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8 17:51
清朝时基督新教教会在华教育机构,又名文会馆、文会学院、文会大学、文会高中、文会中学(有资料将“文会”误作“文汇”)。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76年2月初设立,系外国人在沈阳设立的第一所教会学校,是青岛科技大学的前身。前身为奉天文会馆,1902年11月1日升级为高等文理学院,后改名“奉天文会书院”,是东北第一所高等教育学校,其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被英国承认。甲午战争后,英国长老会重心由山东转向东北。计划参照齐鲁大学模式,先后在沈阳成立文理学院(Arts College)、医学院(Medical College)、神学院(Theological College),组建奉天大学(Mukden University)。最后因资金无着、东北沦陷等原因放弃。过去关东基督教文会书院,乃基督教长老会的最高学府,与北京的汇文书院(汇文大学,后改名燕京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列在平等地位。
中文曾用名:奉天文会馆、基督教高等文科学院、沈阳商埠文会书院、奉天省立文会书院、关东基督教文会书院、文会大学、文会高中、文会中学、文会学院。
英文曾用名:Manchuria Arts College、Moukden Arts College、Christian Arts College、Union Christian Arts College、Manchuria Mission College、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Mukden Christian College、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 Middle School。
专业设置:法、理、医、工四系,文、法、理、医、工、神六科。
文会取自《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意为将天下至要之学会聚于兹,取以文会友之意。
文会书院简介
清朝时基督新教教会在华教育机构。1876年2月初设立,系外国人在沈阳设立的第一所教会学校,是青岛科技大学的前身。
1872年,苏格兰长老会派遣罗约翰来东北传教,在营口购地建堂。该会主要目标是想在奉天(今沈阳)开辟传教据点,因当时定居奉天的条件尚不成熟,他只能不时地从营口前往奉天(第一次是1873年,他去了沈阳和辽阳,返回时途经海城;第二次旅行是1874年,他经由岫岩、风凰城和法库来到朝鲜边境;第三次旅行是1874-1875年冬天,他经由锦州、山海关等地抵达北京,又经由锦州、广宁、沈阳等地返回)。罗约翰在到达营口的第一年就开办了一个男童学校。学校提供免费食宿,只教授儒家经典,故赢得了一些人的好感。曾有三个望教者每天到罗约翰的住处阅读经书并聆听罗约翰的指导,其中两个人后来皈依教会,分别是王静明和林万镒。
后来,罗约翰在奉天一个小客栈租了一个房间住了下来,但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很多人向他扔泥巴,甚至有几次几乎酿成暴乱。1876年,罗约翰差派学校的一个教师、唯一的回族基督徒王静明从营口到奉天赁堂布教,尽管此时依然是“人多歧视,侮辱频仍”,但王静明忍辱负重,最终打开了局面,在奉天郊区购买了一处房产,实现了在此定居的梦想。
同年2月,罗约翰在抚近关(大东关)街北,创立苏格兰长老会分会,设义塾。义塾以儒学为唯一教学内容, 且提供免费食宿,传教士和传道人一般也不去拜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会树立起了好名声。三年后,教会没有盈余可以投入教育工作,义塾被关闭了。
在东北,教会一直致力于提供这样的教育手段,使教会所有的男孩和女孩至少能够用中文读圣经。用更好的教育设施鼓励家长把男孩送到学校。这些小学不仅会教所有的人读书和写字,而且会为以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做准备,使他们将来成为教士、传道者、牧师。
1888年罗约翰在大东门外购地,即今天所在位置并开始筹建东关教堂大礼拜堂,当时峻峭巍峨的大礼拜堂,足能容纳八百个座位,于1889年10月22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这里也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基督教堂。当时教会名为基督教长老会奉天教会。1891年4月16日,东北的爱尔兰长老会与苏格兰长老会合二为一,名为基督教长老会关东老会(以下简称英国),马钦泰(John Macintyre,苏格兰人)为会长。
早期,教会计划定期在城镇和乡村地区开设学校。在那里,通常学习中国经典和基督教圣经。 传教士不能确保对这些学校进行充分的监督。 他们的存在容易陷入困境和不定。 事实上,当地教会不认为教育当地青年是非常必要的。早期教会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培养当地传道人。采取的方式是每年在教会总部集中培训数周。课程分为四门(Testament、Christian Evidences、General Knowledge等)。这项工作是为了改革信仰而进行的学道班(Bible-class)课程,但对当地人有实际帮助,为他们的思想开辟了新的道路,并创造了对求知的渴望。
1894年,爱尔兰长老会牧师傅多玛(Thomas.C.Fulton)在大西关月窗胡同高台庙成立文会馆,采用学道班课程教授初级神学。学员作为东北各地的传道人培养,选择年龄50岁以下聪慧人士。计划八年的教学课程包括圣经(Scripture Knowledge)、教会史(Church History)、神学(Theology)、宗教学(Comparative Religion)、基础科学(the Elements of Science),同样也培训女学员。学道班每年分春(April class)、秋(November class)两个学期,每学期两个月,讲授圣经基础知识之后进行书面考试,时称“ 小考” ,考试若通过可以获得涨薪金的奖励。
多年来,英国长老会的当地教众期望接受稳定的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尤其是西方科学知识。因此教众们租借了通风的、位置优良的大房屋,聘请一名登州文会馆(the college of Dr. Mateer In Shantung)大学毕业生教算术(arithmetic)。甲午战争激起了中国各地对西方科学和知识的渴望。在东北教会下属四个中心的高中(high schools),由登州文会馆毕业的大学生开展尽可能多的西方学科教学。
