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木偶戏

更新时间:2023-12-24 18:43

扬州木偶戏又称为傀戏、“窟儡戏,是一门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以“刚柔相济”“细腻传神”而著称于世。扬州有木偶之乡的称誉,其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泰兴是中国的木偶之乡。泰兴广陵镇是木偶之乡的发源地,这里的木偶剧起源于清朝中期,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

戏剧特色

民间木偶戏演出

扬州木偶的艺术特色

扬州有木偶之乡的称誉,其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扬州木偶起源于泰兴县一带,解放前木偶戏

班原有百余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泰兴县木偶团,现为扬州市木偶剧团。该团的代表剧目《嫦娥奔月》,人物形象生动,表演栩栩如生,注重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建团已有四十年的扬州木偶剧团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讲究细腻传神,刚柔兼备,创作演出的木偶戏《琼花仙子》、《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等剧目得到国家嘉奖。

在历史上“扬州木偶”的民间艺人们,人称“戏花子”。在乡间走街串巷卖艺,吃尽了人间的疾苦——甚至谁想欺负都可以欺负。而在当代,经过许虹、封保义以及许多从事木偶的艺术家们的努力,使这个民间的古老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细腻传神

扬州木偶戏

扬州的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是木偶三大流派之一。据史载,木偶又称傀儡,木偶戏亦称傀儡戏。春秋战国时代称木偶为俑,从俑发展到傀儡戏称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到了明清时代,才出现了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相对完整的表演形式。

本人木偶的最初印象,是童年在幼儿园看见那个女教师躲在幕布后面,表演“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许多年后,在英法喜剧故事片《虎口脱险》就有这样的镜头:那个法国女孩正是借表演木偶,把情报通知给英国飞行员。不过,这次写木偶选题,才弄明白它们的区别,比如前者是布袋木偶,后者是提线木偶,而杖头木偶就是本文要表达的内容。

在中国,木偶戏,也称傀儡戏。春秋战国时期称木偶为俑。始作丧家祭祀之用。以俑的外形,模仿人或兽的动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演化发展到傀儡戏。史书记载,傀儡戏在唐代传至维扬地区。尤其是在泰兴民间演制木偶戏之风很盛,据考证,泰兴木偶最初是从安徽传过来的,那些帝王将相的传统戏都是唱徽词,也就是如今的京剧。本人想这肯定是与当年徽班进京是一脉相承,同祖同宗。

民国时期,泰兴木偶戏班最多时达117家。木偶戏班多数是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传世袭的班主制。有时也雇用一些木偶艺人,这些艺人大多是半农半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唱戏。木偶戏班大多是在农家婚庆喜事、传统节日、迎神赛会时应招助兴。演出的场地不受限制。当时有些戏班子还优化组合到外地演出,听说民国初期,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出长达数月,很受上海老百姓喜爱。

1968年,泰兴各个木偶剧团调整合并为泰兴木偶剧团,其中最出风头的是在1971年曾为西哈努克亲王演出。1973年,泰兴木偶剧团被扬州地区接收,改名为扬州地区木偶剧团。扬州木偶剧团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演员全部是泰兴人,第三批新演员中才招收了当时扬州地区其他县市的。其中当时就有高邮许虹、厉明等八名学员。

长期以来,杖头木偶一直都是艺人躲在幕后表演,唱念做打都是靠一个演员来完成。许多年前,本人曾看过扬州木偶剧团的《三打白骨精》,都是演员现场演唱,很是辛苦(后来才改成放录音)。木偶戏所用乐器有京胡、二胡、鼓、锣、钹子等,包括美工、灯光、布景等,一样都不能少。

在全国木偶界,扬州木偶剧团以“刚柔相济”“细腻传神”而著称于世。该建团创作演出的木偶戏《琼花仙子》、《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等剧目曾荣获国家许多嘉奖。

