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20 00:46
摄影文学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摄影画面表现的、运用文字说明或描述,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
摄影文学的表现形式有摄影诗、摄影散文、摄影小说、摄影纪实文学等等,它凭借报纸副刊而流行。
最早提出“摄影文学”这个概念的是成东方。他在1990年3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摄影文学有着广阔前景》一文,首次提出“摄影文学”这个概念。1993年7月成东方主编的《中华摄影文学》问世,从此,摄影文学真正开始有独立自主意识地走向创作实践。摄影诗、摄影散文等艺术形式开始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成为摄影文学大家族的成员。1995年10月,成东方主编的《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出版。2001年1月,中国文艺理论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创刊。创办于1990年的一年一届的冰心奖(新作奖、图书奖、艺术奖)自2002年起增设摄影文学奖,当年的第十三届冰心奖中,成东方获得“创立摄影文学特别贡献奖”。
摄影文学不仅使摄影艺术突破了传统的纪实性,而且把文学的艺术语言变成直观形象,把文学想象的描写变成可视的画面,使它既有美的视觉形象,又有精致的语言艺术。摄影文学中的照片和文字互动起来,照片本身的审美要素被简洁的文字挖掘出来,其审美价值超越了照片本身的美学意义;文字所描述的事件、人物、场景等等的审美功能因有了照片的观照而给读者留下了形象之美。照片和文字产生的复合审美价值,远非单独的命题照片或者单独的文学语言所能媲美。
从摄影技术来看,1893年产生了现代摄影技术,此后,西方报刊就有一种重要的摄影体裁——摄影文章。他们用几张或多张的照片,配以必要的文字,组成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来阐明一个主题或深入地探讨一个问题。这种报道方式与我国的摄影专题报道十分接近,既可看又可读,有文字的和没有文字的形象,彼此有力地补充而加强了效果,把这些文字与这些照片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这种新闻手法促使欧洲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了摄影故事。摄影故事已经是摄影文学的创作形式,但是,可惜的是,这时的“摄影文学”并没有成长为一种完整的自由自觉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没能成为一股强烈的文艺思潮,它还需要自觉地从理论上加以确认,这与中国的摄影文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摄影文学的产生特别是其发展繁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人们审美需求的支持。法国著名的思想家鲍德里亚说西方正处于一个类像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媒体、自动控制等按照类像符码和模型已经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连电脑WINDOWS操作系统都以图标为主,而不再是通过文字来输入命令。图像及其自身的魅力已经深入到我们以前以文字为主的知识和交流领域。在这样一个类像时代,图像就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审美时尚之一,它强有力地支撑着摄影文学,为摄影文学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氛围。此外,在摄影文学的旗帜下,汇集了各路精英,用摄影文学团结了一批人,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健康向上的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说,摄影文学以多元化的现代精英意识获得了广泛的影响。从摄影文学创造的作品数量和品种来看,摄影文学百花齐放、五彩斑斓,可以分为摄影小说、摄影纪实文学、摄影散文、摄影诗;也可以分为叙述摄影文学和抒情摄影文学等,摄影文学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摄影文学的第一特征是兼容性,即科学和艺术的兼容、多种艺术元素的兼容。
摄影文学的第二特征是多样性,它包括类别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结构的多样性。
摄影文学的第三特征是参与性,这是由摄影文学的创作决定的。
摄影文学的第四特征是时代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面地再现人类社会现实,二是向文化、历史的深层挖掘,三是揭示人的心理结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