四年前(1898-1899),十三名学生已圆满通过初级课程( junior course)和长老会的审查,并进入了作为我们新的神学课程的第一届学生。他们勤勉地在他们的笔记中记录当天的演讲。总是午夜才睡觉。来自海城的一个学生可以从头到尾重复一些讲座。考试科目中有司督阁教授的生理学。书面考试十三张试卷囊括了四位老师讲座的重要内容。每张试卷是100分,一个年轻人得到平均98分。半数学生得分超过90,最低分为73.5。义和团对教会的毁坏,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业,1901-02年间增加了四名学生。
两名传教士已正式分开担任该班和初级班(the April class、the juniors in April)的教授。其他传教士将被要求对他们特别感兴趣或熟悉的主题进行授课。课程如下:旧约注释(Old Testament Exegesis)、 护教学(Apologetics)、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牧师神学(Pastoral Theology)、新约注释(New Testament Exegesis)、教会史(Church History)、 生理学(Physiology)、化学(Chemistry);比较宗教(Comparative Religion ): 儒教(Confucianism)、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每学年生理学在所有科目中最后学习。通过生理学、化学课程部分满足西式教育的缺乏。
1901年11月牛庄(辽宁省营口)英国长老会会议,各代表达成一致意见建立一所教会中专(secondary school)。学生将学习中文经典和西方知识,成为未来所需的牧师、传道人。外国传教士认为时间为教会培养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已经到来。刚提到的沈阳那所大学或者中专(the college or secondary school)现在由爱尔兰人纪大夫(Dr.Gillespie)负责,此外还有一名苏格兰教师。
因为资金短缺,直到1897年,教会才开展西式教育工作。爱尔兰长老会从登州文会馆(the Tengchowfu College in Shantung)引进一名理科毕业生到当地学校从事教育工作。这个例子导致其他人也这样做,但这些毕业生的人数有限,他们的薪水必然高,很显然,这种方法永远不会解决教育问题。于是1902年联合长老会在沈阳成立了一所文理学院(arts college、Union College),校长纪大夫(Dr. John Gillespie),分高中部和大学部(high school and collegiate departments)。1907年以前已经有58名学生在其中学习。
神学院(Theological Hall)[HALL,即Hall of Residence或者Monastic Halls系统,中世纪形成,为学校下属的二级学院,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牛津大学至今仍采用联邦制学院]的进步使这些学生更加辉煌。1898年,苏格兰人罗约翰、爱尔兰人傅多玛分开带班。课程延长四个学期,每学期六个月。50岁以下、不少于四年学习时间并且通过十六门考试的优秀学员将被推荐,获得本地教会的审批和注册,成为传教士。医学科分成两部分,进行培养。有几个学生完成课程,取得医学和外科学历,进入医院成为有力的助手。
1898年傅多玛创立西关教会,地址在今沈河区中山路六段三星四里一号。西关教会主持人傅牧师傅多玛,附设女学(慎德小学),由傅师母(米爱仁)主持。傅博士经学甚深,道高德重,专注重办理神学,预备将来本地人负起传道责任。东三省神学校设在大西关,起先租赁民房,入民国后(1915年),才建筑楼房。英国长老会于奉天省设立一高等文科学院。为各教区中学毕业学生深造升学之地。此校原名文会馆,主持人称馆主,为纪大夫,爱尔兰人,后改为文会书院(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创立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十六年(1900年)拳匪之乱,一度迁到广宁(今辽宁北镇),事平,又迁奉天大南关(1902年11月1日,英国长老会在奉天大南关租用民房)。其教授多由长老会特派,或就地由各区牧师分任,中文教授,则多聘省城饱学知名之士,如耿举人玉山先生,邵世臣先生,拔贡富业堂先生等。盛京施医院由司大夫主持,司大夫中名司督阁,字义臣。司大夫医术精湛,广交游,善处官场,前清曾颁奖状,赏赐功名,宣统年间(1912年)于医院附近,设立医科学校,造就高深西医人才。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朱霁青赴辽阳,上千山,出家作僧人,适遇辽阳基督教会长老广晓岚偕夫人游山。见之,劝其下山,到辽阳教会,经英人德牧师(德教治,George Douglas,苏格兰人,文学硕士M.A.)函介,入沈阳英国基督教会设立之“奉天文会馆”,后改名“奉天文会书院”。该馆馆主为英国爱尔兰人纪大夫所主持。授以近代科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算数、几何,并传播世界知识。同学辈有韩毅廷、王九锡、钱惠生、萧宝莲、李尊三、卜占元、孙继先等。光绪二十七年,霁青在奉天文会馆。对八国联军破北京,俄兵侵东三省,认满清腐败一至于是,大愤。欲弃文习武。光绪二十八年,经奉天省提学司使张鹤龄考准,送日本自费留学生。同行者,有文会同学卜占元、孙继先两人。到东京后,卜占元入东京高工,霁青与孙继先入东斌学堂,学军事。