1983年,日本传统艺能株式会社社长中坪功雄来中国选择赴日演出木偶表演团体。中方推荐了北京、上海、扬州三家木偶剧团,日方一行抵扬观看了该团演出的《嫦娥奔月》《火焰山》,被演员精彩的表演所折服,当即邀请该团东渡。该团在日本34个城市作了52场巡回演出,盛况空前。1986年,扬州木偶戏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主会场的演出,1989年同日本影法师剧团联合创作排演了木偶戏《三国志》。 1990年4月再次赴日演出8个月,足迹踏遍日本92个城市。1991年5月,他们又一次东渡扶桑,作为期数月的巡回演出。

木偶之乡

发源地泰兴

泰兴是中国的木偶之乡。泰兴广陵镇是木偶之乡的发源地,这里的木偶剧起源于清朝中期,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

现为扬州市木偶剧团副团长封保义先生,就是泰兴人。当本人问起为何走上这条木偶之路时他说,当年他那个村子就有个木偶班子,因为班主是他家亲戚的缘故,使他从小耳濡目染就喜欢木偶。终于在他高中毕业后,考进了木偶剧团。

 封保义,曾用名封宝义。1951年生,江苏泰兴人,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全国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审专家;金狮奖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评审委员;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木偶制作人才培训班”特邀授课专家,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特聘授课教师;江苏省艺术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先后主持并参与了《猪八戒出世》、《嫦娥奔月》、《白雪公主》、《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白蛇传》、《木偶集锦》等数十台大中型剧(节)目的木偶造型与制作,在《琼花仙子》、《大禹治水》、《三个和尚新传》等剧目中,分别获江苏省戏剧节“优秀木偶道具设计奖、制作奖”,金狮奖·全国木偶皮影大赛“优秀木偶设计奖”等奖项。曾为中日合作《三国志》中国方面木偶制作总策划,并数次应邀出访日本。

作为扬州市艺术造型制作中心的创始人,主持策划、制作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主背景“太平盛世”及全国数十个重大艺术活动。

撰写的《木偶艺术创新的思考》、《扬州木偶艺术发展的三次飞跃》等论文十余篇载于《中国戏剧》、《艺术百家》等刊物。参与编纂和出版的专著有《偶韵绵长》、《傀儡演真情》等。木偶造型及书画艺术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二届舞台美术展、城市联展。个人专著为《杖头木偶制作技艺与传承研究》。

艺术成就收录于《当代江苏戏剧家》、《江苏省文化名人录》。

据说,当年在泰兴地区名气最响的是苏家班子。直到本世纪,仍有私家木偶班子活跃在泰兴农村,比如像黄桥镇太平村张介城木偶戏班,南沙镇邵垈林张玉宝木偶戏班,都是祖传下来的民间艺人。

封保义先生作为该团的国家一级舞美师,对那些民间的木偶艺人,充满着敬意。他说,那些泰兴民间艺人,心灵手巧,不但会表演木偶,更有细致的制作手艺。包括木偶服装均是自行设计,请乡间裁缝缝制。泰兴杖头木偶在历史上有“神像”和“人像”两大流派,在造型和表演方面各有特长。“神像”是方头大耳,粗犷传神;“人像”细腻逼真,近似真人。56岁的封先生,归纳了泰兴杖头木偶制作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个体艺人:从事简单雕刻和复制民间木偶造型;二是家庭作坊:将木雕、泥塑结合的复杂制作;三是制作集体:以艺术创作为主,门类比较齐全。据他介绍,就有一支20多人的制作队伍。其中有6位制作木偶的老艺人,年纪都有六七十岁,最大的八十多岁。这支队伍不但为本团演出制作,还为全国许多木偶剧团定单加工,每年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也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艺术是值钱的。

2005年8月,经国家正式批准,泰兴市木偶戏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赞誉国外

许虹木偶团

在南京火瓦巷江苏演艺集团四楼,这个当年扬州木偶剧团的台柱子演员,后被省里人才引进,现为江苏演艺集团许虹木偶剧团团长。

如今的许虹,可谓是功成名就,她主演的《阿福》、《琼花仙子》等10多部大中型剧目获得第八届文华表演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四个金狮奖。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她所编演的《嫦娥舒袖》打破了传统演员躲在幕后的惯例,首次让“人偶同台”呈现。在观众面前。本人有幸在央视曲苑杂坛节目中见过许虹的表演,“嫦娥”精细生动的表演,演员眼花缭乱的满场飞,令人叹为观止。有家报纸曾对她操纵的嫦娥作过评价:“嫦娥不但口眼会动,手的使用尤为灵活,递东西、拔宝剑等,动作干净利索。那嫦娥手上的一条手帕,拿得且是好看,完全是京昆剧的做派,三个指头捏着手帕角,翘起兰花指,活脱脱不是真人,胜似真人。”

