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3 14:08
约翰·约瑟夫·文策尔·拉德茨基·冯·拉德茨(Johann Joseph Wenzel Radetzky von Radetz,1766年11月2日—1858年1月5日),奥地利帝国军事将领,拉德茨基伯爵(Count of Radetz)。
拉德茨基在1766年11月2日生于特热布尼采(今属捷克)。他出身波希米亚贵族,于1784年进入奥地利陆军,1787年升中尉。在1787年至1792年的奥土战争中表现出色。1794年6月26日,在法国革命战争中,率骑兵成功地攻下弗勒吕斯,使其声望日增。
1796年至1797年,他参与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在意大利服役,同拿破仑作战。
1805年在卡尔大公手下服役,升少将军衔,参加了1808年5月21日至22日的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及1809年7月5日至6日的华沙之战。
1804年至1811年,作为奥地利陆军总参谋长,尝试革新和重建奥地利军队。但因缺乏资金而不得进行。
1813年,在波希米亚军队中服役,任奥地利元帅施瓦岑贝格的总参谋长。他在反对拿破仑的盟国会议上,尤其是在部署莱比锡大决战上(莱比锡会战)起过很大作用。
1814年3月,拉德茨基随盟国君主和显宦进入巴黎,并陪同他们出席维也纳会议。
从1815年至1829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1829年退休。
经一段时期的半退休生活后,拉德茨基于1831年12月重入现役,任驻北意大利奥军总司令,直至至1847年。1836年,拉德茨基成为陆军元帅。
1848年,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爆发,奥属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地相继宣布独立,3月23日,撒丁王国国王查理·阿尔伯特企图利用革命浪潮统一意大利,故而决定对奥宣战。此时,奥地利内忧外患,提出将伦巴第割让给撒丁,让威尼斯自治。但指挥帝国军的拉德茨基利用局势的变化积蓄力量,在6月得到增援后转入反攻。6月底重占米兰并围攻威尼斯。7月23日至25日,拉德茨基指挥奥军约7万人在库斯托扎大破撒丁军4.3万人,撒军损失约9000人。7月26日至27日,拉德茨基在沃尔塔再次击败撒军。8月6日,奥军占领米兰。同月9日,奥撒签订停战协定,撒丁王国将伦巴底、威尼斯、帕尔马和莫德纳等地割让给奥地利。
1848年,三位被认为拯救哈布斯堡的军人在奥地利成鼎足之势,其中,拉德茨基一向远离政治,专心于军队事务,是德高望重的民族英雄,他抱怨文迪施格雷茨的政策太反动,而文迪施格雷茨一向关心政治,在取得苏菲太后信任后,连续镇压在布拉格和维也纳的革命。虽然他作为指挥官平庸的很,而且对拉德茨基在库斯托扎取的的决定性胜利很不以为然。
但撒丁王国的失败反倒激起了更加高涨的反奥浪潮,撒丁方面于1849年3月12日再次对奥宣战。时年82岁的拉德茨基反应迅速,他在3月23日指挥7万奥军与10万撒军在诺瓦拉进行决战,撒丁军又遭惨败。数日后,查理·阿尔伯特被迫退位,其子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即位后与奥地利停战议和。7月20日,拉德茨基率军围攻威尼斯,于8月23日迫使威尼斯人投降。不过,在战争中,拉德茨基并没有向任何一个城市复仇。
1850年至1857年,拉德茨基任伦巴第-威尼斯地区总督。全军上下莫不爱戴,称之为拉德茨基老爹。他的士兵亲切地称他为“大桶拉德茨基”。
1858年1月5日,拉德茨基以91岁高龄在米兰辞世,奥地利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亲自主持葬礼,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哀悼14日。
参加主要战争:俄土战争(1787年—1792年)、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年—1799年)和拿破仑战争(1800年—1815年)、意大利革命战争(1848年—1849年);
参加主要战役(战斗):弗勒吕斯之战(1794年)、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1809年)、华沙之战(1809年)、莱比锡会战(1813年)、库斯托扎战役(1848年)、诺瓦拉战役(1849年)。
作为一位称职的总参谋长,他制订了征战计划,是1813年菜比锡战役计划的制定者之一。拉德茨基晚年仍主张军事革新。当他获悉铁路、电报的发明时,马上预见了这些手段用于作战的可能性。他从不忘记让军队作好战斗准备。这时期也流传下来许多他的格言及军队训练指南。拉德茨基甚得士兵的爱戴。
恩格斯的评价
