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拉理论

更新时间:2024-03-09 01:18

推拉理论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

背景介绍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性和紧迫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但仅此还不足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的涌现,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客观必然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的问题。

起源发展

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地理学家雷文斯坦(E.Ravenstein)。他于1885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人口迁移之规律”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七条规律,主要是: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6.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

研究人口流动的原因方面,人口学上最重要的宏观理论是“推拉理论”。首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博格(D.J.Bague)。他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

在巴格内之后,迈德尔(G.Mydal)、索瓦尼(Sovani)、贝斯(Base)、特里瓦撒(Trewartha)都作了一些修正。国际劳工局也在一些研究报告中验证了巴格内的理论。李(E.S.Lee)在“移民人口学之理论”一文中,在巴格内理论基础上,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又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素的价值判断。人口流动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现象分析

在农民工进城原因的一份调查中可以看到,影响农民工进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城市收入高、出外见世面、农村收入水平低,没有挣钱机会、农村太穷,生活太苦、农村缺乏更好的发展机会、别人都出来了,受别人影响、城市生活条件好、对在家乡从事的职业不满意、农村税费过重、呆在家里没事干、家乡学习条件差、受教育机会少、不愿意干农业、家乡封闭保守,思想不解放、村干部作风恶劣、想外出多生孩子(按对农民工的影响力的强弱进行排列)。

在这些因素中,属于农村不利的生活条件,也就是“推”的因素的有:农村收入水平低,没有挣钱机会、农村太穷,生活太苦、农村缺乏更好的发展机会、对在家乡从事的职业不满意、农村税费过重、呆在家里没事干、家乡学习条件差、受教育机会少、不愿意干农业、家乡封闭保守,思想不解放、村干部作风恶劣;属于“拉”的因素的有:城市收入高、出外见世面、别人都出来了,受别人影响、城市生活条件好、想外出多生孩子。

由上述调查可以看到,推和拉的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一致的,都是对他们的影响程度也是差不多的。而且通过这份调查,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推和拉的因素恰恰是我们建立模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促进富余劳动力更快地转移,我们必须调整影响其转移的因素,而我们转移劳动力的最终目的,又是要消除这些因素,进而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生活好起来。所以说,模型中,推力和拉力是逐渐变小的,进一步,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快的转移,通过调整推力和拉力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