光绪三十年春(1904年),先生(钱公来)十九岁,和马春芳结伴,自磐石徒步千里赴奉天,参加省立大学堂考试。因为俄兵占据省城,不能入学。马君考取留学日本;先生则遵照父命,获得免试国文、经、史,升入耶稣教会所办的东三省文会书院(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食宿由书院供给。馆主(即院长)为爱尔兰纪大夫,华文名纪礼备。初次见面,行礼;让坐。简单问了几句话,温温君子,蔼蔼吉人,似具有东汉师弟风范,到此有宾至如归之雅。纪大夫、纪师母对待学生,如同家人子弟,令学生觉不出中国人外国人来,只师生之别耳。纪大夫除教八线(今之三角)、形学(今之几何)、代数备旨外,还教一堂音乐。纪师母教笔算数学,几乎每道题都替我算了,甚至有演过两遍的,可不谓循循善诱吗?当年代数、几何、三角,不是用X.Y.和a.b.c.去代,乃是用甲、乙、丙或呷、口乙(左口右乙为一个字)、口丙(左口右丙为一个字)去代,师生演之,津津有味。翌年(1905年),学校换了位新馆主,华文名劳但理(Daniel Thomson Robertson),苏格兰人。不言,不笑,十足绅士派头。劳牧师到校,大事改革,于每星期六开晚会,提倡学塾青年会,训练德智体三育;隔一礼拜开辩论会,练习演说口才。于体育,提倡足球,风雨无阻;于音乐,选拔唱歌班。劳牧师与学生约法三章,犯过记划,小过记一划,大过开除。劳牧师说:“学生们!你们是大人物哪!”这样号召,谁再甘心做小人?讲希腊哲学史,劳牧师强调说:“苏格拉底,真伟大,他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下堂后,学生纷纷议论,说劳牧师讲的不是话。及今思之,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吾知也无涯”,又何新奇之有呢?(四十四年,《七十自述》,见东北史话。)从这几年教育中,东方文化的儒学(包括理学)和西方文化的科学在先生言行上融合成为一体。文会书院的制度,学生毕业前一年或两年,须到教会所办的中学去实习;实习一年后,返院在读一年或两年,参加毕业考试,及格后受大学文凭;不及格仍须再读。先生在毕业前两年,被派到海龙县朝阳镇去教学,创办成达中学,文会书院便派先生为校长。这是宣统二年,先生二十六岁。返校肄业一年,于宣统三年毕业。毕业后奉派为新民县文会中学校长。先生从十九岁进入文会书院,时在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才毕业,已是二十六岁,其间在朝阳镇实习一年。先后读了七年之久(该院是预科两年本科四年制)。
1902 年(光绪二十八年),文会书院迁至奉天城大南关,由东北的爱尔兰长老会、苏格兰长老会合与路德会资助升级为大学。作为综合大学,预科两年,本科四年,分文、法、理、医、工、神各科,学生毕业后从事牧师、教员等,少数去英国留学。注重宗教教育和西方文化的灌输,目的在于培养教会青年研究西方文化,使教会领袖适应时代潮流。在沈阳文会书院,教师对待学生,不申斥,不直接批评,都是通过自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值得一提的是沈阳文会书院的化学教育。教学楼楼西部为化学实验室,“作试验时,学生每人分得必需的仪器一份”。
1908年以后的讲授科目包括《圣经》研究、数学、物理、生物、化学、教育学、哲学、历史、地理、英语等,教师包括3个欧洲教授和4个中国助手,有时也会到神学院借调教授来任教。早期学校非常重视基督教教育,学生在二年级结束的时候要暂时中断学业到基督教中学工作作一年,毕业生也人都到教会中工作。文会书院得到了东北官方的支持,该校新校园地基8英亩,地方政府以半价卖给教会三分之二,其余部分以20年的租期租给教会。1909年,该校迁到大西门外一经街,继续购置校地26640平方米,建四层楼房一幢。1910年包括学生宿舍和两座教学楼在内的学校主要建筑最后落成,定名为文会书院,时任奉天、吉林、黑龙江东三省总督、热河都统的钦差大臣锡良和其他的高官都参加开放仪式。文会书院系大学性质,“以灌输普通科学,演绎基督教理为宗旨,中西教员十,学生八十九”。该院分为本科和预科。预科学制一年,学习普通课,本科学制三年,分法、理、医、工四个系。主要招收县教会中学毕业生及教友、长老和学校中教职员子弟,目的是普及耶稣教,传布西方思想文化,使教会领袖等适应时代潮流。
1909年沈阳有一所教会学校:文会大学(Manchuria Mission College)校长为劳但理。计划为东北建立一所医科大学(A MEDICAL COLLEGE FOR MANCHURIA)。
1910年,文会大学(Manchuria Mission College)校长为劳但理。第一座永久建筑于10月由总督剪彩,这所学院的一部分为政府捐赠。年内有三十八名学生在读,其中五名在修完四年的数学、科学、哲学和中国文学课程后毕业。医科大学(medical college)在今年动工,学生将在1912年开始他们的课程,还将建立一所正规女子高中。
1911年,沈阳一所教会学校:文会大学(Manchuria Mission College)校长为劳但理。
1912年2月正式成立医学校,名为奉天医科大学(Mukden medical college)司督阁(Dr. Dugald Christie)任校长,学制五年,预科1年本科四年,当年2月招收第一期学生40名。3月28日,奉天医科大学开学,校址在小河沿。
1914年资料记载,当时教会已经拥有相当可观的财产了。医院、房屋、学校以及医学院,一座教堂离此不远。在三英里外的奉天西郊,有另外一座教堂,一座文理学院(arts college),以及传教士的住宅。
1915年,减少文会书院(arts college)的预算,并将其3060英镑经费用于建设一所新中学。两家医院移交中国医生。七名中国教士中有五名是医生。丹麦教会向沈阳的两所大学:文会书院、医科大学(Arts and Medical)派出教师。教会神学院教师傅多玛等人在文会书院(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任教。文会书院相当于苏、爱、丹教会的联合机构。战争影响了一栋亟待建立的教学楼的进程。今年有70名学生入学,却只有一名毕业生留在教会服务,在过去教会一直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神学院(The Union Theological Hall)首次拥有建筑物。该建筑物能满足未来需要:有三间教室、一间会议大厅、五十人的宿舍。目前学生要求每年培训一个月,至少四年。去年夏天有六名学生毕业,三名学生成为常驻地方教会传道人。文会书院(The Union Arts College)有七十名学生入学。爱尔兰和丹麦代表团各增加一名,增加到五名外国教师。但海因先生(Mr. Hay)离开去了卢西塔尼亚(Lusitania)。大学毕业生大多作为中学教师就业。有些人与基督教青年会合作或负责阅览室,一人被聘为学校督察。到目前为止,他们停止为教会服务。最新的教育计划是成立工学院(Industrial School),学员不选择大学学士毕业生。除了学习普通学校的课程,还跟从一名外国专家学习,目的是被培养成木匠和工匠,成为优秀的工人。由长老会和中国人合办,招收男孩,学业三年。
《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16》:奉天文会、医科、神道等校早为联合事业,成效昭著。本年神学生二十七人。毕业生三人。医学生甲二十八。乙三十六。丙四十。甲生一九一七年三月毕业。乙生道德进益。受洗已逾半数。丙生初招由百六生特选者。程度远迈前列。省长仍继续助款,年派员监考。并发给证书。奉天工业学校纯系华信徒醵资设立。由母会委给教习。本年招生四十。另附传习十人。已甚可观。刻有韩侨子弟,欲入校肄业。该会司牧已来书询问。尚无确议。将来或遣师出资,通力合作欤。时在协商中。
