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1 18:27
董鹰这样概括“斯达模式”:以数据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化为手段,把握“两个市场(采购、销售)、一个源泉(生产)”,以旬成本电算化为核心,进行两级控制、两级制约,促进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事后管理向超前控制的转变,不断追求高效益。
维持斯达信息化管理的两个中心是:数据管理中心,文件管理中心。支持斯达信息化管理的三个网络是:局部工控计算机网,监控计算机网,管理计算机网。
体制创新是斯达模式形成的前提。黑龙江造纸厂利用合资契机,对产权体制进行了改革,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作,明晰了企业产权,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为斯达公司大力进行信息化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机制创新是斯达模式形成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堵塞了一些人的灰色收入和消极怠工现象。同时,通过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开展包括长距离教学、电算教学、计算机模拟训练在内的全员性立体式教育培训活动,这些都为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创新是斯达模式形成的关键。首先精简组织结构和管理人员,实行扁平化管理,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组织保障;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又为企业支撑起了一个高效快捷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斯达公司的信息系统,解决了管理者与生产者信息的不对称,实现了企业经营的全透明运行。
斯达的经验表明:企业信息化是与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运作模式等诸多利益格局的根本性变革互为基础和条件的。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过程。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从我国国有企业客观实际出发,把信息化运用于传统产业和传统国有企业的改造,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企业管理新路子。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
原黑龙江造纸厂自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举步维艰,仅1993、1994两年就累计亏损3667万元,外欠8000万元,还存在较大的潜亏。1996年,新班子上任后,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以“三改一加强”为主题,以企业全面信息化为动力,实现了跨跃式发展。首先,利用合资契机,实现了资产重组,盘活良性资产,做到主、副业分离,成立了极具发展前景的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
其二,改组后的斯达进行了全面改革,彻底克服了机构臃肿、冗员过多、机制不活的弊端,进行了业务流程重组,适应于企业信息化的扁平式组织结构。其三,利用合资和企业多元投资,加之省政府资金的支持,对企业装备进行较大的改造,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形成了集CIMS技术和ERP先进管理理念于一体的“斯达理念”,并以“斯达模式”推进企业信息化。
正是因为信息化系统的实施,从根本上杜绝了成本计价失真问题的发生,而且能精确反映出生产流程各个环节第一时间的情况,吨纸制造成本从1996年的4103元下降到2000年的2842元。
斯达以企业流程再造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扁平化管理;以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积极建设“管控一体化”系统,实现精益生产;以实现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为主线,进行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与利用,起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作用。正是由于公司处理好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才使信息系统建设能充分发挥作用,使企业经济效益连年上升。同时,由于信息系统使企业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1999年公司顺利地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又被国家质量管理协会评为全国132家用户质量满意企业。
斯达模式,曾经被宣传得如火如荼,中国信息化领域的三大样板工程,信息化界谁人不知。斯达模式在2000年前后推出,关于斯达模式是否可以在国企推广复制,曾引发了国内信息化领域沸沸扬扬的讨论。“斯达模式可以复制,但是董鹰不可以复制”董鹰笑着对记者说。
斯达模式是斯达造纸成功的昨天和今天。跨国的林场、生产基地管理;企业不断成长对于信息化的考验;在企业层面上应用JIT技术……都是对斯达新一轮的考验。斯达造纸即将走出几年前那个“斯达模式”的光环,迎来斯达模式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