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丘县

更新时间:2023-11-20 02:53

斥丘县,中国古代县级行政区名。《禹贡》属冀州之域,春秋乾侯封邑,战国地处魏、赵,秦属邯郸郡地。汉高帝斥丘侯国汉武帝改置斥丘县,新莽改为利丘县。东汉复名斥丘县,北齐更名为成安县。唐天祐二年(905年),复名斥丘县。五代后唐时,复改斥丘县为成安县。此后,历经各代,县名沿用。

建置沿革

春秋时期为乾侯封邑

春秋未,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5年)以后,为晋地。

战国时期,地处魏赵边界地带,大部分为魏地,西部小部分为赵地。

秦代,属邯郸郡地。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八月,汉高祖刘邦封功臣唐厉唐雎之孙)为斥丘侯,斥丘侯国治所斥丘城(原乾侯城)。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斥丘侯连坐酎金之罪(史称酎金夺爵),废除斥丘侯国,改置斥丘县,属冀州魏郡

王莽新朝(9年-23年)改斥丘为利丘县。

东汉复名斥丘县,仍属冀州魏郡。

三国时期入魏国,属冀州魏郡,后改司州魏郡。

两晋时期,仍属司州魏郡。

东魏天平初(534年),并入临漳县

北齐天保年间(550年-559年)复置,更名成安县,属清都尹,邺、临漳、成安三县同治邺城(今临漳县邺镇)。

北周改属魏郡,邺县、成安二县同治邺城。

开皇三年,废魏郡,改属相州大业初,复置魏郡,成安县仍属之。

初属河北道磁州(今磁县)。

贞观元年(627年),改属河北道相州(今安阳)。

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避朱全忠父讳,复名斥丘县。三年(906年)改属魏州。

五代后唐复改斥丘县为成安县,仍属魏州。

此后,历经各代,县名沿用。

斥丘故城

斥丘侯国故城,在成安县东南十三里(考为三十里)。《清统志》:斥丘故城本春秋时晋乾侯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公如晋,次于乾侯。杜注:乾侯在魏郡斥丘县。汉高帝六年封功臣唐厉为斥丘侯,后为县。应邵曰:有斥丘,在西南。阚骃云:地多斥卤,故曰斥丘。高齐改置成安县,而故城废。

《元和志》:成安西南至相州一百五十里,斥丘故城在县南十三里。清《畿辅通志》云:按《水经注》,白沟上承洹水,北绝新河,北经高陵城东,又北经斥丘县故城西。县(西)南角有斥丘,盖因丘以氏县,故乾侯矣。又屈经其城北,东北流注于白沟。《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境,漳水又东右经斥丘县北,即裴济城南,又东北经列人县故城南,右合白渠故渎。又按《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有斥丘侯刘宁国,文帝四年封。至孝景三年,偃反国除。《索隐》曰:斥丘县在魏郡。——引自《邱县旧志校注》884页

斥丘故城,在县东南,本春秋时晋乾侯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公如晋,次于乾侯。杜预注:乾侯在魏郡斥丘县,汉高帝五年封功臣唐厉为斥丘侯,后为县。应劭曰:有斥丘,在其西南。阚骃云:地多斥卤,故曰斥丘,高齐改置成安县,而故城遂废。《元和志》:成安西南至相州一百五十里斥丘故城,在县南三十里。【《广平府志》、参《大清一统志》】

按《寰宇记》斥丘故城在成安县东南三十里,方向与《元和志》微差里数,正合。《方舆纪要》乃作十三里,考《地理志韵编》,成安县自齐改置即在今理,顾祖禹当是误三十为十三耳。《通志》引《史记》惠、景间候者年表,有瓜丘候刘宁国,文帝四年封,至孝景三年,偃反,国除。《索隐》曰:斥丘县在魏郡。疑即此。考《史记》汉书功臣候表:文帝九年,斥丘恭侯龟嗣,后元六年侯贤嗣,逮武帝元鼎五年侯尊始坐酎金免,岂于四年前复分斥丘,地名曰斥丘,而以封刘宁国乎?恐未足据。《通志》又引《山东通志》:汉斥丘县在今邱县北四十里北营集,考《水经注》,漳水自平阳城北【《括地志》平阳故城在临漳县西】,又东右迳斥丘县北即裴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列人县故城南,又东北过斥漳县南,又东北迳平恩县故城西。《一统志》表今邱县,汉平恩县地,据此则邱县北之北营集与汉斥丘中隔数城,不惟非汉斥丘县治,恐亦非汉斥丘县地矣,《山东通志》失考。