《中国布道年鉴1917》所载当时高等教育机构成立时间:文会书院及附属医学院(Moukden Arts College and Medical School)1902年。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1904年。沪江大学(Shanghai Baptist College)1906年。华北协和大学(North China Educational Union)1907年。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1910年。福建协和大学(Foochow Union University)1916年。广州协和神学院[发展为岭南大学](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 Canton)1914年。金陵神学院[发展为金陵大学](School of Theology. Nanking)1911年。
1918年文会书院(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有学生42人,奉天神学校(Moukden Theological College)有学生15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有学生102人。
据史料记载,位于沈河区一经街三段的灯塔里,在清末,系爱尔兰、苏格兰与丹麦布道会及关东长老会所创办的文会书院,房舍凡数十间,分南、北两院,院庭植有树木花卉,幽静雅致。书院以灌输普通科学,演译宣讲基督教理为宗旨,中、西教员任教主讲,学员多达百余人。其地便以文会书院为名。而其周围,东系边城西部遗址和沟沿,北、西系菜园,南系刑场,住户有限,人烟稀少。 民国初,文会书院名废,北院(今市妇婴医院院内)改设神学校,仍以宣扬普通科学,演译讲授神学教义为主。南院(今中共沈阳市委机关院内)改设文会高级中学校,始称方正里。其西南有条角尺形的小道,时名白家小铺胡同(即今之方正里东北)。 日寇占领时期,将方正里分划归北沟沿胡同、陶然里西胡同、北一经街。而其西南之白家小铺胡同则改称方正里。 一九五七年沈阳市政府进行全市街路名称和门牌整顿时,将北沟沿胡同、陶然里西胡同、北一经街的一部分改称灯塔里,里有中国共产党沈阳市委员会机关。故而得名。同时将北一经街的一部分和方正里,合称方正里。
那几年里,爱尔兰长老会在东北的一件大事是开办了大学。1902年11月,爱尔兰长老会与苏格兰长老会、丹麦路德会合作,在沈阳开设神学院(英文版为:In November 1902,the church opened in Shenyang the 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译者将Manchuria Christian College翻译为东北神学院,故本段中神学院均指文会书院),教授的课程包括神学(Bible Study)、数学(Mathematics)、生物(Biology)、历史(History)、地理(Geography)、英文(English)等。支持学校成立的名单上有一长串当地显贵要人,排在首位的是奉天将军,开学典礼上,学生们都身穿卡其布制服。地方政府为神学院提供了价格优惠的土地,甚至包括部分土地20年的免费使用权,以至教会只花了4000英镑就把神学院建起来了。在第二学年末,大部门学生作为志愿教师在另一所教会学校授课(新民市私立文会学校,现新民市高级中学),而该校又有许多毕业生进神学院深造。1910年,神学院搬迁到沈阳市南部的一座规模相当宏伟的建筑里。1912年,教会又在沈阳开办了一所医学院。这两所大学不仅为教会学校培养了教师,为教会医院培养了医生,也为中国东北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与医学院的情况近似,东北神学院在培养本地神学人才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该学院于义和团之乱后不久成立,是东北第一所高等教育学校,其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被英国承认。最初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学生们在沈阳南郊一处原址为当铺的地方上课。后来教会在沈阳西城墙外的一大片空地上新建了教室和宿舍,地方政府的将军出席在新校区的奠基仪式上发言:“同学们,你们应当感谢爱尔兰和苏格兰教会,还有你们的校长,他们为你们付出了那么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神学院增设了自然科学教育内容,有教室和实验室,教授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至1924年,神学院培养出120名毕业生,多数进入教会工作。
民国时期教会大学共有二十三所。其中基督教大学二十所:
1919年10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大学校长会议,组建中国教会大学联合会的十四所在华教会大学。这十四所大学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岭南大学、长沙雅礼大学、湖北文华书院、武昌博文书院、华西协和大学。这十四所大学在当时已分别设有文科全部课程,多数设有理科或工科。为了表达简洁,通常将这些大学称为“在华十四所”。当时未加入教大联合会,但已开设大学课程(包括部分课程)的教会在华高等教育机构有沈阳文会书院、宁波圣公会学院[宁波三一书院]、太谷铭贤学堂、岳阳湖滨学堂、福州华南女子学校[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其中岳阳湖滨学堂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当时已开设文科大学的全部课程。为了表达简洁,通常将它们称为“会外五所”。
协和医学院(北京)于教大联合会建立的当年才开设医学本科,1920年加入为联合会成员;但是该校在课程设置和资金来源方面和上述十四所大学有区别。简称“协和”。
此外天主教教会大学3所:辅仁大学,简称“辅仁”,起初由中国神父创设的教会大学有上海震旦大学,简称“震旦”,津沽大学(天津圣心学院),简称“圣心”。
