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06 21:30
隼科(学名:Falconidae)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隼形目中的一个科,隼科有12属、66种。分为两个亚科:巨隼亚科(Polyborinae)和隼亚科(Falconinae)。典型的隼科有长而尖的翅膀,飞行速度快,有强壮的钩状喙和锋利弯曲的爪子,适应它们的狩猎行为。它们的身体相对较小,但飞行速度更快并拥有大而有力的胸肌。
英国动物学家威廉·埃尔福德·利奇(William Elford Leach)在1820年出版的《大英博物馆馆藏指南》中介绍了隼科。该科由三个主要分支组成:隼属、巨隼属和林隼属。权威机构之间在如何将它们分为亚科方面存在差异。此外,笑隼和斑隼
国际鸟盟》(IOC)。
在旧有的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隼形目包含已经分开的鹰形目(Accipitriformes),包括了汉语中常说的鹰、隼、𫛭、雕、鹫、鸢等肉食性猛禽。直至2008年,DNA研究显示,隼科与其他猛禽的亲缘关系并不接近,反而是与鹦鹉目和雀形目等较相近。因而将鹰形目与隼形目分开,隼形目下只剩隼科一科。
隼科动物是中型到大型猛禽,翼展55到125厘米以上,体重28到2100克。通常有钩状喙、棕色大眼睛和黄色蜡膜、眼环和脚。隼亚科(Falconinae)是典型的矮壮鸟类,具有尖翅膀、长脚趾和锋利的爪子、钩状、有缺口的喙,以及棕色、黑色、灰色或白色条纹或斑驳的羽毛。巨隼亚科(Polyborinae)比隼亚科的物种体型小,脖子和腿比隼亚科更长,爪子更粗更平,翅膀更圆,半裸的脸通常颜色鲜艳,羽毛通常是黑色的。大多数隼科动物的羽毛下部较浅,上部较深。个体物种表现出基本结构的差异,反映了其栖息地和猎物所需的功能。例如,脚趾和喙的长度和强度在科内差异很大,并且与猎物类型相对应。鸟类捕食者的脚趾很长,而捕食昆虫和哺乳动物的物种的脚趾较短、肉质较多。机翼形状也各不相同;速度快的野外物种有长而尖的翅膀,而森林栖息的物种有更圆的翅膀和更长的尾巴。
与其他猛禽一样,隼科动物表现出相反的性别大小二态性(雌性比雄性大)。这种特征在捕食快速移动的猎物(例如鸟类)的隼中最为明显,而在主要吃腐肉的物种中则不太明显。在某些物种中,雌性的喙也可能比雄性更大。少数隼科动物会出现性二色性。大多数物种的雄性和雌性羽毛相似,但雄性羽毛可能更亮一些。未成熟的隼科动物通常表现出颜色暗淡的羽毛,通常呈棕色,边缘苍白,并且比成年隼有更多条纹。有些物种,例如矛隼,表现出浅色和深色的变形。隼科动物每年换毛一次,大多数种类的幼鸟在每年第一次换毛时就获得了成年羽毛。
鹰科动物被认为是隼科的姊妹类群,与鹰科动物具有相同的特征,包括覆盖强钩状喙基部的肉质蜡膜、与三个前趾相对的强壮拇趾(后趾)、用脚捕捉猎物的习惯以及逆转的性别体型二态性(雌性比雄性体型较大)。
区分隼科群体的特征包括鼻孔中的结节(小骨突出)、鸣管结构、特征性的飞羽蜕皮模式、喙上用于杀死和分解猎物的牙齿、蛋壳的化学成分、微红色(而不是蓝色)或绿色的卵在光线下呈半透明状,并习惯用喙杀死猎物。
几乎存在于每一种陆地栖息地,包括沙漠、苔原、针叶林、草原、稀树草原、灌木林、丛林、森林、山脉、沿海地区、湿地、河口、湖岸、农业区、郊区和城市。隼科动物的多样性最高的是在热带地区、开阔的而不是森林栖息地、以及低地而不是高海拔地区。大多数物种都适应不同的栖息地,因为栖息地结构和巢穴的可用性似乎比特定植被更重要。这种适应性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游隼和红隼,它们在城市中成功繁殖,在高层建筑和其他人造结构上筑巢,并捕猎鸽子和其他城市野生动物。其他物种,包括大多数巨隼亚科(Polyborinae)中的林隼属,需要更特定的栖息地,例如未受干扰的森林内部。迁徙物种经常选择与其繁殖栖息地结构相似的冬季栖息地。某些物种的雄性、雌性和幼体可能会在不同的栖息地越冬,幼体会利用猎物丰富但没有巢穴的栖息地。
隼科动物可以定居或迁徙(或部分如此)。在那些确实迁徙的物种中,有些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飞行很长的距离,甚至长达20000千米 。而另一些则只进行很小的转变,例如将海拔从高海拔繁殖地改变到海拔较低的越冬地,那里有更加丰富的食物。有些物种是部分迁徙的;当食物变得不那么丰富时,只有部分种群会迁移。例如,一些红隼的雌性会迁徙,而雄性则全年留在繁殖地。
大多数隼科动物都是独居且有领地意识的。然而,另一些则是群居的,临时地聚集在一起觅食、栖息、繁殖或迁徙。其中一种是红喉巨隼,它们以合作群体的形式生活并保卫公共领地。隼科动物的社会行为可能会在一年中发生变化,一些物种在繁殖季节之外变得更加合群。
