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9 19:30
唐大历三年(768年),年近花甲的颜真卿赴任抚州剌史,他多次登游麻姑山,对这里优美而神秘的色彩感触良多。大历六年(771年)四月,他再次登麻姑山,游览仙坛。是时,书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记述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场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山仙坛记》)。全文九百余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气磅礴,被历代书家誉之为“天下第一楷书”。
颜真卿撰书《麻姑山仙坛记》时,已是62岁的老人,同时也是他书法成熟后的辉煌时期。现代书法评论家金开诚,在论颜真卿书法的专著中写道:“颜真卿后期的楷书代表作《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是足以代表整个颜氏楷书的典型之作。因为它最突出地表现了‘颜体’的独特风格,并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熟与完整。” 《麻姑山仙坛记》这篇佳作,成为历代书家临摹研习的范本,柳公权、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一代名家,都受过其较深的影响。
《麻姑山仙坛记》刻成后,后人又在碑背镌刻了卫夫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柳公权、李邕等人的楷书,安放在仙都观内。各郡邑名门贵族、文人墨客以上麻姑山能一睹“鲁公碑”为乐事。宋代,为了保护好这块碑刻,由仙都观精心收藏起来,一般不展出。北宋思想家李觏登麻姑山在《鲁公碑》诗文中写有“惟恐此碑坏,收藏于大府,自非大祭时,莫教凡眼觑”的诗句,足见这块碑刻受到人们的钟爱非同一般。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建昌府知军事胡舜创建鲁公祠,碑刻移到祠内保存。可惜,由于政局动乱,这件书法珍品在南宋时不慎丢失。现仅存宋拓片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上海博物馆。
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
颜真卿撰并书
麻姑者,葛稚川《神仙传》云:王远,字方平,欲东之括苍山,过吴蔡经家,教其尸解,如虵(蛇)蝉也。经去十余年,忽还,语家言: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过。到期日,方平乘羽车,驾五龙,各异色,旌旗导从,威仪赫奕,如大将也。既至,坐须臾,引见经父兄。因遣人与麻姑相闻,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报:“久不行民间,今来在此,想麻姑能暂来。”有顷,信还。但闻其语,不见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序,修敬无阶,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便还,还即亲观,愿不即去。”如此两时间,麻姑来。来时不先闻人马声。既至,从官当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顶中作髻,余发垂之至要(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得见方平,方平为起立,坐定,各进行厨,金盘玉杯,无限美膳,多是诸华,而香气达于内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侍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经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之,坠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复作此曹狡狯变化也。”麻姑手似鸟爪,蔡经心中念言:“背痒时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经心中念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谓其爪可以杷背耶?”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历三年,真卿刺抚州。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坛东南有池,中有红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坛傍有杉松,松皆偃盖,时闻步虚钟磬之音。东南有瀑布,淙下三百余尺。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西北有麻源,谢灵运诗题《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恐其处也。源口有神,祈雨辄应。开元中,道士邓紫阳于此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见虎驾龙车,二人执节于庭中,顾谓其友竹务猷曰:“此迎我也。可为吾奏,愿欲归葬本山,仍请立庙于坛侧”。玄宗从之。天宝五载,投龙于瀑布,石池中有黄龙见。玄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仪、侍从、云鹤之类。
于戏!自麻姑发迹于兹岭,南真遗坛于龟源,华(花)姑表异于井山,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梦琼仙,而餐华(花)绝粒。紫阳侄男曰德诚,继修香火,弟子谭仙岩,法箓尊严。而史玄洞、左通玄、邹郁华,皆清虚服道,非夫地气殊异,江山炳灵,则曷由纂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余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时六年夏四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