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

更新时间:2024-10-31 09:44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出自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是释迦牟尼创作的佛教散文,突出了身布施的难得,指出持诵、传播《金刚经》有信心不逆的回报,《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无上妙法。

作品原文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1)以恒河沙(2)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3)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4)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是,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5),而散其处。”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初日分:印度民族不太注重历史,觉得过去的就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没必要记清楚。佛经上讲时间,一天分三时,就是三个阶段。初日分就是上午,中日分就是中午,后日分就是下午。

(2)恒河沙:即像恒河中的沙粒一样多。

(3)大乘:梵语音译为摩诃衍,用乘载比喻觉悟的境界,自觉且觉他者谓大乘,限于自觉者谓小乘。

(4)小法:指外道法,即非佛法。

(5)华香:华是花的通假字,华香即花和香。

作品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和恒河沙数目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中午以和恒河沙数目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下午也以和恒河沙数目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像这样经过无量百千万亿无法计算的岁月,不断地都以身命布施。但如果另外有人,听到此经,信心不动摇,他的福德就胜过无数次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况书写、实践、读诵,为他人解释说明。须菩提,简要地说,此经有不可思义,不可称量,无边的功德,如来为发心,学大乘佛法的人说,为发心学最上乘佛法的人说。如果有人能够实践、读诵,并广为他人解释说明,如来清楚地知道这种人,清楚地看见这种人,都会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没有边际不可思义的功德。像这种人,就是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喜欢咒术、祈福消灾、算命风水,喜欢双修采补住空乐境界,喜欢长生不老,守住灵明觉知,信以为有道、有真常等小法的人,不知道咒术、祈福消灾、算命风水、长生不老等只是增长我见,所悟方术、所悟境界只是增长人见,但守灵明觉知,住空东境界只是染着众生见,信以为有道可修、有真常可证,只是增长寿者见。有这种知见的人,对于此经就不能听受读诵为他人解说。须菩提,无论什么地方,如果有此经典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应当知道这地方就是塔庙,都应该恭敬作礼围绕,以种种花香散布其处。

作品评析

以身布施很难啊!譬如现在输血给人家,或者把眼角膜捐给人家了,有人受伤,需要一块皮去补,把自己身上割一块去帮他等等,都是身布施。另外妈妈生孩子,父母带孩子也可以说是身布施,不过看不出来,还布施得很愿意,很高兴呢!劳碌一辈子,最后被儿女骂一顿,说你这个落伍的老头子,愈骂愈高兴,这就是做父母的布施。其实严格讲起来,这不算布施,因为父母的爱儿女,是基于自己私心的爱。又如你爱一个人,愿意为他服务,算不算布施呢?这是布施的行为而已。实际上,这是你的疑心,贪、嗔、痴、慢、疑的疑,愚疑的疑。我们常常引用龚定庵的两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真布施是舍掉自己舍不得的,是一种自我牺牲。譬如说只有砍掉我的膀子,才能够治好你,我愿意砍掉给你,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是布施。所以以身布施,非常难。

为什么这里提到身布施呢?大凡人生在世,有两件事情最难布施,第一件是钱财。但是等到要命的时候,绝对慷慨的把钱财付出去,只要保命就好了。第二件是身布施难。最难布施的是“我”。佛说假使有一个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什么是恒河沙等身布施?我们一个身子牺牲了,算是一个身体布施,自己死了以后,再来投胎,那个身子再来布施,生生世世都拿生命来布施,牺牲自己,为社会为众生,这是以恒河沙那么多的生命来作布施,这个是讲数量之多;牺牲不只一次,牺牲像恒河沙那么多次数,这是讲生命的布施

缘者,机缘。起者,生起。谓教义之生起,起于机缘,明法必对机也。发,谓发心。大乘者,菩萨乘。最上乘者,佛乘也。大乘教义,有圆有别,有顿有渐。佛乘教义,惟一圆顿。发大乘,谓发行菩萨道之心;发最上乘,谓发绍隆佛种之心。明此经是为此等人说也。若约教义言,是经前半之义,非尽圆顿。后半之义,专明圆顿。又复前半非尽圆顿者,非谓有圆顿有不圆顿也。乃是一语之中,往往备此二义。故我前云,浅者见浅,深者见深,随人领解。此世尊说法善巧,循循善诱之苦心也。故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两语中,含有二义。一明所说者有此两种教义;一明为发此两种心者说也。曰如来者,明其从大圆觉海中自在流出也,明其句句传心也。

如来既为如是发心者说,则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发如是心可知,其开佛知见可知,其为绍隆佛种也亦可知。此其福胜彼之理由二也。缘起胜,是约说者边说。若约不逆边说者,则为发心胜,根器胜也。

上言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云云,便成虚语。若其实是信心不逆,而又未成荷担功德,教义缘起,尚何殊胜之有。则上言是经有不可思议等功德,如来为发大乘最上乘者说,又成虚语。一字出入,关系之大如此。前云凡读佛书,切忌向文字上研究。因研究文字,无非以浅见窥,以凡情测,势必误法误人故也。今观此处妄加一字出入有如是之大,则不但有误法误人之过,竟犯谤佛谤法之嫌矣。可惧哉。察其所由,无他。教义不明,专向文字推敲故耳。何以言之。在妄加者意中,必系误会不可量等功德,即为上文不可思议等功德。故以为初发心修行人,岂能成就。遂加一得字以辨别之。殊不知此处文字,虽与上文相似。然既颠倒说之,道理便大大不同,功德亦随之而大大不同,岂可混而为一乎。今竟儱侗颟顸,至于如此者,无他。教义不明故耳。教义云何得明?多读大乘以广其心,勤修观行以销其障,常求加被以开其慧。以如是增上缘熏习之力,久久自明。若执文字相求之,则如人入闇,永无所见矣。此是明佛理之要门,故不惮言之又重言之。

出处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