拉德斯基除了他的四个要塞之外,(他以其中的维罗纳为自己军队的营垒)已经一无所有。当时,他的正前面与左右与几乎整个后方地区,都为敌人控制。甚至与提罗尔的交通也受到威胁,有时还被截断。但是,由努根特将军指挥的一个师还是在起义的威尼斯省打开了一条通路,并与五月底于拉德斯基会合。那时,拉德斯基表明,他掌握这个刚刚为自己筑成的出色的阵地,能发挥多大的作用。由于在这个搜罗一空的维罗纳四郊再也无法养活自己的军队,由于兵力过分薄弱不能决战,拉德斯基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巧妙的侧敌行军,把自己的军队从列尼亚哥转移到曼图亚;然后,在敌人尚未弄清真相之前,拉德斯基又向前推进,到明乔河西岸攻击敌人;他把敌人的封锁线向后压缩,使皮埃蒙特的主力军不得不撤离维罗纳。然而他无力防止培斯克拉的陷落。在取的向曼图亚进军所预期的一切战果以后,他重新集合自己的军队,经由列尼亚哥向维琴察进发,并从意大利军队手中夺回了该城,于是,他便控制了大陆上整个威尼斯地区,恢复了自己的交通线,并得到自己后方广大富饶地区的资源,此后,拉德斯基重新进入了他的要塞维罗纳,但是,皮埃蒙特军队对于把奥军逐出维罗纳这一点完全失去了信心,以至无所事事整整消磨了一个月时间,正在这时,奥军三个旅开到了,于是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三天的时间里,拉德斯基肃清了阿迪杰河和乔明河之间高地上的皮埃蒙特军队,同时在曼图亚附近迂回皮埃蒙特军队的右翼,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使他们退到提起诺河之彼岸前,一直没有做任何抵抗。拉德斯基进行的这个战局表明,一个将军,即使他的兵力比敌人薄弱,只要依靠防御的很好的河川体系,就可以扭转战局。
利德尔·哈特的评述
利德尔·哈特著《拉德斯基在1848--1849年奥意战争中的杰出指挥》
另一出以欧洲为舞台的出色军事艺术表演,是奥地利司令官拉德茨基元帅在1848-1849年意大利战争中所演出的,当时他粉碎了三次企图把奥地利人从意大利赶出去的第一次努力。意大利趁维也纳革命和匈牙利叛乱的良机,在米兰发动暴动,(1848.03.17)暴动迅速蔓延到伦巴第和威尼托全境,撒丁国王查理·阿尔贝特率皮埃蒙特军队东援,教皇和那不勒斯军队也北上支援,使意军队实力达到近10万人。当时奥军七万人,分驻于许多小据点,拉德茨基在米兰仅有一万人,为免遭保围,他撤至明乔河与阿迪杰河之间著名的四要塞防御区(曼图亚--佩斯基耶拉--维罗纳--莱尼亚戈)。在这里,他一面等待援军,一面打退了皮埃蒙特军队的进攻,只有佩斯基耶拉失守。在获得增援后,他一面抵挡住皮埃蒙特人,同时挥师向东,在维琴察附近歼灭了横切他交通线的教皇和那不勒斯军队。接着,他又肃清了布伦特河谷。然后会师对付皮埃蒙特人,迅速集中兵力与这一区域内,在库斯托扎突破敌人的防线。获胜后,拉德茨基迅速把皮埃蒙特人赶回本土,与8月4月重新占领米兰。
奥匈内战的继续,鼓励了意大利爱国者在1849年企图再次独立。3月间,经过整编的加强的8万皮埃蒙特军重新向米兰进军,这一次拉德茨基可以动用的兵力几乎与之相当,但他再次撤出米兰,向东南转移,让人以为他要撤往皮亚琴察。然后他突然转兵西向,进军帕维亚,在20日越过提起诺河包抄皮埃蒙特军的右翼,在其主力和侧翼掩护部队之间打进一个锲子,晕头转向的皮埃蒙特人向提起诺河撤退,但是他们企图挡住拉德茨基向北他们后方进攻的尝试未能成功,因为他再次迂回前进,这样便迫使皮埃蒙特与20日向诺瓦拉北撤,次日,拉德茨基听到敌军已经西撤的误报,再次向北进军,以切断敌人的退路,结果,只有他的右翼部队在诺瓦拉与皮埃蒙特人遭遇,他手下的四个军只有一个军对付敌人的全部主力,有几个小时形式看起来十分危险,但由于前一段已使敌军陷入混乱和瘫痪,因而减轻了危险。当天下午其他各军先后到达,为进攻提供了支援,同时对敌军侧翼和后路形成强大的威胁。后果是决定性的,当晚查理·阿尔贝特把王位传给儿子维克多·埃马努埃尔二世,奥军向后者提出宽大的投降条件。这使奥地利人得以摧毁在其意大利各省重新爆发的暴动,然后把部队调去恢复对帝国中央部分的控制。
拉德斯基在上述战役中表现出来的精力和敏捷,出自他这位82岁的老人身上更显得惊人。他对军事艺术和理论的强烈兴趣,使他在多年推行军队改革未果的失望心情下,仍能保持的活泼清新,因而终于得以充分利用在晚年到来的这一机会。
其他评价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人物全书》:拉德茨基是一位讲求效率、有天分的指挥员。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并对奥地利军队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他曾经非常内行地对其司令部进行训练并培养了参谋人员的士气;当时他已经年满82岁,他也面临着其军事生涯的巨大机遇,并表现出他的智力并未受到任何削弱,他的体力仍然很充沛,以至于他的参谋人员要骑马赶上他都很困难。
参考资料
2.波河与莱茵河----恩格斯
3.中德文对照----奥地利简述
4.中文大不列颠百科85年版
5.世界军事历史全书人物卷--杜派
拉德茨基在意大利取胜后,诗人格里尔帕策赋诗颂赞他,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胜利专门谱写了《拉德斯基进行曲》进行颂扬。此曲成为如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的保留节目。
奥匈帝国海军于1907年开始建造的一型前无畏型战列舰,便被命名为“拉德茨基级战列舰”(英文:Radetzky-class battle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