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9 14:44
文德路[Wéndé Lù]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道辖内。南北走向,北起于中山四路,南止于万福路。
明、清年间形成,称府学东街。1918 年更名为文德路,因路东侧有文德里,是靠近国学及礼乐教化的地方。另有一说是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9)建有“广雅书局”,为文人雅士文学研究和习艺切磋之地,故以“文德”相称。沿途有广州市考古研究院、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等。
广州古称番禺,以有番山禺山得名。番山,就位于文德路上的孙中山文献馆里,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番山云气”便是此处,东侧为文溪所流经,西侧与禺山相对,两山之间的坳口曾是唐朝时广州城的南门。据说,南汉皇帝曾在山上修筑宫苑,后来宋军攻陷城池,烧为废墟。番山上建有番山亭,此亭历经千年沧桑,建了又毁,毁了又建,一直保留到今天。
广府学宫,又称广州府学宫,现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一带。宋庆历(1041~1048)中,皇帝下令兴学,广州在西城番市(今光塔路一带)利用旧孔庙作学校。后经数次迁徙。绍圣三年(1096),广州知府章次呆重视教育,认为教化所始莫先于学,人伦之序莫先于教,于是在广州大兴学校。因为原广州府学宫与尼寺为邻,有伤风化,遂将府学迁到城东南的番山(今广州市十三中校园内)下。嗣后,又增建御书阁、亭斋泮池、观德亭。淳祐四年(1244),经略使方大琮在广府学宫建飞阁,旁边排列文、行、忠、信四斋,因孔子的《论语 述而》有“子从四教:文、行、忠、信”。设此四斋有尊崇孔学之意。经多次扩建,宋代广州府学已颇具规模,成为岭南第一儒林。
广州都城隍庙位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正对文德路北入口),是广州祭祀城隍的庙宇,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朝时期岭南最大城隍庙。根据清朝香山(今中山市)人黄芝的《粤小记》记载,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整俗使焦祈年奏请朝廷,将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1920年,庙宇被拆除,建成约长280米的大街,当时拆剩的只有大殿和拜亭。现时城隍庙占地500多平方米,庙内供奉的是五代时期南汉国王刘䶮,位于刘䶮左右两尊分别是海瑞和杨椒山。2010年10月底修复工程完工,10月30日,城隍庙重新开光,对外免费开放。
文德路被称为广州“文化第一街”,路上绿树成荫,共有古玩字画店300多家,包括手绘的国画、书法、油画作品、印刷海报、灯箱画等高中低档装饰艺术品一应俱全。在一些字画店的门前,还随处可见文人即席挥毫,更显这条千年古街的文化底蕴。
文德路上古迹满布。在孙中山文献馆里有一座番山亭,经历了千年沧桑。此处原为番山旧址,广州的古称“番禺”就是因有番山和禺山而得名,而明代的羊城八景之一“番山云气”正在此处。从文德路往东行,有万木草堂、番禺学宫和广州贡院,往西行,则有大、小马站书院群,南行还有南园诗社。因此,文德路可说是最适合文人雅士的好去处。
13路 文德路——海珠客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