许虹,江苏高邮人,9岁学舞蹈,当年是小红花宣传队的“精灵”,也许母亲在人民剧场工作的缘故,“看白戏”使她有更多机会受到传统戏剧的启蒙本人相信童年埋下的戏剧种子,日后肯定会支撑她的艺术人生。那年,14岁的许虹和另七名学员一道,考进扬州木偶剧团。当年学员生活是非常辛苦的,每月只有15元钱。学木偶表演除了要向戏曲演员一样练好“唱念做打”及“手眼身伐步”外,还得扎扎实实地练好“举托捻”基本功。其中,“举”就是把三四斤重的木偶举在手上,不是举几分种,而是举几十分钟,还要活动自如。许虹说,开始练习时,腰酸背痛,手臂发麻,甚至肿胀得连吃饭拿筷子都不方便。

木偶戏的演出大多数是在农村乡镇演出,他们经常是连夜拆台,把几吨重的道具用车船运到下一个演出地点。“那时年纪小,搬着搬着就睡着了。”“那些剧场也非常简陋,会堂、学校,有的就是破庙。”试想象一下,星光点点的夜空下面,几只船在湖荡水乡穿行,让大家联想起电影《舞台姐妹》的场景,也想起那句“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的台词。当时,和她同时进木偶团的有25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纷纷转行,坚持到底的还有4人,徐虹和她的老公就是其中“幸存者”。

为了加深对“杖头木偶”的了解,那天下午,许虹还特地把本人和摄影记者曲珊带到该团排练厅,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课。

“杖头木偶”全长有一米左右,又叫“托偶托戏”,还有一种更通俗的叫法为“三根棒”。即一个木偶由三根棒组成,主棒支撑木偶头部,能控制耳、眼、鼻、嘴的闭合、张开、转动以及头颈上下左右的扭转;另两根棒操纵木偶人的双手,又称“手挑子”。表演时,演者两手能运用自如、灵活准确地把握手中的各种道具,被称为“手挑子”或“手扦子”。

“杖头木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枪把式”,另一种叫“直棍式”。比如前者是表现花旦柔美温柔的性格。后者是表现武生刚柔相济的特点。那天大家在许老师的指导下,用手托举分别练习了武生和花旦,可是同样的木偶在老师手上是美不胜收,而在大家手上是呆如木鸡,同样是人,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许虹是把小木偶推向大舞台的第一人,比如她所独创《板桥作画》,能在舞台上操纵木偶作画;所编的小品《智斗》,能让木偶点烟;还有《变脸》居然让木偶在舞台上双手轮番变脸,把木偶戏个性绝活表现到了极致。许多年来,她还曾访演过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美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木偶挣足了面子。当然党和人民也赋予她极高的荣誉,如今许虹是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一届文华奖评委,国际木偶联合会会员和江苏省政协委员。

在历史上“扬州木偶”的民间艺人们,人称“戏花子”。在乡间走街串巷卖艺,吃尽了人间的疾苦——甚至谁想欺负都可以欺负。而在当代,经过许虹、封保义以及许多从事木偶的艺术家们的努力,使这个民间的古老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创新,还登上国际大舞台,这是那些已经作古的木偶艺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

戏剧起源

木偶戏,又称为“傀戏”、“ 窟儡戏”。早在唐代,扬州就已有木偶戏的表演,在唐代韦绚著的 《刘宾客佳话录》、明代王衡著的《真傀儡》杂剧中,就记载了唐代淮南节度使杜佑在扬州街市上看“盘铃傀儡

”的故事。到了清代,扬州的木偶戏伴随着扬州戏曲的繁荣,盛极一时,当时的扬州城乡,同时有三大种

类的莫欧系演出,这就是: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

关于体现木偶,郑板桥在《咏傀儡》一诗中写道:

