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02 16:54
“承水环烟”即峄县城西承水河上如烟如雾的水文景观,峄县八景之一,清光绪三十年由王宝田主修的《峄县志》,刻有董志顗、王德陈绘制的“峄县八景”线描画。分别是:仙坛晓翠、仙洞悬云、君山望海、青檀秋色、承水环烟、湖口观渔、刘伶古台、许池绿波。
承水河,今称西沙河,发源于枣庄以北的梁子河、沧浪渊、牛鼻泉和税郭河一带,河水自北向南,汇入台儿庄运河。西沙河水量丰沛,常年不涸,河上建有一座石桥,邑人称“孺子桥”。桥身为元宝形,长九十米,宽六米八,高两米六,汛期山洪到来时,大水漫桥而下,不给泄洪带来障碍。据《峄县志》记载,该桥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嘉靖和崇祯年间进行过扩修。承水河(峄城大沙河)紧沿峄县西城墙南下,在城门楼前的一箭之地便是横跨承水的孺子桥。此处是台儿庄通往临城的官驿古道的咽喉要塞。
明清两代,县城西门称“迎恩门”,与迎恩门相对的孺子桥一带,是观赏“承水环烟”的最佳位置。这里,绿树成荫,芳草繁茂,河面上水气飘渺,如烟如雾,城墙似乎披了一层轻纱。雨后,蓝湛湛的流水穿过桥洞,掀起急湍的浪花,团团蒸气浮在水面,形成层层烟环。清晨,到河中汲水的城里居民,挑着陶罐水担,由城门出出进进,形成一条游走的长龙。早饭过后,来河边浣洗的丽人,把承水河装点得更加妩媚。
孺子桥的整体随着两岸的地势翘呈元宝形;全长90米,高2·6米,桥面宽6·8米,由均高1·6米、宽1·2—1·25米不等的12孔桥洞排水;用青一色长条巨石与铁扣合缝的结构;坚固、美观而实用。
旭日将升时,高大森严的城门楼与对岸的徐家楼、关帝庙等气势轩昂的建筑群遥相呼应。两岸杨柳青青,芳草如茵,清湛湛的流水穿过桥洞,掀起急湍的浪花,在起伏叠岩的撞击中转化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漩涡。笼罩在河床的一团团蒸气飘浮在水面;追随着水流漩涡的转动而转动;涌现出层层烟环,就像许许多多吸烟人在一起吐烟圈的情景。水蒸气精彩的表演,再配上鸟歌蛙鸣与咆哮的激流奏出和谐的交响乐。“承水环烟”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微妙的自然现象蔚成大观。
197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车轮滚滚》,曾经把孺子桥作为外景地之一。那时候,西沙河水还是城区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1980年之后,河水受到污染,一度成为污水河。1987年,为泄洪需要,水利部门将蜿蜒曲折的河道取直,河床改道,孺子桥废弃,承水环烟的景观发生变化。进入新世纪之后,峄城区加大了承水河的治理力度,重修和新修了三座公路大桥和一座步行桥,对新河两岸进行了绿化美化,建成了滨河公园。随着上游污染源的有效治理,承水河又恢复了昔日的清澈,新的“承水环烟”更加迷人。
在承水环烟的景区,还蕴含一个“景外景”,并成为流传民间的历史掌故。
孺子桥始建年代不详。据《峄县志》记载,明代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由峄县知县许承芳重建。在施工中,许知县委派一个姓李的典史全权料理。这个李典史又转手承包给自己的侄子具体负责操作。李家叔侄乘建桥之机,对上欺骗县官,抬高造价;对下打着官方的旗号,横行霸道地敲诈平民。巧取豪夺,发了横财。故而激起民愤,桥尚未竣工,“东窗事发”。许知县大怒,把此案作为“严打”的标本,从重量刑;追回了赃款,把两名人犯关进大牢。
一位老石匠在桥北刻了十五只鲤鱼,其中七只鲤鱼头冲上,八只鲤鱼头朝下。他以李家叔侄“欺(七)上霸(八)下”的谐音为寓意,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建桥贪污案”刻在桥上。
此后这“七上八下”的鲤鱼图,便成为出门在外的峄县人互相联络的标记暗号。假如两个人在外地邂逅,都自称峄县人,但又互不相识,便以这个典故为主题,进行系列化盘问。
“峄县西门外,楼里什么楼?”
“徐家楼。”
“庙里什么庙?”
“关帝庙。”
“桥是什么桥?”
“孺子桥。”
“桥头的李家爷们好吗?”
“不好,他爷们七上八下。”
对上了暗号,便证明是峄县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