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1 08:08
斑隼(学名:Falco moluccensis):是隼科、隼属的一种猛禽。斑隼体长28-32厘米,翼展60-65厘米,体重280-360克。雄鸟头顶及颈背灰色,尾蓝灰无横斑,上体赤褐略具黑色横斑,下体皮黄而具黑色纵纹。雌鸟体型略大,上体全褐,比雄鸟少赤褐色而多粗横斑。亚成鸟似雌鸟,但纵纹较重。具髭纹。虹膜褐色;鸟喙灰而端黑,蜡膜黄色;脚爪黄色。
斑隼体长28-32厘米,翼展60-65厘米,体重280-360克。平均体长30厘米,翼展62厘米,体重330克。雌性比雄性稍大。该物种的特点是整体颜色较深,是一种蓝灰色的动物,颜色大多呈灰色。头部黑色,额部有时呈灰色。在它的后脑部还有一个黄色的斑点。主要身体部位呈暗灰色,颈部和胸部上部有一条浅线,即有一条V形横带从脖子延伸到胸部。上体有黑白条纹。下体黄棕色,通常有白色的羽毛,也有一些黄色的。翅膀和背部呈棕色,翅膀是通常覆盖有黑色或浅灰色的羽毛,并带有浅灰色调。它的后腿颜色较深,有环形花纹。与大多数猛禽一样,该物种的腿和爪子都很有力。很强大、翅膀很宽。腿是红色的,尾巴很长,颜色为灰色,有四分之一的黑色。
栖息在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种植的树木稀少,以及初级和高次生林的边缘。偶尔也会沿着伐木道路进入森林,有时栖息在林区的空地上,也生活在人类居住的地区。生活区域的海拔高度最高达2,200米。
这些猛禽可以栖息在各种不同的气候和植被的环境中,它们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阔叶林、针叶林、热带种植园和有大树的山地草原上。在分布区域内是相当常见的物种。分布于温带森林、湿润森林和热带森林,在农田及农村地区也可以看到它们。
斑隼是一种飞行敏捷的鸟类,能够进行旋转和垂直坠落。该物种非常擅长飞行,表演空中杂技来狩猎。它们的速度可达每小时70千米。通常独居,但也在狩猎季节聚集成最多12只的小群,行为与大多数猛禽相似。猎食包括蛇、螃蟹、蜥蜴、鸟类(主要是水禽和鸽子),有时还追逐昆虫。
叫声被描述为类似于其他红隼。在飞行中,它们倾向于发出更尖叫的呼叫“rrrrit,rrrrit,rrrrit”。
留鸟:东帝汶;繁殖地:印尼。是大洋洲地区非常常见的猛禽,特别是在摩鹿加群岛和菲律宾,在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泰国等国家也很常见。
斑隼是一雄一雌制的物种,这意味着一旦它们建立了一对,就会一直在一起,对其伴侣忠诚。交配开始于初春,1月或2月左右。雄性最先抵达筑巢地,然后寻找雌性。交配时的行为非常有趣,雄性会在雌性的背部调情,同时发出声音和唱歌来引起雌性的兴趣。一旦雌性被吸引,雌性和雄性就会轮流在树上筑巢。雄性和雌性合作筑巢。它们表现出与其他红隼相似的筑巢习惯,可以在人造建筑、废弃的巢穴和悬崖中筑巢。在印尼,巢穴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包括传统房屋的山墙屋顶或棕榈树的树冠上。巢穴通常在交配季节的3月至9月或10月期间使用。
卵为白色,带有棕色和黑色的小斑点,通常孵化20-25天。父母双方白天轮流孵卵,而一些雄性则在夜间陪伴雌性。雄性对雏鸟也非常小心,喂养它们,保护它们免受捕食者的伤害,并在它们学习飞行时引导它们。一旦雏鸟能够自己飞翔,它们就会离开巢穴,寻找自己的栖息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斑隼的物种数量估计为数万。趋势论证:随着森林砍伐和农业扩张创造了新的适宜栖息地,种群数量认为正在增加(Ferguson-Lees和Christie,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