从宗派关系对神学院校分类据统计, 1920 年全国13 所招收高中毕业程度以上学生的神学院校中,有6 所为某宗派独办并为该宗派服务,其中圣公宗3 所:圣约翰大学神科(甲级)、文华大学神道科(甲级),宁波三一学校(丙级,附设圣经学校),浸礼宗一所:沪江大学神科(乙级),信义宗1 所:信义宗协和学道院(丙级)、长老宗1 所:文会书院神科(丙级)。其余7 所学校为3 至8 个宗派的合作事业包括:燕京大学神科(甲乙二级)、齐鲁大学神科(乙级)、金陵神学院(甲乙丙三级)、湖南协和神学校(丙级,附设圣经学校)、福州协和神学院(丙级,附设圣经学校)、华西协和大学神科(丙级,附设圣经学校)、广州神道学校(乙级,附设圣经学校)。
13所学校有三级入学资格:甲级大学肄业两年以上或者大学毕业;乙级大学预科毕业;丙级大学中学毕业。属于甲级的有四校,他们全部采用英语进行教学,还有两所学校已经准备要进行同样的课程。另一所学校将大学毕业生和大学预科毕业生合在一起,主要用中文教学。属于乙级的有四所学校,其中三所用中文教学,间或有点英语,其余一所学校设有一个英语班;这实际上等于是神学的文科,该科要求先修一年研究科。属于丙级的有七所学校,另两所学校有和它们很相似的圣经学校。金陵神学院三级都有,另外四所学校或者有乙级或者有丙级并兼办一所圣经学校。
1902年基督教长老会在大南关租用民房(位于今沈河区小南街南翰林路8号)1904年又添设中学。1910年迁至沈阳一经街。注重宗教教育和西方文化。学校生源以基督徒为首选,也不排斥公立学校毕业的申请者,但筛选比较严格,1913年各地中学投考人数84人,入选者不到一半。1914年,丹麦路德会出资合作,又增建3层楼房一栋。书院教授多由长老会特派,或就地由各区牧师分任,中文教授则多聘任“省城饱学知名之士”充任。1915年,文会书院的教员有英国人5名,华人4名,教育程度为高等专科,学生67人。1916年,文会书院有外国教员5人,中国教员5人,学生72人。1919年文会中学于奉天省教育厅备案。1924年,政府对东北地区教会学校采取措施,由收回教育权委员会出面制订收回教育权的措施、草案、宣言。宣布禁止中国学生到外国人经营的小学校、师范学校、初级中学学习。在奉天,西方教会经营的中小学校,外国人在东边道和吉林省办的鲜族学校,被东北当局勒令关闭,随后,派中国校长执掌学校,强制施行中国的教育规章和制度。1926年,奉天教育厅公布《外人设立学校认可办法》:学校名称冠以私立字样,必须以中国人为校长,董事会成员中国人应超过半数,学校不得传布宗教,不得以宗教科目列入必修科。自1929年起,校长由中国人担任。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宪兵特务刁难学校,校长又换成丹麦教师惠德本担任。1930年,经辽宁教育厅厅长吴家象呈教育部改建为私立文会高级中学。分文理两科,招收初中毕业生。东北易帜后,私立学校需在教育部注册,并规定外籍人不得担任校长。1932年春,国联派李顿调查团到奉天,调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罪行。校长惠德本将学校师生揭发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罪行的材料,秘密转交给李顿调查团。1934年文会高中自发订阅基督教刊物《玛呐》,自主地学习宗教知识。该校162名学生中有112人信仰基督教。其中52人受洗。1942年12月被伪满政府强制停办,学校被伪满国奉天省教育厅占用。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教会办过教育的知名人士刘仲明(即刘同伦,盛京医科大学医院院长)、高墨泉(即高文翰,曾任盛京医科大学校长)等人,发起组织教会教育筹备委员会,将文会高级中学恢复。1946年9月2日正式复校并合并了文华中学。
1958年原沈阳市第49中学设于其旧址今沈河区小南街南翰林路8号,其后又几易其名。1983年起改为沈河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文会高中
文会高中在一经路校址后为沈阳市委家属院住址,院内一座罗曼式灰色二层小楼,沈阳第一任市委书记黄欧东曾住于此,后又有组织部长申之兰,宣传部长赵阜等到先后住过这里。现为沈阳市沈河区一经街第二小学[即一经二校]所在地。
文会高中校址在沈阳市一经路道东,占地80亩。当时有学生八九十名(1928-1931年),只有高中三个年级。每个班分文理两科。新班入学时,学生为40人。分班后,每班为20人。在学中,因升降级制度严格,转学、退学,学额下降很多。以我班为例,毕业时实际只有7人。学校有大楼两所,称新楼和旧楼。旧楼四层,在北部,与基督教神学院毗连。底层西部为食堂,中间为锅炉房及工友宿食。东部为洗脸室及浴室。后面有瓦房数间为厨房。二层东部有大、小教室各一,供教学及集会、自习之用。大教室中备有书橱,内有工具书,供学生自习时查阅。东部为阅览室,备有报纸和杂志(大公、益世、盛京时报、小说月报等)。其余部分为教师和学生宿食。三层全部为学生宿食。每室四至五人,备有钢丝床和书橱(可作自习用桌)。四层设有图书讯但藏书不多。室内有暖气。
新楼位于校庭中偏东,共三层。设备比较充实。备有暖水管,自办电井房,井深37丈。底层为化学教学间。东部为化学教室,可容纳60-70人。座位为阶梯式,座位右侧有一个凹形板,供记笔记之用。讲桌为柜台式,长达6-7米,试验仪器储于柜台内。壁间有橱,储化学药品,随手取用。中为教师预备室,有地窖可存放防热、防光药品。西部为化学实验室,内设大型长条桌及橱柜若干。作试验时,学生每人分得试验必需的仪器一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教程独自操作。实验室的对面为化学图书室,内储英、美出版的英文化学参考书供教师阅读。二层为物理学习间,其形式安排与化学间相同。三层为生物学习间,设备有盆栽植物及标本等。有放大千倍的显微镜多台,学生可人手一台,自己切片观察。
校楼中部有小楼四幢,瓦房一幢,大多是供外籍教师家属居住,有网球、篮球场地各二处,足球场地一处。最南端有疾病隔离室一间。
学校领导机构有董事会。当时董事长为王正绂,是上海人,是一位实业家。教员由中国人、英国人和丹麦人组成,设有职员,校务由教员分担。校长原为英人劳牧师。我入学时,劳已去职。改由丹麦人惠德本任校长,马明良任副校长。东北易帜后,私立学校须在教育部注册,规定外籍人不得担任校长,因此,改由马明良任校长。校中设有专职的教务、训育等人员,学生的生活管理等项都由教师分担。校长也和教师同样住校任课。
国人教员有:刘麟阁,原清朝举人,教国文。孙伯蔚,齐鲁大学文学系毕业,教国文。一位李老师教国文兼历史。张学实,燕大历史系毕业,教历史。王志俨、刘景双为齐大、燕大毕业,教文科班数、理、化。英籍教员三人,柯牧师,华名柯乐仁,英格兰人,教英语。他年岁较轻,来我国期间短,每天课余,都请人教他华语。孙牧师,苏格兰人,当时约有40余岁,华语较通顺,教史地。米牧师,爱尔兰人,华名米友仁,50多岁,教生物及哲学。他是中国通,能阅读唔惊、四书。丹麦人惠德本,据说系工科硕士,教数理化。丹麦人夏荫轩,系师大毕业。为一船长之子,初到我国曾在哈尔滨工作,腿部冻伤,走路瘸。教数学,兼任会计和出纳。他们都各有一栋楼房,工薪很高,每服务三年回国休息一年,到大学相应的科系旁听。此外,这些洋教师的夫人也都兼课。重点是教英语会话或地理等。外有工友数人,任炊事、锅炉、传达、打钟等工作。
