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3 23:03
文本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生成方式与存在形态.如果说人体解剖学是学习医学、美术学、体育学等学科的基础,那么文本学应当是创作学、阅读学、欣赏学和批评学等学科的出发点。现在人们十分关注当代文论的建设与创新,没有系统的文本学理论作为基础,我们的文学理论只是一座空中楼阁。
西方文本主义文论作整合研究,以文本学为主线将各派文论打通,“打通”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手段,它意味着在逐一讨论各文论流派的同时,凭借发生与联系的观点勾勒它们的共性、生长轨迹与发展规律,从宏观角度探讨其来龙去脉与利弊得失。这种系统研究有利于避免以往“见木不见林”的思维误区。
本书第二部分发掘中国的文本学传统,其独特之处在于用现代概念和范畴来透视古代文论,系统归纳和阐发汉民族的文本理念。古人许多深刻敏锐的颖悟确实要比西方人早得多,这些体现在古人的文体敏感和对叙事体制的执着探寻,以及汉语文本的个性等方面。
本书第三部分在熔铸古今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与文本学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力求做到对中西文论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并对文本学发展的未来作出瞻瞩。这一部分还以开放的心态估量信息技术对既有文本形态的冲击,积极探讨文本在网络空间的生成方式。
傅修延,江西铅山人,1951年4月24日生于南昌,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现为江西省社联副主席、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创作评谭》杂志主编。已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比较叙述学”与“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近期著译有《赣文化论稿——留住我们的集体记忆》(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济慈书信集》(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式》(东方出版社1999年)、《叙事:意义与策略》(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自序文本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绪论关于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
第一章 文本学的“富矿”--英美新批评
一、新批评之前
二、文本中心论--自足说、本体论与清除两种“谬见”
三、文本构成论一一张力、秩序和“符号与意义的多层结构”
四、文本解读法--细读法与寻找语义学因素的解读
第二章 求异与创新--俄国形式主义的文本学追求
一、文本理念--从文学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出发
二、文本建构原则--反常化
三、开拓与局限:未走到顶峰的文本学
第三章 关注叙事文本--法国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一、叙事文本的多重阅读
二、叙事文本的多种结构
三、由结构主义文论到叙事学
第四章 超越文本中心论--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解释学、现象学、接受美学与其他文本接受理论
一、没有内核的文本“洋葱” --后结构主义
二、文本之构的“解析”与“释放”--解构主义
三、理解文本与“进八”文本--解释学、现象学、接受美学以及其他文本接受理论
第五章 继承、兼容与开拓--新叙事学对文本学研究的贡献
一、不稳定的故事--事件研究的深入
二、不可靠的叙述--分类标准的细化
三、关于“伦理转向”
四、探寻“可能的世界”--来自电脑世界的启示
五、走出文学的叙事学
第六章 汉语文本的独特性
一、汉字与文本
二、词句与文本
三、文本单位与文本
第七章 中国古代辨体分类中的文本观念
一、“体”的敏感与文本辨识
二、辨体分类中的功过得失
三、《文心雕龙》中的文本思想
第八章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的文本观念
一、小说地位论--从卑微论到救国论
二、文本中心论--从金圣叹的“意在于文”说起
三、叙事体制的探寻--从史体到稗体
四、文本构成论--小说评点中的有机整体观
五、文本阅读论--细读法在中国
第九章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文本观念
一、诗歌功效论--“诗为儒用”与“文须放荡”
二、诗歌接受论--品味与妙悟
三、诗歌经营论--活法与死法
第十章 文本观念的中西比较与综合分析
一、文本的结构与图像
二、文本的意义与读解
三、文化、审美与哲学:文本学研究的三个发展方向
第十一章 文本学视野中的超文本研究
一、超文本--文学作品的非线性存在
二、超阅读--赛伯空间的追风之旅
三、超写作--文本之城中的任意穿梭
附录 中国四大名著的文本分析
后记 工作着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