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成身。

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

得意哪知当局丑,旁观莫认戏场真。

纵教四肢能灵活,不籍提撕不屈伸。

提线木偶又叫“悬丝木偶”,在木偶的各个关节连缀细线,操纵者在上方,通过提线来控制木偶的动作。

关于布袋木偶,《扬州画舫录》卷十一中记载了一种“肩担戏”,这“肩担戏”实际上就是大家口中的

的布袋木偶,这则记载云:“……又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词白则用叫嗓

子,均一人为之,谓之“肩担戏”。”这种布袋木偶是用布扎成围子,演员蹲在布围里,不露头脸,双足

又能同时操纵锣鼓钹钗,犹如一班鼓锣乐队,演员的口中还要含个叫子,或唱或吹,能模仿各色人等的声

音。演员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四肢和嘴,就能操纵演出一台戏,常常令观者叫绝。

关于杖头木偶,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也有记述,该书卷十三中写道:“韩园在长堤伤……常演窟儡子

,高二尺,有臀无足,底平,下安卯榫,用竹板承之。”杖头木偶,又叫“托偶”。这种木偶是用一根面

棍(又叫“命棍”)托撑偶头,用两根挑子控制手臂,依靠这三根捆子操纵木偶的各种动作,故这种木偶

又称为“三棍棒”。在三大种类的木偶演出中,杖头木偶由于仿真感强,富有表现力,演出效果生动,后

来就逐渐成为扬州木偶的主要种类,20世纪年代以来,扬州的木偶戏主要是杖头木偶。

清代,记载扬州木偶戏演出的史料还有许多,如黄鼎铭《望江南百调》云:

扬州好,傀儡戏登场。

凡事由人阴簸弄,

此身枉自负昂藏。

木偶也冠裳。

清代抄本《扬州风土词萃》中收有嘉道时人韩日华的一组《扬州画舫录》,其中有一首词也说道:

竹棚一带绿荫中,

百货开场傀儡工。

莫道童心还昨日,

而今头脑已冬烘。

从上述史料记载看,一地有三个种类的木偶同时存在,扬州称得上是木偶之乡了。

民间演出

扬州不仅木偶戏演出种类齐全,而且演出的戏班也多,仅旧时的扬州泰兴,20世纪40年代末,全县就有

100多家木偶戏班。里下河一带的兴化、高邮也有许多木偶戏班常年活动。50年代,许多戏班到外地演出

,有的就在演出地登记,成为当地的木偶剧团。80年代,各种新型娱乐项目不断普及,但泰兴仍有十几家

木偶戏班常年演出。现今的扬州木偶剧团旧时在泰兴木偶戏班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扬州邻近的县市乡村一直有请戏班子到村庄里演戏的习俗,扬州近邻一带多数是请扬剧小戏班,到了江都

、泰兴一带则是请木偶戏班。因此,许多木偶戏班为适应这种需要,把台面做成楼台式小舞台,一般2米

多高,3米多高,可以在村头的空地或打麦场上搭台,也可以搭在乡村集市的绿树丛中,若是雨雪天,还

可以搭进农庄的堂屋里。木偶戏可以深入到村庄里、农户家,很受乡村民众的喜爱。

乡村百姓请戏班,有的是一户人家单独请,也有几乎联请,还有全村庄公请。邀请者俗称“主家”。主家

请戏班子到村里演戏,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时农闲期庆祝丰收,在传统节日中,如春节、元宵等,庄上人