按民国十七年春,有城内住民樊某,在县治西马王庙前废坑中,伐土掘深四尺许,发现古冢一,周可一丈八尺有奇,深约五尺,棺骨全无,仅得磁瓶一、大砖二,长约尺有半,砖上有墨迹数行,略可辨识曰:“大唐开元二十三年邵公之墓在县城北三里许”十九字,旋为邑侯方公济川闻讯,差取砖瓶查看,遂存县署,后方卸任,砖与瓶亦随之去。然此与《一统志》所叙旧城在县城东南三十里或十三里均不符合,或者其间另有变迁,未敢臆断,姑志之以备参考。——引自民国《成安县志》卷二地理六古迹

文献辑录

《后汉书》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魏郡,高帝置。莽曰魏城。属冀州。户二十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九,口九十万九千六百五十五。县十八:邺,故大河在东北入海。馆陶,河水别出为屯氏河,东北至章武入海,过郡四,行千五百里。斥丘,莽曰利丘。沙,内黄,清河水出南。清渊,魏,都尉治。莽曰魏城亭。繁阳,元城,梁期,黎阳,莽曰黎蒸。即裴,侯国。莽曰即是。武始,漳水东至邯郸入漳,又有拘涧水,东北至邯郸入白渠。邯会,侯国。阴安,平恩,侯国。莽曰延平。邯沟,侯国。武安。钦口山,白渠水所出,东至列人入漳。又有浸水,东北至东昌入虖池河,过郡五。行六百一里。有铁官。莽曰桓安。

《晋书》

《晋书》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魏郡(汉置。统县八,户四万七百。)

邺(魏武受封居此)、长乐、魏、斥丘、安阳、阴、内黄(黄池在西)、黎阳(故黎侯国)

《隋书》

隋书》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

魏郡(后魏置相州,东魏改曰司州牧。后周又改曰相州,置六府。宣政初府移洛,以置总管府,未几,府废。)统县十一,户十二万二百二十七。

安阳(周大象初,置相州及魏郡,因改名邺,开皇初郡废。十年复名安阳,分置相县,邺还复旧。大业初废相入焉,置魏郡,有韩陵山。)邺(东魏都。后周平齐,置相州。大象初县随州徙安阳,此改为灵芝县。开皇十年又改焉。)临漳(东魏置。)成安(后齐置。)灵泉(后周置。有龙山。)尧城(开皇十年置,名长乐,十八年改焉。)洹水(后周置。)滏阳(后周置。开皇十年置慈州,大业初州废。)临水(有慈石山、鼓山、滏山。)林虑(后魏置林虑郡,后齐郡废,后又置。开皇初郡废,又分置淇阳县。十六年置岩州。大业初州废,又废淇阳入焉。有林虑〈谷共〉、仙人台、洹水。)临淇(东魏置,寻废,开皇十六年复。有淇水。)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

河北道

相州

成安县,上。四。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斥丘县地,属魏郡。土地斥卤,故曰斤丘。其地旧属邺县,高齐文宣帝分邺县置成安县,属清都尹。周平齐,属魏郡。隋开皇三年,改属相州。皇朝因之。

浊漳水,西自滏阳县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本春秋时乾侯邑,汉以为斥丘县。《左传》曰:“公如晋,次於乾侯。”

《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卷十

按《汉表》,阳丘侯安以文帝四年封,而《史表》无之。《史表》有瓜丘侯宁国,《索隐》曰,县在魏郡。《地理志》,魏郡无瓜丘,则斥丘之误也。《汉表》云,氏丘侯宁国,氏丘亦斥丘之讹。又按,氏丘侯封十一年而薨,十五年,侯偃嗣,十年为景帝三年,反诛。杨丘侯封十二年而薨,十六年,侯偃嗣,十一年为景帝四年,坐出国界,耐为司寇。嗣侯名为偃,其封薨与嗣总差一年,一似氏丘之即杨丘者,未知《史表》脱一人也,抑《汉表》多一人也?世谓之章邱城,非也。

《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五

直隶广平府

成安县:府南六十里。东南至大名府魏县四十里,西南至河南临漳县八十里。汉为斥丘县地,属魏郡。晋因之。后魏仍属魏郡。天平初,并入临漳县。高齐复置,改曰成安。隋因之,属相州。唐初属磁州。贞观初,改属相州。天祐二年,避朱全忠父讳,改名斥丘。三年,更属魏州。后唐复曰成安。宋属大名府。金、元属洺州。元至元二年,并入滏阳。后复置,改属磁州。明初,改今属。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三十四里。

○斥丘城:·县东南三十里。春秋时晋之乾侯邑。昭二十八年,公如晋,次于乾侯。即此。汉为斥丘县。阚骃曰:地多斥卤,故曰斥丘。应劭曰:有斥丘在其西南也。高帝六年,封功臣唐厉为侯邑。后汉仍为斥丘县。初平二年,袁绍屯于斥丘,即此。魏晋以后,皆为斥丘县治。高齐改置成安县,移于今治。隋、唐皆因之。五代梁龙德二年,戴思远袭晋魏州。魏州有备,乃西涉洹水,拔成安,大掠而还。即今县也。

乾侯驿在县治东,今废【旧县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