咨询、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布莱尔的父亲里奥·布莱尔是两位艺人的私生子,小时候就被格拉斯哥造船厂工人詹姆斯·布莱尔和他的妻子玛丽收养。里奥成长在工人阶级家庭,在少年时接受了不少革命思想。1938到1941年间,曾担任过苏格兰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书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离开了学校,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是在格拉斯哥的一家公司当办事员,1942年入伍,1947年复员时已是一名少校。退伍后他就去爱丁堡大学攻读法律。1950年初担任初级税务稽查员。后举家搬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达利奇市郊,在邻近的阿德莱德大学担任法律讲师。50年代末里奥·布莱尔带着全家迁回英国,并在达拉谟大学担任讲师,而且还干开业律师,有时还到酒吧里为人朗读一些东西挣钱。同时担任着达拉谟当地保守党协会的主席。1963年,里奥·布莱尔身患重病,失去了说话能力。

布莱尔的母亲黑兹尔·科斯卡登是乔治·科斯卡登的女儿,乔治·科斯卡登是一名屠夫和奥兰治亚人,1916年移居格拉斯哥。1923年,他回到多尼戈尔郡的巴利香农。在巴利香农,科斯卡登的妻子萨拉·玛格丽特在家里的杂货店楼上生下了布莱尔的母亲黑兹尔。1948年,里奥回到格拉斯哥完了婚事。新娘与他同岁,名叫罗瑟琳,考克登,出生在一个叫多尼戈尔的乡村小镇农民家庭。她父亲去世后,便随母亲来到格拉斯哥,母亲带着她嫁给了一个屠夫。1975年,黑兹尔因甲状腺癌去世。

布莱尔有一位哥哥和妹妹分别名叫威廉·布莱尔和莎拉·布莱尔,他的哥哥是一位大律师御用大律师、是高等法院的法官。

布莱尔与切丽在1980年3月29日结婚。他们两人共有4名孩子,分别叫尤安、尼古拉斯、凯瑟琳和里奥。里奥于2000年5月20日出生。

布莱尔的长子是尤安·布莱尔,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古代史专业的三年级学生,是一家教育科技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尤安的妻子苏珊娜·阿什曼是名金融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曾被评为“30岁以下的欧洲知名金融家”之一。女儿凯瑟琳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读书,后成为律师。老二尼古拉斯·布莱尔就读于伦敦名校奥拉托利教会中学。后来进入牛津大学的玛格丽特·霍尔学院学习现代史,毕业后成为足球经纪人。小儿子里奥·布莱尔是牛津大学的大学生。

宗教信仰

布莱尔曾被认为是一位盎格鲁-天主教徒——亦即是英国圣公会高教派的成员。而布莱尔的妻子切丽·布莱尔本人就正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布莱尔平时在伦敦一般会与家人到天主教的西敏大教堂参与弥撒,但是当地的枢机主教休姆却批评他不是天主教徒,却在弥撒中领圣餐

在2006年3月4日ITV1电视台的访问中,布莱尔向节目主持迈克尔·柏金逊讨论伊拉克战争的时候,谈及了其基督教信仰。他说自己曾在此议题上祈祷,并说上帝会对他作的决定进行审判。在另一份杂志的访问中,布莱尔则表示到,他长于基督教的环境,但“上牛津以前都未有真正的去实践信仰”,直至在大学遇到一位澳大利亚牧师后,才重新使他对信仰产生兴趣。此外他又认为信仰不是一对一的,不限于自己与相距甚远的上帝,而是关系到自己与身边的世界。从这种看法,使他见到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亦使他找到了世界的合理所在。

2007年12月21日,布莱尔在伦敦西敏的枢机宅第受洗,正式加入罗马天主教。

人物荣誉

2009年2月17日,布莱尔获得了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丹·大卫奖。布莱尔获奖是因为他在担任英国首相期间促成北爱尔兰和平发展,以及帮助化解科索沃危机。

2010年9月13日,布莱尔获得美国国家宪法中心颁发的2010年“自由勋章”。颁发这个奖项是为了表彰布莱尔担任首相期间在解决北爱尔兰和科索沃问题上付出的努力,以及在离任后为中东和平进程所做的工作。

2014年11月19日,布莱尔获得国际儿童慈善机构救助儿童会的“全球贡献奖”,以表彰他在“推动全球发展”方面展现出的“杰出领导力”。

个人作品

表格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他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令人愉悦的一流候选人,我们希望他成为工党议会党团的一员。我们对他在这里所讲的话感到非常骄傲。不管结果如何,他将是英国政界中很有前途的人。(英国工党前党魁迈克尔·富特评)

以远大前程开场,收场却叫人失望。(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评)

41岁的布莱尔成功当选工党党魁,自此站上英国政坛的最顶端,两年后他又顺理成章地成为自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英国首相。那时的布莱尔英姿勃发、雄辩滔滔,一头棕色的卷发和招牌笑容令多少英国人折腰倾倒。13年后,招牌笑容依旧,只是人们已无法从中看到当初的雄心和自信,略显嘶哑的声音不是被用来向民众描绘将来的宏图美景,而是在反复澄清自己的“诚实”和“清廉”。在这13年里,布莱尔做得并不差,在经济政策以及国内政治方面甚至可以说颇有建树。在布莱尔担任首相的10年间,英国经济始终稳定增长,在欧盟国家中一枝独秀。布莱尔还力排重议,给予苏格兰威尔士独立的立法权和行政权,更大程度地实现了地方自治。始终牵动英国民众神经的北爱问题也成功解决,北爱尔兰地方自治政府于5月8日正式启动,这成为布莱尔政治生涯中最后一笔也是最值得炫耀的遗产。正是因为这些功绩,布莱尔才得以带领工党创下了执政三连任的纪录。然而,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成了布莱尔政治生涯的滑铁卢。布莱尔的政治信誉遭到极大打击,支持率一降再降,这也直接导致了在2005年大选中工党选票大面积流失,尽管最后侥幸获胜,但赢得吃力至极,尴尬之至。(新浪网评)

