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48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礼仪活动。撒拉族传统的婚礼仪式都在每年的隆冬季节举行,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半年多时间。
撒拉族在宗教信仰上与回族一样,加上长期与回族杂居共处,风俗习惯也多受其影响,许多方面与回族十分近似。然而,作为一个有共同地域和共同语言的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一些风俗。其中,婚礼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在黄昏时节,新郎和男性亲友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可是,到女家大门口后,一般不进门,而是环坐在门外。当阿匐在念“尼卡亥”(即证婚赞词)时,新郎要跪在门口,与此同时,新娘则跪在家中。
不过,有的地方是新郎先进女家庭院,由女家长辈给新郎戴新帽,系花腰带,然后再由已婚的亲人陪进房,聆听阿匐念“尼卡亥”。阿旬坐在炕上一木凳上,岳丈在旁边问新郎:“我女儿许配给你了吗?”新郎赶紧点头。于是阿匐念起证婚词,表示婚姻正式得到认可。“尼卡亥”念完后,新郎与男亲们不是马上迎娶新娘,而是先自回去。
次日,由女方家送新娘去男方家。出门之前,家人先精心打扮新娘,而新娘则要哭唱“沙赫斯”。如果唱得不沉痛或干脆唱不出声来,那是要被笑话的。所谓“沙赫斯”,就是撒拉族的哭嫁歌,歌词情深意浓,曲调悠长哀伤。
打扮得如花似玉的新娘在亲人长辈的搀扶下,边唱边退出大门,并在大门前的场院绕行三圈。然后才骑上男方送来的骡马,在送亲队伍的陪伴下前往男家。
一路上,凡是同村而嫁到路边各村的“女乡”们,都要端着“油搅团”(一种面食品)和清茶,热情地迎送新娘。
到了男方家门口,新娘必须过“挤门”这一关。男方小伙子们拥挤在门口,不让新娘顺利地进去,否则据说新娘便会压倒丈夫,不听指挥。而女方家长辈则要抱着新娘冲入大门,直进洞房,这样新娘今后才会生活幸福。于是你挤我拦,折腾了半天,新娘自然也就进了洞房,因为那“拦阻”毕竟是“假惺惺”的。
接着,男方家把门关起来,从门缝中叫嚷着要礼物,新娘家的随即塞进一双鞋,门便开了。有的进门后,新娘还要在厨房的灶门前站立一会,这大概是为了明确今后的职责吧?
新娘进房后要吃饭。吃饭也有个仪式,叫“巴西阿什”:长辈先要讲一番吉祥如意的话,再用一双象征吉祥的筷子挑开新娘的面纱,新娘这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可以吃菜了。于是,这双筷子也就身价百倍了,新郎家须用一定的代价才能收回来。
这里新娘刚用完餐,那边就来了新郎的嫂子们,她们端着一盆净水,并用筷子等搅动着,催新娘子往盆里扔硬币——当然,面值高的纸币那是更受欢迎的。据说这又是象征婆家清白似水,祝新娘安心乐居。这个仪式叫“盖吉尔桥依”。
这时,院子里的小青年把新郎的父亲、哥哥等抓住,往脸上涂锅灰,往头上戴破草帽,在眼睛上戴上用萝卜或铁丝制作的“眼镜”,然后将他们拥上牛背“游街”去,沿途逗得乡邻大笑不止。直到新郎的父亲、哥哥等拿出一笔可观的喜钱,大家方肯罢休。
最后,人们还要表演传统的“骆驼舞”,演唱大家喜闻乐见的“宴席曲”等。
撒拉族的婚礼,自始至终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着。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为撒拉人的婚礼的保护单位。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撒拉族婚礼”项目保护单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