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各年级文理分科。文科在一年级仍然学习数理化,到二年级即停止,增加文字概论,文字源流等。理科除与文科同样学习史地(东亚史、世界史、世界地理)外,着重数理化和生物。特别是我们这一届,文理两科都增加一门哲学课,课本是冯友兰著《人生哲学》。原由校长马明良任教,马突然死去,改由米牧师担任。理科数学课本是温德华氏著高中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四种都是中译本,分在三个学年读完。化学是《化学概论》中译本,物理是密尔根和盖尔合著《实用物理学》中译本。这两种都有相应的实验课程,每周有两节实验时间。生物、史地都是原文本。物理课本学完之后,又增加《读地图课》,即按各国详图,由教师讲授各国地形、地貌、政治、经济等概况,学生记笔记,由外籍女教师教授,并当堂用英语作回答。这对于练习英语对话,特别是“听”很有帮助。国文课每周六节,另外作文两节,每周一次全批全改,课本有古文,或白话本,或混合本。教学要求随教师的爱好和专长为取舍。例如,老举人刘麟阁采用古文本,孙伯蔚则采用白话文本,前者作文要写文言文,后者要写白话文。
外籍教师教学,课堂上大部分用英语,如史地、生物。不易理解之处,他们也能作翻译。数理化都是丹麦人教,所用语言多是中西合璧,即华语、英语混用。考试时,答卷用英语或中英参用皆可。
英语在该校是重点课的重点。文理科都部例外,每周达10节课之多。读本每周六节;文法科每周两节,学习纳氏文法,会话课每周两节,办法是看图说话,讲故事。例如,教师出示一幅画,内容有时是耶稣基督传教的故事或西洋神话故事(我记忆中有一次讲的是小燕的尾巴是怎样形成的)。教师阐述内容,学生记录,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门课多由外籍女教师担任。
为了鼓励学生学习英语,英籍教师每学期都分批邀请英语拔尖学生吃茶点,到他家作客,用英语攀谈。
东北易帜后,又增开三民主义课,课本是周佛海《三民主义之理论的体系》,一时学生争购《中山全书》,成为热门。
教学方式一般是只教不导,教师上课一讲到完,从不提问,下课回家。除课堂外,几乎没有见面的时间。校长和教师都是科任,班级都没有班主任,事情都由校方通知班长传达。每班都设有固定教室,公布课程表,同时也注明某课在某教室上。有关周知的事都张贴通告。每学期期考一次,学年考试一次。如果五科不及格勒令退学;三课不及格准予补考,再不及格勒令退学或留级。因此,每班学生名额逐渐减少。
学生来源及学习生活、文体卫生情况。基督教会办初中几乎遍全省。如辽阳文德,新民文会,北镇崇一,锦州育贤等。统一领导机构是基督教育会,设在辽阳,当时领导人有田韫璞、王仁甫等。沈阳小河沿医大、基督教神学院、坤光女中、文会高中都是较有名的学校,其领导人物与教育会都有联系。外地各初中都负有为沈阳这几所学校输送学生任务,文会高中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县教会办的初中,出身又多数为教会中的教友、长老以及学校中教职员的子弟,因此他们大多数信奉基督教,其中贫困者教会都有补助或减免学杂费费用。个别的也有外籍教师给予补贴的。非教会系统的学生非常之少。学生全部都住宿,食费、学费、宿费、试验仪器赔偿费(先预收,损坏时记账扣除,否则退回)等,每学期共叙50大洋。伙食管理人员由学生选出,每两人负责管理两周。食堂炊事员、采买人员按管理者的意图安排。为了防止以少报多、以差充好,管理委员有时到市上观察行情,发现问题即可变更送货商店,或临时检斤。
学生会有正副主席,昌图人李蔚昌曾任主席。学生会设有文艺部,负责文体。学校不开音乐课,但是学生组成歌咏团,爱好者自由参加,课余练习。经常与小河沿医大、坤光女校和沈阳青年会(当时负责人是阎宝航)组织联合演出,我校负责人是齐仲桓(法库人)。在医专曾演出过《梦里桃源梦》歌剧,总指导是阎绍琥。周六晚间有时开文艺晚会。一次学生会决定出校刊,请校方资助半数经费,校方不许,文艺部经过努力终于出刊了。为了表示对校方吝啬作法的不满,将原定《文会高中校刊》改名为《文荟》,以示抗议。
学校不设体育课,只是课余时间由学生会组织体育活动。手球、网球、足球、篮球任选,但以足球为热门,有AB二队,天天练习。在英国人劳但理牧师辞去校长之前,他是技术指导每场都亲临指挥严格要求。以一个拥有90人的小型学校,与东北大学、满洲大学、奉天医科大学、冯庸大学联合比赛个多次获得沈阳市足球冠军。每次比赛完了,出名的足球健将往往为别校挖去。例如,陈根斋中锋就被东北大学请去,与刘长春等同称为东大的“体育棒子”。米德峻在足球比赛中,经常担任裁判员。1921年11月,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举办奉城足球联赛大会,青年会附中、工业第一中学、商业第一中学、文会中学、南满学堂等8所学校参赛,这是沈阳首次全市性的足球比赛,在沈阳引起轰动,市民观看踊跃,每场千余张入场券都不能满足需要。
学校对于田径赛也很重视,每年春季运动会完了,评出体育十项全能优胜者,刻名于“心形”木牌上,悬于过道侧。其他球类运动基本是放任自流,网球是橡皮球,外籍教师用的是毡球。学生中突出的是郑作光,后来升入南开大学,成为该校的代表队员。1930年秋季开始搞军训,由长官公署上校参谋朱某任教官,只学了走步等动作。
1915年,奉天基督教青年会联合部分学校在西校场举行奉天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参赛学校由中、小学扩大至高等和职业学校,文会大学、医科大学、政法大学和工业、商业、林业等专科学校都报名参加。
学生会学习部负责照管自习及掌握作息时间。晚自习三小时,都由他们掌握和监督出席情况。教师偶来巡视,从不过问。此外,每周六晚间安排有讲演会、智博会、辩论会等。曾经请过钱公来(国民党员)、穆儒丐(盛京时报文艺编辑)等演说过。
学校管理情况。学校管理特点是间接管理,一切通过学生组织,当局很少直接出面。我在校三年期间,校长或负责的教师直接出面讲话或布置任务屈指可数。按规定程序进行的各项活动,都由学生会出面布置。每周六开各种晚会,教师作为观察员参加,从未发表过意见。自习时,教师每晚也来巡视,发现问题,也通过值周学生来解决。
住宿安排,生活纪律有两位国人教师王志俨、张子实老师负责,通过学生会负责人和室长间接领导。学校设备维修,例如取暖、照明,课桌、教具制作等,由丹麦人惠德本负责。他是丹麦工科硕士,本校理科教学权威。自己有一个工作房,全部电动设备的维修、制作全包。