喜欢戏班热闹热闹。二是家中有大事,如生孩子、进宅、祝寿、孩子考取大学等,请来戏班祝贺喜庆,另

外,丧事出殡也有请戏班子的,带有酬宾的性质。三是生病痊愈或是为其他事情酬神还愿的。第一种情况

以全村庄公请为主,后两种情况则以个人单请为多。但不论哪一种情况请来戏班子,全村庄的男女老少,

以及外村庄的老百姓都可以前来观看,有的人家事前还专程邀请亲朋好友和乡亲们上门看戏。每逢村里有

戏班子来,乡亲们都像过节一样,有的人家在村口远远的插上彩旗,沿路一直插到演出场所,如同路标一

样,把宾客一直引到戏台前。

木偶戏班把台搭好后,主家便燃放起“天地响”和“长鞭”,借助震天动地的鞭炮声告知乡亲们,戏班演

出即将开始了,大伙儿便闻声从四面八方涌来。接着,戏班里的文武场便开始闹台。随着热闹的锣鼓声,

主家(主要是私人)常常还有请神仪式,请来祖宗和各方神灵共同欣赏木偶演出。有人认为,戏是演给神

灵看的,神灵愉悦了,可保佑全家幸福安康,这是主家请木偶戏班前来唱戏的主要心愿。

戏班正式开始演前,民众常常会要求加演“跳加官”和“跳财神”等喜庆折子戏。“跳加官”和“跳财神”后,便由

主家点戏,剧目多为传统戏剧中的武戏。这类戏多是从其他剧种移植而来,情节变化快,人物动作多模

式和木偶表演,如《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黄忠刀劈夏侯渊》、《水漫金山》、《猪八戒招亲》等,

深受农民喜爱。有时,观众的兴趣很高,戏班一出接着一出地演,从下午一直演到深夜。

艺术特色

当代扬州木偶戏在操纵表演、音乐唱腔、雕塑造型、特技运用和舞台美术等方面,均有所创新,逐渐形成

新型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当代扬州木偶戏的操纵表演,融合了传统的“内在”、“外在”两种表演方法,在理解剧情、分析角色的

基础上,克服传统木偶戏难以表现细腻情感的弱点,注重木偶人物性格的塑造,逐步形成了刚劲、平稳、

细腻、传神的操纵艺术风格。老演员马宏骏操纵表演《徐策跑城》中的徐策、撩袍、掀髯,形神兼备,宛

若真人。演员薛玉良操纵表演《打虎上山》中的杨子荣,劈叉、亮相,飞越山涧,步法准确稳当,表现了

杨子荣大智大勇、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当代扬州木偶戏在戏剧音乐上不断探索创新,在传统的借用京剧唱腔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地方戏曲和民歌

曲调,加以糅合运用。如在《嫦娥奔月》中,除采用了京腔、昆腔、民歌等曲调外,还运用帮腔合唱等形

式,借以深化人物思想感情,促进剧情发展。

当代扬州木偶戏在木偶造型方面,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时代的审美,综合运用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注

重细腻传神。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把雕塑艺术和表演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新设计的木偶,不

再局限于戏剧的脸谱化,着重于刻画人物性格,更富夸张性,更具“偶味”,做到了神似高于形似。即使

反面人物的形象,也一脱妖丑魔陋的旧俗,使之拙而不蠢,诙谐有趣。

当代扬州木偶戏在特技的运用上,除了沿袭传统的走线、皮筋等特技外,还创造了上下拉线的方法,使天

上神仙、飞禽走兽等更具动感。

木偶戏“以物像人”的表演特征性,决定了木偶戏具有特定的舞台功能: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突

出木偶,吸引观众。但是传统的傀儡戏舞台,都是承袭戏曲舞美的特征,演出场所常常是借用传统戏曲表

演的剧场,无法展示木偶表演的各种特技。当代,扬州木偶剧团设计了框式结构的多功能木偶戏舞台,

使之既有木偶表演的独特性又有戏曲表演的综合性。新的木偶戏舞台,广泛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使声

、光、电一体化,并且加设了幕位和景别,强调舞台布局的全方位效果,把木偶戏的特征、特型、特技等

表演的淋漓尽致。

近年来,扬州木偶戏的表演样式不断改进,其中,如何突出木偶戏的“偶味”,成为艺术探索的焦点。强

调动作的假定性,打破框式结构,撤去遮挡物,人偶同台甚至走出舞台,一个作品中同时出现提线、杖头

、布袋等几个木偶品种,“黑丝绒木偶”的使用,多景区的空间调度,大舞台手段的运用等,都深化了木

偶的独立品格,增强了木偶的艺术特征,也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2006年,扬州木偶被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扬州木偶从古代走到当代,它所具有的“偶味

”,在动漫的时代,必将越发彰显出它的艺术特色,使传统的艺术成为观众的新视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