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蜂斗菜

更新时间:2023-04-21 12:12

掌叶蜂斗菜(Petasites tatewakianus Kitam.)是菊科蜂斗菜属植物。根状茎长,匍匐状,径达7-10毫米,雄性花贡高50厘米,雌株超过50厘米,全株被蛛丝状微卷毛;苞叶卵状长圆形,长4-4.5厘米,宽1.5-1.6厘米。雄性头状花序伞房状或圆锥状排列;花序梗长4-8厘米;雌性头状花序同形或异形;花柱长8毫米,顶端二裂;雄花花冠管状,长6.5毫米;管部狭,长3.5毫米。

植物学史

北村四郎发表此种时,指出本种的叶掌状浅裂(不达中部),舌片长仅1毫米;瘦果长2毫米而与北美产的Petasites palmatus A. Gray相区别。俄罗斯学者库普尔金(Kuprjian)却把远东的植物列于后者,并且把本种作为后者的异名处理,显然是不适宜的。北美产的Petasitespalmatus A. Gray其叶心形至肾形,掌状深裂,裂片超过叶片的2/3,倒卵形至长披针形,具齿至撕裂;雌花明显舌状,舌片长5毫米;瘦果长仅2毫米,不仅在特征上有别于该种,在地理分布上亦各异。简·汤曼(Jan Toman,1972)把该种和后者作为两个独立的种处理,置于两个不同的亚属中。

形态特征

根状茎长,匍匐状,径达7-10毫米,雄性花贡高50厘米,雌株超过50厘米,全株被蛛丝状微卷毛;苞叶卵状长圆形,长4-4.5厘米,宽1.5-1.6厘米,无柄,顶端钝,有平行脉,全缘,被密丛卷毛,上部苞片长圆形,退化;叶全部基生,具长叶柄,叶柄长20-30厘米,初时被卷长柔毛,后变无毛;叶片肾形或圆肾形,长10-23厘米,宽20-40厘米,或更宽,掌状浅裂(不达中部);裂片7-9,楔形,顶裂片通常三裂,具小尖头的齿,上面绿色,被卷微毛,下面被密白色卷毛,质薄。

雄性头状花序伞房状或圆锥状排列;花序梗长4-8厘米;雌性头状花序同形或异形,边缘小花雌性,中央小花两性,淡紫色或白色;总苞半球形,长宽10毫米,基部有线状披针形苞片;总苞片1层,覆瓦状,狭长圆形,顶端钝,背面下部被卷柔毛;雌花结实,花冠丝状,长10毫米,舌片长1毫米;花柱2浅裂;两性花不结实;花冠管状,长10.5毫米,管部狭,长6毫米;裂片长3毫米;花药基部二浅裂;花丝上部节状增粗;花柱稍伸出花冠,上部棒状增粗,近顶端环状,短2浅裂,被微硬毛。瘦果,圆柱形,长3-3.5毫米,顶端截形,无毛。雌花冠毛白色,长9-12毫米,细刚毛状,顶端狭,具微糙毛;雄花冠毛少数,长4毫米,刚毛状,花序托盾状。雄性头状花序长达40厘米,具异形小花;总苞花期长7毫米,宽10-14毫米;雌花多数,花冠丝状,长6毫米,顶端截形;花柱长8毫米,顶端二裂;雄花花冠管状,长6.5毫米;管部狭,长3.5毫米。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溪两侧湿润的缓坡、浅水滩、河岸、峡谷洼地等处。非常耐寒,在中国东北地区可露地越冬,生长适温因品种不同而稍有差异,一般以10-23℃为宜。不耐高温干旱,也不耐湿,以士层深厚、保水力强、排水良好、pH7左右的壤土或砂壤土种植为宜。

分布范围

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萨哈林岛)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萝北、伊春、东宁等)。中国闽北山区松溪、建阳等地也有原生态野生种;福建省南平市的松溪、浦城、建阳等县( 市)均有引种栽培。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种植地:宜选用土质为轻壤土或砂壤土、肥沃、pH值中性至微酸性、靠山边、西边蔽荫、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地块,海拔越高所生产出的产品品质越好。

整地做畦:适期栽种将选定的田块深耕,结合翻犁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猪粪1000千克、鸡粪1200千克(或农家有机液肥1000千克)、过磷酸钙100千克,混合后全层施用。畦面宽80厘米,沟宽25厘米,畦高25厘米。