丹麦人夏荫轩负责注册及会计出纳。现金存于汇丰银行,各项支出都是按计划由他领取。期末,伙食结余及实验赔偿费结算清楚,交由班长发还。
我记忆中教师直接出面处理的问题是做制服。由王志俨先生找辽阳承包商包做。料子为藏青生毛哔叽,钉铜纽扣,上有“文会”二字;黑呢帽,附红、白、红三色线条,黄铜帽徽附“文会”二字。量尺寸、试样、收费等,均由王负责直接操办。
教师对待学生,不申斥,不直接批评,都是通过自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三年来除因成绩差退学者外,没有记过或开除的。
学生的经费是由英丹两国基督教长老会提供的。
毕业后,出路1.各县教会初中,师资急待补充,不能或无力升学的可受聘为教师。每届毕业前,各县的牧师、校长都来校商讨,确定人选,洽谈聘请事宜。2.彼时各都市洋行林立,海关、铁路、邮政、盐务都需要稍通英语的办事员,可以接受推荐或报考、薪给较丰,职业有保障,籍洋腕又不受军阀贪官的压轧。3.做教会神职人员或升入神学院当牧师、准事。这样,子女升学就业更有保障,可以取得洋人的提携帮助,教友弟子争趋之。4.升大学,出国留学,特别是留美,堪称得天独厚了。文会原本相当于燕京大学的附属高中,毕业后不经考试,由校方可推荐直接升入燕大。那时提起燕大,稍知洋务的学生真实心焉向往。不仅建筑豪华,风景如画,更是通向留美的渠道。该校为学分制,不计年限,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如果经济上有困难,学习中可休学工作,然后复学再学习,校长马明良就是例子。如果得到洋人的推荐,留美也是可能的。
学校的宗教活动,传教方式。每周的星期天午前讲经一小时,主讲人为各教区牧师、外地来沈的有名神职人员,以及基督教神学院的教师等其内容为《新约》中《马可福音》、《马太迹音》等。大都是耶稣基督的言行录和其门人的宣教事迹。祈祷唱圣诗等宗教仪式,自由参加。但学生绝大多数为神职、教友之子弟,不管其信仰诚笃与否,是关系到他们父兄事业问题,当然都参加。无教派的学生只占极少数,也只好随大流。学生对于基督教的态度,因为是舶来品,赶时髦,多以信教为荣。对于谈话中涉及教义和是否有上帝、基督、天国等问题都不表态。但对基督教中所宣传的耶稣之所很所爱在学生思想中也不无影响。
学校平日就餐、自习、归寝都要祈祷,唱圣歌。中英语的悼文都必须背诵滚瓜烂熟,活动中都必须庄重。稍有诙谐,必遭申斥。星期天那是神圣的安息日,学圣经故事,到教会礼堂作礼拜,听讲经、祈祷,至少须三小时才完成。强迫整队全部参加,任何人都不得例外。
圣诞节是隆重节日,放假两天,互致庆祝卡片,摆出圣诞老人。有时与医大、坤光、青年会联合演剧,大肆铺张,以示普天同庆。
文会中学校医院名为爱仁诊所。1933年英国女宣教士米爱仁逝世。同年,英国女宣教士方瑞玫医生为纪念米爱仁而创办。位置在沈河区北一经街,属于英国长老会,初期仅为文会中学及神学院学生看病,并对贫民免费看病。1949年,盛京施医院被政府接管,那里的医务人员及部分医疗设备被安排到这里,并扩大为妇产科医院,改名为爱仁医院。1951年,也被政府接管,改为沈阳市妇婴医院。
今沈阳市沈河区文会街因文会书院而得名,以示纪念。
文华中学校
参见奉天文华中学
沈阳轻工高职学校
1950年9月16日,由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轻工业管理局正式接办辽宁私立沈阳文会高级中学校,改名为轻工业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简称:沈阳轻工高职](旧址:沈阳市南市区北一经路3号)。原有学生高中3个班、初中8个班共572人,由轻工高职成立附设学校继续学习。原教职工继续留用。新招高职学生128名,分橡胶和造纸2个专业3个班。全校学生重新编制,分为高职、高中、初中三个部分。10月3日为庆祝工业部轻工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成立,于13∶00时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现发展为青岛科技大学。
上海制药工业学校
1936年上海东南医学院[今安徽医科大学]附设东南高级药科职业学校创建。
1939年(民国28年)2月23日,新亚药厂总经理许冠群,针对当时国内只有医科大学而无药科专业学校的状况,为了发展医药事业,创办了以该厂董事长许广澄名字命名的广澄药学高级职业学校(1939年9月~1952年8月,学制三年)。面向社会招生,学校设在北京路(今北京东路)330号,毕业生除新亚药厂录用部分外,分别介绍于各省药业单位服务。
1952年9月29日,上海医药器械制造公司代表轻工业部与上海市教育局召开交接大会,宣布上海市东南高级药科职业学校和广澄药科职业学校收归轻工业部接办,两校合并成立轻工业部医药工业学校。年底,校名改为轻工业部上海制药工业学校,培养中等制药技术人才。
1955年9月上海制药工业学校迁沈阳,并入沈阳橡胶工业学校[今青岛科技大学]。
1956年,沈阳橡胶工业学校制药专业调整成立化学工业部沈阳制药工业学校。
1958年8月1日,沈阳制药工业学校并入沈阳药学院[今沈阳药科大学]。
1960年后停办,先后培养中级制药人才约800余人。
历任校长
John Ross (1842–1915),
中文名罗约翰,男,神学博士(Doctor of Divinity ),苏格兰人。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神学院(爱丁堡神学院始建于1810年,以培养圣公会神职人员在苏格兰圣公会服务。 1891年学院搬到科茨馆,格罗夫纳新月,在那里逐步扩大到包括宿舍和图书馆。该学院于1994年关闭,改建为圣玛丽音乐学院)。1872年来华。1915年葬于爱丁堡纽因顿公墓。
Daniel Thomson Robertson
中文名劳但理,男,苏格兰人。照片为1909年,劳但理与妻子萨拉(Sarah Campbell Nicholson 1874-1950)宠物狗在沈阳家门口。1869年出生,1887年获格拉斯哥大学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1890年苏格兰长老会派往东北。1896年与萨拉结婚。1905年担任文会书院校长。
Johannes William Witt(1883-1946)中文名惠德本,男,丹麦人,土木工程师(Civil engineer),工科硕士。1883年2月16日出生在丹麦 Krøjerup, Sdr. Jernløse。曾任教哥本哈根大学(助理教授),丹麦技术大学化学实验室。1918年同Ulla Witt结婚。1913-1915年在北京学习中文。1915至1946在文会书院担任校长、科学教师。
