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8 20:56
在文学研究领域,“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一般指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常也称为“文本间性”。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利斯蒂娃( Julia Christeva)提出。
茱莉亚·克利斯蒂娃认为,一个文本总会同别的文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中形成的,因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总是浸润在该民族的文学、哲学、宗教、传统、习俗、传说等构成的文化体系之中,同时又与世界上别的民族文化有着相互影响、借鉴、交融等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会与前人或同时代的人的思想或话语发生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文字姻缘。由此可以认为,“互文性包含了某一文学作品对其他文本的引用、参考、暗示、抄袭等关系,以及所谓超文本的戏拟和仿作等手法。进一步而言,互文关系包含了对于特定意识形态即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回忆,以及对于文本作为素材所进行的改变与转换方式”。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后来提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每一篇文本都是在重新组织和引用已有的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