英国和国际媒体给布莱尔首相的评价似乎一直不高,比如说“美国的哈巴狗”、“布什的跟屁虫”、“贪污腐败的化身”等等。然而,正如英国专栏作家在《泰晤士报》撰文所说的那样:“能在唐宁街10号呆上10年,如果没有能耐的话,或者说如果没有英伦国民认可的政绩的话,那么是没有这个可能的。布莱尔这10年给英国百姓许多实惠,所以尽管媒体和反对派将其抹得一无是处,但一旦他真走,人们会想他,甚至会觉得他的离去是‘一种损失’。”(新快报评)

托尼·布莱尔的故事可能直接脱胎于塔西佗。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男孩,具备一切正确的姿态,可是却并不具有哲学涵养也几乎没有内省的能力,除了雄心就没有内在的尺度,这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一发力准是荒腔走板,到头来他成了鼓吹贪欲的狂热分子,成了华盛顿主子手里不知疲倦的耍猴。当那些幽灵般的政府特工在搞暗杀,在滥用酷刑,随心所欲地让反对派“消失”时,他的眼睛就恭顺地变瞎了。像布莱尔这样的人在私下里总为自己辩解,认为那些批评者忘记了在这个不甚理想的世界里,政治是一门具有弹性的艺术:他们对此作进一步表述:政治不能施以妇之仁。(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J.M.评)

这种道貌岸然的强迫意味――谁都非常明白――是许多人在布莱尔的必胜信念中发现他们所不赞赏的方面。但这并非问题实质所在。看来最令人气恼的是布莱尔和他的政治手腕的虚假性质。他并不真正信奉私有化,然而他也不反对私有化,他只不过是喜欢富人。他大谈特谈权力下放,但是作为首相,他迷恋控制权,这点也是路人皆知的。他是一个民粹主义者,他回避直接同选民接触。在大选之前的一次演讲中,他敦促工会活动家们不要为我们自己而工作”,而应该“尽一切力量为了我们的国家”。他装出一副具有深刻信仰的样子,但是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他为人很不真诚。(美国著名历史学者托尼·朱特评)

托尼·布莱尔的胜利近似于对过去的否定,尽管不是对撒切尔革命的否定。在漫长的竞选中,布莱尔和新工党已经发起了与反对保守党一样强劲的运动来批判他们自己的过去。新工党摈弃旧工党及其对干预和国家扩张的承诺。到取得胜利时,新工党已经接受了撒切尔主义,尽管这是一种掺入了相当多的同情和包容性的、经过改造的撒切尔主义。当布莱尔于1983年在整个工党一败涂地的情况下赢得了一个议席之后,他作为托尼·布莱尔变得更有名气。在议会工作的头些年,布莱尔没有太多地背离工党的正统观念;他拥护“大规模的国家指导和干预”。但随后,他开始认识到工党的传统药方与现实不协调,并根据适应市场的要求重新界定政治的挑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将对一个最古老的左翼政党实行引人注目的彻底的改造。布莱尔对待变革的态度比工党内其他许多人更开放,因为他没有深深地拘泥于过去。(剑桥能源研究会主席丹尼尔·耶金评)

个人争议

金钱换爵位

2006年3月,工党被曝提名其中4人为贵族,并推荐他们进入上议院,由此引发“金钱换爵位”丑闻,英国警方随后展开调查。包括布莱尔助手在内的4人已被警方逮捕,布莱尔也因此接受过警方询问。

2007年1月,英国伦敦警察局发现一封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手写的短笺。调查人员认为,布莱尔在短笺中实际上承认12名秘密贷款人为工党提供总额1400万英镑(约合2730万美元)的贷款,帮助工党参加2005年议会选举。短笺的出现不仅使关于“金钱换爵位”丑闻的调查范围急剧扩大,也令选举监察机构进一步怀疑工党涉嫌违规选举活动。但布莱尔的发言人否认说,布莱尔没有写过任何能说明他涉案的文件。

此事发生后,民众所怀疑的已不仅是布莱尔的政治清誉,更是其人的道德操守。而与此同时,当布莱尔政府进入第三个任期时,诸如公共领域的改革进展缓慢,百姓税收负担沉重,社区治安日益恶化等一些长期困扰英国社会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但在英国警方对有关投诉展开了十六个月的调查之后,英国皇家检察署认为证据不够充分,于2007年7月20日宣布不会有人在工党的“金钱换爵位”案中遭到起诉。

获封爵士

2022年1月1日起,托尼·布莱尔被授予爵士头衔,并获得了嘉德勋章。然而,这一变化却引发争议,一些人认为布莱尔应该因在任内带领英国参与伊拉克战争而受到审判,而不是被封为爵士。在一个请愿网站上,已经有超过40万人签名,要求撤销他的爵士头衔。

艺术形象

在2006年上映的电影《女王》中,托尼·布莱尔一角由迈克尔·辛饰演。

在2005年,托尼·布莱尔曾在动画《辛普森一家》的其中一集内演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