照片中是他与妻子(Ulla Witt)及其四个孩子:Lorenz,生于1919年04月3。 Ida, 生于1920年11月26。Bodil, 生于1922年11月30 。Ole, 生于 1925年5月31。
Ulla Witt (1884-1946)
原名Ulla Starcke,女,丹麦人。1884年4月14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出生。1912年获哥本哈根大学化学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Chemistry. )。在丹麦路德会指示下, 1917-18年在北京学习中文。1918至1933年在沈阳文会书院任教。1918年同Johannes Witt结婚。1946年5月11日在丹麦海勒鲁普(Hellerup)去世。
William Miskelly
中文名米德峻(俊),男,爱尔兰人。1880年-1891年在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卫理公会学院(Methodist College Belfast)学习。之后就读于爱尔兰皇家大学(1879年建立,1909年撤销。院系分别并入爱尔兰国立大学和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189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89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Assembly's College, Belfast(今贝尔法斯特联合神学院 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 Belfast)神学博士学位。曾担任文会书院校长。
郭承权
男,1898年生,字玉衡,辽宁岫岩县人,文会书院毕业,南京中央大学进修,英国教育学博士。历任文华中学教学主任、文华中学校长,文会中学校长,沈阳轻工业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校长,民进沈阳市委员会理事会副主任,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
王宾如
男,字志俨,辽宁省辽阳人。生于1903年7月18日。1921年考入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理化系。1926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沈阳文会中学教书,后任校长。1929年与法库县纯贞女校校长景星瑞结婚。1938年,住恩施的美国路德会为给万县的协同神学院培养后备生,拟在万县创办一所中学,遂聘王宾如前往万县筹办协同中学。1939年,王宾如抵达万县任校长。1940年9月,协同中学(Concordia Middle School)[今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与文德中学合并,在高笋塘半边街路德小学的后院正式开学。1950年,王宾如回到沈阳,在建于母校文会中学旧址的轻工业部橡胶工业学校任教。1985年12月19日,在北京安然辞世。
马锡文
男,字明良,辽阳人,由辽阳文德初中升入文会高中。毕业后,又回到文德初中任教,后由教会资助入燕京大学教育系,期间学工两年,回文会高中任教,以后又重返燕京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文会高中。1929年任校长,时年35岁。患有胃病,单身宿于学校两间洋房内。1930年冬初,基督教教育会召开工作会议,讲话两小时,散会归宿舍,大口吐血不止,当即休克。送医院抢救,结果流血过多不治而死。
John R. Gillespie
中文名纪礼备,通称纪大夫[为区别:纪礼备William Hewitt Gillespie (1868-1920),1892年来华,男,文学硕士,1895年与Miss Grills结婚],男,爱尔兰人。医学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M.B.C.M.)文学硕士(M.A.)。1900年来华。1908年辞职。妻子Miss Philip,文学士B.A.。
Thomas Cosby Fulton(1855-1942)
中文名傅多玛,生于北爱尔兰安特里姆郡(Carnmoney, County Antrim)。曾任英国驻盛京领事。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文学硕士M.A.毕业。
1876年2月初年奉天苏格兰长老会义塾创建;
1879年奉天苏格兰长老会义塾停办;
1891年东北的爱尔兰长老会与苏格兰长老会合二为一,名为基督教长老会关东老会(简称英国长老会);
1894年英国长老会复办教育,成立文会馆;
1898年文会馆设神学院;
1900年文会馆迁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
1902年11月1日学校迁回,升级为高等文科学院;
1904年添设中学;
1910年高等文科学院更名为文会书院;
1912年文会书院部分资源(医学院)改设奉天医科大学,后相继更名为辽宁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辽宁医科大学,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1914年改英国长老会和丹麦路德会合署;
1919年文会中学于奉天省教育厅备案;
1930年辽宁教育厅厅长吴家象呈教育部改建为私立文会高级中学,部分资源并入奉天医科专门学校,部分资源(北院)改设神学校,后更名为东北神学院,并入北京燕京协和神学院[今燕京神学院],部分资源(南院)改建为私立文会高级中学校;
1942年12月被伪满政府强制停办,学校被伪满国奉天省教育厅占用;
1945年抗战胜利后,教会教育筹备委员会将文会高级中学恢复;
1946年9月2日文会高中正式复校;
1912年5月基督教中华自立教会附设文华中学创建。
1930年文华中学更名为文华初级中学。
1940年文华初级中学停办,改建为(伪)沈阳市立第九国民高等学校。
1946年文华初级中学复校。
1949年文华中学并入文会高中。
1950年9月接办私立沈阳文会中学,成立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
之后请参见 青岛科技大学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