大多数隼科动物都是昼行性的,但也有一些是黄昏性的。有些通常有一个固定的地点活动和捕食,晚上会返回栖息地。隼科动物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维护它们的羽毛、整理羽毛以及在灰尘或水中沐浴,大概是因为它们的羽毛状况影响了它们捕捉猎物的能力。隼鸟一般都是强壮有力的飞行者。一些最引人注目的飞行者是游隼,它们在俯冲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80千米,包括陡峭的潜水飞行。
大多数隼科动物是食肉动物,但也有一些种类是食腐动物,一些巨隼亚科的饮食中含有植物。总的来说,隼科动物吃各种各样的猎物。虽然有些物种比其他物种更专业,但大多数物种都会机会主义地捕食各种猎物。猎物包括哺乳动物(从老鼠到羔羊)、成鸟和雏鸟、蛇、蜥蜴、乌龟、青蛙、鱼、小龙虾、成虫和昆虫幼虫、黄蜂和蜂巢、水果、腐肉和粪便。
大多数隼科动物通过翱翔或从隐蔽的栖息处猛冲来捕获猎物,但也采用各种其他狩猎方法。成对的黄腹隼合作捕猎,冲散并捕捉小鸟。有些巨隼在地面上行走或奔跑以驱散和捕捉昆虫。黄头叫隼采用其他狩猎方法,从牛背上捕捉蜱虫。从其他鸟类那里偷食物的盗窃寄生方式是隼科动物的一种常见行为,它们从海鸥、鹈鹕和其他猛禽那里偷东西。食物暂时存蓄也很常见。
隼科动物原产于世界各地的陆地生态系统,除了北极高地和南极洲。非洲和南美洲是隼科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
隼科的某些物种包括大多数林隼属的繁殖习性尚不清楚,但大多数隼被认为是一夫一妻制,并且以单独配对的方式进行繁殖。大多数物种也是领地繁殖者,保卫巢穴周围的狩猎领地。常驻物种可以全年保卫领地。迁徙物种的雄性通常比雌性先到达巢穴。领地和求偶展示由雄性单独进行,有时由繁殖对进行,包括在巢穴附近进行特有的栖息和飞行展示,并伴有发声。大约有十种物种至少偶尔会集体筑巢。即使是繁殖地物种也会以单独的配对繁殖,并且大多数配对会一起繁殖很多年。在少数物种中,一夫多妻制的记录并不常见。红喉巨和红腿小隼这两种隼科动物定期合作繁殖。
筑巢隼类的一大特点是职责分工。雌性负责育雏、喂养幼鸟以及保卫巢穴。从求偶期到雏鸟期的一半左右,雌性开始离开巢穴并开始狩猎,雄性完全负责狩猎。
隼科动物每年在猎物最多的时候繁殖一次,通常是在冬末夏初之间。雌性产下1-7枚(通常是2-4枚)带有深红棕色斑点的浅黄色卵。每隔一天或有时每三天产卵一次。如果前两周内失去了一窝,许多对都会接力再产一窝。孵化期持续28-35天,雏鸟期持续4-8周。与鹰科动物不同,隼科动物的雏鸟通常是同步孵化的。因此,巢中的隼科雏鸟通常大小大致相同,兄弟姐妹相残的情况很少见。隼科动物通常在1至3岁之间开始繁殖。它们会返回孵化地附近的区域进行繁殖。
与大多数鹰科鸟类不同,隼科猎鹰不会筑巢(巨隼属会筑巢)。相反,隼可能会将基质布置在悬崖等筑巢地点,为卵创造一个光滑的凹陷。巢穴地点在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都有所不同,可以包括悬崖、树洞、附生植物、地面、建筑物和其他城市结构。猎鹰经常侵占其他物种建造的巢穴,例如鸦科鸟类和其他猛禽。巨隼属确实会用木棍建造简陋的巢,并用树皮或羊毛等较软的材料衬砌起来。
雌性产下1-7个(通常为3-4个)带有深红棕色斑点的浅黄色卵。卵由雌性孵化28-35天;一般来说,较小的物种比较大的物种孵化期较短。半晚熟雏鸟通常同步孵化,并在前7-10天内几乎一直由雌性孵卵。雌性还在孵化期的第一阶段通过将猎物撕成小块来喂养雏鸟。雄性为雌性和雏鸟提供所有食物,直到雏鸟期的大约一半,此时雌性也开始狩猎。小型隼类的雏鸟需要28-30天长成,最大的隼属鸟类需要49天,巨隼属的鸟需要8周。雏鸟出雏后,父母会继续为雏鸟提供食物长达两周至几个月。
成鸟年存活率估计为65%至80%。死亡率最高的可能发生在第一年。一些已知最古老的猎鹰包括冠巨隼和游隼。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
附录Ⅰ 7种;附录Ⅱ 59种。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2种;二级10种。
如今隼科动物种群面临的最重大威胁是由于人类对土地的强化使用(例如伐木和砍伐森林)而造成的栖息地破坏。虽然森林砍伐等栖息地变化有利于某些隼类物种,但依赖完整森林栖息地的其他物种由于开发而正在减少。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广泛使用有机氯杀虫剂而中毒,许多隼科动物的数量出现下降。虽然许多国家已不再使用有机氯农药,但一些欠发达国家仍在继续使用。对隼类种群的当地威胁包括引入的捕食者、二次中毒(来自对其他物种的毒药)、与汽车、窗户和风车等人造物体的碰撞、收集鸟类和鸡蛋进行贸易以及电线触电。一些隼科动物已经成功地适应了城市景观。例如,游隼能够在建筑物、桥梁和立交桥上筑巢,并且与在更自然的景观中筑巢的成对游隼相比,能够实现类似的、有时甚至更高的繁殖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