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28 13:42
新亚研究所(New Asia Institute of Advanced Chinese Studies),创立于1953年,是钱穆等学者继创办新亚书院后在香港创立的一所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以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及中国哲学三大范畴为专攻领域。
钱穆先生于一九五零年创办新亚书院之初,即有设立中国文史哲研究所之理想﹔教学及研究中国人文学术,以保存及发扬中国文化为宗旨。欲使大专以上之毕业生,有志于中国历史文化之研究者,能有一深造之机会。毕业生之成绩优秀者继续留所研究,使能成为大学文史哲各学科之继起师资,进而为中国文化承前启后之学者;其余亦不失为中等学校够水平之文史教师。
一九五三年秋,钱穆先生创办新亚研究所。开办之初,受亚洲基金会之资助,规模甚小,书籍有限,设备简陋。研究生数人,在导师指导下做研究工作;导师则皆新亚书院之教授兼任。及接受哈佛燕京学社之资助,新亚研究所乃于一九五五年秋季开始正式公开招考研究生。导师有钱穆、唐君毅、牟润孙、潘重规诸先生。研究生修业二年,学科考试及格,论文经所内导师及校外委员之审查及格,毕业授予台湾省“教育部”认可之硕士学位。自一九五七年第一届七位研究生毕业,以后每年均有数字或十余位毕业生,其中成绩优秀者留所为助理研究员。一九六二年又增设东南亚研究室,聘东南亚史地学者陈荆和教授主持该室。稍后陆续增聘之导师有严耕望、全汉升、牟宗三、王德昭、徐复观、罗梦册诸先生。
一九六三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新亚书院为成员学院之一。新亚研究所为新亚书院之附属研究所,经费亦编入中文大学之预算,招收研究生、教学如故。香港中文大学开办研究院,招收研究生,一九七零年,该所研究生改称研究助理学习员。一九七四年七月,新亚研究所脱离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同时经新亚书院董事会决议,该所改隶“新亚教育文化基金会”,并恢复招收研究生,分文学、史学、哲学三组,两年修业期满,完成论文,经考试及格后给予新亚研究所毕业证书。一九八一年增办博士班,招收有中国文学、史学或哲学之硕士学位者,修业期满,完成论文,经考试及格,给予毕业证书。新亚研究所硕士、博士班毕业证书均经台湾省“教育部”认可其资格。
截至二零一一年,新亚研究所图书馆藏书逾十三万册,其中线装书五万余册。本所出版专书五十余种,《新亚学报》二十九卷,《中国学人》六期,《新亚研究所通讯》九期,共约三千余万言。四十年来,导师﹑访问学者﹑研究员生之论文﹑演讲﹑月会报告等共五百余篇。
截至一九九九年,新亚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凡四十三届,博士班十五届。毕业之研究生,计硕士班二八三名,博士班三十五名,修业期满之外籍特别研究生三十一名。新亚研究所毕业生或留所继续研究,或担任大学及中学教职,或出国留学,其中由该所推荐出国留学者五十多人。毕业生担任大学教职或研究工作者约一百四十人,担任中学教职者逾百人,在其他文化机构任职或在外国任职者五十多人。
独立办学之初,新亚研究所师资阵容非常强大。1955年,新亚研究所正式招生时,初期导师由钱穆、唐君毅、牟润孙、潘重规等人担任,1962年,新亚所增设东南亚研究室,聘请东南亚史地学家陈荆和主持,之后又增加了严耕望、全汉升、牟宗三、徐复观等知名学者担任导师。
1974年独立办学时,钱穆已离港赴台,隐居台北,但其当初所聘之名师则多仍在新亚研究所,不少著名学者已经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亚研究所的工作中来。廖伯源评价,唐君毅、牟宗三为20世纪中国哲学大师,其对中国哲学之诠释与论证,至今为学者所宗述,徐复观治先秦两汉思想史,鞭辟入里,论多原创,胜义纷陈,亦为大师,“此三先生皆当代新儒家之代表人物,新亚研究所更被学者视作其时当代新儒家之最大堡垒”。
除了唐、牟、徐三人,严耕望治中国政治制度史与历史地理,全汉升治经济史,皆为一时专业史家。潘重规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女婿,传黄氏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又治敦煌学与红楼梦研究。这些新亚先师皆为当时其所治学科的执牛耳之人,因钱穆的聘请,先后集中于新亚研究所。
在1990年之前的30多年之中,新亚研究所一直为海外中国文史哲学术之重镇,也是港台新儒家弘扬中国文化的主要基地。
在纪念新亚创校30周年时,做过新亚书院院长的金耀基曾深情并茂地发表演讲说:“新亚不是一间普通的学校,她是一间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与文化意识的学府。新亚是由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学人,在忧患的时代中建立起来的。忧患意识不止是由当时风雨交集的困乏而来,而毋宁是由一种要对中国和人类文化加以承载的责任感而来……事实上,新亚成长的历史,就是她的理想越来越受到更多人欣赏接受的历史。”