栽植方法

开种植沟或挖穴种植,种植沟(穴)深10-15厘米、宽5-8厘米。双行种植,株距25厘米,行距45厘米,每亩栽4000-4500株。栽种前在种植沟(穴)内每亩再施50千克钙镁磷肥作补充底肥。在种植的最佳时间是10-11月,太迟则不利于母根的冬前生长,直接影响翌年早春地下根茎的萌发出土及经济产量。母根修剪消毒后,用剪刀将其剪切成长约10厘米的根茎栽在种植沟(穴)内,栽完最好在畦面再盖1层稻草。

田间管理

追肥:掌叶蜂斗菜耐肥,需氮肥量大。栽后20天(天)左右,苗株成活、新叶出土后进行第1次追肥,以养根促叶为目的,每亩浇施15千克三元复合肥或15%的腐熟农家有机液肥。3月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植株生长速度也随之增快,此时应据苗情追施第2、3次壮蘖肥,增加单位叶面积系数,为增强生长势、提高产量打下良好基础,每亩用三元复合肥25千克于行间拉沟条施,并结合中耕松土覆土保墒。5月中旬以后是茎叶旺盛生长期,此时已封垄,在行内拉沟追肥已不可能,可每亩尿素15-20千克+硫酸钾5千克混合后距植株10厘米处打孔穴施,每株施肥量约10克,不能多施。

中耕培土、适时排灌:每年3-5月是松溪的多雨季节,由于雨水丰润常造成畦面土壤板结,土壤通气透水性变差,影响地下根茎和地上部茎叶的正常生长,因此须经常进行中耕除草和培土。首次中耕松土在母根新芽出土后、第1片真叶展开时进行,此时中耕宜浅,避免损伤母根,并结合浇施第1次液肥。第2次中耕培土在山掌叶蜂斗菜出现分蘗、苗长5-10厘米时进行,此次以松土为主,并将畦沟里的浮土培到基基部。第3次中耕培土根据士壤墒情、植株长势、水肥营养情况而定。山蕗莱在生长期间既怕旱又怕渍,所以在35月的雨季要注意开沟排水,如果土壤板结应进行中耕培土;遇干早可于傍晚至翌日凌晨前灌“跑马水”。

整理茎蔓:山掌叶蜂斗菜有的品种分蘖力强,在母茎基部可抽生多个分蘗侧枝,为了防止侧枝生长过盛与主蔓争光夺肥,可于4月酌情进行植株整理。一般每株母茎保留1个主蔓和2个侧枝(蔓),多余的侧枝从茎基部剪除或拔掉。

采收加工

采收:山掌叶蜂斗菜一般采收2次。5月下旬-6月上旬主茎蔓长60-80厘米时即可进行第1次收割,用剪刀将粗壮的茎蔓于基部剪下,留下40厘米以下的茎蔓让其继续生长。剪茎蔓时要小心,不能损伤根部及留下的茎叶。剪下的茎蔓理齐堆放在沟里,分次抱出田间,再按叶柄的长短标准分类,剪掉叶片,分级、分批捆扎好待运。6月下旬至7月上旬,当植株基本停止生长时进行全田采收。

加工:山掌叶蜂斗菜的产品加工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盐渍法和清水罐头加工法。

病虫防治

掌叶蜂斗菜在野生状态下抗逆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在人工多年栽培下,单位面积产量虽然成倍增长,但偶尔也会发生病虫害,病害主要是炭疽病,虫害主要是蚜虫。

炭疽病: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增大、畦行间通风透光差时可发生为害,主要从茎基部的老叶开始发病,防治时可先将茎基部的发病老叶剪除,然后再喷药防治,可用80%大生可混性粉剂7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混性粉剂800倍液等交替喷雾,隔7天(天)喷1次,连喷2-3次。

蚜虫:苗期至分蘗期应注意检査与防治蚜虫,可用10%一遍净2000倍液,或20%蚜克星800倍液,或20%好年冬乳油10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天)喷1次,连喷2-3次。

主要价值

掌叶蜂斗菜是中国东北林区一种味美的山野菜,食用部位是肉质脆嫩的叶柄和花茎。中国东北当地林区群众常作为饺子馅的拌料,有时也作凉拌菜食用,用以炒、熬或作汤均宜。盐溃后可以长久贮藏,便于运输,食用时只需脱盐处理,仍然鲜美如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